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十篇

时间:2023-03-21 18:40:37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篇1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机制;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

一、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二)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速度,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据劳动保障部2005年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人事部3月24日了《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分析》,对全国24个省份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需求调查显示,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而这种形势,还将影响到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可能突破500万人,又将迎来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

这一形势是我国经济、科技高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必然出现结果,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主体客观原因。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中国“人世”影响、高校连续几年扩招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及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尚不成熟等都是形成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主要原因。所以,缓解就业形势需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就业服务。逐步形成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重要举措。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就业期望与社会发展和需求之间存在偏差的择聘选择性矛盾显著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心目中衡量职业好坏、权衡职业得失的天平和尺子,直接决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我国在21世纪初就初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然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西部大开发需要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基层、西部、农村。目前这种“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错位现象相当显著。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如果大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期望仍然墨守成规,绝不符合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行业不平衡等重大问题的人才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毕业生择业观念、就业期望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的最佳措施之一,是市场为导向的择业、就业机制发展的必然产物。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全面、客观地了解、定位自我,包括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兴趣、性格等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相关职业,收集职业相关信息,了解从事该职业所要接触的岗位、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以及对自身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最终尽自身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向理想的职业方向发展,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我与职业的最佳结合。无论是高校还是毕业生,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应当积极、主动、较早地实施科学、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应当围绕正确大学生就业观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创业指导等工作,保证大学生形成以职业规划为基础的、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择业观念。

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发展缓慢与社会就业机制的快速变革之间的适应性矛盾存在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篇2

摘 要:

就业形势。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科大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宿舍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真实有效的完成调研!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4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17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和处在就业江湖的2名大四学生!

关键词:

1.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2. 方法:

被试:被调查的学生为青岛科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编辑出版专业、机电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船舶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广告专业等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工具: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问卷样题如下:

1*

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

a 形势严峻,就业难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b 形势正常

d不了解

5*

你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是

a 很满意

b 较满意

c 不太满意

d 很不满意

6*

你最希望学校加强哪类服务? (可多选)

a 求职面试技巧培训

d 就业信息

b 就业心理咨询

e组织校园供需见面会

c 就业政策、形势分析

f与用人单位建立关系,做好推荐工作

3. 结果: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 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1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XX元,14人认为应该为XX~~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二) 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 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创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3%。调查中他们普遍感到经验不足是造成他们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约占50%,而其它能力比如集体的协调能力克服压力的能力也是他们缺乏的,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4 结论: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5 建议:

(1)大学生在大学时应该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别出现面试事心里紧张表达不清等情况)。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篇3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 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导致他们就业的道路越来越窄。事实上,随着国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而许多大学生出于“求稳”的心态,看不上小型的私营企业,他们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求职心态所造成的。

2.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为了能在就业市场抢占先机,多数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但也有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武装自己,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下降。

3.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职业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谓不早,也不可谓不严,但事实上一些大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情况,显示了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这种状态,难免使他们感到困惑,这些现象潜在地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其实现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袁贵仁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今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并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体系,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袁贵仁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制度。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他还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不但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还应给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1.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全面认识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并与本班同学作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从气质上产生认同感。大学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最后,在就业过程中对工作要保持积极主动、乐观奋进的精神。

3.消除依赖心理。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请一个参谋,一旦没了参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人,一般都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在择业中,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人,信息畅通,思维开阔,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参加面试时,原本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可是一见单位领导,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脑海里顿时一片空白,好端端的一个就业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篇4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竞争力

目前,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工科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都会面临工作难找的问题,其原因有很多,从整体形势来看,国家政策的影响,工科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当然还有大学生自身对专业技能不熟悉以及实践经验少等问题,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因此提高工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十分重要。

1.工科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的问题

1.1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

很多时候,大学在设置专业时并没有考虑的企业的需要,或者对未来的判断不准确。在工科大学内,也存在着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对一些新兴的行业的盲目跟从,实际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变化,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我国的教育就显得特别落后,出现了教育和市场严重脱节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考虑到现实的问题,导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竞争力低下。

1.2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创新能力过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很低,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实际上是很多的,但是正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低下,所以这两者之间实际是存在很大矛盾的。创新能力低下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竞争力,高校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对创新的培养较少。创新是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便大学生找工作。

1.3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当代大学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工科大学来说,更需要实践来做指导,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实践设施与时间都不够,使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理论。在准备工作的时候,无法完成实践操作,使学生不能全面发展,这是当代大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2.提高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2.1以市场人才需求为指导,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

