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下高职管理学的改革分析

时间:2022-01-08 10:51:47

能力本位下高职管理学的改革分析

摘 要:能力本位理念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必须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对能力目标进行确定。所以本文主要就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坚持能力本位这一理念提出的几点浅见。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能力本位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只有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更多高职技术人才。因而笔者结合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在能力本位的理念下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1.紧密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改革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整个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中,始终坚持能力本位的理念,紧密结合学生的工作岗位必需的管理技能对选择内容进行确定,所以在取舍教学内容过程中必须确保其针对性和适应性,并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管理改革经验。例如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更注重其创新性,所以应在教学内容改革时强化有关企业创新的内容。紧密结合高职生的特点,通过实际案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善于思考,完全可以做到的。教师在讲授企业的创新理论的时候,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1]。

2.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一是在课前发言活动中尽可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能力。因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往往需要的是敢于担当和勇于展示自我的人才。当前很多高职生的基础差、能力低,在课堂上发言之后往往会因为回答不够好,受到嘲笑而降低其自信心,这样就难以展示自我,同时,会极大的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新,这些就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影响。因而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应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之前抽一定的时间,通过组织课前发言活动,不仅可以自主发言,而且可以指定一定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采取合作学习策略强化学生的自主性与实践性。合作能力是企业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而管理学课程自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虽然内容实用,但是往往难以得到实现。所以为了实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养成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得到提升。以教授有关领导职能的内容为例,学生与学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小组成员在整个小组中的分工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此时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而高效的完成教师所交给的任务,从而更好地明确自身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尽可能地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升起来。由于在整个管理实践中,为了更好地促进管理理论的实施,就必须有案例的支持,并在案例的支持下对其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对案例进行讨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有关计划职能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召开一次职场会议,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和销售目标以及生产任务的完成进行场景规划,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特指和理解,促进学生知识领域的拓展和学习热情的激发,通过鲜活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热情,在促进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践行能力本位理念[2]。

3.致力于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以往的考试和考核方法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学生往往是为考而学,导致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尤其是应加大学生管理能力与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比重。一般而言,在整个考核比重中,日常的过程性评价和期末的总结性考试分别占考核比重的70%和30%,其中,在日常的过程性评价中,管理能力和职业素质各占50%,而在管理能力方面,教师的评价占整个考核比重的14%,小组互评占整个考核比重的14%,学生自我评价占整个考核比重的7%,而在职业素质方面,教师的评价占整个考核比重的17.5%,组互评占整个考核比重的10.5%,学生自我评价占整个考核比重的7%。从而通过优化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3]。

4.结语

综上所述,能力本位理念应成为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这就需要紧密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改革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致力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的成效,强化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陈慧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峰.能力本位下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110-112.

[2]刘朝晖,胡洁.能力本位下高职课程考试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5:23-24.

[3]芦晓莉.能力本位下高职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