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

时间:2022-09-12 09:30:40

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

一、中国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全球化时代使得中国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更加突出,很多人提出质疑:全球化是否会使得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界限消失,是否会形成一种民族文化对另一种民族文化的同化最终使其沦为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附庸。这种质疑不是没有根据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将其文化思想传播到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在中国随处可见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越来越被人遗忘。西方文化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吃、穿、住、行都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古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近代西方文明向前行进的同时曾傲视世界的东方文化却一片沉寂。全球化时代,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挑战,不免产生文化焦虑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向往引发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二、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与认同

全球化拉近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距离,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多种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使得文化主体面临文化身份选择,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困惑、焦虑、痛苦等主观体验。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反应了国民对于中国文化现状的不满,如何构建中国民族文化身份、增强中国国民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塑造良好的国家身份和形象。“国家形象”的塑造关系到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也影响并决定了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国家机构要进行改革创新,政府要加大法治建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在世界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公民要增强国家主体意识,支持国家本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良好的国家形象需要长久的多方面的努力。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却举步不前,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软实力,我们必须以国家为主体,找准文化发展的定位,重塑中国文化大国形象。在良好的国家形象塑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政府对国家的有效管理能力,切实保护公民的权益。在利比亚撤侨行动中,中国政府做的就很漂亮。这件事情中,政府极力确保中国公民国外安全,外国人对中国政府的评价很高,形象也就跟着提升。

第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文化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过去中国在对待民族的传统文化时总是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宣扬“去传统化”,如五四文化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与批判,极力宣扬文化西方化、现代化,丧失了对民族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是回归传统,及彻底地文化本土化,拒绝和排斥其他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上的闭关自守行为只能使中国民族文化越来越边缘化,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批判的态度全面地、与时俱进地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充分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建设才具有民族特征,才能使我们获得真正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感。

第三,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我们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我们必须破除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消除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文化对立思想,承认文学的多样性,实现文化的多元化选择,在保留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合理的利用并吸收使其成为滋养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养料。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思想,为我们科学地、合理地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导,要做到和而不同,兼容并蓄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其次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再次文化改革与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海纳百川,博取众加之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养料、根据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者:周文萍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