美术本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32

美术本科论文

美术本科论文范文篇1

几年来,在我们的专业扩招和专业升本的过程中,尤其是"迎评促建",给我们带来了各种良好的机遇,同时,各项开创性的基础工作,和更多繁杂的,事务性的工作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个人能力的原因,在工作中有时难免产生急躁情绪,导致工作方法简单,工作出现疏漏。好在有系里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各项教学工作总算没有出现大的错误。经过反思,我更深切的认识到,要想把工作做得更好,首先离不开大家的关心,支持与帮助,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其次,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服务的实质是,更好的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为教师的教学排忧解难,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第三是工作要条理有序,区分轻重缓急,这样才能将工作安排的有条不紊。最后是各项教学工作要有措施,有部署,有落实,尤其是重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将工作做到位。下面分四个方面总结个人本年度的工作情况:

一、思想政治方面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作风正派,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自身素质。

二、教学管理工作

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继续做好各项基础教学工作。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面的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学院2009年度教学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做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动员,加深和提高全系教职工对"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评估"的要求,在两个学期的期初和期中教学检查中,进一步规范常规教学。公务员之家

为了突出本科办学特色,加强实践教学,调整课程结构,先后修订了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了课程设置。

暑期前和暑期中分别组织了三次全系教师的公开教学活动,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明显的改善了教学效果,在下半年学校组织的公开教学评比中,美术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组织做好2009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了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以及有关的档案保存工作。组织"美术系学术委员会"研究论证,进一步完善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开展和指导方案,制定了《美术系2009届毕业论文工作流程》,目前,学生选择导师和论文开题已经顺利展开。

本着完成学期教学任务,人尽其材,并尽量平衡大家的工作量的原则,排出了两个学期的专业课程表。继续组织举办了《**学院美术系第二届学生美术作品年展》

三、个人业务及社会工作

继续进行《**风景油画的表现与审美价值研究》的科研课题;论文《试述在美术学专业中创造性教学的改革尝试》在《新校园》发表;油画作品《造化钟神秀》参加《经验?实验——2009山东油画展》。承担了美术学2004级学生的毕业创作及美术学2004级和2005级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009年12月分三批为毕业生开设了《毕业论文》讲座。还担任了美术学2005级,2006,2008级级的油画静物,油画风景与油画人像等学科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2008-2009学年被评为美术系师德优秀。

四、廉洁自律方面

美术本科论文范文篇2

1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类型解析

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当中的融入,成为近些年逐渐兴起的新课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有主有次。因为课程思政内容极其广泛,当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融入时,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作为各个专业通用的思政教学形式,同时,还要做到融入红色经典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等文化类型。首先,以中国文化传统文化融入教学,需要把握教学内容育人的过程管理。如绘画专业书法和中国画都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其应用在室内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专业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学习和创作符合传统文化内涵的美术和设计类作品,重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以这种审美内涵去引领学生的创作实践,让学生无论在绘画,还是在设计相关领域,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深度和艺术高度,让学生们感受传统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我们还要努力让学生融入学校文化,吸收优秀文化,在融入学校文化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动,在感动中净化心灵;在学校文化中感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丰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1]其次,将中国红色经典文化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引入教学,成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红色经典文化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着中国人民进行可歌可泣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历史课程当中已经较为全面的了解,那么把它引入到绘画与设计类专业课程时,因学生实际的专业能力,不能让学生表现大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抽离出红色经典当中非常有意义有精神指向,并对于今天有诸多追思和回忆性质的经典片段,或者是生活记忆。红色经典文化不仅仅是以人物画进行体现,也可以运用山水画和静物画,甚至将具有代表性图像通过艺术设计概括性符号形式去体现当代设计意识。所以说,红色经典文化对大学生来讲,是必须要深刻领悟和能够进行创作应用的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第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还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生就读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学生出生的城市,都会以地域文化在学生的成长阶段打下深刻烙印。如从学生记事起,他出生的这个城市所具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属性就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给予深刻的影响,到了就读高校以后,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高校教育理念也会将该地域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形成了地域文化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的思政信息。例如,学生所处的高校在黑龙江省,那么龙江地域文化,其中包括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等。以这样不同的精神内涵对学生实施影响,能够在教学当中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四年不断学习,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的总结当中去,对于其艺术认知和社会认知,以致对历史的认知,都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2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毕业论文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课程思政在美术与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融入,也要考虑到整体的教学思路,避免工作当中形成无序,没有主次的凌乱局面。针对其教学路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师教学思想要统一,引导教学要形成合力,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及时进行沟通,要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引导。同时,论文指导老师也要如实掌握所辅导学生的素质能力,要对他们学习能力、文字表述能力、专业创作能力以及个人思想觉悟等方面都要进行逐一分析。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也是对学生深入了解的过程,要做到一人一议、一人一案,不能全盘推进,要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所以,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当中,其备课其实就是在备学生,虽然辅导的学生不多,但面对的却是艺术创作的个体,尤其要集中体现创作或设计成果的前提下,这方面更不能忽视。第二,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明晰,不能将平时学习与毕业设计分列开来,也就是说一定要重视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让课程思政在专业核心课程当中就要进行深度的教学研究,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设计打基础,从而对平时作业与毕业创作形成一体化教学的因果关系,这样便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也便于毕业设计和论文出成果。第三,教师经过教学的前期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创作成为学生毕业前夕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其作为自己学业总结性的工作来对待。所以,美术与设计类学生本科专业学习要重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创作成果展示,要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不但教学管理者要重视,指导教师要重视,也要让学生也就是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直接创作者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样才能达成共识,有的放矢,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这项工作。当然,从管理层和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给予积极关注,并不仅是口头上的提示,而要对相关的文字表述、思路梳理、自我评价、创作过程等方面进行指导,便于学生对毕业设计文稿要求有认真的了解,保证能够及时完成相关的任务。

