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点
(一)导向性
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自觉活动,是以一定的目标、需要、愿望为准绳的价值判断过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描述与评价,教育者及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动态性
考察和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注意经常收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检查与定期评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再次,评价者往往会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某些指标的权重,引导评价对象积极主动地去克服某些薄弱环节,朝着既定目标发展,更好地发挥评价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调节作用。
(三)对比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对比性特点不仅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评估指标的对比,还表现为评估对象过去同现在的对比,也表现为评估对象之间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可以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水平,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与工作重点。
(四)系统性
评价活动需要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在设计评价工作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准确把握它们各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工作方案和评价指标更加符合实际。在具体评价时,既要重视对某些阶段性、局部性工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工作开展情况的总体分析,在局部分析与整体分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二、发挥评价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中的作用
(一)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标和标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应体现这一目的要求,同时结合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来具体规定。首先应该结合实施质量提高工程的目的要求,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该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并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目的要求,从完善工作体系、优化教育活动过程、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来进行评价标准与指标的具体设计。
(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过程与环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由认识、比较、判断三个环节组成的活动过程。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为评价提供全面准确、充分有力的事实依据和事实支撑。评价的第二个基本环节是比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的比较,重点是把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加以对照,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品德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论。同时,不同单位之间、教育者之间、大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提供了相互比照、知己知彼的机会,使大家能够找出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不足,营造比学赶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评价的第三个环节是判断,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判定评价对象的价值及其实现程度,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评价者的主观意愿得到充分体现。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模式与方法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与方法,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这一评价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总结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定,使被评价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起到引导、激励和规范作用,体现了总结性、鉴定性评价与指导性、发展性评价的统一。运用总结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必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要根据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评价目标和运用总结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模式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运用这些不同的评估方法。
三、结语
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系统与隐性系统的矛盾关系,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系统的竞争力、影响力与渗透力,充分发挥显性系统在博弈中的优势,针对隐性系统的状况进行吸引、引导,把隐性系统控制在最小状态,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质量的新方式。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创新 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人才培养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适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加适应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必须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总体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手段。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为之服务。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就业问题结合得更加紧密,其内容、目标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地充实,教育内容注入了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教育目标也不再仅仅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即主要从党、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谈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注重开发大学生的潜能,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四有”新人。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发展变化阶情况下,如果方法仍然固守传统的灌输教育形式,那么其实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只有进行方法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变化发展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所处的具体环境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阶段,从国内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挑战;同时,精英型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选择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大局。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因此,要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掌握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产生、变化和发展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是一切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他们观念上的反映,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他们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思想,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存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方法,只有持续不懈地进行创新,才有可能愈益深入地认识规律,认识方法。相反,如果总是墨守成规,就必然会落后于时代变动的脚步。
四、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育者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主动根据其基本原理和要求,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完善、优化、整合和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遵循人性化的原则,科学地选择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主体性、能动性紧密结合,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产生更为明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实行创新,并在创新过程中融入更多人文关怀,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的变化,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道光.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0(1)
[2] 丁政,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3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摘 要】高校是培养多方面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表现在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能够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本课题笔者在分析90后大学生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进行探究,希望以此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对于高校来说,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极为重要。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80后相比较,在思想方面较为奔放,在观念方面较为多元,并且个性突出,这些特点有利也有弊,所以便需要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此使他们能够具备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然而,现状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较为问题的问题,比如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缺失等[1]。鉴于此,本课题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1 现状下90后大学生思想性格特点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思想认识的形成,进一步为培养人才提供保障依据。现状下,大学生年龄普遍分布在90后,而90后大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与80后比较起来,存在多方面的独特性。一方面,由于我国“少生优生”观念的落实,大部分90后大学生均为家中的独生子,因此独立意识较为强烈,个人具备强烈的自信心,但是意志力方面显得极为薄弱。常表现为不愿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热衷于以自我为中心,但是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创新意识[2]。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情感较为薄弱,因为环境变化巨大,90后大学生接触情感时间较早,但是对情感的正确认识较为缺乏,常容易受挫。除此之外,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一些新型的社交软件风靡一时,比如微博、微信、QQ等,使得90后大学生主流思想较为先进,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面对网络的巨大诱惑,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早熟。
