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4-27 09:31:44

纺织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将“质量管理工程”课程引入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符合“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也符合现今对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针对跨学科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对“质量管理工程”在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定位,通过去繁留简、课程思政、重视案例与模拟、强调过程化考核等,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索,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改革;质量管理工程;纺织工程专业;跨学科课程

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决定目前和未来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1]。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某一学科专业的深厚造诣,而且要具有融合交叉学科的基本能力[2]。在“新工科”建设[3]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背景下,我校(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将“质量管理工程”课程纳入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今后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打下质量管理基础。然而,作为一门管理类专业课程,该课程不仅专业概念较多,而且工科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缺乏相关系统专业知识,存在对内容感到生疏、逻辑连贯性不强等问题,造成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为提高纺织工程专业跨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对“质量管理工程”课程进行合适定位,并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索。

一、“质量管理工程”在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质量管理工程”为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集管理学、专业技术、经济学、数学和信息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的课程。该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树立质量意识,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该课程进行定位需考虑三个因素:(1)课程内容涉及抽样检验等数理知识,学生需经过一、二年级的“概率论”“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习后才能很好地消化质量管理中的相关内容;(2)课程内容涉及产品生产及产品质量,学生需对专业相关产品的生产流程及质量特性指标有一定了解,这样便于将自身专业与基础理论相结合;(3)作为跨学科课程,设置上应更加注重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与爱好。我们将“质量管理工程”设置为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三年级及以上的专业选修课,这样更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

二、纺织工程专业“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作为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质量管理工程”在教学内容上应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重点知识,将枯燥的管理知识生动化;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出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应注重对过程的记录与考核,不断更新内容和方法,做到持续改进。

1.改革教学内容

(1)删减重复内容,突出基础重点知识。按照“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设计质量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章节,主要包括单指标和多指标的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内容。其中,单指标和多指标的试验设计这部分内容与必修课“试验设计与优化”中的内容重复,而且“试验设计与优化”课程设置了较多课时介绍各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判断方法,因此,可将“质量管理工程”课程中的这部分内容弱化,节省3~4课时用于质量管理的新工具使用及新管理方法等基础和重点知识的讲解。(2)引入思政元素,管理知识生动化。由于我国在质量管理发展方面起步较晚,教材中涉及的新兴理论概念以及重要标志性成果多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质量管理专家提出和创造的,如休哈特的控制图、石川馨的质量管理常用工具、戴明的PDCA循环等。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将众多国外专家的贡献逐一介绍给学生,学生势必疑惑我们中国人在质量管理方面有哪些贡献。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经济和质量管理专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质量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亟需挖掘我国质量管理专家对质量管理发展的卓越贡献。以课程思政[5]的方式体现在“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教学中,以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某一人物在某方面的贡献,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表1是挖掘的质量管理部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对应关系。

2.改革教学方法

(1)引入管理案例,辅助知识理解。在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公司涉及质量管理成功或失败的经典案例,如果能够收集归纳这些案例并与学生分享,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意义和作用。比如,讲到产品质量时引入美国空军降落伞的案例,讲到质量意识时引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讲到质量管理发展阶段时可引入扁鹊看病的故事,同时还可以引入纺织行业某些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法。通过案例介绍,促进学生对管理知识的领悟,同时通过对纺织行业企业的相关案例介绍,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2)模拟管理程序,强化知识吸收。产品质量管理不只是对具体的产品进行质量把关检验,还包括对生产该产品的各流程、各工序以及相关人员进行管理,是一种流程体系式管理。因此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模拟相关管理程序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讲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时,以建立某纺织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各组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每组管理人员制定本组负责的质量管理文件和程序,组与组之间相互沟通磨合,最终合并起来形成一个管理体系。通过管理程序的模拟,不仅使专业知识具体化,还能使学生体会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提高学习积极性。(3)以学生为中心,灵活采用教学方式。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及问题引导等教学方式,通过布置合适的作业和思维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布置合适的课上课下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上课,带着问题在课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课上课下温故而知新,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合理的思维引导与激发,设计互动主题,引导学生探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他们理解和消化质量管理知识。比如,讲到质量管理的常用工具时,可以布置课下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利用某种工具去解决某一质量管理问题,在下一次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如不同工具的适用性与特点等),教师作出评价和总结,同时抛出新的管理问题,引出新的质量管理工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方式

“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涉及较多的质量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如质量特性、抽样检验、排列图、质量体系认证等,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通过闭卷考试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但作为一门跨学科课程,应该强调学以致用。因此,在考核方式上除了要求记忆性地掌握一些专业名词及概念外,更应注重对学生的过程化考核,即在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以及相关学习活动的参与度、认真度与执行力,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由卷面考试成绩和过程考核成绩构成。针对过程化考核,教师应对每一环节制定相对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也能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会因为过程化考核的存在而重视平时学习,而非考试前2周的突击式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主动性都会得到改善。

三、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在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质量管理工程”等跨学科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纺织工程专业“质量管理工程”课程的定位,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社会所需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任雪艳,孔庆军,赵珂.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食品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301-302.

[2]王绍清,唐跃刚.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18-19.

[3]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5):38-41.

[4]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57-161.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作者:魏真真 张岩 眭建华 陈廷 潘志娟 单位: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