目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就是报考时对专业的把握不准确,人才市场的变化比较快,每一个阶段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不同,如果没有正确的把握形势那么就业就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就需要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首先对就业形势做正确的分析,进行正确的定位,遵循人才市场发展的规律。坚决禁止因为过分追求热门专业而大量的招生的现实,因为这样很可能因为人多而导致无法就业,甚至毕业后这些专业就变成了冷门或者饱和,并且在招生和培养人才时,高校还应注意对工科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工科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要去工厂,这样就要求他们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高校要在招生后对工科大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全面培训,以防止学生毕业后其技能与社会需要脱节,总之只有以市场人才需要为指导,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的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是大学生能够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教学的核心,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学校要在满足他们专业课程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其主要方法包括:

(1)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内容应避免空洞,要和社会形势,就业形势以及工科大学生对就业方面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对自己及形势能有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处理问题的能力,方法以及态度,只有正确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提高工科专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能力,改进工具类课程教学。外语和计算机对工科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首先很多图纸需要计算机来操作,英语来辅助,还有,很多企业对工科学生的英文和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因为技术不过关而导致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注意提高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培养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足够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断的追求,探索。实践环节的重要体现为在大学的实践基地设计实习基地以及实验室等,使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就能够对未来工作的流程和内容有所了解,提前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因此一定要增加这方面的锻炼,以防止由于与实践脱节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注意发现和培养的兴趣和爱好,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能力注重培养适合他们的工作类型,岗位。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更加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总结

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重,工科大学毕业生在面临找工作时,其竞争力不高,原因有很多,需要高校以及大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来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篇5

关键词 就业形势 高校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1 高校贫困大学生总体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

贫困大学生本身具有教育资源上的劣势,他们往往来自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英语和计算机基础弱。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埋头苦读,很少花大量时间去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就挤出了在课外活动上的时间,在四年的大学时光里又没有很好地锻炼和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质。而用人单位较为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成绩只是作为参考,更重视人际交往、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大部分毕业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很难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获取到心仪的就业机会,整体而言,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

1.2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两极分化

贫困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将贫困看作是人生财富的贫困大学生,会把贫困化作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动力,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做兼职,一边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而且能够发挥自身吃苦耐劳的精神优势,不挑三拣四,不眼高手低,愿意到基层工作。但有些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又不愿做基层工作,结果怨天尤人。

2 关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2.1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表现

2.1.1 自卑自闭心理

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同学不乏“高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比比皆是,而自己没什么特长和优势。这样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自卑感便油然而生。阿德勒的个性分析理论中提到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它能够推动人后天补偿不足,但一些贫困大学生比较内向,不敢主动与同学打招呼,面对问题时胆怯,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比较自闭。自卑感是由于自尊产生的,一些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强,不甘落于人后,在屡次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自闭起来,这样极易进入一个怪圈,走不出去。

2.1.2 迷茫无助心理

大部分贫困大学生之所以成为大学生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改变命运”,他们的父母因自身文化程度低而更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从小到大被周围人灌输着“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息”思想,“十年寒窗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摆脱贫困。大部分贫困生相信考上大学就有好的未来。但是他们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并不像前辈讲的那样“大学很轻松”,相反就业压力大,竞争十分激烈,顿时陷入迷茫状态,“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贫困大学生看不到未来之路,看不到贫困的尽头。当自己还为工作奔波时,有些人已凭借自身社会资源谋得一份很好工作。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用人单位,你会放着一个有能力的大学生不用,选择一位靠关系、没能力的大学生吗?答案是毋庸置疑。

2.1.3 焦虑浮躁心理

大学生毕业统一分配工作的时代已成历史,双向择业、自主就业的新型就业方法使职业的选择自由度加大,但这也加强了大学生择业的焦虑心理。特别是对于大部分贫困大学生,他们所背负的期望很高,还有来自受政府社会资助的原因,面对现实处境很难冷静,不知道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是什么,或担心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大学就白读了,越想越急,越急就越躁。

2.2 产生原因

2.2.1 家庭的经济压力

贫困大学生上大学没有理由不好好读书,大多数父母为了让他们上大学,辛苦地工作,省吃俭用,希望子女毕业能找一份好工作,摆脱贫困。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很想为家人分担,出去做兼职,又怕影响学习,不做兼职的话又不忍家人辛苦。他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学习和兼职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向上的动力,但过度的压力会产生负面影响。