1.2 现状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发现对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1)教育效果不佳。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教育效果不佳是明显存在的问题。导致这方面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90后大学生思想个性突出,崇尚自由,不愿被传统观念束缚,因此面对一些个性张扬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便显得极为棘手。(2)教育内容缺失。传统模式下,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法,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样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因为教育内容的缺失,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质性作用。在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仅表现在正面案例与负面案例上,很难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3)教育方法的缺失。如前所述,“灌输式”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合应用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3]。随着“微时代”的到来,90后大学生更愿意通过微博、微信以及QQ空间发表心情以及心声,倘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维系在老一套的教育方法中,那么将无法达到预期高水平的教育效果。
2 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探究
2.1 掌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想使高校的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增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便需要掌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比如在生活方面的特点,在学习方面的特点,在面对情感方面的特点,多与大学生交流,在掌握90后大学生各方面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做到“因人施教”,并且还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充分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4]。进一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强化。
2.2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充分融合,增强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细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便需要以身作则,开展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更懂得生活,进一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发展观。比如组织大学生去敬老院照顾无子女老人与留守老人,激发大学生“敬重长辈”的传统思想美德。比如组织大学生进行自我安全保护演习,开展法律教学课堂,以此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加强自我保护等。
2.3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融入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
对于高校来说,便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挥职能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并加以完善[5]。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筹划,做好教书、管理以及育人等多方面的思想工作。对于教师来说,便需要积极主动与大学生沟通,了解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实施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比如,现状下,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通过微博、微型以及QQ等网络客户端交流身心,教师便可以通过建立QQ群、讨论组等形式,增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此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相处。并且,教师还可以收集具有教育意义的微小说、微电影,以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但能够提升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快速汲取知识,进一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奠定良机。
3 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个性方面、行为方面以及思想特征方面,均表现得较为特殊。与此同时,还认识到现状下高校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教育内容及方法缺失等问题。因此,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比如掌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充分融合,增强实践教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融入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相信做好以上这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将能够得到大大的提升,进一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及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宇,邱增凯,叶鑫.新媒体视域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中国报业,2013,04:139-140.
[2]袁世俊,庄文娟.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探微[J].宿州学院学报,2013,08:103-105.
[3]黄晓刚,于亚东.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J].理论观察,2014,03:151-152.
[4]张萍萍.微时代视角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选择[J].才智,2014,19:35-36.
篇4
[关键词]中国;美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036-04
路径研究既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视角,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中美两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我们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深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一、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比较
在一个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的时代,有必要通过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比较来达到借鉴与提高的目的。
(一)中关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奠基性、针对性、全程性、渗透性、亲和性、权威性的特点与地位。中美两国在这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
1.中国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伦理国家。今天,这份历史遗产依然传递了一定的正能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注重血缘伦理的家庭是一种潜在的资源,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其他教育路径难以企及的巨大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虽有“绝对化”的色彩,却也在一定意义上道出了家长在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深刻性表现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依恋感和归属感上。”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血缘是中国社会处理一切关系的原点,是一个家庭乃至中华民族的指认符号。血缘伦理是以血缘亲情为核心和基础而形成的道德文化,血缘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自然和白发要求,是中国文明的突出特点。
从家庭特征看,中国的家庭稳定,亲情浓厚,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青年即便是上了大学,甚至是成年以后,中国的家庭一般依然持续地对下一代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年人年龄再大,但是在父母面前永远都是孩子,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可能是个优势,但把握不好度却可能转化为劣势。比如处处包办,越粗代庖等。中国家长的权威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把握不好度也可能转化为劣势。如过度使用这种权威性,会侵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容易使学生言听计从,不能分辨是非与善恶,失去自己的独立判断。从家庭的社会职能看,中国的家庭更有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尊老爱幼、孝敬长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不枯竭的资源。中国家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整体意识,强调服从集体,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
中国的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如家长作风,专制主义;暴力倾向,赏罚简单;重智轻德,分数第一;己之私愿,强施子女;娇惯溺爱,包办代替;急功近利,实用主义;遏制创新。中庸心态;趋炎附势,盲目跟风;明哲保身,虚伪世故;精神空虚,缺乏信仰。中国家长和高校之间疏于沟通,缺乏合作;部分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缺乏对子女的监督和管理,没有充分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很多家长无视大学生的自然发展,恨铁不成钢心态普遍;中国家庭隔代抚养伴生诸多弊端,特别是娇惯溺爱;中国家长往往将孩子看做是自己的附属品,无视大学生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中国家长教育能力缺乏,倾向于封闭式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对于大学生政治倾向性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美国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在美国,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在政治社会化中起着基础的作用。研究表明,美国青少年的政党认同与其父母的政党认同高达50%-60%,表明家庭对大学生政治情感与政治倾向的深刻影响。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James F.Lea)认为家庭教育与儿童政治意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国不少总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性。里根强调要恢复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合适地位。克林顿指出,家庭是构成我们这个国家大社区的基础。巩固家庭的问题与美国利害攸关,美国对此负有责任。反过来说,美国的家庭也与美国的稳固利害攸关,也负有责任。
美国心理学家佩克(R.Peck)、哈维格斯机(R.J.Harighurst)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政治品德特征与家庭作风的关系甚为密切。一个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每个人都从父母身上不同程度地学到了做人的准则和思想政治品德,并往往影响他们的一生。著名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美国学校重视与家庭合作,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商家校德育大计。美国家庭教育里内涵的独立意识解决了学生成长中的依赖思想。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身体,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情商等等,美国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人,尊重学生的独立与选择,美国父母提倡开放式家庭教育美国家庭更注重引导、启发的方式,说得更多的是“try”、“go”,鼓励孩子对周围的事物自己作出评判,然后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有很强的事实说服力,可以增强孩子在社会中判断是非的能力。