3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毕业论文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

美术本科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美术学;毕业设计阶段;课题

美术学毕业创作需要呈现美术学专业特色,并区别于纯绘画艺术和应用类设计学。美术学所学课程一般涵盖中小学美术课程涉及的各种绘画类、设计类、雕塑媒材类、史论研究类等课程。毕业设计环节包含作品创作和毕业论文,作品部分公开展出。在毕业创作作品部分,学生通常会在平面视觉类中进行选择,大部分在绘画类中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进行作品创作,少数学生会选择材料与工艺表现类。为凸显专业特色,避免与其他专业重复,院系指导重点建议放在传统美术绘画类。美术学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本科四年能力水平呈现的阶段,是个人学习成效与艺术修养的综合展示。毕业设计阶段从下达任务到选题、开题再到最后的公开展览过程将持续一个学期,学生通过对这一阶段的合理规划、利用,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收获,在高质量完成毕业创作的同时,向各层次专家、学弟学妹和社会展现自己的专业风采,收获更多资源信息,为后续的工作、学习打开新天地。为此,合理选题、科学规划乃至落实呈现整个过程都非常重要。

一、绘画类毕业设计课题分析

美术学绘画类毕业设计选择方向有西画类、中国画类、版画类、装饰绘画类,还有插画、绘本等。西画类因使用工具不同包括油画、水粉画、水彩画、色粉画和丙烯画等;进一步细化,油画有人物、风景、静物、主题画、抽象画等,同样的油画材料因画法、题材的区别,难易度、耗时度差别较大。中国画类包含工笔画、写意画和兼工带写以及书法等。中国画类题材内容广泛,有人物、花鸟、山水和陈设等,由于作品尺幅或组成形式的不同,其难易度差异较大。版画类有木板、石板、铜板、丝网、纸板等,使用材料、选择题材与尺幅的不同也会对作品的难易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绘画类课题的选择中,具体类别、兴趣偏好和个人能力是选题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对难易度的选择则需要根据自身专业能力和效率最大化的时间安排确定。难易度涉及创作题材、作品尺幅、绘制方法以及与作品相关的论文撰写等方面。一般来说,无论是油画、中国画还是版画、装饰画、绘本插图,绘画人物的难度系数相比于风景、花鸟、静物而言更高;其中,画面人物的多少、所涉场景的大小和作品尺幅、描绘方式在绘制难度与工作量耗时方面有较大影响。如:以学生运动会为创作题材,可以是一张整开的工笔国画,包含约20名人物,呈现多种项目的课外运动;也可以是分成八张八开的组画,每一张上画3至4名人物,每张表现一种运动项目。八张八开合起来同样是一整开的工作量,但二者难度系数差别较大。一个整开的画面难度比八张八开的画面至少增加一倍,因为所有的人物在同一场景中出现,人物之间的互动、交错、叠压、穿插关系比八开画面要更为复杂,对整张画面整体构图、色彩和表现力方面的把控难度也较八张八开画面更大。因此,在确定创作题材之后,学生需要根据毕业设计阶段个人的能力、时间状况,确定画面尺幅。绘画类不同画种之间基本没有难易高下之分,无论是油画、中国画还是版画、装饰画、插图绘本,其类型本身都是不同形式平面绘画艺术的个体呈现。相对而言,尺幅较小的类型如插画、绘本或书法等灵活度较高,比较适合毕业设计阶段时间较为分散的状况;选择整幅大尺寸画面做毕业创作,则需要长时间连贯进行。

