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体育文化对大学体育审视

时间:2022-11-19 10:15:48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大学体育审视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论述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质和价值取向,剖析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下现代大学体育呈现出的体育文化异化、博弈与融汇互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生存焦虑等现象,提出基于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国大学体育发展的思路.指出革新武术教学注重武德教育、武术技击性和攻防自卫的实用性;将太极拳同质异构新形态运动项目柔力球引入大学体育;大学体育倡导红色体育文化,忆苦思甜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增进文化自信等弘扬中国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现代大学体育;中西方体育文化;博弈与融汇互补;发展思路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特殊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体育文化的最典范代表,它与西方体育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发展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虽然两者发源同宗,但因其文化思想、表现形式、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差别,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两朵奇葩.体育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缩影,其运动表征的背后凸显着特定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以伦理道德和以人为本,追求养心健体和道德培养的价值观,漠视争夺淡化竞争.西方体育文化强调个体本位思想,追求挑战人类极限,好身体外在表现,少内心修炼,注重竞争与夺标.两种文化都是人类优秀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两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博弈与融汇互补.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体育文化强势流入中国,中国本土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冲击,大学体育基本被西方体育项目压倒性占据,本土传统体育项目被挤为边缘角色,随着中国步入新时代,如何客观的认识和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如何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传承和保护将显得尤为重要.

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质及其价值取向

中西方体育都具有以身体活动为载体的共性,但在其运动形态的发展流变中,却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天人合一”为主导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注重身心合一、内外合一、人心一统的整体观,讲求内外双修的道德修为.在中国古代甚是崇尚情感伦理和道德修为,这一思想在体育运动范畴也获得了充分的体现,潜在规约着人们的体育行动和价值观念,调和着体育运动的氛围.儒家“中庸”思想,要求人们在处事上谦逊持重,办事适中圆融,不提倡固执与极端,道家的“处下、无为、不争”思想和孟子的“大丈夫论”对人们的文化养成和处事方式也产生着重要影响[1].所有这些思想观念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体现出以道德伦理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出养心健体和道德培养的价值取向和内敛性品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伦理与教化,少竞争意识,注重节奏与神韵,偏倾于含蓄美和体态美,满足于身心愉悦,不刻意追求身体局部的过度发达而损害人体健康,不刻意求取单纯的指标量化以评优劣,注重自然法道,注重人际和谐,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淡化了体育的竞技性和竞争性[2].在西方其文明源于古希腊,希腊多山地且不够肥沃,希腊人为了生存与发展靠航海业经营起家,这种受海上凶恶环境影响,发展起来的充满自信与竞争精神的海洋文化,表现出对利益的积极向往.西方文化提倡个人自由,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宰,只有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时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这种以个体为中心的本位思想影响下,西方人从事体育活动纯属个人爱好,讲究在平等基础上开展竞争,追求开发最大潜能,争夺锦标是其竞技性特质.西方传统哲学讲究天人相对,强调人类征服与超越自然的能力,勇于开拓争做第一,形成了以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为价值取向的体育文化[3].西方人注重体格,盛赞力量,以肌肉健壮为美,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其比赛项目多是以展示体能为主的角力、拳击、摔跤、投掷、跳跃、赛跑等体育项目,同时西方人提倡科学与规范,注重知行分析,体育运动项目均有明确的比赛规则和量化标准,这些都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着明显差异.

