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民俗文化在校园舞蹈的传承

时间:2022-05-25 10:17:33

非遗民俗文化在校园舞蹈的传承

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舞蹈在非遗的舞蹈创作上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近年又以高校非遗舞蹈的创作表现最为突出,已成为广东校园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排头兵。五邑侨乡是一系列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乡,它们为本土舞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江门近些年校园舞蹈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舞蹈作品内容在本地文化的创新与继承方面显得乏善可陈。本文回顾侨乡民俗题材的女子群舞《龙腾》,旨在与众舞蹈同行们分享校园非遗舞蹈创作经历与经验。100年前中国现代美育的倡导者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旨在通过美育构建新文化、新教育。100年后的中国美育教育依然重视文化、重视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我国艺术教育的全面推进,舞蹈教育得以繁荣发展,我们的舞蹈创作者也在与时俱进思考如何深挖舞蹈中的美育内涵,使舞蹈作品能够迈上新台阶。非遗舞蹈的创作在这样的氛围中衍生并逐渐走近大众的视野。说到非遗舞蹈请允许我着重介绍一下广东省最具代表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活动,是由广东省文化厅和旅游厅主办,涵盖音乐、舞蹈、声乐、器乐等等艺术种类,是广东省群众文化活动的优秀品牌之一,代表全省群众文化活动的最高水平,在全省各地市享有很高的人气,活动覆盖范围广,深受群众欢迎。其中舞蹈类主要挑选体现本省群众精神风貌与当地文化内涵的作品。在此前提下,各地舞蹈创作者们纷纷积极响应挖掘本地舞蹈素材进行创作,一时间广东的群众舞蹈空前繁荣,群众艺术花会活动推动广东省群众舞蹈创作迅速地走向全国的领先行列,也为非遗舞蹈进校园奠定良好的基础。

2001年,我有幸作为江门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师代表学校承担江门市参加第二届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创作花会创排舞蹈作品的任务。作为刚走上舞蹈教师岗位的外地青年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江门市群众艺术馆相关领导、干部以及学校领导、舞蹈科组长的支持与帮助下,深入侨乡各地采风,走访当地基层干部、群众,使我真正了解到脚下的这片沃土有着深厚的侨乡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江门是广府文化的聚集地,也是著名的五邑侨乡,这里地处珠三角西岸,地理位置优异,是茅龙笔、开平舞狮、荷塘沙龙、新会葵艺、冈州古琴、周家拳、新会陈皮、茶坑石制作、外海面等等一系列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故乡,它们为本土舞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经过反复比对,结合我们幼儿师范学校全是女生的特点,决定以荷塘沙龙为素材创作女子群舞《龙腾》。经过几个月艰辛的创排后赴广州参赛,斩获当年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银奖,为江门市与学校争得荣誉。荷塘沙龙于2008年荣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这样算来《龙腾》的创作也是江门最早的校园非遗舞蹈作品之一。

