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三个有效方法

时间:2022-11-06 04:34:07

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三个有效方法

[摘要]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主阵地,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联系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巧妙地运用导入与过渡引领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合理设置真实的任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教学层次分明,扎实而高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方法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一项必备的技能。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已然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所在。面临着纷繁众多的课内外知识学习,每周一次的信息技术课堂俨然成了孩子们最为宝贵的系统学习时间。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从多方面着手积极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将课堂实效作为自己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学有所获。我在十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在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养成方面效果不错,在此与同行分享。

一、以生为本,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教材”,才能使教材编写的单一“思路”与学生多样的思维有效统一,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学习。我们常能看到,虽然各个学校设备条件并不相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学生的各项认知基础、学习能力等都存在差异,但大家使用的教材却都一样。教材编写中对于学生认知水平的考虑并不能具体到某个学校某个班级。因此,一味地遵循教材,课堂教学往往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因“吃不饱”而在课堂违反纪律影响他人;而一部分则是因为“吃不了”而无法完成课堂练习的现象,这使得课堂教学要么杂乱无序,要么机械、沉闷,课堂效率低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体验和发展,就需要教师全面熟悉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及其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摸清学情,寻找教材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大胆地精选、重组、整合教材,甚至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深化、扩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材内容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探索兴趣,促进课堂的有效学习。叶圣陶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师可以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学生思维及兴趣特点的知识入手,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与重组,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如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中,一二单元持续介绍鼠标的用法,以及引入画图软件让学生进一步熟练鼠标的操作。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一部分学生在三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电脑,对于鼠标操作及画图软件都有一定的了解。于是很快完成任务的同学一门心思地想玩游戏,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受游戏的影响更无法专心学习,课堂差距越来越大。针对此种情况,我在教学本册时,将“键盘操作小能手”一单元内容调整到第二单元之前讲,熟练键盘操作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因而在讲授画图程序时,先完成任务的同学可以进一步熟练练习键盘操作。这样即使课堂秩序井然,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又使学生的鼠标和键盘基本操作能力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全面的发展。而调整也使得上册与下册画图软件内容衔接更加紧凑,学生也能更加系统地掌握该软件的知识;此外,在教学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自然、地理、社会等相关主题横向综合联系起来,这样能更好地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如我就立足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在WORD软件教学中引入“身边植物”主题探究内容,利用主题相关阅读材料、学生收集的植物资料、探究事项的说明与提示内容等安排相关“任务”,引出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这不仅让孩子们在主题探究中掌握了WORD软件,更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辅助主题探究,还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使得课堂学习扎实有效。

二、巧用导入,引领精彩课堂

巧妙的过渡往往能将课堂中的各个知识内容、学习环节自然有效地衔接组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环环紧扣,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展开得更进一步,从而使课堂内容条理清晰,课堂活动的展开如行云流水,精彩而有效。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按着教学内容进行活动任务的设计,往往忽略了每一个环节的衔接与过渡,要么总是千篇一律地复习导入,要么就是单调乏味地说一句“接下来,我们来完成哪个任务?”或者导入冗长重复,文不对题,与学习内容毫无联系……这些会导致课堂内容零散、生硬,缺乏整体感,课堂沉闷机械、无精打采,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实,教学过渡就是教师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并用一定方法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这种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能够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与过渡内容,往往能丰富孩子们的课堂体验,不仅能串联整合各个知识点;更可以抛砖引玉,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融入对孩子们的鼓励与评价,进行发散式教学,引导学生向更难的知识发起挑战,推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

有效的导入和过渡,能极大地推动教学效果提升,其方法灵活多样,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灵活运用,巧妙设计。如每一个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中蕴含着信息知识和技术能力。巧用这些已有的经验为载体,能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乐趣,探究新知,运用经验,发展技能。更能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名词变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如在《开启网络世界》一课中,认识IE浏览器、学会在IE浏览器中输入网址并浏览网上信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根据三年级学生基本都有乘船到鼓浪屿游玩的经验,以小主人介绍鼓浪屿文化历史为导入,在过渡中把“IE浏览器”比喻成开往鼓浪屿的“船”,引导“小船长”们认识“船”上的各个部件,即IE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又以“船要开到哪儿,要有具体的地址,这个地址就是我们的网址”过渡,引入在IE浏览器中输入网址,此时,孩子们都兴致高涨,投入到认识各个组成和输入网址的探索之中,因为他们想快快地把船开到鼓浪屿去游览。课堂上经验已然成为学生学习的垫脚石,此时的信息技术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学生乐学,高兴学。此外,一系列关切或激趣的提问,也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愿望。如在教学《制作电器资料卡》一课时,我用了这样的过渡:“同学们,想象一下,把精美的卡片与枯燥的电器说明书结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想象与欣赏中唤起了学习热情然后往前推进:“精美的知识卡片,可以包含哪些内容呢?”了解卡片的组成后又立即过渡:“我们平时最为信赖的A4纸能帮我们制作这么精美、小巧的知识卡片吗?”以此引入页面设置内容,而在学生添加完卡片内容后,关切的一句:“添加完内容了,同学们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吗?”又把学生引向图文排版、行距调整。最后,又以“美的挖掘是需要一定的观察力的,你能找出这两张卡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过渡,于是学生在观察、对比探究学习中完成用页面边框、自选图形美化自己的知识卡片,课堂的精彩实效不言而喻。

三、任务驱动,促进自主探究

任务驱动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的教学原则,很好地突出了“做中学”的思想。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整合新旧知识,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目的。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已成为小学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的运用中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对于任务驱动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常有教师将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直接以一二三四的任务的形式呈现,实际上只是换个形式出示操作点,教学过程与传统的讲授无异,根本谈不上“驱动”。其实,任务驱动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任务的分析与完成过程中,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技能,并将新的知识技能很好地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中。因而,其教学的关键就在于任务设计,若能结合孩子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那么合理而有趣的任务设计往往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思考,从而有效地驱动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与探索中去,而真实任务的分析与尝试,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迁移的能力。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任务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了解,并借助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来创设情境设计的相关任务。如在讲解“曲线工具”时,我就安排了为学校陶泥制作社团的小朋友修复陶瓷伞、陶瓷花瓶,以及为修复品登记表打钩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修复这些东西需要用到什么样的线条,并根据课本提示尝试画单弧曲线和双弧曲线,并学会灵活调整曲线形状。

在学生掌握了曲线画法后,又出示多图范例,并以为陶泥社团同学设计创意陶泥初稿为任务,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画笔知识来设计画面。而在《管理文件》一课中,我则巧妙地把复制、剪切、粘贴、移动、删除文件等分类管理文件方法融入在帮助桥梁探究小组的同学整理照片等各项任务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具层次性和实用性,学习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它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时串联这些知识点,并进行综合应用。此外,教师也可将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与项目探究的具体任务有效地融合起来,这样的任务具体又有拓展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软件时,我也给出了一个大的主题——探秘身边的植物,通过这个“大任务”,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如“有趣的植物”“探秘心得”“我们小组的发现”等等,针对探秘身边植物过程中不同的活动任务,编辑、修饰、制作不同主题的幻灯片,并设置不同的版面、设计不同的动画,最后把它们链接成一份完整的汇报文稿。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Powerpoint软件知识,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整体规划能力、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J].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技术教育),2002,(13).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胡裕进.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J].信息技术教育,-2003.10.

[4]任秀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衔接问题研究.

[5]张莉娟.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研究——以高中信息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为例.

作者:梁惠敏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