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时间:2022-07-25 10:26:46

大学精神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一)人文精神。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的,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求善”,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关注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心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都是注重人文精神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雅克指出,“全部,或几乎是全部的神学、哲学、法学、科学等学科均在大学中实施”。可以说人文教育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一直是相伴相生的。(二)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是指科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并严格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自主思考、大胆质疑的独立意识,信仰真理、探索未知的理性精神,以及对实证性、客观性、公有性等原则的严格遵守。大学作为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殿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的产物。科学精神是一种求实务实的精神,是一种坚持真理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得他们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升华。创新精神是人们在探索新事物、新思想的过程中,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突破传统,敢于冒险,敢于怀疑和批判,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的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创新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则存在着设计安排、组织活动与预期目的反差强烈,形式和过程与其实效性不协调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分注重眼前利益。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做艰苦、扎实的工作。但从当前情况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作为一种动态发展的高校校园文化难免会染上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价值的诸多色彩。高校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功利性、实用性倾向日益明显,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系统性设计。此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安排虽然丰富,但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高校把文化活动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中,这势必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过分追求眼前利益,削弱了校园文化促进高校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作用,也使校园文化不能与学校特色相契合。(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纯政治化和形式化倾向。高校校园建设不同于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也不可能取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文化熏陶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使二者有机结合,对培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陷入了困境,校园文化建没有政治化、简单化倾向。校园文化建设在组织上主要由校园管理者实施,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政治化影响,从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本身特点和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高校行政管理的附属。无论是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是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文化宣传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由于政治教化的色彩太浓,许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兴趣,反而为非主流文化流出了空间,校园文化没有发挥出其在高等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三)高校校园文化不能有效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开启民智又制造盲从和沉迷。就其与校园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网络这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更好的满足了校园人对信息资源共享、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以最快捷的速度和方式积累着知识、交流着信息、塑造着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身心正在经受网络文化的大潮冲击和改造,其影响之广、程度之深,入心入脑。然而,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跨地域性,当前高校普遍对于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效应对手段,高校校园网络化建设基本处于学生自觉状态。在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忽视现实的人际交往,久而久之,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导致孤僻、冷漠、紧张焦虑、冷漠离群、缺乏责任感等问题,因而经常独来独往,对现实生活缺乏热情。

三、弘扬大学精神,构建新时期的校园文化

(一)创新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培养的载体,是大学精神产生的土壤。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塑造良好的大学精神,就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严谨求实的学风建设,加强团队精神建设等。杨家福在《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一文中,对大学文化的内涵做了五个方面的描述。他指出:大学文化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二)发挥楷模作用,凝聚大学精神。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70年前的话至今仍掷地有声。他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经过长时间的知识和素养的积淀,形成了对大学历史、现实和未来较为稳定的情感,成为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者。一所大学的名师,不仅是这所大学大学精神的创造者,更是实践者、传承者。名师成就名校,有一流的名师,才可能成就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学术成果和教学质量。在大学精神的培育中,要善于发挥名师的楷模作用,从名师的成长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精神和意义,并以此作为广大学生成长的动力源。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让名师的人格、学识、品质魅力,升华为一种持久的影响力持续地影响大学精神的传播。(三)构建网络文化,宣传大学精神。利用网络舆论引导性构建先进、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了一个更加自由和公正的氛围,同时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上的信息和资源内容丰富、传播范围广泛,这些对于舆论的引导、价值文化的传播和价值观的教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构建先进、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就是利用网络媒体对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在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正确向上价值观念等。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工作队伍。构建先进、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要构建一支高素质、高学历和高层次的网络思想工作队伍,正确的引导校园文化的舆论方向,遵守网络文明准则,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素质。2.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站。构建先进、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要建设和谐健康的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站,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先进、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设,提高网络道德素质,约束网络行为,文明上网,进一步降低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共同营造一个优质的网络文化环境。(四)完善制度文化,体现大学精神。制度文化指各项校纪校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制度规范、约束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和样态,体现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和机构的特殊规定性。“大学制度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培育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撑和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能激励广大师生的敬业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完善制度文化尤其要注重校风校训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在具体的管理制度上,必须体现出对教学相关环节的重视。注重师德建设,形成严格求实、严谨治学的教风。对于大学生来说,则应建立日常行为准则和品行记录制度,规范言行、端正态度,培养和树立诚实、自信、得体的优良品质。制度文化建设应该有体现所在大学特色的大学精神,将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独具特色的激励规范作用。在信息时代,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弘扬“大学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教育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将与时俱进,永不停止。

参考文献

王义遒2012《论大学精神形成演变的逻辑之道》,《中国高教研究》第9期。

田刚健2009《彰显大学精神引领文化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第11期。

郑瑶、冯甘雨2014《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第6期。

王馨兰、戴钢书2013《现实困境与传承创新: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大学精神文化》,《学术论坛》第3期。

作者:王婷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