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上市公司业绩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01 03:12:00

房地产上市公司业绩研究论文

2.1业绩

业绩的定义

业绩(performa。Ce),又称绩效,是企业在管理活动经常涉及到的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对于这个概念,管理学界有着不同的界定。一种思想认为,绩效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由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产生的产出记录。这种思想对绩效的界定来源于工作的角度。另一种思想对绩效的界定来源于行为的角度,如著名经济学家坎贝尔认为:“绩效是人们所做的同组织目标相关的、可观测的事情”。博曼和穆特威德鲁认为:“绩效是具有可评价要素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个人或组织效率具有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由这两种对绩效的界定可以看出,业绩是一系列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仅仅关注行为或结果都是对绩效片面的理解。因此对绩效的界定必须包括两个方面即兼顾行为和结果。同时业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1)建立的功劳和完成的伟业:(2)重大的成就。而业绩在英文中使用performanCe一词,中文也有译作效绩、绩效的。西方对于业绩的研究较早,早期的研究者认为业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产出和行为。于是就形成了两种绩效理论:一种是绩效产出论.它主张以结果为导向考核绩效。它的主要代表者为:洛克(Locke)拉萨姆(Latham)、普里特查理(Pritchard),凯恩(Kane)、伯纳(Bernardin),罗爵(R。dger白)和温特(Hunter)等人。其中伯纳等吸取了凯恩(1986)早期的研究成果,将业绩定义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产生的产出记录……工作业绩的总和相当于关键或必要工作职能中业绩的总和(或平均值)。职能应该与所进行的工作有关,而与执行工作的人的特性无关。而普里特查理提出的“生产率衡量与提高系统”的基础就是“产品是组织单位预期完成的活动或目标”,将产品作为绩效的表现形式。然而将绩效等同于任务完成情况、目标完成情况、结果及产出的观点受到了许多理论学家,尤其是心理学家的质疑。这种质疑逐渐形成了绩效的另一种理论,也就是绩效行为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墨菲(murphy)、伊尔根(1lgen)、施纳伊德(SChneider),摩曼(Mohrman)、坎贝尔(Campell)等。这种理论主张绩效是个人或系统所作的事情。而并不是产出或结果。这一点在墨菲对绩效的定义中讲得很清楚:“为一套与组织或个体所工作的组织单位的目标相关的行为”。在这种理论的引导下绩效就是对所做事情的量化,重点在于行为而非结果。

2.2公司业绩

l)公司业绩的界定

通常认为所谓公司经营业绩,即经营成果,是指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利润(或亏硕士论文房地产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损),通常用财务指标来描述。而企业的业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业绩。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由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产生的产出记录;一种是以行为为导向的业绩,是指与企业目标有关的、可以按照个体的能力(即贡献程度)进行测量的行动或行为。因此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财务指标首当其冲,从沃尔比重评分法到如今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的新的效绩评价规则,财务指标评价方法己经发展得相当完善。

2)公司业绩主要内涵

对于公司业绩的理解人们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理解单指企业的绩效:第二种是我国于1999年6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对企业绩效的定义: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绩效:第三种是布雷.德鲁普在((绩效管理》中将企业绩效分为组织层次上的绩效和个体层次上的绩效。组织层次上的绩效表现为:有效性(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效率(企业使用资源的节约程度)、变革性(企业应对将来变革的准各程度)三个方面:个体层次上的绩效表现为经营者和雇员的努力程度(对组织绩效的贡献)、效率(资源的利用)、特性和能力(知识、技术、专长、应变能力、决策能力等)三个方面。本文对企业绩效的定义为上述第二种,即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绩效。

2.2业绩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

2.2.1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认为: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函数关系,生产同一产品,成本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设备效能的发挥是随着大批量生产而逐渐增加的,人的管理潜力也是随着规模的扩张而被开发和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分为两种:企业技术规模经济和企业组织规模经济。通常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即企业技术规模经济,它是指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组织规模经济则指企业规模的扩张,组织资源得以重新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资源以及品牌等资源得到更充分的使用(分工的专业化)从而降低成本。发展规模经济是解决当前房地产企业存在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2.2.2股权结构理论

人们对于股权结构问题的研究最初就是基于对公司绩效的关心。Berle和Means(1932)在名著《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指出,在公司的股权结构分散的情况下,没有股权的经营者和分散的小股东之间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小股东无法对经营者形成有力的监督,这样经营者很可能利用公司资源谋取私利,甚至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这类公司的绩效受到影响。两人的观点实际暗含了一个假设:公司股权越分散,公司经营绩效越差;相反,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公司绩效会提高。正式研究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始于Jensen和Meekling(1976)。他们将公司股东分为对企业管理决策有投票权的内部股东和没有投票权的外部股东。并认为,由于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的目标函数不同,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使其有积极性监督职业经理人,有利于协调内部人与外部股东的利益,从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Jensen和Meckling对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极大推进了股权结构理论的发展。自Jensen和Meckling以后,国外学者围绕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绩效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大量的研究是以美国公众公司为背景,并且主要集中于内部人持股和股权集中度方面。我国学者近几年来,也对股权结构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绩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无论是国外还是我国的学者,在关于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效率方面的研究,都还远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最先对Berle与MeanS观点提出挑战的是DemsetZ(1983),他认为,股权结构是企业内部的个人或机构股东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股票市场上进行股票交易而形成的自然结果。因此,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应该存在系统性对应关系,也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有什么系统性对应关系。后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实证经验分析。不同的学者对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指标选取及计量回归模型建立有所差异,得到的结论也各不相同。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就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令人满意的结论。造成这种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样本选择、变量定义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研究设计方面的原因。

2.2.3货币传导机制理论

关于货币政策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间目标、操作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描述货币政策如何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变动及其实施影响所依赖的路径,是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性,与西方那个发达国家吸那个比较,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很大的差异。货币传导机制主要通过三类途径进行传导。第一类通过投资支出起作用。第二类通过消费支出起作用。第三类通过国际贸易起作用。而对第一类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又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是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观点:货币政策操作、短期利率长期利率、投资实体经济。即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对投资产生相应的影响。称之为货币渠道。

其二是托宾的Q理论。即货币政策通股沟对普通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其三是80年代以来出现的所谓的“信贷观点”:货币政策升资产价格变化对企业和银行资产父子状况的变化、社会信用水平、实体经济。即通过公开购买等货币工具增加了银行贷款的可供应量。贷款的增加引起了投资(或消费)支出的增加。其四是非对称信息效应。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因货币政策而变化,从而影响贷款的获得即投资。

总括以上货币传导机制的几种途径,可以看出每一种传导机制都是通过相应的金融市场的相关指标的变动来体现的,因此,有效的传导机制是与各金融市场的市场化与有效性相关的。选择合适的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经济维持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防止大起大落,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总体仍带有转轨经济的特征,以增量促进存量的渐进式改革方式,以及在此形成的结构增量的市场经济特征和存量的计划经济残余并存的现实环境,使得货币政策手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种种制约,阻扰有效性的发挥。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央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控制程度,以及各传导主体的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