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育人功能及实现策略

时间:2022-11-19 10:20:34

高校体育育人功能及实现策略

摘要:高校体育的育体和育德功能,既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又能引导学生弄懂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使学生能自觉参与体育运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懂得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自身具备各方面素质的人才,如坚强的意志品质,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自觉的团队组织协作能力,勇于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品质和能力等。当前应正视高校体育育人功能在实现中存在的不足重视高校体育,改革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机制,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建设课外体育文化物质载体和平台,努力将高校体育育人功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校体育;育人功能;实现策略

1.前言

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纲要》把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国民健康纳入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高校体育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如何参与体育运动,懂得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并能自觉参与体育运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也要以多种体育课堂形式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预设不同的运动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达到身心愉悦,获得一定的价值观教育,懂得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自身具备各方面人才物质的品质,如坚强的意志品质,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自觉的团队组织协作能力,勇于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品质和能力等。

2.高校体育育人功能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有体育育人思想。马克思认为体育能使劳动者在体力和智力上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他还指出,体育和智育的结合,不只是人们一种善良的主观愿望和诉求,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劳动、智育和体育必须结合,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真正实现。[1]党的十八以来,多次就体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在去年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3]讲话充分阐述了高校体育育人的重要性和于国于民的重要意义。国外大学教育,同样非常重视大学体育的育人功能的实现。美国确认“学校体育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芬兰提出“体育在道德和社会教育方面能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日本学者认为,运动目的是培养他们恰当地进行生活应有态度和能力,求得人全面协调发展。[4]殊途同归,各国对于大学体育育人功能都是非常重视的。

3.高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3.1育体功能。毋庸置疑,高校体育首要的功能就是强身健体。有了健康体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素质。高校体育正是承担着育体的重要使命,充分保障合格人才的培养。我们体育教师通过讲授体育技术技能传授和训练方法等,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发展体能的目的。大学生生长发育已进入适应性及生理机能达到较高水平的稳定增长的关键时期阶段,在此时期引导学生大学生充分了解体育,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自觉地科学合理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提高适应性,优化对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和机能,增强身体抵抗力。3.2育德功能。高校体育还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无论在体育的教育活动中、在体育竞争活动中,还是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都存在着对广泛的交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着对激烈的竞争、坚持不懈的努力等意志品质的锻造,而这些精神和品质都是合格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高校体育为大学生的成才、人格的完善、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但重要是,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是生命能量的一种积蓄和释放,它不仅是生理能量的积累和释放,更多的是思想意识中的记忆和经验的积累,和由此而产生的生命体验与冲动。[5]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既能体验到体育运动中的激情和挑战、竞争与合作,也能感受到其中获得成功时的满足和遭遇失败的叹惜,也就懂得超越自我的从容,更懂得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懂得珍惜、敬畏、尊重生命。

4.高校体育育人功能实现的现状

4.1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高校体育是大学生强身健体,实施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现实的残酷事实是,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迷失在大学教育的其他专业课程中,甘当绿叶。这里除了从业者在理论与实践中迷失了自己,没有找准定位的内因外,也是因为体育课在人们的认识上、在实际操作中却处于经常被受重视地位中,于是,体育课就出现了与高校思想课程一样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窘境。4.2可利用资源较缺乏。体育课可利用的资源首先表现了运动场地设施和运动器材设备。一个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首先选择把大部分资源投放到学校教室、实训实验室和宿舍中,早期的体育场地的建设更多是象征意义的,实际无法满足体育课的教学需求。后续随着学生人数的激增,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匮乏现象将变得更加突出。另外,由于可利用资源的不足,也会导致体育课程设置上的单一、无法满足对体育运动多元需求,这严重打击学生学习体育进体育场馆的积极性。也会导致师资力量的不足,在学生人数激增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量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体育育人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实施体育育人。4.3实施教学忽略育人。体育教学主要就是传授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的过程,且最后的教学评价也往往以教师讲解技术动作要领是否到位、学生掌握程度为标准。在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这下,教师往往只能更专注于技术、技能的讲解,关注学生动作要领的掌握程度之中。由此,产生一个令人尴尬但又觉痛心的现象。领悟能力较好,自觉性高的学生,可以达到预期,而稍差的学生则往不理解,做不来动作,甚至对体育课产生厌烦的心理,进而造成师生关系不是很融洽。这与“灌输式”教育无异,教师只会“教书”,而不会“育人”。与此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过于单一,只能以否掌握技术动作,是否达标作为考核学生的准则,这实际上造成了相对不平等的局面。再加上学生本身对高校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不重视体育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一到上体育课,更多的学生会自觉欣喜,因为在他们看来,体育课是可以放松、玩乐的,甚至有时可以随心所欲的,因此,学生对体育运动没有表现出就有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将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育人功能有效实现伴脚石。

