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32

效率管理论文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篇1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记忆。在化学教学中,常有学生反映: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太难记,记住后也容易忘记。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直观教学,尽最大努力加深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印迹的深度,提高记忆效果。其二是掌握学生的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较之小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加强实验教学,以各种奇异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生动直观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讲授“自燃”这一内容时,开始就演示实验,把白磷溶液滴在滤纸上,一会儿滤纸就自己燃烧起来。这时提出问题,滤纸为什么自行燃烧?这个实验及这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时再引入新课。这样,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初中化学的概念、理论,涉及到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运动和变化,它与宏观形象或事实有质的不同,是更为抽象而难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有较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科学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如讲“电解质的电离”时,出示小黑板的图象,学生对电解质的离解及运动,一目了然,印迹深刻。

3、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初中化学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而化学用语和化学量的规定与运用又千差万别,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已学过的知识,在知识系统中失去了线索因而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接受新知识上,表示出记忆效果不佳。要帮助学提高记忆效果,就力求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并掌握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先复习“溶解度”的概念。而后给出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强调指出:这一个公式必须具备:一定温度下,百克溶剂中,溶解达饱和,溶质克数一定,此时溶质克数即溶解度。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了记忆效果,又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4、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比较又是概括的前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把这些事物联合为一组进行概括。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

如: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跟硝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硝酸跟硫酸、盐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为电离时可以生成氢离子。但硝酸的氧化性跟浓硫酸相似而与盐酸不同,这是由于硝酸分子里的氮原子处于最高价态,容易被还原成低价态氮。它的氧化性突出表现在不论稀浓,在不同条件时,硝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硝酸分子的不稳定,极易分解的特征,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又和硫酸有不同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简化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仅能记住硝酸的特性,还能巩固对硫酸和盐酸化学性质的记忆。克服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弊玻

二、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次规律,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1、组织有效地复习。(1)及时复习。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巩固学生的记忆,其是对新课扫平道路。学生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和“加班加点”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2)分散复习。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的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3)注意复习方法。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以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篇2

初中化学,一本教材,不知讲了多少遍,对教材非常熟悉,即便是不带任何资料,手拿两根粉笔,讲几节课还是可以的。对各位同行我看都没问题,均可达到这样的水平。但我认为这不是最高水平,这只是达到最高水平的最低要求。在这个水平上,依据教学大纲、统编教材、教学参考书,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确定课时目标、重点和难点、师生达标的措施,用什么教具,做什么实验,实验是教师演示还是让学生课堂上做,达到什么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实验能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等等,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的情况怎样,多少学生愿意学,多少学生学的好,中差生差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有无心理障碍,那些地方容易失误,如此等等。以上这些因素你都了如指掌,再按课时目标、目标诊测,巧妙引入新课。识记目标由学生自学达到,理解目标,应用分析目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检测矫正来逐渐达到。最后考虑好布置作业的要求,便可写出教案,准备上课了。

二、本事显在课堂上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则是战术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就是指挥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指挥员,把授课内容当做作战地图,紧紧抓住攻击重点,确定指挥方法,从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运筹指挥艺术,从战术上重视每个细小的环节,思考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保证每战必胜。就初中化学内容来说,课型很多,有绪言课、概念课、理论课、化学用语课、元素化合物课、习题课、计算课、实验课、复习课,教法各有不同,每节课确定用什么方法呢?这就是课堂指挥员——我们教师的指挥艺术了。

1.不断进修,提高课堂艺术。电化教学你知道多少,电子计算机会操作吗?投影仪、幻灯机会使用吗?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会应用,如何能赶上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只有不断学习,广闻博览,有目的地阅读科普资料,摘其要点,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较快步入合格教师行列。

2.展示目标,体现课堂艺术。教学是一种有目的双边活动。明确目标,展示目标是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前提。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目标,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积极参加的热情。从学生心理上讲,学习者知道学习结果时,才能产生学习兴趣。

3.语言生动,丰富课堂艺术。教师的作用是很大的,有时一个眼神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一个手势可以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勇气,一句激昂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可以激起学生攻克知识难点的信心和决心。若教师讲起课来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就能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4.练好板书,点缀课堂艺术。板书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授课时恰当的运用板书,既会弥补教师口头语言的不足,又可使教学目的更明确,条理更清楚,重点更突出。

三、改革放在学法上

学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学法促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为目标改革教法。把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生学习结果之中。

1.阅读法。阅读法是指通过阅读化学教材或有关资料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自学阅读。通过自学阅读,使记忆的目标自学达到。

2.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进行意见交流的学习方法。常在章节复习和总复习课时应用。

3.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概念、理论、结果,都是通过化学实验总结得来的。同时,化学实验具有直观、形象可信的特点,有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沉淀生成、发热、发光、燃烧、爆炸等鲜明的现象,易引起学生兴趣。

4.听讲法。课堂专心听讲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它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自己的感知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习效果的取得,除教师外因外,还决定学生内因是否愿意听、会听、会思考、会记录等。从我们的学生现状看,绝大多数学生课堂听讲是专心的,教师讲课语言生动、比喻恰当、妙趣横生,学生专心听讲的多。

5.示范解题法。此法常用在新课前目标诊测,课后作业的纠错,章节测验的讲评,以及扩大学生视野的习题课。解题法是学生通过独立解答问题,运用知识,巩固知识,获得知识的手段。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常有不少学生解题方法步骤不会,影响学生成绩不高。这就要求教师随时选择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有目的作以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做示范题引导学生,使学生学有榜样。

6.改错法。学生在技能练习,或在阶段性测验中,从审题、使用知识、技能或判断推理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如果不能防止错误,那么出现错误时一定要认真加以纠正,从中取得启示和教益。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DSP接口电路CAN控制器

近几年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DSP采用程序空间和数据空间分离的哈佛结构,对程序和数据并行操作,使之成倍地提高了处理速度;再加上流水线技术,使得DSP的指令周期多为10ns级。而与之配套的器件却没有像DSP那样猛地发展。首先,DSP与器件之间的速度差异日益显著,大部分器件的读写周期在50ns以上,即使是最快的静态RAM,其读写周期亦为8ns左右,也只能与50MHz以下的DSP直接接口;其次,一些领域的器件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与DSP接口,以至于不能直接接入DSP总线,如CAN总线控制器SA1000采用地址总线与数据总线分时复用的总线接口。这使得DSP与许多外部器件难以接口,特别是在与多个外部器件接口或者与总线不兼容的外部器件接口时,常常会出现因接口处理不当而导致接口效率低下的情况。当DSP对外部器件的操作频率很高时,接口效率的高低将对系统的运行速度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1多个外设的情况