二、工艺与材料制作类毕业课题分析

由于美术学专业就业方向面向中小学美术教育,其中有许多课程涉及工艺与材料制作方面。因此,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会选择与美术绘画有一定关联并侧重工艺材料制作的类型,如陶瓷版画、磨漆画、纤维艺术、纸艺、黏土画、原创插画形象的艺术延展等作为毕业创作。这类包含工艺特色的作品由于和材料工艺结合,不仅是画面创作,而且需要与工作坊、实验室或相关工厂取得联系,以实现一体化进程。工艺性较强的作品创作,前期需要对工艺制作过程和特性进行实践,确定生产制作的可行性以及所需要的工艺流程、具体时间。工艺类型的创作与绘画类最大的不同是其中存在一部分局限性、被动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工艺材料、加工技术带来的限制,这种限制往往体现出这种工艺的独特之处;被动性在于有些工艺需要借助厂家或师傅的技术,这意味着毕业创作环节中的有些部分不能完全按照学生的自主意愿进行,需要留出一定的机动或备用时间。工艺材料制作类创作难度一方面来自制作工艺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在于将技术结合工艺特色、将创作作品的艺术个性结合工艺加工方式,以获取最佳效果。选择时,学生除了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熟悉工艺流程和材料性能外,还需要详细规划创作进程中的时间安排,并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在工艺类创作中,瓷板画、磨漆画需要集中整段时间完成,纤维艺术、纸雕艺术、黏土画可以利用分散时间制作。材料工艺类创作各有特色,相互间不存在难度差异。工艺因受加工流程影响,作品完成需要的时间差异较大。如:在漆画制作方面,传统的漆画工艺较为复杂,天然大漆的自然风干受温度、湿度的影响,而现代漆画运用新材料工艺减少了许多不可控因素,缩短了创作完成时间;陶瓷画受窑温、窑变等因素影响;纤维编织受材料、制作工艺手法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都需要学生在设计与创作实践时进行精准化评估,以确保作品制作顺利完成。

三、毕业设计阶段时间分配对选题的影响

美术学学生在第八学期不再进行群体同步的学习方式,在毕业设计阶段也不能集中在教室上课。这个时段,学生往往有了不同的计划,学校也会按照学生的课题选择方向,安排其进入与创作专业方向一致的导师工作室完成毕业创作任务。这一时期,学生往往开始落实毕业后的规划:有进一步读研深造的;有出国留学的;有考编制和试用期实习的;等等。在不同情况下,学生对于时间的利用程度差距较大。毕业创作在呈现学生本人专业能力的同时,是其人生中又一个关键节点。这个节点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总结汇报,也是人生新阶段的起点。因此,合理甄选课题难度显得尤为重要。拥有整段时间的学生可以选择尺幅较大的作品,高质量完成大型作品能最大限度地展现个人能力。大幅作品在视觉感受上往往拥有更大的冲击力和气度,需要学生有相应的表现能力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毕业设计阶段时间分配比较分散的学生适合选择系列化小型作品,以套系形式呈现某一主题画面。这样选择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碎片化时间,以最大化效用完成毕业创作。如果实际情况鉴于上述两者之间,则可以选择一、二幅较大作品协同若干幅小作品的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在较大幅作品中表现个人能力,又可以利用小幅作品细化主题,在确保毕业创作质量的同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作品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及时调整。甚至在后期时间不够的情况下,省略某些小幅作品也不会对整体质量造成太大的影响。这种大小作品组合的主题创作不受内容题材、工具材料和难易度影响,灵活性强、机动性高,任何绘画类毕业创作都可选择。在毕业创作中,除了作品尺幅和时间规划外,难易度还体现在表现力与艺术性方面。表现力和艺术性与个人的感受、领悟、体会有关,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能力、日常积累和兴趣点选择毕业创作选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内容、题材对创作难度和作品完成质量存在较大影响,如写意人物、书法中的大篆、大尺幅古典风格的西画等。对于这类题材,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支撑,在必须集体亮相展呈大众的毕业设计环节,以想挑战新高度、学习新难点的心态进行创作,还是必须三思的。工艺类创作难易度在于对工艺特性的掌握和工艺性能的发挥,娴熟的工艺制作能力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品质。选择时,学生应客观评价自身和协助的工作方师傅。工艺材料类作品的工作量多少与作品数量可能并不一致,与绘画相比,工艺类中的陶瓷烧制一张或几张瓷板画,其烧制时间没有太多变化,但需要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时间规划方面设想到各种可能性。在选择工艺类作为毕业创作时,学生在前期构思成稿阶段就需要与工艺师沟通,明确制作过程中的可行性、难度状况和成品率,统筹考虑创作稿与成品效果。选择工艺类创作需要整段的时间,无论工艺制作难度如何,都必须保证创作阶段时间的自主、可控,过于碎片化的时间难以完成工艺材料制作作品。美术学毕业创作除作品之外,还需要完成相关论文的撰写。一般而言,在确保作品成稿过程中,学生从积累创作素材到构思再到作品整体完成的过程能够为后期论文的撰写提供实践依据。论文以真实的实践依据为论证依据,文章源自创作感悟,具有原创性,真实、可靠。论文撰写可以随着创作进程逐渐完成,也可以在创作结束后一气呵成。逐渐完成的论文有利于合理利用间隙时间;一气呵成的论文则需要在后期留出相应的时间确保论文成稿。论文需要的时间与学生个人的文字能力和对文章的要求有关,计划论文结合作品在刊物发表往往需要充足的时间。一般美术学本科对论文并不要求公开发表,撰写保持真实、原创、有理有据、论证合理即符合毕业要求,一般性论文的撰写在作品装裱时间段内即可完成,这样时间上会较为自由。

