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非意识形态效能

时间:2022-08-30 09:56:38

思政教育非意识形态效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功能角度看分为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过去我们主要强调它的意识形态功能,经常把它简化成意识形态灌输的工具,事实上它也担任了这一工具角色,许多学者对其功能研究大都注重于它的意识形态功能。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变化,非意识形态功能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意识行形态功能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应该对非意识形态功能做出新探索和新研究。这里重点探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非意识形态功能概述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和功能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双重特性,从功能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的统一”[1]。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非意识形态功能是相对意识形态功能而言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阶级性、集团性的一面而言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2]。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指向阶级性的政治属性,它主要担当了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非意识形态功能是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非阶级性、社会性的一面而言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整个社会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进步,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2]。从以上的含义界定中,可以看出非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指向是非阶级性和普遍性的属性,主要是满足人类普遍的道德愿望,最终维系社会全面发展,服务于全人类。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是有所不同的,其中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另外在两者的地位上也存在着不同,其中意识形态功能占主导地位,而非意识形态功能占次要地位。这两者的地位不同是由它们承担的任务决定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这一任务决定了意识形态功能要占主导地位,其中主导地位体现在对非意识形态功能的主导作用上。非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是一定要在坚持意识形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我们对非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新研究和探索的前提是坚持意识形态功能的主导地位。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非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新研究,一方面是为满足全人类的根本利益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促进意识形态功能的良好发挥。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最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更加完整。随着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全球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继续扮演意识形态灌输的角色,还要超越阶级性的角色,要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考虑。现阶段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问题,非意识形态功能日益凸现出来,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非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从而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的具体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的具体表现为三方面,即民族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承功能、人类思想政治文明的传播功能、社会心理的疏导功能。

(一)民族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承功能

所谓民族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承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运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思想政治文化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教育,提高受教育者对民族文化的鉴赏力,从而达到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激发其爱国热情,最终培养其爱国精神的目的。对民族思想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是使民族思想政治文化传承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在概括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强调指出:“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这些民族思想政治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素材,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顺利完成。在此民族思想政治文化传承功能中需要传承的内容主要有:首先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4]。其主要内容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它在民族发展进程中被赋予了多种表达方式,像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等等。其次是团结统一精神。它是指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们民族的立身之本。纵观中国历史,虽有动乱时期,但统一时期在历史时间轴上占多数。看统一时期的繁荣昌盛,不乏有“文景之治”;看离乱时期不乏有“鸦片战争”。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些是各民族的团结统一的结果。然后是爱好和平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精神风貌的具体表现,不仅表现在与国内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共渡难关上,而且表现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上。在处理兄弟民族问题上,自古至今都有“兄弟和睦相处”的思想支撑,像古代在边境问题上采取“和亲”政策,像“昭君出塞”;在处理与世界其他民族问题上,最有代表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一外交理念彰显了我们的爱好和平理念。再次是勤劳勇敢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在改造世界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兴家立国之本。纵观古今,各行各业都秉承着勤劳勇敢精神。古代的世界奇观之一“长城”就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以及智慧的结晶。近代中华民族在一清二白的条件下,开展“一化三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制定“一五计划”最终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现代各行各业无不秉承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投入社会建设中。最后是自强不息精神。它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坚强、刚毅的品格、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精华所存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吞噬,“辛亥革命”的炮声惊醒了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呐喊声中,中国革命的脚步不断向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在中国拉开序幕,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凭借坚贞刚毅的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建立新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各行各业开辟新篇章,都离不开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人类思想政治文明的传播功能