当DSP与低速器件接口时,可以通过设置DSP片内的等待状态产生控制寄存器(WSGR),在相应的程序空间、数据空间或I/O空间产生1~7个等待周期,以使DSP的访问速度能和低速器件相匹配。当在同一空间内既有低速器件又有高速器件时,通常WSGR的延时值被设置成与速度最慢的器件相一致,以保证DSP对所有的器件都能进行正确的访问。若对高速器件的操作很频繁,则这种对整个空间的延时将极不合理地降低系统速度。例如,有些系统在程序空间同时扩展有RAM和ROM。而ROM的速度一般远远低于RAM,其访问周期一般为100~200ns,即使DSP和RAM的访问速度均可达到25ns,但对整个数据空间进行延时后,DSP也只能以ROM的访问速度(100~200ns)对RAM进行访问。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考虑使用软件方法提供效率。其方法是默认的情况下将WSGR设置成与高速器件一致,当要访问低速器件时再修改WSGR的值。DSP常常对外部件进行连续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软件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但最大问题在于增加了软件负担和不稳定因素。

显然,效率最高的情况是,既不需要修改WSGR,DSP又能以外部器件本身的速度对它们进行访问。事实上,只要能够产生适当的信号控制DSP的READY端,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DSP在开始一个外部总线的操作后,会在每一个CLKOUT信号(DSP的时钟输出)的上升沿时刻对READY端进行查询,若READY为低,则保持总线的状态不变,然后在下一个CLKOUT上升沿时刻两次查询,直至查询到READY为高时结束本次总线访问。

下面的设计实例中介绍的硬件等待电路(见图1)能够实现这个功能。它针对不同的外部器件产生相应的等待信号送到DSP的READY端,实现硬等待。其核心器件采用了广泛应用的通用逻辑阵列(GAL),GAL的引脚定义与图1相对应。使用GAL器件使硬件设计变得简单而灵活,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逻辑关系。

例如,频率为50MHz的DSP在数据空间外扩有RAM和ROM各一片,访问周期分别为70ns和150ns,地址空间分别为0x8000~0x8fff和0x9000~0x9fff。由DSP的主频可知,对RAM和ROM的访问各需插入3个和7个等待周期。下面给出GAL源文件的关键部分(它们使用汇编程序FM的格式编写):

Q0:=/Q0*/RD+/Q0*/WR

Q1:=/Q0*Q1*/RD+Q0*/Q1*/RD+/Q0*Q1*/WR

+Q0*/Q1*/WR

Q2:=/Q1*Q2*/RD+/Q0*Q1*Q2*/RD+Q0*Q1*/Q2*/RD

+/Q1*Q2*/WR+/Q0*Q1*Q2*/WR+Q0*Q1*/Q2*/WR

;构成一个三位的二进制计数器

;Q2为最高位、Q0为最低位

;对读信号或写信号的宽度进行计数

GAL_READY.OE=VCC

/GAL_READY=/DS*A15*/A14*/A13*/A12*/Q1+/DS*A15*/A14*/A13*A12*Q1*/A0

;为RAM的访问插入3个周期

+/DS*A15*/A14*/A13*A12*/Q0

+/DS*A15*/A14*/A13*/Q1

+/DS*A15*/A14*/A13*A12*/Q2

;为ROM的访问插入7个周期

图2是一个与写时序对应的时序图,其中在下三角符号标出的时刻,DSP对READY端进行查询。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使用硬件的速度,并且对软件是透明的,不会增加编程人员的负担。

图3DSP与SJA1000的接口原理图

2总线不兼容的情况

有一类芯片的总线接口是分时复用的,如CAN总线控制器SJA1000。SJA1000有8位的数据和地址复用的总线,可以和多种MCU直接相连。一次总线操作开始时,总线先传递此次操作访问的地址,在ALE信号将地址锁存后,再进行数据读写。而DSP的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被并行地引出,这种并行结构比分时复用的串行结构先进,有着高一倍的带宽。但DSP被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过会在芯片外将并行的总线再串行化,也就是没有设计相应的辅助信号来完成这种转换。这使得完全使用硬件方法进行串行转换比较困难。

此类问题通常使用软件和硬件配合解决,并不真正地靠硬件进行园,而是把一次总线操作分解成两步。先把此次操作的目标地址作为数据送到总线上,同时通过硬件产生一个锁存信号将其锁存。然后再进行读写操作,读写操作的目标地址就是上一步被锁存的地址。

使用这种办法,硬件和软件都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变换。唯一的缺点是指令的效率变低了。由于SJA1000的读写周期一般是DSP的指令周期的几倍,一次访问被分解成两次后多消耗的时间不能忽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是,这种转换方法在寻址时无法使用DSP的并行寻址功能,必须使用另外的变量独立运行。在多数的CAN总线应用中,这种处理方法不会对系统的整体性能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有的系统中,这种低效是不可容忍的,如由DSP和SJA1000组成的CAN总线网关,它含有多个SJA1000芯片,并且在SJA1000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数据块的搬移。对于次数频繁并且寻址有规律的操作,利用DSP的并行寻址功能将极大地提高程序的效率。以下程序段可在两个同网段的SJA1000之间完成一帧消息搬移功能(它在每次操作的同时对下次操作的地址进行并行寻址):

Larar0,mlength;取消息的长度

Larar1,#SJA1_A;一个SJA1000中接收邮箱的首地址

Larar2,#SJA2_S;另一个SJA1000中发送邮箱的首地址

Mar*,ar0

Mar*-,ar1

Loop:;复制一帧消息

Lacl*+,ar2

Sacl*+,ar0

Banzloop,*-,ar1

如果按下述方法改写这段程序,不仅对SJA1000的操作时间要增加倍,而且每次操作前都要对地址进行运算,使得完成同样功能的程序运行时间要增加到原来的3~4倍。

这时,只有使用纯硬件的解决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设计的关键是生成合适的锁存信号ALE,使它能够满足SJA1000的时序要求。通过研究DSP控制信号的时序要吧发现,从地址建立到读写控制信号有效大约要经历二分之一个CPU时钟的时间,而SJA1000的ALE信号要求的最小宽度为8ns,因此对于主频在50MHz(CPU时钟为20ns)以下DSP,可以利用这二分之一个CPU时钟的时间间隔生成ALE信号。图3给出了含两片SJA1000的接口电路图。除了片选信号外,这两片SJA1000的总线和其它控制信号都连在一起。

