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创作方法探究3篇

时间:2022-04-09 10:40:14

艺术的创作方法探究3篇

第一篇

谈起艺术创作的方法,实在不是用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由于每个艺术家的社会背景、生活阅历、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所以,创作方法也就不尽相同。更是由于各个艺术种类和派别的不同,对于艺术创作的说法也是众说不一。纵观艺术创作发展的历程,各种主义层出不穷,什么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可谓千姿百态。而说到艺术创作,实在是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艺术。千百年以来许多艺术家,理论家,思想家不懈探求的一个问题。人类不仅创造了艺术,能够欣赏艺术,还渴求洞察艺术的全部奥秘,揭示艺术的本质,发现和把握艺术发展的规律,从而进行真正的创作和欣赏。艺术是什么,历史上有许多说法,“艺术就是生活的再现”“艺术是美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是灵魂的拯救”等等莫衷一是,大哲学家黑格尔甚至把哲学、宗教和艺术三者称之为“绝对精神”,是一种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人类最高精神的体现。美国一位大学校长和苏珊朗格谈到艺术是什么时说的一句话(大意)更是直截了当:“科学是把人们不懂的东西给弄懂,艺术是把人们懂的东西弄得不懂”。

在我看来,这句话实在是点中了要害,这也正是艺术的精妙所在,所以有人也称艺术是玄学,这也恰恰说明了“科学是小智慧,艺术是大智慧”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学是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包括自然和社会)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工具都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简单化、智能化。而人的思想和意识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复杂。艺术是解决人类灵魂问题的,或者说是要解决精神和意识方面的问题。因而,艺术和科学相比就显得复杂了很多。

艺术的对象是个体,艺术的任务是活的个体的人的灵魂拯救。而要懂得个体的人的灵魂,靠向外观察是不行的,因为每个人给别人看的都是表象是“超我”(佛洛依德认为人的意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他们的灵魂是深深埋藏在“第七层面纱”背后的。这就涉及到艺术家如何探索灵魂,也就是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的方法问题了。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角度来看,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首先要彻底深入的了解活的个体的人的灵魂,唯一的途径只有向自身开刀,毫不留情的解剖自己,将自己烧在其中。而后,才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才有可能了解千百万人的灵魂。这也是符合实践出真知的原理的。我们要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必须深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而我们要改造灵魂,当然也要深入到灵魂的深处,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实践,如果前者叫外部实践,那后者就可叫做心灵实践。在这个心灵实践的过程中,艺术家必须在自身灵魂深处进行。这时的艺术家既是医生,又是患者,既是雕刻家,又是大理石。所以我们常说表演艺术家是三位一体的,兼原材料、创作者、艺术成品于一身。这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将自己烧在其中的根本原因。也是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那种隔靴搔痒,隔岸观火的创作状态是不可能产生好作品的,这也正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所以,艺术创作就好像患了热病一样,要不断地燃烧自己,拷问自己,首先要向自己的灵魂深处开刀。无数的创作实践证明,艺术家不经过这个灵魂的煎熬、拷打,是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所以说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创作必定是烧在其中,燃烧自己然后才能照亮别人,而绝不可能只是隔岸观火。这样看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各类创作方法中无疑是首选,或者说是主流。纵观世界上各种艺术样式,无论是电影、电视、戏剧、歌、舞等莫不如此。至于最后呈现的样式也许千姿百态,然而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大概都或多或少地燃烧过自己,向自己的灵魂开过刀吧。