美国存在大量单亲家庭、同居家庭、再婚家庭,这种不完整家庭给儿童带来的不良影响会延伸到儿童的成年,包括大学阶段。受美国清教文化和民主文化的影响,美国的年轻人在18岁以后便需要独立生活,这种独立生活是全方位的,包括思想意识的独立,在美国,这种情况实际上在18岁以前就实实在在地灌输了。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情况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家庭的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美国大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一种反权威意识,强调独立、自由、民主,单从这方面来看,这种情况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个人中心主义给美国大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中存在理想淡漠、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一面,爱国主义浸透了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因素,自由、平等、人权里含有歧视、不平等、干涉他国内政的倾向。有太多的美国家庭、学校和教堂不再履行他们作为道德标准的维护者和促进者的传统职责。
(二)中关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最有效的政治社会化的工具,在政治情感的培养和政治倾向的定向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美两国在这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1.中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课内与课外,课内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事理论及国防教育、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课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及其他学校不定期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自愿者服务、参观各种纪念场馆、革命纪念地等。从学时上看,这些课程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20%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数据不包括学校不定期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国高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校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面、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搭建、网络舆情的监控、网络教育载体的扩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方面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中国高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党团组织体系,它们通过组织业余党校、团校和马列、等理论学习小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活动,培育当代大学生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中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特别表现在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抽象化。我们仍有一部分教师照本宣科,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谢传仓的调查表明:有46%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空洞,以讲空道理为主,缺乏深度。俞婷的调查表明:有72.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
2.美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美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分三个层次,即政治课程如公民学、美国宪法、美国政府、美国总统制、民主问题、时事、国家管理、亚洲政治思想、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伟人肖像专题,政治课程占教学计划的15%一20%。人文社会研究课程如艺术和社会、人文课、语言和人、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机、男女平等理论和妇女运动、宗教、伦理学等,第三个层次是在所有课程中进行的渗透性教育。
隐性课程如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场馆、博物馆、国家公园、展览馆、法院、市长办公室等;利用办奥运会,发射航天飞机等重大活动,宣扬美国精神;通过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等活动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美国高校还通过学术活动、学生举办的报刊杂志、校园文体活动、入学毕业仪式、学校管理,主要是学生事务管理,包括生活指导、社会服务、服务性学习、教育实习、调查访谈、情境模拟、社会合作研究项目、学习型社区创建等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美国学校每一个班级里都有国旗、总统像,学习日以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尽忠开始。美国高校采用讨论、阅读、录像、表演、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美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从学术性与认知训练到体验式教育的转变。卡耐基教育发展基金会政治参与项目研究结果显示,21个体验式公民教育课程和项目都呈现积极的结果,讨论也会对大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美国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是过于强调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导致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泛滥。
(三)中关大学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和导向性的特点。中美两国在这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1.中国大学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经过多年的实践,也探索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但与美国相比,我们的优势不够明显,劣势较为突出。比如我们的各级各类社会教育机构都是单兵作战,缺少合作,在社会教育系统内部都没有形成合力,更难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形成合力。
我国大学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表现在网络文化建设和不良网站信息的监督严重滞后,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冲击。社会教育管理混乱、理论与实践研究薄弱、财政与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功利主义明显、注重知识技能培训、疏于良好公民素质的养成教育,并存在牟利动机。多年的社会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政治素质十分重要。我国虽有社会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我们对这个传统缺少足够的重视,时至今日,导致我们对社会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对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充分,缺乏大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
2.美国大学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美国发达的社会传媒和丰富的社会公共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美国的电影电视、书报杂志、人物传记、富兰克林的《格言历书》和《自传》、杰斐逊的《独立宣言》等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等社会公共场所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社区机构经常组织社会问题,吸引大学生参与并实践,美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育发达,有重视社会教育的优良传统。
宗教作为美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路径,渗透在家庭、学校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是美帝国主义愚弄百姓、麻痹美国人民的一种很隐蔽的手段,充分暴露了美帝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愚民政策。
二、从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比较中所得的启示
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强国,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强国。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必然是也必须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合力的结果,而不是单打独斗的活动。
(一)进一步强化中国家长的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我国,大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但家庭仍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家长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举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潜在的示范与影响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影响。家庭对个人政治自我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帮助,是形成政治自我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家庭规约着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家庭影响的渗透性、针对性、亲和性及权威性是家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的重要依据,它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功能。
要进一步强化中国家长的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我们必须发挥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政府是龙头,发挥着关键作用,缺少政府的积极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很难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凸显中国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美国的经验表明,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杜威的“做中学”依然有其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实践指导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除了知需要适度的理论讲授外,情、意、行三者均主要依赖于做中学,而不是被动地静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显性与隐性两条腿走路,而不能过于倚重于理论灌输。要协调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与隐性两个因素,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借鉴美国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淡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色彩,凸显隐性色彩,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实施回归生活,贴近实际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毕竟,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是教育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也是教育现代性义无反顾的责任。
美国高校很少开展抽象的纯理论的教育,实施渗透式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择友、交友等实际活动中。美国是自下而上的,我国是自上而下的,我们虽然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对于思想政治实践环节的重视还不够。我们虽然也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但是一方面,专业课程中内含的思想政治因素不多,也不够深入,能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队伍也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我们虽然也开设了一些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是这些活动的显性色彩依然浓厚,难以闪避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篇5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价值主体的需要――人的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化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总和,是两者的质的规定性联系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的综合统一。”基于此,可以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为: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价值主体的相应需要得到最终满足,即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现在,大学生往往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忽视社会和集体价值,更加自我,忽视权威。这样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价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与要求