假设SJA1000的片选地址为0X8xxx和0x9xxx,各引脚定义与图中对应,则GAL中的逻辑关系如下:

/ADDR_G=DSP_RD*DSP_WR*RD*WR

/DATA_G=/DSP_DS*DSP_A15*/DSP_A14*/DSP_A13*ADDR_G

/WR=/DSP_WR*/ALE

/RD=/DSP_RD*/ALE

ALE=/DSP_DS*DSP_A15*/DSP_A14*/DSP_A13

*DSP_RD*DSP_WR

/CS1=/DSP_DS*DSP_A15*/DSP_A14*/DSP_A13

*/DSP_A12*ADDR_G

/CS2=/DSP_DS*DSP_A15*/DSP_A14*/DSP_A13*DSP_A12*ADDR_G

对其中一片进行读写操作,则时序关系如图4所示。

其中,twr、tww分别为DSP读、写时的ALE信号宽度,它们都接近1/2个CLKOUT的周期。T为ALE的下降沿到RD、WR有效的时间,它由GAL翻转的延时产生,为10ns以上(注:本图中DSP的时序来自TMS320C24xxA系列,不同系列的DSP产品之间时序可能有细微的差别)。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媒介;管理;效率

目前中国媒介的经营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提升,媒介效益也取得巨幅增长。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假象,认为中国媒介的管理水平也随着经营水平一同得到提升。

问题在于,人们常常将“经营”与“管理”混为一谈。其实,“经营”解决的是“效益”问题,而“管理”解决的是“效率”问题;衡量“经营”的标准是“结果”,而衡量“管理”的标准则是“过程”。

中国媒介发展至今,经营理念已经有了很大改进,效果也很明显:大多数市场化运作良好的媒体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与媒介经营发展水平不相称的是,中国媒介的管理水平并未取得同等程度的提高。中国媒介的运作效率依然十分低下。

●中国传媒运营效率低下的现状

从媒体本身来看,既存在时间上的浪费,也存在空间上的浪费。

时间方面,主要表现在广播时段和电视时段的浪费。广播方面,自从倡导主持人口语式播音以来,就存在着一种观念的偏差,认为拉家常、侃大山就是贴近了听众,认为语言的随意化就是平民化,于是收音机里充斥着DJ们诸如“上班的路上……”“今天的心情……”之类的话语,如果是作为节目的铺垫或者是对听众的引导固然可行,问题在于许多时候我们的DJ都是在漫无目的地“扩张话题”,结果常常会听到“今天本打算……,可是时间又不允许了”的遗憾,是对广播时段的极大浪费;另外,在电台普遍导入手机短信平台以后,又出现了为争取听众短信而过度播读与节目无关的短信的情况,而这些短信对于大多数听众而言无疑就是垃圾信息,是对听众资源的极大浪费。电视方面,主要表现在同一时段大量同质节目的重复与堆砌,既是对电视时段的浪费,也是对观众资源的浪费。

空间方面,表现在报刊版面的浪费:同样的新闻同时刊登在同一期的不同版面;版面贱卖,本着“薄利多销”的观念经营广告,使得报刊版面广告堆砌,而总收入却并未提高多少,反而因为广告层次的参差不齐,使得媒体的广告效果大打折扣,媒体的形象也跟着受到影响。

从媒介机构来看,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都很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

人力资源

中国媒介机构现有的用人制度存在着问题,一方面一些原本已经过时的岗位,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入编”,不好裁减;另一方面一些新开发的岗位又急需扩充人员,这就造成了媒介机构的从业人员只增不减,逐渐超编,以至于出现了大量的冗余人员。另外,我国的媒介机构几乎全部都是国有单位,在用工制度方面是“事业编制”与“合同用工”相结合,“事业编制”的员工基本不再有任何变动,“抱着铁饭碗”,因此,媒介机构对员工进行增减时基本都是从“合同用工”入手。而现实情况是,过时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大部分属于“事业编制”,“合同用工”招聘上来的员工基本都是急需的。这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一方面媒介机构人员严重超编,媒介机构的财政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一些重要岗位上却还常常缺少工作能手;再一方面,却还有大量的人员闲置着。

媒介机构的分配制度与激励制度还不是很合理。由于用工方面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制度,因此,在分配和激励举措方面也就存在着不同。中国的媒介机构还存在着严重的“劳动”与“分配”相脱节的现象。这就会使媒介从业人员产生很大惰性。

中国的媒介机构并没有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发人力资源。媒介单位只是一味地使用员工,并不重视对员工的“充电”与“再开发”。另外,媒介在用人方面还存在着“过度开采”的现象,比如,让主持人同时主持几档风格相冲突的节目;电台DJ在做节目播音的同时兼做广告播音;等等。使媒介人员的“职业寿命”受到影响。

物力资源

没有用远视的眼光去购置、添加物力资源。在购置设备、建造基地或演播厅之前,并未充分计算后期的开发与回报问题,只是为了满足一时之需。于是,一期节目制作完毕,一档影视剧拍摄完毕,一些高档设备就再无用武之地,影视基地由于不符合其他影视拍摄需求,也不符合人们的旅游需求,于是只能闲置。造成了巨大浪费。

另外,同一媒介单位的设备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程度也比较低,致使有的部门设备紧缺,而另外的部门设备却在闲置,利用效率低下。

财力资源

中国的媒介机构普遍缺少良好的财务计划,更谈不上根据媒介的长远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计划。有的媒介机构盈利以后就会有一种“暴富心理”,对资金的使用不知作何打算,于是就产生了盲目情绪,要么盖大楼,要么建度假村;其他稍微理性一点的媒介机构就会去投资。这些媒介机构做投资时,并没有“反哺”使他们繁荣的传媒业本身,而是向不熟悉的领域扩张,去做多元化开发。而这样做的结果又常常是亏损,影响媒介机构的效益,同时还拖累了媒介主业。近年来,媒介行业似乎又兴起了上市的潮流。盲目上市、圈到钱后,媒介单位又不知道向哪里投资,于是资金闲置,财力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媒介上市以后,还须公开信息,受证监会以及股民的监督,但是,这样做的同时也容易将信息透露给竞争对手,处理不好,上市对媒介反而成了负担。