本文作者:许伟久工作单位:江苏常州市锡剧院

第二篇

1寻找创作的原动力

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画家,而是旨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绘画欲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很多时候往往会陷入对纯技能追求的误区,且将此置于教学之首位,以此衡量美术学科之成败。正因如此学生便只懂得模仿,而他们的观察、感受就容易被忽略了。以我的教学经验而论,美术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和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和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我刚工作不久的时候教学生学画静物素描,为了尽快使学生上手,我选择先临摹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临摹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品改了又改,擦了又擦,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发着牢骚:“怎么看着简单,画起来这么难!”只有少数已具备一定素描基础的学生能较准确地表现物体。起先我以为这完全是学生的绘画技巧不够纯熟所造成的,稍加时日一定能得到改善。但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训练,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消极应对的现象。这使我一时间摸不着头脑。于是我跟他们一一进行了谈话交流,并观察他们平日里的学习、生活习惯,结果我找到了他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活的自理能力都较差,对周围事物的关心程度也不够,比较自我。这时,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一切创作都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不能切身的接触和感受物体的空间存在,又怎能画好生活中的事物呢?如果一味地临摹现成的绘画作品,对他们来说无异于闭门造车啊!生活之美无处不在,艺术家们就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而学生不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就像一头刚开始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猎的技巧、把握时机的能力一样,各方面正处于萌芽状态,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去引导,从而开发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使他们尽情感受生活之美,并从中捕捉到美的元素,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表现欲,最终创造出美。

2挖掘创作的正能量

激发创作兴趣的学科,基本上都是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但具体到每一位学生对本课内容能否产生兴趣、感情有多深、可以持续多久,就要看老师调动积极性,激发创作兴趣所采用的方法有多巧妙了。如上《京剧脸谱》这一课,假设简单地让学生上一堂模仿涂鸦的绘画课,势必趣味性大减。如若老师将课题稍加改变,变成让学生自己来学京剧表演大师,学生立刻热血沸腾起来。制作好脸谱,同学戴在脸上,然后涂上色彩斑斓的色块,好比叫他们动手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一般,个个挥笔抹彩,兴趣盎然,特有化妆师的范儿。教师适时的准备京剧视频片段供学生观赏借鉴,再借机灌输以民族传统艺术的相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讲究、脸谱的描绘方式等。不过最终的作品质量如何,是否够水准,那都另当别论。最起码堂课上学生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传统国粹,拓展了知识面,感受到艺术创作带来的愉悦。其次,运用电教媒体设备也是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重要手段。多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现代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它声形并茂,形态万千,生动直观,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聚精会神。

3让梦想为创作导航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可囊括世界。”爱因斯坦的名言启发我认识到,学生一幅小作品,就是对一个小世界的探索。因为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大胆而不受约束的想象力。在美术课上,我经常会发现,学生的创作皆有其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存在。当然由于受技能、技巧的制约,作为学生作品在创作上比较欠缺是在所难免的,但当你用另一种角度去从新审视的话,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甚至这种完美是我们大人所无法超越的。曾有过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实能力较差,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去甚远。同学对他作品的嘲笑与讽刺使他对美术课产生反感情绪。其实,从孩子的天性来看,他们都是有表现欲的。于是当我给他看了一张凡高自画像后,他便坦然的面对他的“印象派”作品了。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吧。我们指导学生创作,应尽量强调让学生作为画画的主体,画他们所想,自己寻找个中的乐趣,自己想象,老师最多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提升他们的成就感,树立信心,激励他们朝着梦想和目标前进,那他就不再畏难。有了梦想,他们就敢于尝试;有了梦想,他们就可以尽情描绘生活;有了梦想,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翱翔,为精彩的创作导航。老师是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我们的使命就是要燃起他们艺术的火花,唤醒他们创造的梦想,引导他们在人生这段最美好的历程中充分的彰显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和艺术才华,创作出焕发青春的优秀作品。

本文作者:陆嵩工作单位: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

第三篇

一、灵感——“神赐的真理”

作为一个开始,我们对“灵感”一词最原始的意义做了一番考察:古希腊中“灵感”的原意是指神的灵气;在英语中,“灵感”是inspiration,意思也是指灵气,是指艺术家、诗人等在创作作品时,通过某种高于本人的媒介,吸入了神的灵气,从而使其作品具有超凡的魅力。