美术本科论文范文篇4

在搞好本科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博士生、博士后及硕士生的培养。清华要求本科生与硕博生的比例是1比1。清华美院美术学原二级学科2003年建立博士点,在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当代艺术研究及公共艺术研究等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以张仃、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包林、陈辉、刘临等教授为导师,在全国率先招收绘画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博士生,培养了绘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高级人才。2000年,清华首先由张仃、吴冠中、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等教授开始招收“绘画博士”时,当时曾引起非议和讨论,并受到有关兄弟院校的反对,现经过十多年的博士生招生培养,已毕业约50名绘画博士研究生,他们分别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工作,在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清华建立起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复合型博士生培养的教学机制,而原反对清华招收绘画博士生的单位也开始招收绘画博士生。现有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均在绘画博士招生与培养方面积累了经验,适应了社会文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对高层次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人才的需求。清华近年又以李象群教授和许正龙教授为首,开始招收与培养雕塑艺术创作与雕塑理论相结合的博士生的新的尝试。与此同时,清华美院自2003年建立美术学博士点后,在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博士生。2004年国家批准清华设计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已招收和培养了近五十名艺术学博士后人员,开展艺术学相关课题的科研工作,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

2011年,经国家批准,艺术学由原来文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上升为和文学门类并列的艺术学门类,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艺术学门类下属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学、影视戏剧学及艺术学理论五个一级学科。这次学科升级和调整,为艺术学各部门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艺术学各部门及艺术学理论如何发展,取得新的创造性成果,也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出现,对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各个层面,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与科研及学科建设方面还有诸多工作要做。我国在民国时期兴办艺术学院,以美术和音乐为主,主要培养美术与音乐创作人才及师范教育人才,如上海美专、北京艺专、国立杭州艺专,都主要培养国画、西洋画、雕塑等创作人才及美术师范教育人才,均没有设理论专业。但为各专业开设有中国美术史(或中国绘画史)、西洋美术史(或西洋绘画史)、及艺术概论、美学等主要艺术史论方面的理论基础课。有的综合大学哲学系偶尔也开设艺术理论或称艺术学课程,如南京的中央大学宗白华先生在哲学系开设过艺术学的基本原理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在民国时期艺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艺术学院,仍以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创作与表演为主要教学任务,直到1957年,中央美院才成立第一个美术史系,开始招收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1983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艺术史论系,开始招收工艺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中央音乐学院开始招收音乐学方面的本科生。“”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时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创作与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均同时进行,而在艺术博士生招生和博士点审批方面,主要是理论方向,如美术史论、音乐学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现已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文化教育部门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以上的学科发展基础,这使我们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良好的学科根基。无论是美术史论、音乐史论本科生招生培养,还是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生培养工作,都为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文学学科和哲学学科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民国时期的综合大学都设有文学系和哲学系。新中国的综合大学,文学和哲学都是人文社科的主要系科。我国古代的诗论、文论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且诗、书、画常常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所以诗文理论和书画理论呈现出互补互证的状况,如南朝齐梁时期有钟嵘的《诗品》,谢赫的《画品》、庾肩吾的《书品》,诗书画三品同时出现,相映生辉,这说明我国古代的书画理论和文学理论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文学理论常常用“文艺理论”加以代替。在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中,现在所设的二级学科“文艺学”,在1950年代至80年代,我们都称为“文艺理论”,即使现在的“文艺学”,也没有称“文学学”或“文学理论”,而是将“艺”包括进来,称为“文艺学”,这个名称说明,无论是“文艺理论”还是“文艺学”,在研究文学理论时,都是注重对艺术理论的关照。反过来,我们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也要关注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我国文艺理论或文艺学研究已有很好的基础和丰硕的成果,常常在文学艺术思潮与理论的研究中,文学理论处于前卫状态,他们在观念、思想、方法上常走在前面,值得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加以借鉴。所以艺术学学科虽然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但不要绝对分开,借鉴文学理论的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学学科建设是大有益处的。况且诸如戏剧戏曲理论、电影电视艺术理论,都是文学学科和艺术学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在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学理论的联系,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我们要续接历史而不是割断历史。