信息资源

中国媒介在信息资源利用方面,效率也很低。同一媒介机构的不同报纸之间、不同频道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很低。对信息或内容的利用基本也是一次性的,不注重深度开发与延长开发。

……

中国传媒运作效率的低下说明媒介管理上存在许多漏洞。有效的管理能使媒介现有的资源获得最为有效的利用,而不良的管理,只会造成媒介资源利用上的巨大浪费。“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经济不发达,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管理不善造成的”①。按照这种逻辑,那么中国媒介比起发达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运作效率低下。这种推导或许有些夸张,但是,有效的管理及有效管理所带来的高效率运作,对媒介的良好运营的确十分重要。

●全面解决中国传媒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传媒产品生产环节

媒体在生产环节应当时刻持有成本意识与节约意识。最直接的就是要珍惜媒体的时段资源和版面资源。在内容制作方面也要导入成本管理机制,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核算与控制。

媒体在进行内容生产时也应有市场意识。既要有受众意识,也要适当考虑到广告主的需求。因为,传媒生产的产品必须能够在市场上有效销售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否则,只能算做产品而非商品,资源的价值就不能发挥出来,造成浪费。所以,媒体在生产环节就必须要考虑到媒体产品的销售。只有这样,效率才能产生效果,传媒组织才能实现生产绩效的目标。

媒体还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因为媒介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容易模仿,从而造成同质化。媒体内容失去了新鲜感,价值也就大大降低,同等劳动所生产的产品价值降低,意味着媒体生产效率的降低。所以,媒体应当时刻保持创新的姿态,不断为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从无形中提高媒体的生产效率。

建造工业化的生产流水线,对媒体提高生产效率同样重要。在国外,不仅是影视剧拍摄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甚至连剧本都是采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的:“由制片人收购一个认为好的、具有拍摄价值、仅有几页稿纸的故事梗概,然后再另请编剧设计出每场戏的动作,写出一个较为详细的只限于视觉性的故事,没有对话,可算作动作剧本。此后,制片人再约请一两位专门写作对话的剧作家来补写对话。剧本到了主要角色演员手里,再请编剧专为自己所扮演的人物进行加工和润色,使人物更加鲜明和丰满。”②美国好莱坞甚至将电影类型化,将影视人物性格、电影语言模式、银幕叙事技巧等全部都实现模式化,创作成本大为降低,同时,由于类型影片都是对观众受欢迎的影片的仿制,因此也能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心理,保证预期收益。③

最后,媒介也应当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延长开发与多元化开发,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因为众多产品共同分担研发成本,使每种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降低。同时,由于品牌价值链的构筑、众多附加产品的支撑,还能分担媒介经营的风险。比如,“国家地理频道的电视节目在中国目前是不赢利的,但节目的不停播出强化了其产品的品牌形象,相反其光碟等副产品却在中国市场大获全胜。”④

传媒产品营销环节

首先,媒介应当建立精确的营销数据库,包括顾客资料库与产品资料库。顾客资料库包括广告客户资料库与受众资料库;产品资料库则是媒介所生产的“产品”——电视节目、报纸等的资料库。这样能使媒介很方便地进行精准营销,提高营销效率。另一方面,“过去特定顾客的信息只保存在销售人员的大脑或笔记本电脑中。在业务员离职或退休以后,这些信息也就随之消失。”⑤而顾客资料库则能将信息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媒介永久的资产。

为媒介营销人员建立必要的评估系统,对其进行评估,从而激发其潜能,提升工作效率。可以为营销人员设立计分卡。计分卡既可用来评估媒介营销人员的工作业绩,又可帮助媒介评估当期总体的业绩,并准备新的计划,以改善未来的业绩。

媒介在进行营销推广时,也需要一定宣传和促销的拉动。宣传和促销可以帮助促进媒介的销售,提升营销效率。

传媒人力资源管理环节

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媒介工作人员实现“人本管理”。目前中国的媒介机构基本还是沿用了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有重要区别的。“人事管理把人看作与物质资料没什么两样的东西……考虑如何通过对人的管理工作来提高对该要素的利用效率……仅单方面地关注组织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则力图将组织的目标与员工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注重员工的能动性和他们内在潜能的开发。”⑥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很好地考虑到媒介工作人员的需求,也能很好地激发工作人员的资质与潜能,因此就能调动起他们的能动性和责任感,从而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对媒介机构现行的两种用人制度逐渐进行改革,最终实现统一。激励理论之一的公平理论就是从社会比较角度研究激励的心理过程。“它认为人们在缺乏评价其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努力是否相当的客观标准情况下,常常是将其付出和所得的比率与他人的付出和所得的比率作比较,以此衡量其得到的报酬是否公平。”⑦而两种用人制度存在的本身就已经挫伤了媒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必然也影响到媒介的运作效率。所以,必须加以改革。

打破传统媒介部门对员工的束缚,形成员工可以根据能力在媒介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的机制。能者上,庸者下。让员工找到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岗位,充分释放潜能。国外有的媒介集团就会在机构内部实行职务轮换,让员工有次序地经历记者、编辑、摄像、制作等不同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有利于员工发现自己的最优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员工熟悉整个媒介运营过程,拓展了业务技能,再一方面也加强了不同岗位间的沟通与协调,效率大为提高。

传媒财务管理环节

媒介机构要善于利用财务来管理媒介。媒介战略规划的实现离不开财务的支持。媒介对财务的分配方向能影响媒介自身的发展方向,因此媒介的财务计划必须要与媒介的长远战略规划相一致。另一方面,媒介运营中的偏差也可以通过财务管理进行监察与控制。

媒介机构还应当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目前阶段,由于我国媒介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广告,因此媒介的财务部门或营销部门建立专门的广告客户信用度档案就显得十分必要。