2.2.2 父母、亲戚及社会的高期望

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是所在地区的佼佼者,背负着父母、亲戚的很高期望。如果上大学连一份好工作都找不到,一般会让关心自己的人失望,甚至会加深对“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认识。一些社会慈善机构、政府、好心人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宣传化,在无形中造成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担心对不起这些资助者,更怕以后毕业没有能力回报社会。

2.2.3 学习、就业压力

在我国甚至全世界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大学的学习不像中学那样基本上依赖教师的计划,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大学的课程、内容、深度都有别于中学。就业的压力也迫使他们要考各种证书,又要学习本专业知识,课程又多又难,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

3 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

(1)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一些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开始自主创业,但成功率低,让许多想创业的大学生望而止步。政府现行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实行中遇到瓶颈,手续繁琐、门槛高。政府要为贫困大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建立专项基金,以法律的形式确保政策贯彻执行。

(2)完善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政府要进一步放宽助学贷款条件,扩大助学贷款的比例和额度,推迟还贷年限,实行无息还贷;政府要设立各种助学金,加大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的奖励、资助,同时还要动员全社会慈善家、热心人士加入到资助活动中去。

3.2 高校

(1)建立和完善贫困大学生信息资料库,跟踪调查助学金发放的效果并及时反馈,加强完善“奖、助、贷、免”资助体系。高校要详细地了解贫困生的家庭、学习、奖助情况,然后分类汇总,根据贫困生的不同情况有步骤有层次的分配勤工助学的工作,保证勤工助学工作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真正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起到帮助作用。

(2)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讲座,同时辅导员、心理委员要经常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确认识贫穷观念。

(3)加强贫困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学校要培养贫困大学生择业意识,指导他们做好生涯规划,引导他们认识自身优势与劣势,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不断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渠道,专门建立一个就业平台网站,及时就业信息,同时加强与企业单位合作,请知名企业家来学校演讲,分享职场经验,为贫困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提前得到职场锻炼。学校还要真正地发挥校友的作用,建立校友QQ群,具体到各院系、专业班级,以优秀校友带动后辈。

3.3 家庭

(1)加强对子女的身心教育。作为家长要注重子女的道德教育,多与子女交流沟通,了解子女的想法,注意子女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消费观、价值观。

(2)减少对子女的期望值。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是家长的骄傲。家长从小就对子女寄予很高期望,望子成龙心切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不要对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这会在无形中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3.4 自身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贫困大学生要深入了解自己,准确地对自身定位,认真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析自己适合做什么职业,能做什么职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脚踏实地,避免急功近利;对自己、未来充满信心,消除自卑心理;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切勿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要乐于到基层锻炼,积累社会经验。

(2)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并不总是处于被动之下,好多成功的企业家就是被贫困逼出来的,自己潜力到底有多大,谁也不知道。高校贫困大学生可以在在校期间尝试兼职创业,这种模式成本低,风险小,易于随时抽身,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不管成功与否,都为以后更好地就业和创业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贫困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当参加社团活动,并全身心地投入付出,提高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能力。在学有余力之际,参加课题项目的研究,开拓视野;充分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努力提升自身。

4 结语

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总体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这是一个客观、不可回避的问题。贫困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产生的心理问题更不容忽视。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它事关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对贫困大学生给予资助,更要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正确地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提高高校贫困大学生总体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励骅.大学生心理学.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 郭斯萍,刘建华,陈以洁.大学生心理发展辅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 王为正,韩玉霞.大学生心理自助读本——感悟.求索.升华.北京:科学出版社.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篇6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有关因素;策略建议;就业前景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背景分析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分析

1.大学生认为和未来就业有关

调查中显示,认为你现在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有74.7%的同学认为“目前没有工作经验”是最大的障碍,有45.2%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好,影响就业,30.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档次影响了未来就业,32.6%的同学认为成绩水平和未来就业有关,还有21.2%的同学认为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从这些资料里可以看出来,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不少学生认为“关系”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目标方面

首先,调查了大学生对择业的选择,首选在上海、背景、杭州等发达城市的占78.3%,首选在自己家乡的占41.2%,且绝大多数是女生,主动去边远地区的仅占0.3%.这个数字很低,这其实反映了大学生自己择业的期望值很高,而且比较实际。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又关注单位和个人发展的前景。其次,对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单位进行了解,结果发现,选择到外企就业的比例最高,约占36.2%,其实依次为国家机关27.2%,私营企业占18.6%,高等院校占10.6%,国有企业7.4%.从数据来看,目前的同学较多的倾向于去外企工作,国家机关,如公务员、高等院校、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传统就业单位也不在少数。另外,对大学生工资选择方面,27.2%的选择了1000-2000之间,3.3%的人选择了1000以下,选择2000以上的有69.5%。