之所以选择荷塘沙龙作为创作素材,是因为拥有500多年历史的舞龙习俗是长期流行于新会区荷塘镇的民间文化,以其制作工艺独特、造型优美逼真、动作表演丰富、形式多样而经久不衰。每逢节日里镇上有纱龙表演,所到之处无不受老老少少群众的欢迎,不仅在当地人气极高,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荷塘镇,能选中舞纱龙的人被人们认为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但是在古老的习俗里舞龙人的技艺只传男不传女,我们幼师的学生都是十六七的小姑娘,我选择女子舞纱龙的主题既经过反复斟酌我的舞蹈构思初步成型:以侨乡为背景,描写一群年轻女子从观看纱龙表演到巧手制作纱龙再到舞纱龙的3个阶段过程。在舞蹈创作中,我始终秉持对原始素材继承与创新两方面兼顾的原则。一方面保留纱龙原始动作元素,舞龙部分借鉴模仿纱龙固定动作,如盘龙、展龙、云龙腾空、龙摆尾等等样式;另一方面研究和解决道具使用的难题。在小姑娘动作创作上也做出前后不同的形象对比。舞蹈开头部分采用剪影造型呈现若隐若现龙的形象,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姑娘们追随舞龙的人群跑出,她们兴高采烈地观看纱龙表演,展现她们对纱龙的喜爱和模仿大人舞纱龙的浓厚兴趣(手里拿着竹节学男子舞龙),小姑娘们模仿舞龙蛇形队形,隐约现出流动的龙的造型。中间部分“巧手制作纱龙”舞段是创作最难的部分,面临选择用什么样的道具能够艺术而直观的呈现劳作场景。荷塘纱龙由龙头、龙珠、龙身、龙尾组成,龙头、龙珠是舞蹈的点睛之笔不可取代,我们找到荷塘当地做龙的手艺人量身打造适合女孩子重量的小版龙头、龙珠。龙身经过反复考量选择用替换道具,因为传统的龙身是以龙骨拼凑而成,以竹篾、木板等材料制作,每人手持一段,然后表面覆盖一整条纱布材质的龙披(龙衣),龙披上装饰彩色工艺贴片的龙鳞。考虑到本舞段主要表现“巧手制作”,女孩们举着沉重的龙身做动作会受限制,更无法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以这样沉重的道具来呈现烦琐的制作工艺过程,只能寻求相似性高和可舞性高的道具替换,虚实结合以求精减概括的效果,理想中舞台的画面感如同国画中的大写意般。经过无数次的选择与实验后,确定采用特制加宽的扇骨和真丝绸扇做替换道具。首先使用扇骨,扇骨漆成绿色,它可以360°开合,打开像圆形的“龙骨架”截面,合起来像竹节可做工具敲打。这样利用开、合、敲击扇骨等动作编出“做龙”的舞段;“龙骨架制作”完成后,换成装上真丝绸的扇骨来表现“龙披”舞段(给龙穿衣),扇尾长达3m的丝绸面料模仿纱龙龙鳞的色彩染制成由白、黄、橙、橙红到大红、深红组成的渐变色直至龙尾,舞动起来无论从质地还是外形都与龙身在意境上有如异曲同工。舞蹈中演员们人手一把,每个人旋转起来的绸扇都好似独立的小龙在翻转,队形变化,绸扇随即连接成串,又仿佛整条龙在跑动,真丝的质感使姑娘们串联起的小龙在跑动时饱满飘逸,线条流畅,形象上与纱龙完美贴合。从第一部分制作龙的骨架(隐现龙形),到第二部分给龙穿衣(用长绸扇表现),再到初具规模的龙形,最后完成制作小龙腾飞,中间部分通过对不同劳动场景的描绘展示姑娘们的心灵手巧和团结协作的可贵品质,也暗喻步步腾飞积极向上的精神!舞蹈最后,女孩们纱龙制作完成,她们欢腾地舞起亲手制作的龙,龙珠在前,龙头、龙身(由绸扇连接)在后,一条色彩绚丽、活灵活现的龙在舞台上快速游动、翻滚、左右腾挪……就在舞蹈情绪达到最高潮时音乐戛然而止,灯光瞬间黯淡,这时沉稳有力的鼓声渐起,犹如短暂的龙的喘息声,一记响亮的鼓声过后,龙盘卧台中,黄色的定点光从舞台上方倾泻在高抬的龙头、龙身上,光晕中金色的龙不断向上盘旋(龙头在高处做‘8’字形游动),绸扇连接而成的龙身欢愉的抖动,龙珠女在龙尾处高举龙珠逗引龙头,龙头则积极回应,高高在上摇头俯看龙珠女,龙的威严与龙珠女的活泼俏皮相得益彰和谐呈现,音乐再次将舞蹈推向高潮结束。舞蹈创作中,动作编排上利用女孩子们前后不同的动作形象使舞蹈层层递进,即舞蹈开场通过“观看舞龙”继而“模仿舞龙”塑造小姑娘们活泼俏皮爱热闹的群体形象;中间部分制作纱龙时展现她们细腻、认真的劳作,动作多以塑造她们柔美的形体线条和造型居多;后面表现舞龙时着重强调动作的力量感,通过加大动作幅度、速度,增加跑、跳跃、旋转等来展现舞龙时的气势和力量,表现女孩子们灵活矫健的英姿以及她们不服输的气概。整首舞蹈音乐背景是浓郁的广东风格,开场引用一段《赛龙夺锦》营造热烈欢腾的节日气氛,中间部分音乐从细致婉转到简练轻快,节奏型和旋律亦由慢到快交替进行,展现女孩们心思细腻的巧手制作过程,舞蹈最后部分的音乐随着女孩们开始舞龙,音乐气氛逐渐欢快热烈直至气势恢宏,最后在高潮迭起中结束。