艺术学和哲学美学的关系亦很密切。西方的美学学科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仍从属于哲学。后来德国美学家马克斯•德索想将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艺术学,但艺术学和美学哲学仍割不断。黑格尔曾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哲学要研究人的思维和意识精神活动,主要有三大块,一是认识论;二是宗教论;三是艺术论。艺术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往往大哲学家也是艺术学家。而美学更要研究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和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艺术是人类和自然审美关系及人的审美理想的最高表现,美学如果不研究艺术,其领地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朱光潜先生要求不通一艺莫谈美。北大几位美学大家对艺术都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的思想。宗白华、邓以蛰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空间意境和审美形式有精辟见解,朱光潜认为其代表作不是《文艺心理学》和《西方美学史》,而是《诗论》,宗白华、邓以蛰的学生刘纲纪结合中国书画来研究中国美学史,著有《谢赫六法论》、《书法美学简化》、《书法美》、《文征明》、《黄慎》、《龚贤》等书画研究专著。他们能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来审视艺术学问题,提高艺术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在我国,艺术学学科和美学学科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在美学研究中也离不开对艺术问题的研究。我国综合大学哲学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所,或文学系中,往往都设有美学教研室或美学研究室,从事美学研究有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中外美学史及艺术理论的研究均有可观的成果。因此,我们从事艺术学理论的同仁应加强同哲学美学学科的联系,以期在哲学美学思维方法、思想观念上,借鉴其研究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学科。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艺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和西方航海扩展相伴,西方的一些科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社会学家与艺术学家,对一些新发现岛屿上的土著民以及南太平洋、非洲的原住民进行科学考察与人类学调查的同时,对这些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也进行了考察,他们运用了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考察了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取得一些艺术学研究成果,诸如德国学者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法国学者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等,艺术学在十九世纪后期的发展,正是靠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和艺术人类学来推动的。所以今天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考虑交叉学科对本学科发展的作用,注重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来进行艺术学的研究,开拓艺术学的研究新领域。我国当代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就十分重视将民间艺术研究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取得突出成果。他的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在民间艺术学研究和民间美术收集整理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出版了《民艺学论纲》等多部专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还建立了民间美术博物馆,这都为艺术学理论研究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在我国,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虽只有二年,艺术学(理论)作为原艺术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也只有十多年,但艺术学理论在我国现在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和艺术各部门艺术理论,和文艺学、哲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同时和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也紧密相连,艺术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艺术学理论提供了借鉴,所以艺术学理论生长的生态环境是良好的,且有我国古代诗论、乐论、书论、画论、曲论之丰厚的学术传统,只要我们肯下功夫,潜心研究,艺术学理论新成果是指日可待的,学科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前景是光明的。在艺术学理论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要进一步探索。首先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原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没有下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所以无法招收本科生。现艺术学理论升为一级学科后,仍未设本科专业,因此在本科培养方面,艺术学理论还是一个空白。

现其他部门艺术学科大部分都设有理论本科专业,如美术学(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学(设计史论)、音乐学(音乐史论)等,相对来说,这些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及教学体系较为完整。近年有关艺术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又自主新开设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如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均招收艺术管理或文化管理本科生,还有的学校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前者还开设艺术编辑学专业,这些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取得初步经验,培养的本科生适应了社会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需要。中央美院开办美术史本科专业已有五十多年历史,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开办工艺美术史论专业自1983年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原工艺美术史论后根据学科调整为设计艺术学,2004年,又新增美术学(美术史论)本科专业,清华美院在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专业招收理论本科生。现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在学科方面主要承担艺术学理论,学院计划明年直接以艺术史论为专业名称招收本科生。现艺术史论系老师十四名,从事设计艺术史论和美术史论的教师各一半,有八位教授八位博导。根据老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我们给史论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艺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原理、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思潮、审美文化、中国书画艺术、艺术传播学、艺术批评、宗教艺术、民间艺术、艺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还可在绘画、雕塑、陶艺、设计各系选修艺术实践类课程。即使明年将本科专业从设计艺术学、美术学改为“艺术史论”,那么我们开设的基本上还是这些课程,当然我们在艺术史学理论、批评理论方面还可加强,增加新课。

