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04 02:42:24

高职计算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针对传统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课程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增加总体设计阶段。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内化吸收、实操讨论三个阶段,并以Word部分为例进行教学实践阐述,随后进行调研分析和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灵活、实施简便,能解决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异较大的情况,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

传统课堂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翻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两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困境。在此,张学新提出了对分课堂新模式[1],该模式把教学分为三个过程:即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内化吸收;学生课堂讨论,并将讲授与讨论错开;第一次课教师先进行讲授,课后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内化吸收;一周后学生再根据自主学习结果在课堂进行小组和组间讨论,并在课堂展示优秀作品。对分课堂自2014年提出以后,在多个学科、各类学校进行广泛应用,一些学者与教师进行实践研究:陈瑞丰认为对分课堂实现师生权责对等,教学过程的结构由教为主体,转变为教与学并重[2]。张春霞使用网络平台辅助对分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有助于大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3]。杨淑萍等认为对分课堂能促进行师生角色的转变,更好地实现师生、生生高效互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4]。也有教师尝试在计算机课程中使用对分课堂,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计算机类课程以实操为主,讨论环节很难适应实操型课程教学特色,如何让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实操型课程中,是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服务与管理学院护理、康复专业3+2班级的必修课程,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角,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存在感弱,参与度不高;其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做模仿性操作,在创新性的案例制作时会束手无策,缺乏项目策划、知识运用、团队合作等职业技能岗位能力;最后,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差异大,同一个教学班中,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实时兼顾这两类学生,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卫生类职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迫切需要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上述文献调研及师生的实际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1设计原则

[3]1.1教师成为教学的引领者。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角,需要把一部分课堂让出来让学生去主导,同时教师要担任导演角色,把控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中教师提炼课程的关键知识点、重点及难点部分,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精解,同时为后续的内化阶段进行引导与帮助。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疑问。在接下来的实操环节,需要根据学生的强弱搭配分组,教师进行引领帮助,并对展示环节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还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讲授反馈、内化阶段的作业及实操讨论阶段的作品展示,激励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1.2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在对分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成为知识构建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知识的精髓,并在课下积极完成作业,通过微课视频进行复习回顾,疑难问题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帮助,对知识进行吸收内化,同时准备下一阶段的课程素材;在实操讨论阶段,需要与组员紧密合作,做出优秀作品,才能在作品展示中获得较好的评价。1.3模式创建符合课程性质。计算机基础是实操型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践问题,如各类文档的制作、职业岗位工作中常见的数据处理、通过网络获取各类知识等,并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制作职业岗位创意作品。根据课程性质,对分课堂在很多环节需要调整,以符合教学需求。

2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上述文献调研和设计思路,为了适应计算机课程需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需要适当调整,在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实践。首先增加总体设计环节,对后续三个阶段所有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另外,还需把讨论阶段改为实操+讨论模式,更符合计算机实操型课程的需求;由于计算机课程内容难度不一,讲授讨论比例不一定要五五对分,基础性的内容讲授比例可以稍低;对分的模式可以是混合式对分,根据课程内容既可以是隔堂对分,也可以是当堂对分[5]。对分课堂创新模式构建如图1所示。总体设计:教师对教学的所有流程进行精心设计,包括讲授与实操讨论的课时安排,课程内容的梳理及落实,每个阶段须掌握的内容,讲授阶段的授课计划、课件制作,内化阶段的微视频制作、习题作业,实操讨论阶段达到的目标,整个流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等,使对分课堂更加出彩,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课堂讲授:教师在前期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提炼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和重点及难点部分,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精解,同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理实一体化实操,帮助学生领会课程主要内容,熟练掌握重点及难点部分,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同时,为学生在接下来的内化和实操阶段进行指导,并布置课外作业和自主学习练习。内化吸收:内化吸收阶段学生复习课程内容并完成作业,并为实操讨论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如素材搜索、作业框架构建等。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设计也至关重要,设计的课外作业要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并吸收内化,为下一阶段的实操讨论提供方向性指导。同时,录制相关的微课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实操讨论:结合计算机课程性质及机位分布情况,确定二人一组的分组方式,在课堂进行分组讨论并制作作品,教师进行作品创建指导,并进行成果展示;根据作品质量、创意性、知识运用技巧、学生贡献等多个维度,由师生共同评价作品内容,并给出评价结果。