(一)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利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作为大学生,其自身不仅想要得到足够的知识,还需要多方位的素质拓展,新时期大学生需要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这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必要前提。 当大学生意识到某种需要时,其价值就会扩张。这样,大学生的需要就成为思政教育的内推力,成为思政价值的一种表现。正确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有利于培养健康高素质的大学生,推动社会的进步。可以说,大学生价值需求与现实要求的矛盾是思政教育的直接推动力。
(二)通过实践实现价值客体主体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变为现实,它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反馈调节和再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大学生,并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再由主体将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从而得到进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以自身的特质吸收对自己有益的部分,丰富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主体化便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要求。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具体路径
(一)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的创新。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只有坚持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富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和充分发挥。具体来讲,就是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运用发展着的充实我们的理论,切合时代要求,根据社会的发展更新我们的教育理论。
(二)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者必须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要求,把那些有利于本阶级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放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各自的需要和利益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大学生所关心的具体利益的不同,使校园文化中所涉及的意识形态符合大学生的兴趣、要求,在大学生价值利益多样化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个人的物质需要和利益诉求。要真正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主体发展需要,为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做相应的引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其价值。
(三)建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可实施性机制。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实际上是大学生主体价值得到满足,社会价值得到实现的双向过程,那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需要在特殊机制的推动之下将一定要求与意识内化于大学生,并且通过大学生自身再外化于行动之中。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这样就符合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价值体系。因此教育者要创造优越的教育环境。此外,加强大学生主体与相关价值客体、价值环体的互动也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四)以文化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统一。新时期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要以先进的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使大学生接受正确合理的价值,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统一。面对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的混合交柔,我们必须把正确的文化价值意蕴传授给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要有所扬弃,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他们绽放应有的时代光彩,并培育出能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要引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进行深入探究,深入了解主旋律文化的内涵,从而换起他们的自觉性探索,并切合自身的个体需求。
篇6
大学是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的摇篮和锻造民族精英的熔炉,而德育又是大学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内涵。社会主义大学,不但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而且要旗帜鲜明地贯彻德育为先的原则。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审视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把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就必须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有反映。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在认识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思路上,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性教育和以大学生党建工作为重点的先进性教育;在方法上,要坚持各项教育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在渠道上,要统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统筹中小学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统筹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统筹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要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兼职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课教师队伍、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辅导者队伍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题。一是解决特困学生的学费问题,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二是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三是加强心理辅导,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和知心朋友。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作者简介 韦春北,玉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广西玉林537000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8)08―0173―0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规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使之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工作效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高校管理工作必须涉及的重要方面。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和内容可以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管理学的新视角。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相对于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的,指高等学校把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在政治、思想、法纪、道德和心理方面的规范或要求,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引导,使之内化为青年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对象是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担负着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动力,规范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塑造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等具体的任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则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的,依据科学管理和动态管理原则。有计划地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实施、评价等活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和机制,组织和协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进行,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系统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
与高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后勤管理等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目标的特定性
教育过程并不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也不同于以物为工作对象的其他工作,而是通过教育活动的进行,达到在客观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提升人的主观世界的品质的特殊目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是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充分贯彻和落实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提高其实效性,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定位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管理系统、评价方式等都要围绕这个教育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工作。只有通过教育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的效果,并带动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二)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特殊性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价值选择方式体现出开放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更符合单一结构、封闭型社会的要求。而今的大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复杂,信息的开放、人员流动方式的开放、价值选择标准的开放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更强的亲和力和包容性,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体现出更强的柔性管理倾向,在此基础上体现现代管理科学要求的人性化、科学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多种管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多结构、多层次的复杂动态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针对变化的环境,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适时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多层次胶合在一起。因此,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者要善于树立体现时代特征的新观念。
