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成本锐减策略分析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08 10:57:00

行政成本锐减策略分析探究论文

据了解,1978年—2003年的25年间,中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万亿元,增至原来的27倍。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则从不到50亿元升至7000亿元,增幅达140倍,而且近年来年均增长23%。从这一连串的数字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国家的行政成本有多高,据统计,我们国家的行政成本已经居世界第一位……过高的行政成本不仅消耗的是可折算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消耗了难以折算的人心向背的无形成本。因此,加强对行政成本问题的研究,有效地降低行政成本,对顺利完成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廉价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成本的概念

行政成本是政府部门向社会或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的行政投入或耗费的资源。行政成本是一个复杂的指标体系,从财政学意义上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对行政成本进行分类和界定:首先,相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和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而言,行政成本表现为机会成本,即一定的资源用于政府部门就失去了用于经济建设和用于私人部门的机会。机会成本是研究行政成本的出发点。其二,相对于公共支出而言,行政成本表现为政府规模,政府规模可用财政支出来表示。财政支出按照具体用途,可包括人力支出(即公务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培训和医疗保健等)、物力支出(即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物质能源等)、转移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支出按照功能性质分类包括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另外,政府规模还可用其他指标进行表示,如政府机构数、行政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比重、官民比、公私就业人员比例等。再则,相对于行政运转而言,行政管理费是行政成本的主要表现,是政府部门在决策、执行、协调和监督过程中,必须消耗的代价。

从财政学角度确立行政成本概念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财政是政府职能的经济体现,是政府行政的经济基础,“无财难以行政”;另一方面,财政又是社会利益的政治表达,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无政难以治财”。从第一个方面看,行政成本是政府行使其职能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政府职能的必要支出。行政成本随着政府职能和政府效能的变化而变化,其高低决定于政府职能的大小和行政效能的高低;从第二个方面看,行政成本是在一定的行政体制框架内发生的,因行政体制的优劣而不同,其高低决定于政府行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一个完善的体制内行政成本低廉,在一个弊端丛生的体制内,腐败与浪费盛行,行政成本高昂。

二、降低行政成本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段话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效率,尽可能降低行政成本,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行政管理的最终目标。

(一)强化行政成本意识。从树立人的成本观念、效率观念入手,强化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的成本意识,树立行政管理的效益观念,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树立现代管理的效率观、价值观、竞争观、时间观、系统观,以高效的意识进行高效的管理,从而降低行政成本。

(二)严格执行财政预算。严格的财政预算是预防行政成本过高的关键,要强化预算约束,规范财政支出。对行政成本的预算既要讲求制定时的科学性,按照适度从紧的原则,认真地制定各级党政机关从政所需的各项工作经费;又要讲求执行时的严肃性,一定要严格按照年前制定的预算执行,不得随意突破、随意追加预算经费。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在预算编制方法上也实现了由“基数法”向“零基预算”的转变,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成效不很明显。对此,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要把预算外资金统一到预算控制之内,形成完整统一的政府预算,统一财政。其次要加强预算管理,控制政府财政支出,要强化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实现预算收支程序法律化、规范化,不可随意对预算进行调整增加。第三,要明确预算收支的法律责任,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通过法制化的政府采购、规范化的财政支出制度来降低行政成本。杜绝预算之外的楼堂馆所建设、不必要的会议开支、公款外出考察消费等等开支。据有关数据,许多不合理的开支都是通过会议支出和外出考察两个名目从财政支出的。最后,要提高行政透明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施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对重大财政支出决策过程立法,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公务员之家

(三)加大对行政成本的监督力度。要认真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建立并落实行政成本运行公示、行政成本运行监督、行政成本运行检查和对行政成本过失实行责任追究等制度,务求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以最低的行政成本争取最大化的行政效能。健全对行政成本的监督机制,以法律的形式使监察、审计、机构编制等部门真正具有足够的权力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同时,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网络式的监督结构,发挥监督的整体效应。

(四)全面开展财政支出效绩考评工作,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促进财政支出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说:一是完善编制与经费双向控制机制,控制人员支出不合理增长。进一步明确机构编制是各级财政部门编制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财力状况是制约编制增加的主要因素,机构编制部门在审核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时应充分征求财政部门的意见。二是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的货币化改革。三是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简化会议形式,压缩会期和人员,全面推进定点办会,鼓励实行无住宿会议,推广财政部门派员驻会制度。与此同时,对会议费的支出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加强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范公务接待行为,明确接待范围和标准,严格公务接待审批程度,推广定点接待制度和接待公示制度,加大对接待费管理和控制,防止超范围、超标准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