媒介机构在财务控制方面应当加强预测能力。过去媒介机构的财务控制基本是采用反馈控制的类型。但是,由于反馈控制经常是滞后的,因此容易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举个例子,如果媒介要投资一部大型纪录片,那么,按照反馈控制机制来看,只有完成后,进行发行或者播出时,相关的业绩才开始显现。而这时再改变决策就已经很晚了。所以,媒介更需要加强决策前期的调研与预测能力,加强前馈控制与现场控制的能力。

……

另外,在媒介运营过程中,加强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环节的沟通与协调也是十分必要的,能极大地提高媒介的运作效率。

●提高传媒运营效率的根本性措施

导入组织文化建设。长久以来,我国媒介机构关注的只是所运营的媒体本身文化风格的塑造,而忽视媒介机构自身的文化建设。而媒介机构的文化建设对媒介运营效率的提高却很有必要。“组织文化就是指组织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经营哲学等精神因素及其在制度、礼仪、英雄人物等方面的外在体现。”⑧“组织文化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指组织成员共同或共享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是深深根植于组织成员的脑海中的,并对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⑨媒介的组织文化得到员工的认同以后,这种共享和高强度认同会在媒介内部创造一种很强的行为控制氛围,从而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与行为,确保媒介运行的稳定性,能极大地提高媒介运作效率。导入目标管理法(MBO)。一直以来,媒介机构都是由上级分配目标给下级;而目标管理法则是由上级和下级共同参与目标的选择并对如何实现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实质是让媒介工作人员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比起其他行业来,传媒业属于高创造性的行业,从业人员更需要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目标管理法能充分释放传媒人的能动性,提高效率。

加强市场意识,增强创新能力。通常,判断某种资源和能力是否能成为核心竞争力,有四条标准: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⑩对于传媒行业,“有价值性”要求传媒必须拥有市场意识(受众意识和广告主意识),这样生产出来的传媒产品才能被消费,才会形成价值,资源的效用才能发挥出来。“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则要求传媒时刻要保持创新意识,增加媒介产品的相对价值含量,这样,媒介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就会得到提高。

……

总之,传媒的经营与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同时又是相互促进的。传媒管理的改善,会使传媒运作效率得到提高;而传媒运作效率提高以后,又会促进传媒经营的进一步改善……在一步步地螺旋上升过程中,媒介也就发展得越来越强大。

注释:

①《管理学》,第6页,王凤彬、李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②《影视导演基础》,王心语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③《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第269页,岳淼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④《电视品牌打造的宏观思考》,取自《集团化:城市电视新闻的对策》一书,张鲁闽、陈桂林编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⑤《科特勒谈营销》,第125页,菲利普·科特勒著,高登第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⑥《管理学》,第319页,王凤彬、李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⑦《管理学》,第201页,王凤彬、李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⑧《管理学》,第298页,王凤彬、李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篇5

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这表明,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值越大,教学效率越高;比值越小,教学效率就越低。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提高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语文教学效率包括知识的数量、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的效果等。决定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因素、教材因素、教法因素等,但教师因素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一、人格与效率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进入天人境界的更少。我觉得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试想一下,一个思想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么?教师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率从何谈起?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有了“人格效应”,教学效率肯定会提高。

教师的人格美还表现在教师的服饰穿戴一举一动上,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的生活观、审美能力人格化的体现。不修边幅,拖沓粗俗,或摆阔显富,珠光宝气,都不能让学生赏心悦目,自然影响教学效率。

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的?它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可见,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着。

二、思想与效率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引自黄品泉《试论钱梦龙的“人格总体论”及语文教学观》一文。见1990年第6期《语文教学论坛》)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些性质与特征,便“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出处同上)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思想敏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邃的哲理。当一名教师摆脱了“匠人”的呆气,愿意向学生说心里话,愿意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由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吸引学生,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有些小说,为什么学生课下初读时兴味盎然,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讲解后反而兴味索然呢?除了与教师陈旧的教学模式有关外,还有一点,就是某些教师的思想观点过于保守,照搬教学参考书,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如学习《故乡》,在分析了闰土的种种不幸之后,一定要冠以这“正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的中心(人教版教参云),将一个活生生的闰土贴上历史标签。其实,在文中,作者又何尝没有对“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的悲哀情感呢?由此可见,教师缺乏思想的深度,唯上唯书,怎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提高教学效率呢?

再者,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受到猛烈的冲击,社会变革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若思想僵化,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技艺与效率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的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语文教师必然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

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本“活字典”。

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语文教师的厚积,应包括背诵大量的文章。背诵课文令学生头疼,如果老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除了佩服老师的文学功底外,主动背诵,欲与老师比高低,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情就难以按捺了。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

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字要写得端庄大方,笔顺要正确,你要求学生有一个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己的板书龙飞凤舞,杂乱无章,你哪里还有说服力呢?

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体现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贵独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例如教《荷花月色》这篇课文,若逐段讲析,肢解课文,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这就需要教者从艺术的角度去发掘。若注重朗读、设置情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从而深刻地理解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篇6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根据知识的可连贯性、可迁移性来提高学生有系统有条理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加快学习的速度并提高准确率呢?我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云等事物里抽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可得“白”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将某知识点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去阐明别的相类似的事例,便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能力得到发展,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我在新生入学的最初阶段,就引导他们每学一知识,就分析概括这一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并在做习题时以此作为思考回答的依据,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以后碰到同类问题时,让他们回忆那些本质特征,与眼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回答。经过几次强化反馈,学生基本能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本质特征对照联系,从而较快速地掌握。

以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方法为例。这一修辞方法小学里已学过,学生很快能辨析出来,但要他们谈谈在某一语言材料中的表达作用,他们便感困难。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对比喻“乙事物有些特点和甲事物相似,而这些特点人们又比较熟悉,为了鲜明生动地表现甲事物就用乙事物来打比方”这一基本概念,只抓住“以乙事物打比方说明甲事物”这一较表层的特征,而忽略了“比喻是为将事物表述得更生动形象”这一更本质的特征之故。

因此,我在学生完成第一册第三课《歌词两首》的练习“两首歌词都将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请找出这样的比喻句,并说明运用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感情”的时候,并不以得出“黄河、长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孕育了灿烂光辉的华夏文化,所以把她比作母亲,更能表现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真挚感情”这一结论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比作母亲,就更能表达我们的感情。最后归结:因为对母亲的形象大家最熟悉,把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能使形象更鲜明、生动,这样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感情也就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二、抓住知识的连贯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所以,学生学习知识必须要求他们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七零八碎的片断。”

