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3-03 03:20:04

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要求教师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以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主要针对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应用,以及在初中生数学学习中的扩展应用进行总结和反思,建议可精心设计微课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微课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仍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数学课程知识难度骤增,很多知识点,如有理数、平行线、二元一次方程组等,需要学生运用抽象逻辑思维。根据发展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初中学生仍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阶段,难以理解这些概念与定理,或者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这些不解或误解不断累积,久而久之便可能导致数学学习的困难,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进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1]。(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的数学定理、概念和公式往往比较抽象,与生活实际衔接不够紧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许多概念或知识点靠教师单向灌输,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吸收。这让学生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或者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无趣,内在动力缺失。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实践进行创新,以更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数学概念与定理,拓展更多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初中生个体之间认知水平、思维特征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数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各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布置同样的学习任务,让学困生无法跟上学习进度,而学优生有“吃不饱”的感觉;加上重分数轻过程的评价体系,让教师难以对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不利于后续教学方案的改进,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不利于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2]。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需要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改革与转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被运用于教学领域,“微课”这一新型的课程资源为初中数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3]。

二、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微课的实施过程

(一)梳理关键知识点,挑选重点与难点。针对微课“主要用于解决知识重点与难点”的特征,遴选重点与难点知识点是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重要基础。首先对初中数学课程体系和考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基于查阅相关资料的结果,并结合以往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关键定理与概念等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挑选。针对遴选出来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评估与确定适合使用微课教学形式的内容,同时在制作微课之前,分别邀请成绩优异、中等和学困生进行访谈,并请学生逐一朗读定理与概念中的每个文字,找出他们针对定理和概念不理解或误解的字词,明确每堂微课的课程目标。(二)设计微课脚本,作为微课制作的基础。一旦明确了微课课程目标与内容,接下来就要花功夫设计合理的微课脚本,为微课的真正制作提供基础。微课脚本设计时,要先明确知识点的来源、教学内容、适用对象,重点是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的开展部分,同时不能忽略了教师的反思部分,一般一节微课总时长为5-10分钟。以笔者半年多前制作的《绝对值》微课为例,呈现微课脚本设计模板供参考(如下表)。(三)微课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要体现生动化、形象具体化、生活化。如前文所述,初中数学知识晦涩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运用微课,精心设计生动有趣、形象具体、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将知识点中涉及的学生不理解或误解的字词讲解透彻,同时可增加一些实操性质的示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建立相关的知识结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例如,《旋转》这一章节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旋转”、“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不妨制作一段动画演示,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点O就是旋转中心,角度就是旋转角;将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演示它与另一个图形重合,即证明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者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对称中心。利用微课中的动态展示功能,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提高知识的可视化程度。

三、微课内容在初中生数学学习中的延展应用

(一)微课内容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通常来说,数学的预习仅基于平面纸质材料进行,预习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在预习时进入的深度也不够,尤其针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时,预习的整体效果往往欠佳。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将微课内容制作完成之后,在课前提前给班级学生,作为预习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观看。同时,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在观看完微课内容后完成并提交给老师,老师会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加以分析和总结,了解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汇总,便于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难点。运用微课预习,改变了传统的仅基于平面纸质材料预习的方式,这对课堂学习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比之下,笔者所教授的班级采用传统预习方式时,课堂上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旋转》里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旋转中心和对称中心存在混淆,而使用微课后80%以上的学生能准确理解和区分旋转中心和对称中心的异同点。(二)微课内容用于学生的课后复习,不受时空限制。尽管使用微课后课堂效率提高了,但初中数学学习难度高,一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很难在课堂上吸收所有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必要的课后复习。微课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运用课后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反复观看,直至他们掌握视频中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5]。

四、微课实践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一)微课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笔者将微课运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现有方式收集的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比较有限,不够全面和准确;2.视频微课的形式相对单一,学生自主学习中需要更多渠道与手段的支撑;3.缺乏综合性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因材施教的有效落实。(二)对未来的展望。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要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6]。要实现这一目标,依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需要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这呼唤更多信息化教育手段植入教学过程中,期待未来可以建设更多真正的智慧教室,基于综合性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以及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辅以后台精准的大数据分析,真正将因材施教、全民自主数学教育予以有效落实,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结语

初中数学对学生和老师都充满了挑战,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笔者建议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微课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水平、情感需求等心理特征的教学内容,达到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学习动力,提升主动学习能力,进而改善教学效果。同时,单一的微课课程形态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期待未来将涌现更多真正的智慧教室,让信息化技术在更深的层面上支持到新课程的改革,真正实现全民教育下的因材施教与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藏小燕.“微课”助高三数学“后进生”一臂之力[J].新课程(下),2016,(03):104.

[2]杜霜.初中数学微课教学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3):141-142.

[3]李志芹,李照泉.初中数学微课的运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3):39-40.

[4]单巨东.智慧教育下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05).

[5]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6]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2011.

作者:符宁娟 单位:广东省广州江南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