3.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途径

在调查中,有56.7%的学生认为“亲自到单位应聘”是就业最有效的途径,有46.8%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中介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在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另外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就业,占45.3%.有些学生选择了由学校推荐,有12.7%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网上择业多占比例有逐渐升高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

三、大学生就业难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高校的教育与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3.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难实施解决措施

1.稳定的就业环境

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国家规定最低薪酬,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更要创造稳定良好的就业环境。国家需要经过宏观调控,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国家需要宏观调控,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上有经验的工作者都能够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逐步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切实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中,达到“双赢”的目的。

2.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使他们是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大学生服务水平。

3.平等对待大学生

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好的为企业付出。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不仅仅是企业给员工制造机会,同时也是企业谋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投资。企业应与时俱进培训员工,是因为大学生刚进入企业,对于业务都缺乏专业的能力,再加上本身刚步入社会,经验不足,所以企业要培训他们。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实现自身价值,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同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4.培养责任意识

毕业生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责任感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的跳槽。要有责任意识,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方面考虑,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而不要乱投一通,导致人才资源浪费。

结论:大学生面对着残酷而严峻的就业压力,但并不是毫无出路可言,压力与机遇并存,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趋势,端正自己的择业观念与态度,更多的大学生会在此竞争之下有个更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1]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金鸿、陈和祥.略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3]陈保红.浅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9,7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篇7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目前,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以前的旧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可以说,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二是对毕业生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社会及用人单位错误地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和能力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

等号。

2.结构性矛盾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却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出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例如,由于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使得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不得不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

3.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一方面,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比,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校现有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造成课程结构脱离实际。由于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再次,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政府应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应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政府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确定扩招规模;高校应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篇8

>>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新形势下医学生核心能力探析 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新形势下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 新形势下医学教学方法改进与医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探究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 新形势下提高临床医学生骨科实习质量的探讨 新形势下医学生临床实习面临的冲击与对策 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新思路探析 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策 浅析新形势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新形势下的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 新形势下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析 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党团工作的思考 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医学生党性教育工作 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1-16.

[2]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EB/OL].

http://.cn/news/2013/0729/452363.shtml.2013-07-29.

[3]新华网.我国启动“5+3”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EB/OL].

http:///health/2014-02/14/c_126132643.htm.2013-02-14.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篇9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60-02

科技的不断发展、管理方式的不断科学化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方向,现代就业人数虽然不断增加,但是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刚毕业大学生对于社会形势、就业方向缺乏了解,很容易错过适合自己的岗位,需要有就业指导进行全面的社会分析。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可以有效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管理,提升各大院校的就业率,同时也为各个岗位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一、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1.促进专业就业对口,人尽其才

大学生过于盲目,一味追求热门的就业岗位,不重视自身适合性的培养,只期望在工作中总结归纳经验,致使很多大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岗位进行了解,而对于其他新兴岗位或是冷门专业缺乏了解。目前就业形势本就严峻,热门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只有通过就业指导的指引,大学生才能对岗位需求更加了解,不仅是对新型岗位加大了选择,更让学生针对自身能力有多空间的发展渠道。

2.对于各岗位明确需求

当代大学生对于各岗位要求不明确,男生大多选择技术岗位,女生大多选择文职工作,导致岗位性别差异大,一些岗位招不满而另一些又严重超额。为了减缓这样的困境,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就是避免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岗位误区,明确指导给大学生岗位需求的技能、性别、工作范畴的差异,让大学生明确自身就业定位领域,不要一味争夺热门岗位,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3.分析地域差别

各地区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的不同,就业形势差距较大,大连、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由于对外开放时间早,经济发达,薪酬高、生活丰富所以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而新疆、内蒙等地条件艰苦,所以缺乏就业竞争压力,这就导致了地域的就业差异,大城市人才济济,小地区无人问津。大学生这种错误的就业观也是就业形势严峻的一大主要原因,所以通过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可以让大学生知道各地区的就业情况、稀缺岗位人才、经济发展状况等,将大城市的人才分流,填补到中小城市,既减轻城市压力,又带动小城市发展,更能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现状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力度不够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是由校内指导老师为学生讲解就业现状,但是校内老师不向社会人员可以进行市场的宏观调查,所以一般缺乏通观全国的就业情况。由于缺乏这种调查现状,所以得到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是实时情况,对学生的就业不能提出即时意见。