2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下的现代大学体育

2.1呈现出体育文化异化现象.由于形态各异的体育文化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中国大学体育具有张力的同时又不乏保守性和惰性,最终还滋生出重智育轻体育的境况,归因是突出表现大学体育的竞赛成绩和体育活动的集群性参与,看重体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体育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德育教育并未得到实质性发展.当前中国大学体育从内容、形式、组织体系等方面普遍效仿西方,在形式上披上了西方体育的衣裳,却并未把握其神.如大学运动会当前在中国高校中基本成为传统,但真正理解校运动会的功能和价值的大学生占极少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校运会的重视度和参与激情,具体表现在运动会开幕式体育场全场满员,若非违背学生意愿施行纪律约束,接下来的比赛看台上将是寥无几人,凸显出校运会仅是设置给极少数人的体育赛事,并未激发起全员参与体育运动的后期效应.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大学运动会在政治功能上虽然实现了大学管理阶层的意志,培养了大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意识,但是透过现象究其本质,对于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讲,运动会并未达到唤起全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并未解决体育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大学生人人付诸行动进行体育运动的窘境.当前中国大学体育未能像西方国家大学那样,西方国家大学生基本都是积极主动的投身于体育运动大潮且乐此不疲.如英国牛津大学有89个体育俱乐部,牛津大学44个学院的学生都有自己一个或若干个体育俱乐部,学生在业余时间去参与运动,这在牛津大学成为学生每天生活的重要内容.剑桥大学有54个体育俱乐部,每个俱乐部保守估计人数2500人,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不同的俱乐部,其中划桨项目是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必然参加的运动项目,31个学院均有划艇俱乐部,每个年级学生分别参加着10个级别的划桨运动[4],这也许就是当前中西方大学体育精神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中国大学体育将中国传统思想人心一统的整体观思维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个人本位主义混淆了,将西方人人富有激情的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移植为中国大学生集群性参与围观成看客,并未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投身到体育运动的实际行动中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学生体育参与率低,学生体质明显下滑的原因所在,这一现实问题甚是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再如中国大学组队参加校外体育比赛,诸多体育项目存在选材困难,通过大海捞针式的选拔挑选出学校“稀有”人才,经过1-3个月短期培训后,成为所谓学校的“精英”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获得成绩校方对参赛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未采取实质性措施借力体育竞赛促使在校学生积极投身体育运动中来.反观西方国家大学生体育选材,从优秀的学生群体中选拔更优秀,从更优秀中选出一定数量的精英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目标是在比赛中夺取锦标为校争光,如耶鲁大学有48个体育俱乐部、35个校级运动队,耶鲁大学未开设体育必修课,但85%以上的学生都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和比赛.牛津85个运动队、剑桥有52个运动队、哈佛大学40个运动队,这些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校内外体育赛事,学生在比赛中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培养顽强拼搏、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鉴赏力,通过参加比赛丰富自身的课余生活[4],这一现象也是中国大学照抄照搬西方体育文化绘形误神的结果.2.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博弈与融汇互补.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人类体育文化中的两朵奇葩并无绝对优劣之分,但具有各自的文化个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注重运动技术的内部结构,更强调身心并育的整体功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儒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体育不但看重动作技术和注重征服与超越自然的能力,更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西方体育文化在世界名片奥运会的强力推动下,体现出全球性和开放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不同地域体育文化交汇的结果,尽管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内敛性和排他性,但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开放性的,体现在通过国内外群众体育活动的交流,推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5].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是文化传播与交流、文化育人的主力军,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融合的最佳平台,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大学得以融汇与互补,可以促使中西方体育文化彼此吸取营养,弥补彼此不足.2.3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生存焦虑.鸦片战争后落后的清王朝看到了西方的强大,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尚武重军以力御敌,在此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形态逐步被军事和奥运竞技所主导,出现一路向西的局面,时至今日中国大学体育基本被西方体育项目所占据,中国本土体育项目面临生存焦虑.大学体育课程以球类、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瑜伽等项目备受学生欢迎,本土体育项目武术基本游走于大学体育的边缘.尽管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和现今的教育部都曾试图将武术列入学校体育必修课,但事与愿违还是出现了赶鸭式的教者发令学者强应的不尽人意境况.为了引起学生重视,教育专家和武术学者开始强行修剪武术动作,在学校体育推行简化式武术套路教学,除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被简化外,在其申奥的道路上为了迎合西方主导的奥林匹克审美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武术也被不断地分割和肢解着,突出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武术形态进行竞技化改变,不断修改武术比赛规则,使中国传统武术形态朝着体操式的“高、新、难”方向演变[6],折射出人类严重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危机.