从初一册到初六册,尽管教材是不断加深的,但散见在各教材中的知识是相互关联并具有连贯性的。如“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从第一册《曼哈顿街头夜景》到第四册《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白杨礼赞》,直至第六册《海燕两篇》等一直反复出现。我在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为渲染气氛,衬托人物”这一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着放胆让学生根据以往经验,举一反三地自己分析理解,这样既优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曼哈顿街头夜景》有一习题要求回答:“课文是怎样描述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的?”“既写‘繁华’,为什么还要写一个孤独的老人?”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作者大肆描述高楼、街灯、汽车、橱窗、宫殿、人行道等等都是为渲染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气氛,写这繁华是为与街角的老人对比,补托出老人的孤独凄凉。于是在上《小桔灯》一课时,我便要求学生扣住“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来分析“天色越发阴沉了”“浓雾里迷芒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这些描写环境的语句的作用自己分析,不少学生能够得出“这些语句渲染了那种黑暗阴沉的环境气氛,衬托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这样的答案。

在上《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刘姥姥游赏大观园》这两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题目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有关环境描写的回答基本上能说出作者不惜笔墨大段描写烈日暴雨是为渲染烈日暴雨的厉害,烘托祥子为生活而挣扎的痛苦;描写“潇湘馆”的清幽,“秋爽斋”的阔朗,“蘅芜园”的朴素正是为衬托三个少女的不同性格。

同样,在《白杨礼赞》《海燕》两篇中回答描写高原景色的作用,描写海燕活动环境的作用,学生基本能与已学课文比较分析,举一反三,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

三、抓住知识的可迁移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一般说,相同文体的课文较容易将知识融汇贯通,但如把不同文体的课文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要素”联系起来,实行学习迁移,同样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一是新旧知识之间要有共同要素,二是学习者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有一定的概括水平。

于是,我尽可能挖掘不同文体课文中的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对它们进行概括,以揭示其共同的本质。

如我在教学“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像《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及唐朝张zhuó@①言“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句,与“比喻”进行联系,学生回答“说明石拱桥形状很美”。又追问:“这不正是中国石拱桥的一大特点吗?现在比喻用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学生纷纷插嘴:“为把这个特点说得很生动形象呀。”由此得出“打比方”就是为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的训练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得来的知识也较巩固,学生在此后的阅读材料中能较容易地辨析出“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并说出在此处的作用。

又如学生要说出议论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也是较费劲的,我在教学第一册《政论两则》时,也引导学生用学习迁移的方法来分析“打扫房子”“洗脸”“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什么,运用这样的比喻起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我说,“在这里要阐明什么观点大家已清楚了,就是号召全党推广民主作风,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么为什么用‘打扫房子’‘洗脸’来比喻呢?这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好处呢?请与比喻的本质特征联系起来。”为防止学生互相干扰,人云亦云,我要学生不说出来,马上用笔将此题答案做在练习本上。学生回答“可以把必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道理(观点)讲得生动形象”“能生动形象地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等等。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运用学习迁移,经常促使学生将不同文体中的共同要素分析比较,让新知识经旧知识的重现后得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

以上所论,是我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目的是使学生尽可能避免“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的毛病,使学生能把从旧经验里得到的知识尽可能“举一反三”地应用到新事物上,在语文学习上找到一些比较省力和有效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篇7

那么是哪些因素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呢?教师又应如何辩证认识和处理这些因素的矛盾关系呢?本文就此发表粗浅认识。

工具性与综合性

语文是学习、工作的工具学科,大纲对此写得很明白。同时语文学科又包罗万象,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企及的综合性特点。当强调工具性特点时,课堂上便字词句章反复讲解、重复练习,语文的综合性内容便被忽视或削弱;当强调综合性特点时,课堂上又出现离开字词句章的架空分析、随意发挥的偏向。这两种片面倾向,建国以来直至今天,曾几度摇摆,几度反复。时期政治思想凌架一切之上,语文课变成蹩脚的政治课,语文基础水平普通下降。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及广大教师对这种损文害文的现象无不痛心疾首,却怒不敢言。后,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语文课上咬文嚼字之风又吹回来了,这是拨乱反正的必然结果,也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八十年代这段时期,语文课的工具性、综合性的相互关系的处理,无论是理论寻向还是课堂实际操作,都能结合得比较好,课堂教学出现生气勃勃的景象,语文教学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可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更准确一点说是八十年代未)对语文课工具性与综合性关系的处理上又出现了忽左忽右的状况,语文课的效率又低下来了,中考语文成绩特别是高考语文成绩普遍偏低的事实就是最有力的说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诫我们:什么时候能把语文课的工具性与综合性的两者关系恰当而又紧密的结合起来,语文课的效率就高,如果对工具性与综合性的关系处理不当,语文课的效率就会降低。由此可见,在制约语文课效率高低的诸多因素中,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工具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这实在是不可轻视而又必须用心处理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这涉及到对语文课的性质及其特点的认识和操作问题。

教为考与教为用

语文课应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读写听说能力,让他们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这本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在升学竞争空前激烈、考试决定教师优劣得失的今天,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语文课却被上成机械的应试课: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怎么考就怎么教,语文课唯考是从;考得好就是教得好,考得不好就是教得差,考试成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教师好坏优劣的试金石。在教为考的课堂上,课本知识失去完整的体系,教师只拣着要考的内容教;教学中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训练过程中断了,教师只能对准试卷上的各种题型搞题海战术;学生成了应试机器,他们只得些为着应试的零零碎碎的知识。他们当中可能有些人会得高分,但仅是个高分低能儿;而教为用的课堂上,教师全面系统传授语文知识,全面训练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两种教学取向,两种教学效果,对比何其鲜明!当然,教了总归要考试,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从实质上说,为考而教扭曲了语文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最终把语文课引向狭窄的死胡同,酿成语文课教学质量的全面下滑。因此,必须迅速改变为考而教唯考是从的惜误观念和教法,代之以为用而教的正确观念和教法,使语文课从狭小的胡同里摆脱出来,实现语文课从为升学而教到为提高学生素质而教的真正转变。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变,才会有语文课的广阔天地和它的真正全面的高效率。