2.就业指导人员综合能力缺乏

一般校内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都是专业性较强的指导人才,但是就业指导不是针对某一专业,而是面对所有就业岗位,所以如果出现专业不对口的就业情况,指导教师不能给出合理化的就业意见。并且就业学生总量大,但是就业指导人员少,所以不可能一对一的针对学生的需求和职业规划做出指导,只能是给出大学生群体一个总的就业指导概述,讲解当前的就业岗位需求、就业形势、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等,所以,指导意见相对匮乏。

3.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片面

就业指导一般是根据市场做出的学生就业计划意见,所以只是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出的内容建议,但对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缺乏分析,对于各方面的就业比率更是缺乏针对性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需求进行指导,但是目前而言,这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就业指导依然止步于告诉学生如何找工作,而不是建议学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兴趣的评估。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校企联合和校校沟通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依靠本校的就业现状,应该通观全局,与其他院校联合,最好建立与企业联通的就业网站,针对局域网内的企业需求、各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做出全局的就业指导分析。并且依据各关系的联合,可以直观当前的就业形势变动,实时把握新形势下的就业岗位情况,以此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完善,对于一些限制性别、学历的专业可以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建议,让学生了解更多就业资讯。

2.增加市场调查,改善学生就业观

面对就业新形势,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增加当前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提前征求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规划,依据这些进行社会调查,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共同意愿做出岗位需求评估,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实际性,使就业指导工作不再是纸上谈兵,空有理论,缺乏调查。并且通过实际社会调查,可以针对学生的错误职业规划和盲目性的需求作出完善应对,为其讲解就业方向的适合性培养策略。避免大学生盲目追求大城市、热门岗位的不切实际的就业需求,使人尽其才。

3.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综合能力,在机构中进行培训

就业指导工作的完成力度与其指导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很大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要有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过程,所以需要让就业指导人员定期去就业服务中心了解就业形势、年龄、学历、经验的要求程度等。并且加强对于就业指导人员的全面培训,使其对除本专业外的专业也有一定了解,能够对其他专业学生也有一定的就业指导,对于就业指导过程中学生的疑问可以适时给出回答,提升指导人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就业指导工的实施效果。

结语

就业指导工作虽然现在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依然是大学生就业评估的主要平台,所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仍需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完善与改进。通过不断对市场需求调查、校企联合等方式的应对对策,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避免就业误区。

参考文献

[1]张之翰.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4.

[2]潘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5.

[3]李德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1).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篇10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就业;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91-02

收稿日期:2013-06-22

作者简介:黄文珊(1989―),女,广东汕头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与对策探析――以江西省高校为样本”(YJS2012027)的研究成果

一、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 SWOT

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提出来,SWOT分析法是进行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从而寻找二者最佳可行战略组合的一种分析工具。在这里,S(Strengths)代表企业的长处或优势;W(Weaknesses)是企业的弱点或劣势;O(Opportunities)代表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T(Threats)为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威胁。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本文将借助SWOT分析法帮助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分析其自身优势与劣势,抓住就业机会,认清周围就业前景。

(一)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 分析

首先,与专科生和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不仅掌握本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而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进入学校后,可以同时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不仅可以以学校为样本分析申报科研课题,同时也可以带动该专业学科的总体平均水平提高。其次,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潜力以及晋升空间比本、专科生大,在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后,有适当机会时将会脱颖而出。再次,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硕士研究生更显成熟稳重,择业心态日益趋于积极、务实和理性。

(二)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 分析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内在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缺乏教学经验。由于当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读研,实践经验比较少,只是在实习期间接触过教学工作,而且只能进行一些基本的听课评课,或在精心准备后上一两节课,并不能像有经验的教师那样可以自如地对待教学工作。然而教学经验限制在各大中小学招聘时都会成为应届毕业生的瓶颈。第二,性别歧视。由于教育学硕士大部分为女性,且在毕业时正是适婚或者生育年龄,一些用人单位对这类女性持不欢迎态度,加深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难度。第三,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期待值比较高。由于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较高,目前教育学硕士毕业生还是比较倾向于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并且对工作单位薪金以及是否能提供编制等都有要求。最后,由于研究生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可塑性比较弱,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胜任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宁愿选择本科生。

