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经济宪法刍议

时间:2022-11-06 04:57:25

和谐社会的经济宪法刍议

本文作者:马玉霞工作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法被称为经济宪法、自由企业大宪章、经济法的基石,占据着重要的法律地位。5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6虽刚刚颁布,并不尽善尽美,但却是其他的竞争法无法取代的,成为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法律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实现社会的实质性和谐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具有经济宪法的作用。

一、均衡利益,缩小收入差距

反垄断法通过平衡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形成限制利益垄断或独占的机制,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把分配重新拉回到按劳分配为主的尺度上。在我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令人羡慕的国有企业职工现在却成了下岗职工,以前令人耻笑的个体户、小商贩、打工崽、打工妹突然变成了爆发户企业主老板;以前不管什么行业,收入差距并不大,现在垄断行业收入凸现,是非垄断行业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收入差距这么大呢?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阶层和群体:私营企业主、外资白领、农民工、下岗工人以及享有特权的阶层,强势群体、弱势群体,富裕群体、贫困群体,垄断行业群体、非垄断行业群体等等,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各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出现各种利益矛盾,使平等对话、宽容共存成为人们一种奢侈的追求,造成这一不和谐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垄断,是经济垄断以及经济垄断背后的权力垄断,垄断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过大。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外经贸、旅游、电力、煤气、供水、电信、运输、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比全国企业平均水平高出5%~12%;二是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大。据统计,23年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815倍,是困难户的1131倍;24年收入最高的1%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近一半,而收入最低的1%家庭财产比重只有1%左右。2%的人占有8%社会资源,而8%的人只占有2%社会资源,贫富差距的悬殊已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反垄断法的颁布,开始对垄断说不,向垄断发难,对垄断行为进行规制,对垄断行业高工资进行限制,逐步形成利益制约机制,从客观效果上分析,必将在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到经济宪法的作用。

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保护消费者权益是反垄断法的终极目标和本质所在,我国反垄断法第一条规定: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法。指出了反垄断法的途径、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即维护社会实质公平公正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公平公正,表现在其一,相对于一个行为主体而言,社会公平所彰显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其二,相对于人际关系而言,社会公平所反映的是占有或使用某种社会资源和产品的均衡化状态。[1]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是竞争性经济,通过市场这个无形之手配置资源,通过市场竞争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产生最佳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然而,由于市场本身不能维护公平竞争的局限性,使集中、垄断不可避免,集中、垄断反过来限制、排斥竞争,阻碍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订立和约、同盟、协议以及利用垄断地位,排斥和限制其他的竞争者从事与自己相同或相关的行业,强制消费者失去选择商品的权利,同时使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从中牟取垄断利润。22年的微软诉讼案的辩论焦点就是在消费者选择问题上。微软公司把它的因特网浏览器与视窗98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的销售行为,不是便利了消费者,而是损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轻视了消费者的需求,最终美国华盛顿地区联邦上诉法院裁决,判定该行为为损害竞争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垄断行为。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经营者天然地垄断着商品的成分、性能、构造、功能、成本等以及与服务本身有关的各种信息,而消费者对所要选择的商品的认识基本上是基于经营者提供的信息,假如经营者提供的信息不真实或者不充分,消费者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实际上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一种损害。在5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6第七条中规定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严格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如果经营者存在因信息误导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在反垄断诉讼中应根据无过错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推定被告有过错或无过错,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以及占有或使用某种社会资源和产品的均衡化状态,从法律角度上讲,稳固了和谐社会的基石。

三、转变政府职能,破除行政腐败

行政腐败的主要原因是行政垄断,即政府及所属部门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或排挤竞争,其形式是以权谋私,其主要内容:寻租和造租。寻租是经济主体为了稳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寻求政府的庇护和支持,防止他人侵犯,如行业壁垒、地方保护,条块分割,通过寻租,壮大了利益集团的势力,与政府中的某些官员形成了联盟,孕育了经济和政治的双重腐败。造租是权力所有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再造出一定的权力,使再造的权力直接参与市场进行交易,获取佣金。行政腐败的危害不仅仅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收入差距的拉大、社会道德水平的下滑、民主化方向的消解、行政体制改革的迟缓,更重要的是对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合法性的直接的损害。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破除腐败,最关键的是要排除行政垄断,虽然5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6中只对滥用行政权力作出了法律规定,但滥用行政权力是行政垄断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抓住了行政垄断的核心内容,对滥用行政权力进行规制和制衡,使行政权力得以回归,消除寻租、造租现象,将有效促进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政府职能转变,维护平等的市场竞争机制。

四、与国际经济接轨,扩大对外开放,奠定物质基础

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5反垄断法6,最早是美国的5谢尔曼法6,具有世界各国反垄断法之母的称号。随后,日本在1947年颁布了5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法6,德国于1957年颁布了5反对限制竞争法6。1958年生效的5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6第85条至第9条是欧共体重要的竞争规则。此外,欧共体理事会1989年还颁布了5欧共体企业合并控制条例6。意大利199年颁布了反垄断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所有成员国都有反垄断法。反垄断法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法律制度,是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市场经济虽处于发育和生长期,但垄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经营者为了减少竞争压力和逃避竞争风险,总是想方设法地限制竞争,如企业联合限价、联合限制生产或者销售数量,或者相互分割销售市场等。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不到位,政企不分的现象仍未得到改变,行政性垄断仍十分严重,从而不仅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使取得了垄断地位的企业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丧失创新动力,结果阻碍了国家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多的外国语,普通话没有继承上述用法,而是广泛保留在各方言中。目前看到的是各地方言的零散研究文章,未见系统整理。3.现代汉语的呢在5元曲选6宾白中只限于非疑问形式+呢的句型,用法单一。那、哩却使用广泛,大多用于特指问句,也可用在是非问句中。少数那用于选择问句。4.麽在5元6宾白中的是非问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兼有现代汉语吗(表疑问)与吧(表测度)的功能。还与其他语气连用为也麽、了麽、来么,但疑问语气的重点仍在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