主导性与主动性

语文课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能否有机协调的发挥作用,这也是制约语文课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从对众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考察可知,仅仅四十五分种的语文课堂,全部让老师的读、讲、写占据了,老师的主导成了老师“主讲”、老师“主宰”,学生主动成了学生“被动”、学生“不动”。

课堂上只有教师对知识的单向信息的传递,没有学生接受、理解、运用知识的信息的反馈;教师的主导性失去针对性、目的性、有效性和协调性。教学论表明,教与学、师与生始终是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的。教师教的主导性是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前提条件的,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最终不需要再教。光有教的主导性、积极性,而无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教的主导性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的主导性首先表现为对学的浓厚兴趣的激发,表现为对学生自身求知、探知、用知能动性的依赖与激发,表现为对学生求知、探知、用知全程的关键处不失时机的巧妙点拨,表现为采用各种方法手段,大胆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知,给学生质疑探疑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学生的主动性,也从来不是自发的、随意的驱动,它总是在教师的有目的、有效度的主导下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里的关键是教师的主导性是否有目的、有效的。那种目的性、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的主导性,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而会压抑甚至阻滞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人们如果希望这样的语文课有高的效率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所以,国内外的教学论、心理学研究和实验的趋势告诉我们,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始终是关系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热门而又重要的课题。现在多数语文课对这个重要因素的处理都不够理解,在剖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原因时,人们也从来没有忘记它应负的责任。反之,凡效率高的语文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都有协调有效的生动表演,这也是清楚不过的事实。

填鸭式与启发式

语文课上使用填鸭式还是启发式孰劣孰优的答案是早就肯定下来了。可是,时至今日的语文课上为什么仍有绝大部分的老师热衷于填鸭式而置启发式于不顾呢?个中原因并非简单:教学内容多、赶进度、提前复习迎考者(高三、初三年级为最)靠用填鸭式,苦干钻研教材和吃透学生情况,只按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者要用填鸭式,认为学生水平差,启而不发、启而耽误教学时间者就用填鸭式,只相信自己能讲、缺少教学民主、眼中没有学生者喜用填鸭式,课堂教学墨守陈规,不思变革着最恋填鸭式。语文课上的填鸭式,只凭一本书,一张嘴巴说说读读,不问学生听与不听和懂与不懂,学生成为简单的接收器。试间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什么高效率可言呢?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得花气力:分析教材的难易之处,找出重点、难点,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及学习能力,设计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训练形式。这些工夫的实现都倾注着教师的高度的教学责任心和智慧经验,而得到的必将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填鸭式与启发式绝非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简单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责任心支配着的。

传统法与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界有不少人全盘否认语文课传统教学法,认为那是过时陈腐的东西,早该扔进垃圾堆了。他们主张语文课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先进技术来武装语文课,要引进外国的语文教学法来改造中国语文课的落后现状,并且声称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出路。笔者对上述看法和主张从未敢苟同过。中国语文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其不容抹煞的今天仍可惜用的精华:知识系统的严密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伪原则,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与感悟,启发思考、举一反三,广泛涉猎注重积累,读写结合等等。这些可贵的精华部分不正是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所缺少而要学习和借用的吗?

试问又有什么理由要把这些抛弃呢?至于语文课堂教学现代化问题,这当然是新鲜而又必须解决的课题。曾有一度时期,期刊文章大量介绍了欧美国俄德的语文教学法,这是及时而又必要的。一时间提倡这个法那个法的文章连篇累犊,真让人眼光缭乱,目不暇接。在这股“教学法”风的吹拂下,语文课堂曾经着实热闹过一阵子。它对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之气起过催化剂的作用。但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们细细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又怎样呢?牛羊”有没有见出来呢?现实的状况就是最好的答复。语文课教学的现代化,既不以全盘否认传统教学法为能事,而是应当学习和借用精华的部分,使它们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效能,也不以全部搬用外国教学法为条件,而是应当结合中国汉语语文的教学实际和特点,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教学法为我所用。接着这样的思路去做,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大有希望的。

课内授给与课外练就

课堂上授给的仅是语文课本上的有限知识和方法,却是必不可少的、精要的“举一”的知识和方法,它是向课外拓展、延伸的起点和条件。所谓课外练就,那就是要在课外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课内授给的知识和方法能够运用起来,在运用中练就语文的实际能力。反过来,学生再把从课外练就的语文能力发挥于课内学习之中,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更实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就是人们一贯提倡的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提高语文课的整体效益。

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但是,现在的教学实际是课内授给知识不到位、不得法,而语文课外活动园地又多是荒芜的;应该或能够举办的活动几乎是等于零。面对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只能无可奈何。

一碗水与一桶水

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储备,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理解的道理。但从语文教学实际进程中画出来的轨迹总不是那么一回事,表现于语文课堂上的则是花样百出;有的离了参考书,备课上课无法实现;有的只讲浅易的,有难度的搁一边;有的不敢让学生质疑问难,生怕学生将自己的军;有的对缺少答案的练习题、试卷不问津;有的遇到难点不询问、不探讨,闷着头稀里糊涂讲;有的不买书刊不读书,只吃着本来就不厚实的“老本”;有的写锗字、用错词,文理不通难过关。上述种种很难说明他们有一桶水的储备。即使真有一桶水的储备,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旧的知识要更新,层出不穷的新知识要吸收,学生旺盛无穷的求知欲,对老师给予的“一碗水”的知识要求是精、准、博、活,这是何等高要求,不,这简直是荷求了。面对培养跨世纪新人的重任,面对新一代青少年,老师应当是也必须是知识的“巨人”,是“杂家”,是有问必答的“百科全书”。俗话说:江里有河里才有,仓里有锅里才有,这表明了事物之间的相依相存、水涨船高的辩证关系。“名师出高徒”、“高师出奇才”,我们应牢记这些有用的格言,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但是,目前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不高,高标准的优秀语文教师数在总数中所占比例甚小,绝大部分是学历低(或虽有高学历但名不符实),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扎实,知识底子薄,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新的知识及新理论知之甚少,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竞争力差,教学的创新意识不强,课堂上给学生的一些表面的、肤浅的、缺乏规律性的呆板的知识。因此,目前绝大部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也就不足为怪了。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篇8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导入课题。