人类思想政治文明的传播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运用人类文明中的思想政治文明部分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加深受教育者对其了解,提高对其分辨力,从而达到树立共同的社会理念,达成社会共识,构建美好精神家园的目的。“人类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世界中共同创造的财富,是人类伟大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动力源泉。”[5]合理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是推动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人类思想政治文明同样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动力源泉。在这里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来说人类思想政治文明的传播功能。首先要重视和谐世界理念教育,培育和谐世界理念。和谐世界理念是“以开放包容的思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话与合作谋求共存共赢”[6]。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特色的人类思想政治文明的时代成果,它突破了一个国土的意识范围,也超出了一个民族地域的局限。它是人们对现在人类思想政治文明的理性反思,也是对当今世界各种问题的积极反应。与其他理念相比,它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阈,因此要重视和谐世界理念教育,培育和谐世界理念。其次要注重国际法则教育,达成国际共识。思想政治文明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人类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像“跨国犯罪”、“全球变暖”等问题上,需要各国达成国际共识,更好地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前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对此指出:“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我们日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影响全人类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可避免地带有国际性。危险和挑战———战争、混乱、自我毁灭———的全球化,要求采取一种远远超出地方甚至全国范围的国际政策。”[7]这就需要注重国际法则教育即用国际上已经达成一致的规范、规章作为教育内容进行教育,促使达成国际共识。另外,在世界政治上,主要依据“联合国”宪章,发挥其不可代替的作用,维护世界政治的平衡;在世界经济上,依据世贸组织重要原则,处理世界经济问题。世贸组织作为一个全球组织,能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向前发展,促使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三)社会心理的疏导功能

所谓社会心理的疏导功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同的社会心理进行疏导;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社会心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循循善诱,支持和鼓励健康的社会心理,反对和批评不健康的社会心理,达到将不健康社会心理引导到健康社会心理的目的。疏导功能的表现是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谈起,具体指引导人树立正确的认知,培养人的健康情感,塑造人的坚强意志。首先,注重人际认知教育,引导人树立正确认知。人际认知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途径方式就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对受教育者进行认识感知教育,从而树立受教育者正确的人际认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一种无形的财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生活、学习、情绪都有很大的影响。树立人际关系的正确认知,可以增强自我了解,可以肯定自我实践,还可以自我检定社会心理的健康情况。其次,重视情感教育,培养人的健康情感。情感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其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最终培养健康的情感品质。人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健康情感。健康情感有助于人的个性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塑造完整的人生。最后,注重意志锻炼教育,塑造人的坚强意志。意志锻炼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受教育者的坚强意志品质锻炼,并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适时加强相关的锻炼教育,最终塑造他们坚强的意志。坚强意志在人身心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如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生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大科学家爱迪生也说“伟大人物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他有坚强的意志”等。

三、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非意识形态功能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越来越受重视,这对研究非意识形态功能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非意识形态功能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以下就非意识形态功能具体表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民族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承能力不足

在思想政治教育非意识形态功能表现中的民族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承功能中,存在着民族精神的传承能力不足问题,具体表现:其一,是奉行爱国主义,但实际行动中背离。大部分人都是坚持爱国主义这一信仰,对国家表示高度认同。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可以为维护祖国利益牺牲自我。但在现阶段的和平年代,有人将爱国主义直接等同于空口号,思想上不能坚定地坚持爱国主义思想,行动中更是和爱国主义相距甚远,尤其是现代的“哈日韩族”的出现。更为严重的是愤青式爱国行为,他们盲目追求西方的民主和自由,不管在言论上还是行动上都背离了爱国主义。其二,是坚持团结统一和崇尚和平,但实际中信心不足。在祖国团结统一这个问题上,要坚持团结统一的理念是很严肃的。但是现阶段,有人就“台湾问题”对祖国的统一信心不足,甚至一度怀疑台湾是收不回来的或是台湾要独立等等。在世界和平问题上绝大部分人能崇尚和平,一些人盲目悲观夸大世界局部战乱,无视世界主流和平与发展的存在,错误地坚持第三次世界大战是无法避免的,对世界和平事业怀疑。其三,是秉承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但实际中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知道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大部分都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是生长在富裕家庭中的,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不知道奉献。认为不劳而获是理所应当的,骄奢懒惰,甚至鄙视勤劳勇敢的作风,认为这种精神已经过时。另外人们受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一味追求享乐,大都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奋斗精神,过分依赖父母。社会上的“啃老族”就是这种情况的结果。