(三)管理对象角色的特殊性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大学生不仅是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工作的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必须面对、适应这一成长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群体互动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当代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身心特点使得他们具有与其他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所不具备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才是我们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依据。当代大学生在判断是非、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倾向、平等观念和一定程度的非组织化倾向,正式群体(宿舍、班级、系部、学校等)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交往方式等)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正在减弱,从而在大学生的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疏离。当代大学生的交往界面十分广泛,除传统的交往群体类型外(同班、同乡、同系、同年级、同宿舍、党团员组织内部、学习小组、学生干部群体、共同爱好特长等),还出现了网友、合租圈、经济集合体等具有时代特征,反映出大学生交往方式的丰富性和特殊性。
(四)管理环境的多变性。人的社会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对管理环境的认识和利用对于提高管理功效至关重要,因为教育环境的任何一个侧面和层次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从管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教育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就会发现管理环境超越了其他管理工作所主要面对的空间环境,而体现出多种环境因素的复合性,主要包括:大众传媒、同伴群体、教师、家庭生活、游戏群体、公众场所等。除传统的教育环境以外。互联网则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在网络中,教师形象失去了教育中制度权威的保障。其以“支配文化”、“成年文化”为表现的强势文化地位正在逐渐弱化。同伴群体、公众场所、课外书籍都构成了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管理环境。“综合许多调查研究的结论能够表明,同伴之间所传播的更多的知识是关于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不仅同伴群体内部的交流构成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而且,教师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甚至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表明了管理工作的特
殊性和复杂性。
三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项主要内容。
(一)目标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就是要思考针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状况、政治素养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必须要确立目标管理的理念,制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将重点目标和一般目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统一,灵活性与计划性相统一,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现代化。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发挥强化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效果。通过管理目标,“强化导向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正确方向;强化激励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有效运行;强化评价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效果”。
(二)制度管理
制度管理是一个社会组织按照管理目标,通过设计、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果的过程。特定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这一特殊领域,就是如何优化学校的制度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问题。制度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制度管理过程就是通过制度协调学校内部的不同要素系统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对教师而言,每一位学校教师都具有权威性,这就造成了权威来源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和各种机制的完善(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以适应现代德育系统开放性与权威多样性的要求。对学生而言,高校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不仅要在技术层次上追求科学管理模式要求的高效率,还要避免由此带来的体制僵化和创新能力减退;不仅要考虑到管理目标的实施效果,而且要在尊重主体需要的前提下使管理体制具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适用性;不仅要使管理者具备有效的组织影响力,还要通过参与挖掘组织成员的潜力,使群体气氛和效率得到改善与提高。
(三)环境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管理是指高等学校有意识地创设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情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有校园的建筑、校舍的布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布置与管理、运动场的设置、校园绿化、宿舍管理等;精神环境(校园文化)则包括学校的舆论倾向、校风和传统、学术气氛、人际关系、教学秩序、规章制度等。学校的物质环境影响着教育的质量、规模和水平。如物质设施是否在遵循实用价值的同时,充分地考虑使用者需求方式的多样性和层次的丰富性,是否体现出正确对待任何主体需求的平等精神和人文关怀;建筑风格是否反映出人对特定时代精神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把握,景观文化是否能够利用特定的场景布局展现大学的文化特色、能否使人涉足期间就受到视觉上、情感上、思想上的冲击与震撼并引人思考,带给人一定的启迪,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管理应该考虑的内容。以校园文化为主的学校精神环境的管理就是要发挥隐性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每一所高校都应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科技竞赛、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优秀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其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四)队伍管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就是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教育、培养和锻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学校稳定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可以提高学生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良性互动,使之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教育成本分摊机制的推行和就业方式的社会化,以及网络传媒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坚持原有一些好做法和好经验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而这些都有赖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五)宣传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管理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形象塑造的问题。宣传形象是指高校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有效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政策措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形象,具体而言包括宣传主体、宣传目的、宣传内容、宣传方法、宣传效果等基本要素。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宣传的基本范畴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二是宣传内容存在简单化、庸俗化、教条化的问题。三是宣传语言生硬呆板,缺少亲和力,甚至有程式化倾向。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宣传管理来实现共赢。第一,围绕高校党委制定的整体工作规划,把握大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针对大学生各层次的问题,分阶段制定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路,实施宣传教育工程。第二,要对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形成宣传好人好事、弘扬正气、奋发向上的宣传教育格局。第三,要构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网络。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包括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树立先进典型、模范人物,鼓励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和大学文化,使大学生有目标、有方向。第四,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宏观控制,加强对宣传、出版的管理。第五,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宣传设施和宣传阵地建设力度。第六,加强与社会新闻媒体的联系,强化正面的宣传,树立高等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六)课程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课程管理就是在高校课程设置和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管理,使其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管理。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二是加强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专业方面的课程管理,提升专业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三是开展素质教育的课程管理,通过素质教育中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突破个人利益的狭隘界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七)信息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管理是指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通过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性、互动性、时代感,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信息生活。由于网络使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复合化为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虚拟生活,因此保