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教《颐和园》这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颐和园的实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由得想进一步了解颐和园:大名园建在哪儿呢?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在学生连连的赞叹声中,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中,老师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老师可先用CAI课件放映录像片,展示1950年6月份,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派出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等实况。接着继续展示中朝并肩作战,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事迹。那么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分批回国,与日夜战斗在一起的朝鲜人民告别时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这时停止课件放映,而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当时的情景,那么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而学生则会兴致高涨、聚精会神。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介绍背景。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老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老师讲解得较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以及詹天佑修路时的恶劣气候和险恶地势,不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可感的画面、文字幻灯片和气候地形的图解,学生就理解得更快,他们能从画面中体会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欺负压迫给詹天佑修路带来的巨大阻力和压力,从而由衷地佩服詹天佑,并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让学生感知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假象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热爱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激情油然而生。最后用出示两张新闻照片,介绍英雄儿女建设西沙、保卫西沙的生活情景。

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篇9

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上下功夫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就是说,要使语文学科完成其工具学科的使命,根本目的应该落实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上,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反之,就会出现教学上的脱离语言文字的偏差,致使一些课堂出现“穿靴戴帽”式的政治小段及牵强附会的生硬分析和题海战术式的练习,甚至指导写作,也不提语言文字要求,而一味笼统的命题,架空的评分、讲评,这种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忽视,练就不出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种种了。我们只有把语文教学纳入语言教学的正确轨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

二、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避免不了的受形式选择的制约。不同的教

学形式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或低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选择什么形式进行往往不被重视,一些教师所重视的是传授的知识内容的准确无误、知识的多少是否适量,传授的结果即学期教学的“三率一分”等等,至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课时分别应该怎样对待,采取什么方式,就大可不必花费精力了,完全以千篇一律的“传统”办法,甚或是“一言堂”去“满堂灌”,殊不知,这种不讲求方式方法的教学,到头来只能使语文教学被禁锢在少、慢、差、费的圈子里不能自拔,除此以外,绝无它益。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呢?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们做了大量的实验性的探索,她们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样要节省时间,就是尽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长时间内规定的任务,要做到这样,常常表现于学生兴趣是否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思维是否启动,学生的感情是否投入等,这实际上取决于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高低。我校孙丽娜老师根据她所教班级的特点设计出课堂“三分钟演讲”,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的好形式。“三分钟演讲”要求学生上课铃响后,按照预习新课的要求,朗读或背诵一段与本课学习有关的名人名言或民俗谚语,(背诵者是按学号排名或事先指定的)然后由教师或学生做简要评述,使全班同学对所背诵的内容有所理解,加深印象并产生共鸣,进而达到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作文日积月累一些材料,也为学生作文的语言改进添入一些新鲜血液。由于这种形式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来做,参与面大,投入性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那些平时课上得不到机会锻炼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有了亲身参与的感受,大大强化了能力培养的力度。

张娜丽、刘风玲两位老师在学习外地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的先进经验后,结合本地区本班学生写作实际状况,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快速作文训练实验。几年下来,她们所教的学生大多数基本实现了35分钟500字的写作速度目标,这就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开拓并探索出作文教学的“快速、优质和高效”来,为语文教学中“写”的能力的培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写作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真实可信的依据。

由此看来,教学形式尽管是变化多端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在不同的课堂上随机应变地选择有利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及相互作

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定向、启发、点拨、引导,不断启动学生的内因,把教师的主动性落实到学生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思想水平。吕叔湘老先生曾说:“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老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好学生;老师水平不高,学生中也有少数或个别的由于自己用功有了成就,但是多数学生需要有好的老师来提携,来指导,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师资问题,名师出高徒!”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师把握着教学的方向,他也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担负起设计优化的教学计划的重任,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真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则在老师的激发和引导下,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单项灌输为双向交流的师生合谐的统一关系,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开创出一种合理而又自然的意境。

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民主的关系产生后,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乐于教授学生,一种心理相容、思想沟道、情感交流的教学氛围能使教学诸环节顺利展开,并迅速进入角色。那些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十分注意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形象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他们从45分钟的一开始就注意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做铺垫,他们常常以引人入胜的提问做突破口,然后以妙趣横生的讲授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使之心理活动高度指向和集中于课堂的教学活动上,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和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活动均保持在最佳水平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四、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再加上教育思想的陈旧、教法的单一,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得一些中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不高,其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模式欠佳,教学方法陈旧等等,究其原因,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教学效率不高的现实,认清其危害,最大限度地去提高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效率管理论文范文篇10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记忆。在化学教学中,常有学生反映: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太难记,记住后也容易忘记。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直观教学,尽最大努力加深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印迹的深度,提高记忆效果。其二是掌握学生的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较之小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加强实验教学,以各种奇异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生动直观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讲授“自燃”这一内容时,开始就演示实验,把白磷溶液滴在滤纸上,一会儿滤纸就自己燃烧起来。这时提出问题,滤纸为什么自行燃烧?这个实验及这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时再引入新课。这样,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初中化学的概念、理论,涉及到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运动和变化,它与宏观形象或事实有质的不同,是更为抽象而难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有较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科学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如讲“电解质的电离”时,出示小黑板的图象,学生对电解质的离解及运动,一目了然,印迹深刻。

3、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初中化学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而化学用语和化学量的规定与运用又千差万别,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已学过的知识,在知识系统中失去了线索因而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接受新知识上,表示出记忆效果不佳。要帮助学提高记忆效果,就力求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并掌握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先复习“溶解度”的概念。而后给出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强调指出:这一个公式必须具备:一定温度下,百克溶剂中,溶解达饱和,溶质克数一定,此时溶质克数即溶解度。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了记忆效果,又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4、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比较又是概括的前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把这些事物联合为一组进行概括。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

如: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跟硝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硝酸跟硫酸、盐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为电离时可以生成氢离子。但硝酸的氧化性跟浓硫酸相似而与盐酸不同,这是由于硝酸分子里的氮原子处于最高价态,容易被还原成低价态氮。它的氧化性突出表现在不论稀浓,在不同条件时,硝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硝酸分子的不稳定,极易分解的特征,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又和硫酸有不同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简化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仅能记住硝酸的特性,还能巩固对硫酸和盐酸化学性质的记忆。克服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弊玻

二、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次规律,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1、组织有效地复习。(1)及时复习。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巩固学生的记忆,其是对新课扫平道路。学生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和“加班加点”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2)分散复习。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的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3)注意复习方法。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以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