5.高校体育育人实现的形势与优势

如前所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纲要》,把体育教育,促进国民健康纳入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纲要》中明确了公共体育课程在高效教育体系中的必要性。公共体育教学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形成强身和育人协调发展的新思路。课程规划、开发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同步,不仅要继续通过三个基本的教学目的,而且还要保证学生"三维健康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这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在为国家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和推进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国家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学体育教育将迎来大好的发展形势,这些年来,青少年的体质问题,足球进校园项目实施、健康中国的推进发展,莫不以学校为重点,学校已成为加强体育人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实施全民健身,增强国民健康素质的中心。这就给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将迎来伟大促进时机,也必将大大促进高校体育充分功能向实效性发展,真正落实体育育人。

6.高校体育育人功能实现策略

6.1正视和重视高校体育。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不仅担负着推广和落实全民健身的责任,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健康中国2030”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以《纲要》的要求确立高校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正视高校体育在育人、立德树人上的独特功能作用,重视高校体育及与其相关的组织、设施建设,在资源投入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构建面向高校体育的新局面,推动高校体育面向全体青年,成为促进青年实现全面发展的有力助推济。为此,高校领导应予充分重视,在组织机构保障上下些功夫,建立以分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机构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组织领导机构,并在《纲要》精神指导下,坚持整体性、安全性、全员性、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协调,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终身体育意识根植在大学生心中并能付诸行动,形成习惯,造成全体青年都能热爱学习、热爱运动的良好氛围。6.2改革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机制。6.2.1改进教学方法。高校体育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把促进学生发展看学校发展之本,在教育教学机制上做文章,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向学生提供生动有兴趣体育教学服务产品,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现有打破班级界限、以兴趣成授课班级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融合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增加体育课程“菜篮子”项目,拓宽学生的选择面,做到因材施教。6.2.2构建多元评价考核机制。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多元评价考核机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既要考核学生阶段成果,也要注重学生接受体育训练过程性评价,也注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性,增强体育育人的实效性。对于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既要看其教学体育动作技能要领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更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是否做到了“教书育人”,育人是关键,看学生在精神风貌上的发展和变化,是否达到了“育人”的预期目标。评价不应只看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达,还应包含教师在授课中的精神表现、健康行为、体育情感的投入程度,要体现教与学的动态过程而非结果。6.3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如前所述,《纲要》中明确了公共体育教学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形成强身和育人协调发展的新思路。课程规划、开发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同步,不仅要继续通过三个基本的教学目的,而且还要保证学生"三维健康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打造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学校体育能为立德树人做出独特贡献的着力点包括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故也应是体育核心素养的3个维度,应从众多的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项目中选择和组织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6]。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深度教学,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融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能够改变教师过往机械性和片面性地简单灌输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体育运动的意义促进学生进行深刻地自我认知,反思自己所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的,并能体验到其中的生命价值意义。6.4建设课外体育文化物质载体和平台。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教育价值引导、娱乐调节功能、激励精神,凝聚人心等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校园体育文化,能让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增强学生对学校育人价值的认同,促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良性发展。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时,做到把校园体育文化纳入学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建设方案中,将体育场馆设施等的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体育文化建设,达到校园文化软件硬件统一。学生从中感受和体验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生命价值的感染。另外,要从人才培养要求、学校教育理念和学生受教育的需求角度考虑,加强挖掘有丰富内涵的课外体育运动资源,作为体育课的延续和有效补充。

7.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覆盖高校所有学生,担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育人任务,不仅要教会学生强身健体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必须重视体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高校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阵地,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高校应充分重视体育育人功能上的重要作用,提供条件和帮助,改进教育教学机制,推进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融合人文精神教学内容的深度教育,使大学生在高校体育中真正受益。

作者:罗美娥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