二、灵感的本质及其特征

灵感是人们在艺术创作中由于某种机缘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心理现象。

1.突然性

灵感的产生是无法预知的。千呼万唤,它偏不光临;无意寻觅,却猝然而至。就像天边突然出现的闪电,刹那间闪过脑际照亮了艺术家的心中形象,在一瞬间变得清晰丰满、光彩照人。作曲家张寒晖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想创作一首歌曲,以表现东北同胞要求收复失地、打回家乡去的愿望,但久久难以捕捉到恰当的旋律和曲调。他辗转苦思,久未成曲。1936年深秋,张寒晖在定县工作的一个夜晚,秋风萧瑟,秋叶拍窗,风在门缝中呜呜作响。这时他的脑海中闪过了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东北同胞,他忽然捕捉到了多年想听到却听不到、表达内心情感的动人曲调,于是挥笔写出了《松花江上》。

2.短暂性

灵感产生之后,如霹雳闪电,倏忽即逝,不留痕迹。灵感不仅是“忽如其来”,而且是“忽如其去”。苏轼对灵感的这个特点有深刻的认识,他说:“作诗火急迫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这里说的“逋”是犯人,“亡逋”是逃走的犯人,诗人在灵感来袭时应当迅速抓住,那么急迫,那么紧张,就像追赶逃犯那样。如果灵感失去了,就像夜空中失去的流星,永远不会回来。作诗是这样,绘画也是这样。

3.亢奋性

灵感的出现伴随着的不是平静、理智的心理,而是高度兴奋的心理,主要表现为热情奔放、情绪高涨、情感激越,甚至手舞足蹈、迷离恍惚。郭沫若写《地球,我的母亲》就是在精神极端亢奋时一挥而就的。他在《我的作诗经过》中回忆道:“《地球,我的母亲》是民八学校刚好放了年假的时候做的。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了诗性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驮’(日本的木屐)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率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在那样的状态中受着诗的推荡,鼓舞,终于见到了她的完成,便连忙跑回寓所把她写在纸上,自己觉得就好像新生了一样。”

4.突破性

当灵感出现时,艺术家情绪亢奋、思想活跃,头脑中各种表象迅速分解组合,因而长期冥思苦想而不可得的形象瞬间似鲜明的形象站在自己面前,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和创造。普希金说:“灵感冲动的一刹那,我那流传百世的作品便挥笔而就。”巴尔扎克甚至说,当灵感出现时“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三、灵感的产生

灵感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然而它却不能为人所控制。灵感是如何产生的呢?

1.明确创作方向

艺术家接触了客观生活,被生活中的事物感动,产生了要表达生活中某种事物的欲望,这就是创作的方向。如何表达生活中的事物和自身的感情?我们苦苦思索,期待灵感的恩赐。但如果我们根本没有表达情感的愿望,没有明确的创作方向,灵感就永远不会叩响你的心扉。

2.锲而不舍的追求

灵感并不是少数人独有的,凡是有生活积累的人都有产生灵感的可能。要想灵感叩响你的心扉就一定要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多多收集素材,勤于思考,执著追求。元初画家姚安仁说:“人言画山水易,某甚以为苦。每作一幅,必往来胸中,经营累日,然后敢落笔,亦如文字得题而苦思也。”这就是说灵感是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换来的。先有苦苦的思索,后有“豁然而得”,这“得”就是灵感。有了灵感才会豁然开朗,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3.机缘启发,偶然顿悟

艺术家冥思苦想,食不知味地寻求灵感,但是总是得不到。也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灵感翩然而至。舒伯特在跟朋友喝咖啡的时候听见老式咖啡磨的声音,叫道:“什么都有了。曲调和主题都来了。我的头脑为了寻找一个母题可以连续工作几天,但这台小机器一秒之内就完成了。”这个灵感使舒伯特完成了《d小调弦乐四重奏》。灵感虽然是短暂的,却是对生活的长期积累;虽然是偶然的,却是苦苦追寻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想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就一定要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而获得灵感并使之转化为艺术品的,只能是勤奋探索、富有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

本文作者:王崇工作单位:吉林轻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