目前,艺术学理论本科教学,一方面可增设艺术历史与理论、艺术批评与管理二个本科专业,前者以中外艺术史、艺术考古鉴定、中外艺术理论等为主课,兼及艺术批评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后者主要开设中外现当代艺术史、艺术思潮、艺术批评史、艺术与文化管理、艺术市场等主课,同时兼及中外艺术史与理论课程。将艺术学理论的本科专业逐步办起来,逐步建立起本科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如果国家没有批准增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或者已经批准增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办好现存的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本科理论专业,因为这些专业都依托在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亦还要担任美术、音乐、设计创作实践学生的理论课程,理论和创作实践可以互动,理论系的学生亦可有机会多看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展览和音乐表演,这正是中国式艺术类理论学生的优生环境。在西方,艺术史系大都独立设在综合大学,没有艺术实践教学和创作表演的氛围,他们和历史、文学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人文社科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艺术史系一般只有5-6位教师,7-8位算较多了,而10位教师则是大系了。我国的各艺术部门的美术史论,音乐史论、设计艺术史论、戏曲艺术史论专业,已经建立起本科教学体系,可以进一步向前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可为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硕博生招生提供生源,也可为艺术学理论的硕博生培养准备人才。即使招收艺术历史与理论(简称艺术史论)、艺术批评与管理(简称艺术批评)本科生,也要依托相应的部门艺术史论,如音乐学院招收艺术史论或艺术批评本科生,恐怕还是要主要讲音乐艺术史及音乐批评理论,而美术学院招收艺术史论与艺术批评本科生,也主要还是要讲美术史与设计史、美术批评与设计批评。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艺术史必须要依托部门艺术史才能讲授,西方人讲艺术史,主要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史,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博生教学,任何人都无法讲授“空洞”艺术史,讲授既不是美术史,也不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的艺术史,另一方面,也没有任何“完人”能讲授包括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设计艺术、音乐、舞蹈、电影、戏剧都涉及的艺术通史,所以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必须依托一、二个艺术部门来组织教学。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明年招收艺术史论本科生,也只能以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史论为主组织教学,只有在教师可能情况下,可以考察兼顾其他艺术部门的史论教学。

艺术学理论及前此的艺术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我国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主要艺术院校及部分综合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设有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博点,2011年调整学科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后,不少有美术学、设计艺术学、音乐学、影视戏剧学博士点的学校,又纷纷新增艺术学理论博士点,我们现招收的艺术学理论方面的博士生数量,在世界上可能排在前列了。另有部分学校,虽然没有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点,但设有原艺术学二级学科(理论),现为艺术学理论的硕士点,我国艺术理论的硕博生培养,跨越式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艺术学硕博士招生,在1980年代和文学、美学相比,是落在后面很远的,目前招生数可能已大大超过了文学、美学的招生数量。短期类学科消长所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当然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引起的变化和要求产生的。在艺术学理论硕士生教学方面,我仍然主张要依托部门艺术史论来组织教学,一方面可以开设艺术原理、艺术美学、艺术史学等宏观理论方面的课程,增加学生对艺术宏观方面的把握及普通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方面的知识修养,另一方面在知识点及做论文时应选择美术、音乐等具体的课题来从事研究,否则,学生无法驾驭大而空的艺术学宏观理论,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艺术理论中的具体某一个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涉及“史”的时候,必须和部门艺术史结合。清华美院在2012年前是以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学科招收理论硕士生,2012年开始以艺术学理论招收硕士生,但入校考试科目仍以美术史论和设计史论两个方向组织考试。在教学方面,5年前和设计、绘画、雕塑硕士生一样,专业课均由导师负责,现改为专业基础课,由美院老师各自列出,然后由硕士生自由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五人即可开课,同时,艺术史论系,又开设艺术史论包括美术史论和设计史论必选课,这样使学生既能必修艺术史论必备的课程知识,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本系和其他系的理论课与创作实践课,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能了解导师以外其他教授的学术特长。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好,避免了以往导师一人包揽所有专业课的狭窄状态。在实践类的学生中,还出现过导师一学期只和学生见两次面,最后课程考试照样打分的不负责情况,现在此种情况不存在了。在新的教学体制下,导师所开的选修课程,所带的学生可选也可不选。学生自由度增加,而导师不必另外给所带学生开课,主要责任是指导学生的硕士论文。艺术学博士生培养,是在硕士知识点及硕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创新性、尖端课题做深入研究,期望取得创造性成果,完成博士论文,成为某一专题和领域的研究专家。

清华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4获得首批工艺美术史论博士点,开始培养工艺美术史论方面的博士生,后改为设计艺术学,扩展到工业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玻璃艺术设计、纤维艺术设计、金属工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等均开始招收博士生,2003年,获得美术学博士点,在绘画系、雕塑系开始招收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艺术史论系招收设计艺术史论、美术史论两个大方向的理论博士生。根据清华规定,只在一级学科门下招收博士生,所以在2011年以前,艺术学为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为二级学科时,我们统一在艺术学名下招生,每个导师只标注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2011年学科升级后,清华美院除原有的设计艺术学、美术学二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升为一级学科后,又以艺术史论系教授为主体力量,申报了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现用三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清华美院设计艺术学博士生培养,大多数导师都是结合自己的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指导博士生进行艺术设计和研究工作,博士生既有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也从事设计理论、设计思潮、设计教育、设计方法的研究,拟定博士论文。清华美院设计学科的博士生在高校和设计研究院所都很受欢迎。美术学一级学科中,主要培养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博士生,导师都是著名画家,如张仃、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等,博士生大都围绕中外现当代美术思潮、创作风格、绘画艺术语言与形式方面进行选题和研究,导师一方面指导博士生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指导他们的论文写作,所以美术学博士生的任务相当重,他们的博士论文理论结合创作实际,作品分析及形式把握更准确,论文质量也较高,不少博士论文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公共出版。