3教学实践研究

3.1课程学习平台建设。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制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每个章节内容、计算机考级习题、职业岗位案例,同时融入医学人文思想。每种类型的知识点都建立微课视频、微课件、课程导学、习题库等,并到云平台上。云平台支持课件学习、视频播放、作业提交、师生互动、在线考试等功能,同时建立手机师生互动平台,通过该平台,能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解决学生疑问;另外,还引入云平台优秀的网络资源,供学生课外深度学习,开阔视野。3.2教学实践。计算机基础课程48学时,每周3学时,共16次课,开设在大一上学期,下面以第三章Word文字处理为例进行教学实践阐述。课堂对分的实施方案如下:Word文字信息处理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为Word基础、Word单项、Word综合、Word拓展。第一次课进行Word基础部分知识介绍,并布置课后自主学习作业;第二次课用一半时间进行实操讨论,完成Word基础案例作业,后面一半课时介绍Word单项的每个知识点的主要案例,其他案例作为课外作业,并布置下一次课的实操讨论案例;第三次课还是用一半的课时进行实操讨论,完成Word单项案例作业,接下来进行Word综合课程讲授;第四次课Word综合案例制作,教师进行总结复习[6]。3.2.1教授环节。讲授环节与常规教学类似,在课堂上,教师逐一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演示,学生进行模仿性练习,通过讲练结合,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讲解中注意框架性引领,细节部分通过后面两个阶段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讲练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课程知识。Word基础部分,讲授环节重点讲授一级考试习题,通过习题讲解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包括文档格式化、文本编辑、表格操作、图文混排等;Word单项部分,结合二级考试中的单项操作进行讲练结合讲授,重点内容为主控文档、多级编号、邮件合并、页面设置等;Word综合部分主要以一篇长文档的排版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能力;Word拓展部分讲授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布置课外作业和自主学习作业。3.2.2内化环节。学生在两次课之间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结合网络平台获取微课视频,进行课外练习,复习上课讲授内容,有问题通过云平台进行交流,由师生共同解答疑难问题,完成后须上传复习作业至云平台;然后根据上课布置实操讨论阶段的主题查找素材,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操讨论课的主题会比较宽泛,如Word基础的实操讨论课主题是健康人文,结合学生的专业做一个调研问卷,使用课程讲解的3个以上的知识点,在这个环节,需要准备好文字材料和图片素材,确定下次实操讨论课的框架思路。3.2.3实操讨论。讲授课结束后一周是实操讨论课,以学生实操讨论为主,教师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二人一组进行讨论,确定制作的详细方法以及所用到的知识点,然后根据要求进行制作,制作时根据需求进行;可以分头制作文档的不同部分,再进行合成,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制作文档,碰到疑难问题首先组内讨论解决,不懂的询问邻组成员,或请教师解决。作品完成后请每组学生演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优秀作品上传至网络平台进行展示。这一环节,学生不仅掌握讲授的知识点,还能综合运用知识,创意性地制作文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3教学评价。[7]3.3.1过程性评价。评价范围涉及对分课堂各个环节,讲授环节的课内作业完成情况;内化环节通过云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微视频和课件的学习情况,上传的课外作业质量;在实操讨论课上,每组的作品由师生使用评分软件,根据主题契合度、创意、美观、知识点使用等几个维度进行评分,其中教师占30%,学生占70%,赋予学生更多的评分主动权。3.3.2终结性评价。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考试,限时完成课程案例,Word、Excel和PPT案例各一个,每个案例有设定的主题及素材,并有规定使用的知识点,根据案例完成质量、完整度、排版美观度进行评分。

4研究分析

[8]4.1调研分析。对分课堂的实践教学在学校护理2个班级开展,在大一第一学期进行,在学期结束后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每个班各选6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访谈,所有学生都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每次上课不再死气沉沉,遇到问题可以求助师生及微视频帮助,因为有后续的任务和考核压力,课堂讲授时会更主动听讲,在内化环节都会积极做好复习和素材准备,在实践考核环节组内成员之间能互相配合,争取做出更好的效果,力求在展示环节获得高分。但也有学生指出,因为搭档的关系,导致作品完成质量不高,在最后评分阶段存在不公平,可以在评分阶段根据贡献度给分,在分组时可以每个章节根据自愿的原则重新分组。对参加对分课堂的所有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2%的学生都认可或基本认可该教学模式,90.1%的学生对教授环节基本满意或满意,95.4%的学生在内化环节使用微视频和QQ获取帮助,92.8%的学生在素材和框架思路都能积极进行准备,94.6%的学生认可实操环节的分组安排,89.0%的学生认可作品评价环节的评分模式。4.2效果分析。对分课堂教学已实施一个学期,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与未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其他两个平行班进行比较,发现实施对分课堂的两个班级有比较好的表现:首先课外作业完成率比较高,统计了所有的作业共10次,对分班作业上交达到98.1%,而平行班只有89.6%;其次在课堂出勤率,一学期下来,使用云课堂进行点名,除去请假的学生,对分班到课率99.3%,而平行班只有90.4%;另外,对分班期末成绩优秀率达到65.2%,合格率100.0%,而平行班优秀率为34.7%,合格率85.6%。

5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对分课堂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9],首先解决了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异较大的情况,通过分组,以强带弱,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同时,结合云平台、网络指导、现场答疑、使用微课视频等手段,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其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对分课堂把学生置于主导地位,每位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教师起到引导、解疑的作用,课堂参与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作品展示更是一种正向反馈,帮助学生在下一阶段更加努力学习;最后,对分课堂模式教学设计灵活,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简便,从传统课堂转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难度不大,师生都有较好的接受度,另外,在对分课堂应用中,还须注意组内成员的合理搭配以及评价的公平性,需要在下一步的教学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张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3]张春霞.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微课+对分课堂”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5):55-58

[4]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653-658

[5]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6]孙丽平,田爱香,贺民.“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J].菏泽学院学报,2016,38(6):730-734

[7]曹晓君.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对分课堂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19(6):123-124

[8]赵莹,刘佰龙,王志晓.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分析:以Web应用开发技术课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8(11):85-88

[9]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730-734

作者:杨芬红 单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服务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