持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张力、加强信息管理十分必要。一是要利用具有健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优秀网站,以满足大学生道德、科学、人文、艺术的综合需要为中心,发挥校园网对社会生活的延伸和覆盖,优化校园信息环境。二是要利用网络资源,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的新型的学术支持、认知支持、人际互动支持,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实现德育的渗透性、广博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虚拟现实、激光技术等手段,达到超越时空,使大量生动事例逼真地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大学生的面前,收到声形并茂、情理交融之效。三是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四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和网络德育能力,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良好的信息能力、崇高的信息道德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通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和精华所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之中经久不息,传承至今,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引导价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内涵本质,在其基础之上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的时展背景之下,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积极寻求两者的融合突破点成为相关思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是指在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之中所流传至今,并能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准确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思想风气等,以中华民族的土地为植根基础,具有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进而形成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第一,爱国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如若发生冲突,则要舍弃小我,成全大我,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也是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仁爱思想,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并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个人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准则,成为我国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的核心所在;第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个人精神的重要表现,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第四,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人们在效法自然的同时,要学会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和谐共生,同时这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第五,大同思想,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最高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宏伟蓝图则是以此为文化根源。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延续的东西均可以成为传统文化,而是那些具有传承价值、弘扬意义,在时代进步之中仍葆有活力的文化,才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2]。
二、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就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而言,其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拜金主义、攀比、虚荣等不良思想正在严重威胁着当代大学生,影响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西方思想中的文化侵略,正在严重腐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主流思想的地位受到动摇[3]。因此,要巩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不良现象及思想进行规范引导,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内容,并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稳步前进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加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在历史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之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若想保持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并产生深远影响,则需要迎合时展潮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构成联动发展的统一整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引领之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联系,则是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各高校要利用这一途径,牢牢巩固校园教育这一主要阵地,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客观要求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我国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经济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而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多元文化价值理念的冲击下,功利思想、享乐主义等极端不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校园暴力、生命成长观意识薄弱等均是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表现。因此,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对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道德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重要的规范与引导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将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儒家、道家、墨家等传统思想流派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价值信念为主要方向,侧重于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气质,进而形成健全人格,并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传统文化中自省、养性、克己等修身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仁爱的博爱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均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弘扬与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表现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意识等[3]。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整体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历史发展进程之中,爱国主义精神分为四种形式,分别是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及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重要资源。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民族自豪感是中华民族葆有生命力、捍卫民族尊严的重要思想根源,着重表现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等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卓绝奋斗的精神挥洒得淋漓尽致。中华民族在自然科学文化建设方面也首屈一指,如《黄帝内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科学著作,为我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事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为大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随之导致了部分不良思想的盛行,道德行为规范失真、价值理性收效甚微、人文信仰日渐薄弱,在此种情况之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文化背景,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侧重于对“人”的精神建设。因此,大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其中的精华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面貌,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文性。
四、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1.以为教育指导思想要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奠定重要的理念基础,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内涵。是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可以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重要前进方向,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实现其规范化、有序化发展。当代大学生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思想进行深刻理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头脑,积极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将传统文化放置于的理论框架之中,迎合时展潮流,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分析、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5]。2.改进并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模式要改进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进而提升传统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奇葩之处融入其中。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当前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时事政治热点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如考试作弊、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课程教学方式,以隐性教学模式为主,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应广泛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中,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各项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班级风气建设,在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3.开展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寓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载体之中,寓教于乐,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目的。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要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为基础,以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情况为切入点,并将其融入到高校日常发展建设体系之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之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第二,高校要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如社会实践调查、爱心送温暖、志愿者服务、岗位互换体验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第三,建立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等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明确规定,扶正高校以社会实践活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4.创建主流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创建主流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教育平台。一方面,建立新媒体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统一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对思政传播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要承担起净化高校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巩固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与时俱进地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PPT、电子邮件等方式开展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大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如开通微信、飞信、QQ、微博等,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进而保证各项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可续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时展进步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将其植根于高校教育体系之中,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焦艳,黄琳庆.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152—154+164.