美术本科论文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

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公务员之家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

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美术本科论文范文篇6

三年来,我担任一个重点班和几个普通班的政治课教学任务,所教班级从高一到高三,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2009年高考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活动。2007年,在Xx市高中政治“四优”评比活动中,我的课件《Xx》获得市一等奖。今年,接手高一,面对新课改和新教材,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认真钻研新课标、吃透新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将自己的做法加以总结,撰写的教学论文《Xx》获市优秀论文一等奖。同时,我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参加了市政治骨干教师培训,并成为区政治中心备课组成员,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开阔了视野,吸取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增长了教学智慧。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2006年,我担任高一班班主任工作。工作中,我以“爱心、耐心、细心”贯穿始终,关心每一位学生,搞好班级的每一次活动。三年下来,一个普通的美术班,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班风优良的先进集体。2009年高考中,全班有31人美术联考达到本科线,24人文化达到本科线。最令我欣喜的是,经过努力,所带的班级学生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发生了质变,全班46人,我不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成才,但我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成人。

三、近三年的主要业绩

2007年《Xx》课件获市一等奖

2008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

美术本科论文范文篇7

一、教学教研方面

三年来,我担任一个重点班和几个普通班的政治课教学任务,所教班级从高一到高三,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20*年高考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活动。20*年,在Xx市高中政治“四优”评比活动中,我的课件《Xx》获得市一等奖。今年,接手高一,面对新课改和新教材,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认真钻研新课标、吃透新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将自己的做法加以总结,撰写的教学论文《Xx》获市优秀论文一等奖。同时,我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参加了市政治骨干教师培训,并成为区政治中心备课组成员,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开阔了视野,吸取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增长了教学智慧。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20*年,我担任高一班班主任工作。工作中,我以“爱心、耐心、细心”贯穿始终,关心每一位学生,搞好班级的每一次活动。三年下来,一个普通的美术班,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班风优良的先进集体。20*年高考中,全班有31人美术联考达到本科线,24人文化达到本科线。最令我欣喜的是,经过努力,所带的班级学生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发生了质变,全班46人,我不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成才,但我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成人。

三、近三年的主要业绩

20*年《Xx》课件获市一等奖

20*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

美术本科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美术本科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公务员之家:

美术本科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应用型本科;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体系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都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心。2014年,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指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我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工艺美术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工艺美术领域更是有着辉煌的成就,对各地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乡村振兴和文化创新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各界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极其重视,而工艺美术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不多,其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因此,核心素养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工艺美术专业发展背景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工业化程度日渐增强的条件下,工艺美术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导。而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发展相对缓慢。随着社会的进步,工艺美术领域不断发展壮大,其门类与领域逐渐拓宽,设计的理念和施工技艺也有了质的飞跃,工艺美术专业逐步扩大并形成规模。工艺美术专业具有污染小、促就业等特点,能够串联城市与乡村,带动就业。此外工艺美术专业还能通过高科技人才的智慧汇入,逐渐增强自身的生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手工艺,传统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工艺美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工艺美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艺术教育凸显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教师积极创新教学实践,始终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符合当今时代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灵活运用虚拟技术、注重智能化模块发展等。教师要带动学生动手动脑、多看多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长春科技学院视觉艺术学院的工艺美术教育就秉承“知行合一、以是为实”的教学理念,大胆尝试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以组群式项目教学为构架,为学生搭建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企互动、职业竞赛等综合能力培训平台。

(二)有助于提高全民审美水平

美育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相对于校园教育、社会教育,社会美育在理念与实施上存在诸多缺失。社会美育的实质是终身教育,这就需要在社区、博物馆、美术馆、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对人们进行“浸泡式”“零散式”的审美教育,以此提升全民审美水平。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精美的传统工艺品能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工艺美术人才的技能水平对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人才培养不符合时展需要、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滞后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

(一)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

近年来,文创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高校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但是很多高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很多高校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素养的培养。高校要对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多思考多创新。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使得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传统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体系繁杂而庞大,需要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等集体力量的参与。就算是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工作室和学徒制的培养机制也还远远达不到其发展要求。国家技能人才大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国工艺美术技能水平,但是各省发展不均衡,有的省份工艺美术技能型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高校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基本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更需要高技能人才。一些企业的人才已经明显出现缺口,尤其是吉林省人才流失严重,传统工业优势逐渐减弱。因此,在社会对于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工艺美术的发展更需要高校和相关部门在专业建设和师资力量上加大投入。