(三)外部环境机会分析――Opportunity 分析

首先,从人力资源角度而言,硕士研究生属于较高层次的稀缺资源。因此硕士研究生在国家双向就业政策下,拥有较大的就业选择空间。其次,我国当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宏观条件下,各行各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研究生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动力,占有比较大的就业优势。再次,国家为加快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就业服务,全面促进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工作。为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基层工作,国家还相继出台了各种面向基层的就业项目,例如“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选调生”、“到村任职计划”等。同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规定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全国许多大学在有利于教学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和有利于市场发展规律的原则下出台了对创业学生“停学与复学”的具体规定。

(四)外部条件威胁――Threats 分析

首先,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2013年遭遇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劳动力供大于求。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许多研究生的就业观念无法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其次,我国就业市场处于人才供需失衡状态,区域结构性矛盾与学科专业结构矛盾突出。大部分人才想往东部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发展,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则无人问津。这就出现了马太效应,越好的地方越多人为其发展献力,而偏远地区出现了人才匮乏的现象。最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在硕士研究生这方面还有待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例如,择业心理、面试技巧等的指导与培训,还有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定位等的建议与指导。

二、SWOT矩阵与改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策略

SWOT的四种战略

(一)S-O战略

S-O战略是指善于依靠外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建议具有较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并对自身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定位的毕业生选择该战略。此战略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利用外部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应当加强自身的实践经验,当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已经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一个培养方向,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其次,选对就业方向。如上所述,教育学是外部性较强的专业。多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都想从事高校教育行业,但高校要吸收的硕士层次教学人才毕竟是少数。因此,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时应当有现实的职业定位以及较强的心理抗压准备。最后,由于硕士研究生依旧是较为稀缺的高层次人才,对于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就业选择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建议此类研究生在就业决策时,选择较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对口单位,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W-O战略

W-O战略是指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的战略。建议不善于展现自己优势、自我定位不够准确、没有做好自身职业规划的硕士研究生,把握好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寻求新的突破或者进一步完善自己,做好职业规划。

首先,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来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利用在校时间以及学校资源,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挂职锻炼以及参与课题等,以增强自身社会工作能力。其次,应当正确对待就业歧视,且在做择业决策时,应当较为注重在该单位的发展前景,是否有施展能力的空间。如果有可适当降低自己的初始就业期待值。最后,高校硕士毕业生可积极响应国家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积累工作经验,发挥才能,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三)S-T战略

S-T就业战略是毕业生充分利用自身内部有利因素以及尽量回避外界威胁的组合。建议符合此战略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要善于利用自身具备的能力,清晰定位,依靠自身内部优势。但是也要回避不良环境,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首先,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较好的学习能力、勇于挑战新事物、较强的创新能力,以体现自身的工作潜力。其次,要理性看待就业单位的择人标准,要从自身客观情况出发,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各类型学校的招聘情况,深入了解求职单位文化,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最后,高校要切实落实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一个阶段性工作,而应当贯穿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为让毕业生掌握与本职业相关的职业基本技能要求,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储备培训。在择业期,应当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做好精准的职业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应当加强对学生求职技巧、模拟面试等就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开设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

(四)W-T战略

W-T战略是四种战略中最不利的情况。此类毕业生本身既没有技能优势,也没有突出特长,又无法回避外部重重困难。故此类硕士研究生应当做好充分准备,降低自身就业期待,提升自身素质能力,为将来求职积蓄力量。

首先,此类硕士研究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对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学实践能力,如果理论知识很扎实,而实践能力很差那就只能纸上谈兵。所以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争取多参加各类实习工作以弥补缺乏社会经验的不足,并且在实习期间有侧重地选择符合或者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岗位,为以后就业打下相关技能基础。其次,因为硕士研究生正是适婚年龄,大部分就业决策会受到家庭、婚姻等因素影响,从而产生就业地点或者就业单位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相对来说,可供选择的就业范围会比较小。此类硕士研究生应当有较为长久的就业计划,首先注重培养自身团队协作精神,以使自己有较好的适应能力,适应每个不同的工作群体。其次应当适当调整自身就业标准,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从低做起,以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寻找机会展现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优势。

本文主要是呼吁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当通过SWOT分析从而正视自身优势与劣势,提前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再相信“研究生是女儿不愁嫁”,直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当珍惜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机会,把握学习时间,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注意扬长避短,以最好的状态来迎接社会的调整;同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外界社会大环境的变革,积极面对就业压力,以寻求就业决策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高泽宇.基于SWOT理论的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

划现状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2.

[2]楼群英.基于SWOT分析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决策[J].高

等农业教育,2007,(8).

[3]刘永中,金才兵.英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词汇手册[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757.

[4]石湘娥.师范院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