[2]胡培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2—127.
[3]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域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4]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56—61.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载体 社会功能
[作者简介]张开芬(1952―),女,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学院院长,教授。
朱磊(1984―),男,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一、网络载体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网络,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简称互联网,是指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以网络为载体,就是指通过互联网这一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教育对象在接受广泛综合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时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
在我国,网络普及化程度最高的是高等院校,大学生也是接触网络最为密集的群体。信息时代的深化内在的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利用网络载体。网络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网络载体的基本特征。
网络载体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在指导思想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又有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开放性。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开放系统,没有地域、国家和民族界限,网络的信息传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波及全球各地、辐射到每一个角落,它的影响力、渗透力是不可低估的,任何一个网友都有可以为这个网络加载、输入信息。因此,以网络为载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整合。
第二,快捷性。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级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种信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被传播、浏览、吸收,其传递速度之快、传递信息之新,是电视、广播、报纸等其它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网络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第三,平等性、交互性和融合性。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主体关系上,网络载体较之其他传统载体更具有平等性、融合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主导、领导和权威者的地位,其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理论灌输。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除了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说服教育外,还能够营造一种平等相处的氛围,向教育对象提供选择和引导。提供选择和引导的教育过程又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之间平等交流、有效互动的活动过程,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更具亲和力,体现平等性和交互性。网络载体可使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以双重身份出现:在浏览网页、选择和吸收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在参与网络各种信息的制作、等网络活动时,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等信息向外传播,又可以成为教育者。因此,依托网络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时,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上,其身份上更具有融合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展开活动。
2、网络载体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网络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手段。网络本身就是信息源,同时又是传播工具和通讯手段。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信息和受教育者相分离的不足。利用网络载体,建立协调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有效、规范化运作的有效途径。
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高校师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功能
网络载体具有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同的功能,也具有其特殊功能。即保证、导向、交互和覆盖渗透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在网络载体的四大功能中,保证功能和导向功能是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一般功能,交互功能和覆盖渗透功能则是网络载体特殊功能的体现。
1、网络载体的一般功能。
保证功能。保证功能是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过程中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它是网络载体的重要功能。网络载体的保证功能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行为层面。网络载体的保证功能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实现的:第一,通过网络教育,使教育者和大学生在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上达成共识,消除政治分歧。第二,联系大学生的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思想动机和思想方法上取得一致,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第三,在达成政治共识和取得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明确行为规范,防止行为越轨和异常。三者的合力有助于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方向性,从而为人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导向功能。导向功能主要是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过程中目的性和超越性本质的体现,这是网络载体的根本功能。导向功能主要有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和行为规范导向三个方面。
2、网络载体的特殊功能。
交互功能。网络载体的交互功能是指网络除了提供技术性的工具之外,还能引导使用者加入互动的活动过程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交换意见。网络改变了人际沟通的模式,使人际沟通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网络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结合起来,给人们的沟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是一种心理与科技结合的渐进革命。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通过网络进行的社会互动沟通,是广义上的信息传播和通信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远程信息传播或通信,也是情感传播的过程,是一种以网络为平台的思想政治文化传播,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人的语言和情感的融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网络双向互动行为。因此,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互动的沟通与交往的重要意义。
覆盖渗透功能。覆盖渗透功能是指受教育者通过访问覆盖无限空间的思想观念传播载体的网络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之受到影响和感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网络具有覆盖渗透功能。网络媒体覆盖无限空间。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增强其影响力。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谈心,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教育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地和时间等因素,覆盖面比较有限。网络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得以进一步的发挥,更具有广泛性。要达到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使教育对象具备上网的硬件条件,同时增加宣传吸引力,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使用网络的能力,并能在网上与教育对象进行平等交流。
三、提出网络载体社会功能的方法论意义
1、发挥网络载体的社会功能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和方法的更新。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手段上主要通过人际面对面的手段来实现传授相关知识,信息量少且不够及时。同时,这种教育手段往往缺乏平等沟通和交流,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网络载体的可复制性、共享性和实时传输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和信息流通的即时性,从而使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的传统大众传媒载体。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逼真的受教育环境,使教育对象能够最大可能地感知实物,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2、发挥网络载体的社会功能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增加。
网络的普及和广泛运用,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运用,体现了时展的需要。随着网络在高校中的普及和青年大学生对网络兴趣的日趋浓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主动占领这一新型阵地,就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发挥网络载体的社会功能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信息和传输是单一渠道,影响时效性。网络载体则是对各门学科、媒体和知识集成,这一状况有利于网络受众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受到教育,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时时双向交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交互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版.