(三)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滞后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工艺美术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也出现滞后现象,不能很好地与社会接轨。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存在同质化现象。例如,一些高校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忽略了对学生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乡村振兴,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影响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社会效益。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艺美术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创新模式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建设,高校要注重创新融合,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参加相关比赛,发扬地方文化,不断创新优化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融合创新,促进工艺美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工艺美术的发展要注重与地域性的结合,尤其要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相融合,与地方企业和乡村振兴、文创旅游相融合。高校要以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为前提,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与工作方案,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工艺美术人才。高校要积极组织师生参与企业调研,参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学习活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人才创新,实现政府、企业、校园的深度融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当地文创产品的优化。此外,相关部门还要不断完善产业标准,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和实践技能,促进产业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

(二)加大科研新设备的投入力度

工艺美术种类多样,且不同种类的工艺美术需要不同的教研设备。例如,陶瓷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一定的教学场地和一定的教学配套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备也在更新换代。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大对科研设备的投入力度,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根据工艺美术专业的规律,实行工作室教育模式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和科研场所,这些相关场所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专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科研设备的投入,也需要工作场所的投入。只有这样,其才能更好地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

(三)强化师资力量,促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在不断提高,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因此,高校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服务社会,真正发挥学术的作用,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水平。高校要注重工艺美术专业的平台建设,尤其是线上“金课”建设。高校可以通过与兄弟院校串联互动、共享优秀教学课程资源、线上平台的互动交流,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拓展。建设线上平台能够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很好地发挥课堂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作用。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教学体系

工艺美术的教学内容要紧跟国家课程建设指标体系,促进各高校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加强高校和优秀工匠间的交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金课”建设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要倡导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和内容,不辞辛苦、甘于奉献;学生要专注学习、勤勉笃行。学校可以通过把课堂融入企业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企业的工作氛围和岗位职责,使二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实现教学环境生动化、教学成果转化有效化,促进工艺美术专业优秀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建设。

(五)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布局

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艺术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智慧源泉。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进行工艺美术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更好地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中。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乡村等的互动沟通,积极参与乡村调研,带领学生投入乡村建设,将创意运用到乡村的实际生活中,从而促进学生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使其从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比如,浙江宁海在启动“艺术振兴乡村”计划时,就以艺术家驻村的形式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共建的积极性,村民齐心协力,共同探索出了一条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艺术振兴乡村之路,截至2021年7月,已有19个村进行了艺术改造。利用工艺美术能够激发村民改造乡村的内生动力,能够唤醒乡村的“沉睡资源”,推动村庄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共创共享、艺术振兴、共同富裕。同时,实现多元一体的工艺美术介入乡村振兴的共同富裕之路,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六)重视人与自然环境,使艺术与自然环境相融共存

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基础上,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尤其要强调其在实现2035年的碳中和目标中有重要的意义。工艺美术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对材料及自然生物原料的需求,目前呈上升态势。这就需要在培养体系制定过程中,促使师生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唤醒全民生态意识,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学生制作的作品也应该凸显生态主题,为保护人类美好的家园而努力。比如,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苏丹发起的“设计再造”绿色生活艺术创意展,每年吸引相关高校积极参与,倡导用废弃的垃圾和材料进行重新组合架构,再造一种具有新的视觉体验和功能主题的新艺术品或产品,最终将具有优秀生态环保理念的作品展出。市民在参观展览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低碳环保的理念的影响。核心素养视域下建设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体系,能提高工艺美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工艺美术作品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自身民族的审美习俗与文化心理结构,从而增强文化自信。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体系,培养学生优秀的艺术审美能力,带动社会美育,提高工艺文创产品的整体质量,从而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高校还要注重人才培养中人才价值的体现,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其实践技能提高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意。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培养工艺美术人才要不断融入地域文化,注重与企业合作,使学生能够出色地完成工艺美术作品和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国宏,罗宇晨.重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目标取向及要素结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26-129.

[2]丁鑫铭.工艺美术设计的科学创新路径研究[J].艺术品鉴,2021(23):83-84.

[3]袁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调研报告[J].山西青年,2021(6):40-41.

[4]张卫亮,王婷婷,孙嘉伟.室内印染艺术创意产品在多元化时代的设计美学研究:评《生活尽染:印染织绣艺术》[J].印染助剂,2021(4):65.

[5]张卫亮,王月,李博文,等.正能量活力场在吉林省高校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基于场所精神的实践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0):64-65.

[6]张卫亮.在乡村振兴生态美学设计中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再现思考[C]//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中外设计研究院,中国创意同盟网.中国创意设计年鉴·2018-2019论文集.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20:40-44.

[7]孙健.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的走向[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6):27-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