3基于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国大学体育发展的思路

体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其中分支,具有同传统文化一样的性质,事物的优胜劣汰规律表明,强势文化的壮大和弱势文化的消退是不可避免的.近百年来,西方体育文化以其体育运动的竞技性、规范性、观赏性、组织性、娱乐性等特点取得了强势文化优势,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和影响,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处于弱势地位,这一点从中国的学校体育便可直接得到反映,当前中国大学体育基本被西方体育项目所占据,本土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生存焦虑,如何对本土体育项目加以保护,对其文化进行弘扬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3.1革新武术教学,注重武德教育,重视武术技击性和攻防自卫的实用性.传统武术要得以发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武术精神和武术文化,没有文化精神充饥的社会是空感的,没有文化思想充实的人类是空洞的,要一改过去武术教学只注重动作传授的授课样态,不但有动作要求更重视武德教育,不再是花拳绣腿,而是重视技击性和攻防自卫的实用性,技术上突出技击实用攻防有用[7],动作简单易学易推广,激发和调动学生上课学、下课练、贯穿于实际应用的积极性,逐步树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武术教学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公平正义、诚信友善、见义勇为和社会爱心等道德教育.当今社会存在着一些与和谐社会构建不相吻合的现象,如老人摔倒无人敢扶,遇有社会不良现象却少有正义之人挺身而出.传统武术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心态,大学生学习武术不仅仅是掌握攻防自卫的本领,更重要的是武德,武德教化着大学生应具有的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学习武术不是为了争强斗狠,武德教育将促使现代大学生如何更好地立身处世和做人做事,实现更好的约束自我和发展自我,体现健身修心和文武俱修,这些正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道德培养的思想.3.2将太极拳同质异构新形态运动项目柔力球引入大学体育.中西方体育文化有其个性,同时又具有人类的共性,人类共性使中西方体育文化进行着交流与涵摄.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其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运行轨迹,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受母体文化的影响,同质性异构出新的运动形态,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一个典型例证,就是近年来中国新兴的一项运动———柔力球,柔力球是一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其运动以太极思想为精髓,借鉴了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及武术的技术特点,运动中以其太极哲理之奥妙、音乐之韵律、舞美之造型、诗歌之意境影响着练习者的情操与体魄,其人、球、拍三位一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和享受,堪称体育文化创新之典范.柔力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同时又融合了西方现代体育元素,该运动已在中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深受国内中老年群体、中年群体的喜爱,现已在德国、俄罗斯、日本、匈牙利等近30个国家得到传播和发展,当前已被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体育类专业院校列入专修或普修课程,2017年柔力球被正式列为中国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当前柔力球正逐步被引入大、中、小学体育课堂,吸引着广大学生们的眼球.柔力球舞出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大学体育课程引入柔力球项目,对于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积极意义.3.3大学体育倡导红色体育文化,忆苦思甜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增进文化自信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红色文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传承、创新和发掘红色资源的体育特质,阐释其赋予的精神价值,提炼其教育功能,将红色体育文化作为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红色体育文化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以其充满激励和引领时代风尚的精神内核,很好的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取得胜利和砥砺前行最深刻的记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陈先达教授指出,文化自信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口号,而是基于中华民族苦难和奋斗史的文化自觉与自豪,是中华民族寻找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史展示,是一种热爱自身民族文化又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8].红色体育文化的发展,正是基于海纳百川的中西方文化包容精神而发展快速,它取材于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和生活,吸纳了西方体育项目特点,创设出不仅具有时代印记又符合现代体育活动与比赛的独特模式,如抢收南瓜赛、抬担架比赛、独轮车比赛、单腿比赛、手雷掷远等红色体育项目.红色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和生活方式,充当着体育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目的在于传承文化、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体育文化以其传承产品的创新性,不同于一般载体的革命性、导向性、教育性、涌现性、凝聚性和激励性,展现出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承优势.大学作为文化和人才资源争夺高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大学体育传承创新红色体育文化,有利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在中国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重塑“求真育人”大学精神,有利于忆苦思甜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文化自信,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讲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西方体育文化通过交流与融合,使得人类文化体现出全球共享性,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思辨,要善于处理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全球化并不等同于文化的同质化,我们务必要认同自身民族独特的体育文化价值.大学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阵地,大学体育要确保本民族文化特性不被西方主导的体育价值观所西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支撑,在不改变民族文化本色的情况下进行传承与创新,同时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彰显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儒家哲学[M].长沙:岳麓出版社,2010.

〔2〕杨弢,姜付高.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

〔6〕贾成波,田启铭.异构极化与同工融合: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与科学,2015,36(3):57-61.

〔4〕于可红,张俏.世界一流大学生与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5〕洪美玲,冯先妹.对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性的探索[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1):20-22.

〔7〕安汝杰,胡玉玺.中西方武技比较与互鉴———以中国武术和西方拳击为例[J].中华武术,2012,1(8):121-124.

〔8〕陈先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北京:人民日报,2017-11-21.

作者:王海英 马云慧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