2.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韦吉峰.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4.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4,15.
5.陈万柏.网络――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新载体[J].理论月刊.2003,5
篇10
关键词:清明节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宝贵教学资源,因此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深远,不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还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水平。
一、基于传统文化方面因素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淡薄。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从节日上看,大部分学生更加注重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不是十分重视;在饮食文化上看,当代大学生更喜欢肯德基等西方食品;从音乐文化上看,大学生对于古典音乐感兴趣的占少数,其普遍喜欢西方的摇滚等音乐形式。这导致传统文化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2.传统维护知识匮乏。受经济全球化影响,西方文化被大量传入中国,特别是当今年轻人,过分主张西方思想形式,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十分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的较少。3.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淡化。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公众传统文化意识淡化,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存在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在日常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他人感受,轻视集体利益和团队精神。二是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在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上,过于重视物质,对于传统道德不是十分重视,没有深刻人文精神。
二、利用清明节文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策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传统节日,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以清明节为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1.搭建社会清明节文化教育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清明节在我国有着有悠久的历史,在清明节这一天,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学校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建设清明节文化教育平台,引导大学生充分融入清明节文化中去,从中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例如,学校开展扫墓活动,对已逝去的战士进行悼念等。同时清明节期间,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对人文始祖或者古代圣贤进行祭奠,帮助学生在清明节期间身临其境,体会祭祀的人文始祖的庄严和神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是华夏子孙,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学校要大力渲染清明节气氛,开展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活动。社会上会开展一些“清明经济”,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清明节内涵。例如,清明节会出现一些传统的食品,如青团子、清明果等。政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因为大学生在经济上尚未独立,生活上还要依靠父母,在参与清明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经费,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2.结合学生家庭,传承清明节文化。家庭可谓是学生最好的学校,父母则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大学生兴趣一部分取决于家庭。因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缩短,法定假日的设置为学生和家人提供了相处的时间。因此学校可以适当的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家长在家里增强节日氛围,避免吃喝玩乐。家长需要尽可能地将清明节文化内涵驻入学生思想之中,充分展现家庭美德。家长可以在清明节期间带领子女参加祭祖,将传统美德渗透给子女。学生家长可以为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将自身的经验说给子女听,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家庭祭祖过程中,家长要本着虔诚思想开展,祭祀过程中所用到的物品等一定要简单,表现出对先人的敬意即可。家长可以向先人献上鲜花等,表示对其的哀思;或者亲自动手制作寒食,同时向子女讲述这些物品的由来。注重礼尚往来,家长向亲友或邻居赠送寒食,表示敬意。有些家庭不是十分注重这方面的传统,这就需要学校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3.高校挖掘清明节文化内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充分开发清明节教育资源,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清明节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典故,同时有着古老的传统礼仪,因此其所传承的精神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因此学校应当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宝贵教学资源。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传统节日课程,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系统客观的讲解。如讲解清明节这一传统文化过程中,需要对其的起源、演进以及清明节的风俗特征等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内涵和所要传达的思想。学校在清明节期间,营造一定的清明节氛围。当今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实践教学。因此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清明节这一平台,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学校可以邀请相关学者与学生共同追溯清明节传统习俗,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这一节日。
三、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科学可行的新路径,这种方式值得被广泛推广。
作者:郑笑丛 单位:开封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