舞蹈实际排练的过程困难重重,幼师的学生舞蹈基础有限,要表现这样的大型舞蹈欠缺太多。我的训练方法是除正常排练外,对她们进行有目的的强化训练。即一面针对舞蹈作品中需要的圆场步、跳跃、旋转等动作进行专项训练,一面针对学生缺乏身体韵律的情况突击补充古典身韵组合的训练。这些训练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很有效,能够看见她们持续的进步。道具使用开始也并不顺畅,已是缩小版的龙头仍有30多斤,舞蹈队里最高大的女孩拿在手中舞动起来都很吃力,只能鼓励她咬牙坚持每天锻炼臂力;群舞的绸扇也需要技巧和臂力支持使之舞动起来饱满飘逸,没有太好的办法,还是只能让她们坚持使劲练!经过反复训练打磨,舞蹈作品逐渐成型、成熟。两个多月的排练,我和学生们共克难关,一起见证我们的“小龙”腾飞登上全省艺术花会的舞台,争得荣誉获得大家的肯定。荷塘纱龙动作丰富、表演形式多样,我在创作中的运用可谓领略到的只是皮毛。《龙腾》在当时取得了一些成绩,过后静下心来分析,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虽然不完美,但是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为我以后的创作积攒了宝贵的经验。再谈校园非遗舞蹈感触良多,江门的舞蹈教育从20世纪末到现在进步飞速,学校舞蹈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舞蹈教育机构犹如雨后春笋遍布各区。各类舞蹈比赛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大部分舞蹈作品的内容在本地文化创新与继承上显得乏善可陈。放眼非遗舞蹈现状,不得不说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舞蹈在非遗的舞蹈创作上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近年又以广东职业舞蹈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非遗的创作上表现最为突出,涌现诸如《广东英哥》《校园醒狮》《喊瑶山》《英雄花》等等一批优秀作品,显然高校舞蹈已成为我们校园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排头兵。如今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即将成为过去,随之而去的还有曾经的荣耀与辉煌,迎接未来的是崭新的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学校已设立舞蹈教育专业。“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大环境下众高校相关专业学科的竞争势头有增无减,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怎样与之匹配的过硬的专业素质,科学的教学理念,以及职业思考应怎样转换等等问题横亘于前,是我们迫切思考和应该解决的首要任务。同时作为幼专人应有危机感,以正确的专业导向为目标着眼于未来迎头追赶!创作非遗舞蹈意义深远,因为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媒介连接古老与现代,我们通过舞蹈对学生进行宣传渗透,让下一代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思想上继承我们的民族精神。作为地方高校,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对本地民间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并且始终将传播传统文化作为舞蹈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重新回顾《龙腾》,旨在就校园非遗舞蹈创作与众舞蹈同行们分享此舞蹈创作经历与经验,总结成功与缺憾,以供大家参考。愿做一粒侨乡校园非遗舞蹈创作的铺路石,让我们共同为侨乡的舞蹈教育倾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仝妍.“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J].舞蹈,2018,(03):82~84.

作者:陈丹丹 单位:广东省江门幼儿师范学校舞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