(二)人类思想政治文明传播能力有限

在思想政治教育非意识形态功能表现中的人类思想政治文明的传播功能中,存在着人类思想政治文明传播能力有限问题,主要是人们的和谐世界理念淡薄和对世界政治经济了解匮乏,以下就这两方面做以下具体分析。其一,是人们的和谐世界理念淡薄。和谐世界作为一种现代文化理念,是需要时间及实践来证明其可行性的。虽然现如今和平发展是世界主流,但是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像恐怖主义、南北矛盾、、环境恶化等等都阻碍和谐世界的构建。针对以上的全球性问题,有人盲目悲观,更有甚者,盲目夸大问题,看不到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流。对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表示质疑,甚至怀疑其可行性,导致他们从潜意识抵触这一理念,最终导致和谐世界理念淡薄。其二,是对世界政治经济了解匮乏。人们了解当代世界政治和经济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学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二是通过网络浏览信息。现在的问题是,“05方案”中在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选修课,这不仅降低了教师、学生对其重视度,也降低了社会、家庭对这一课程的重视度。另外由于部分人视野狭小,主观认为世界经济政治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交集,了解与否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没有太大关系。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了解匮乏。

(三)社会心理疏导能力缺乏

在非意识形态功能表现中的社会心理疏导功能中存在着社会心理疏导能力缺乏的问题,主要是存在于人们的知、情、意三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人际认知失误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些人可以很好地处理自己与周围人群的人际关系,但是有些则不能妥善处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造成一系列惨案。如2004年“马加爵事件”中,马加爵残忍杀害自己宿舍的同学,据后来的调查显示,马加爵本人性格孤僻,日常生活中很少和同学有交往,和同宿舍同学的关系也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因小事而残忍地杀害了他人生命。这也昭示了人不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致使关系紧张所带来的恶果。类似事件不断上演,这足以看出社会人际关系的紧张程度,也可以看出健康社会心理缺乏的严重性。其二,是对情感问题处理不当导致情感困惑。情感问题纷繁复杂,很多人在情感问题上均有为情所困的苦恼,有的在感情问题上缺乏社会阅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的对感情很固执,而不能适当地处理与周围朋友同学的关系,甚至疏远,为此坐立不安,心情焦躁。有些不能很好地把握与异性关系,不能恰当处理感情问题,甚至造成“失恋”、“暗恋”现象。另外,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失恋问题或是不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出现自杀或他杀的惨案。其三是意志薄弱导致受挫能力低。人的意志薄弱主要表现在抗挫折能力上,有的人由于受到挫折但意志薄弱,很难从挫折中走出来,最终导致自己行为失常,甚至走向自杀。高校中像竞选班干部失败、没有获得评先表优资格等等情况;社会中像没有晋升的情况。这些对于意志薄弱的人来讲,他们可能没法承受这些挫折,或者胡思乱想甚至做出有违常理的行为。

四、思想政治教育非意识形态功能的改进

针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非意识形态功能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这样才能使非意识形态功能更好发挥作用。

(一)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对民族精神传承能力不足问题的改进需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具体的改进措施主要有:第一,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进行国家意识认同教育。就民族精神缺失的问题,需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进行国家意识认同教育。国家意识认同教育主要的方面:人们的爱国之情即热爱自己祖国的炽热情怀和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五四”歌咏比赛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人们的报国之志即他们报效自己祖国母亲和骨肉同胞的志向,在这方面通过利用“誓师大会”等形式激励他们的爱国志向;人们的效国之行即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在这方面可以开展为烈士陵园扫墓的实践活动来指导他们的爱国行动。第二,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培育民族精神。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思想精髓,像孟子主张“定于一”,韩非子更加明确地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及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们进行教育,最终要提升他们对民族的认同感,教育他们矢志不渝地坚持团结统一,还要崇尚和平这一精神。除此之外,还有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墨子的“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通过这些教育使得人们懂得勤劳勇敢的价值,进而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重视人类思想政治文明教育

对人类思想政治文明传播能力有限问题的改进,需要重视人类思想政治文明教育,尤其要注重和谐世界理念的培育和对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学习。第一,要健全人文网站建设管理,教育人们树立“和谐世界”观念。现阶段网络无处不在,网络对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对此,我们应利用网络的优势,健全人文网站的建设管理,教育人们绿色上网,提高他们对网上信息的分辨能力,使他们对网上的信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充分发挥人文网站的优势,像在网上开设关于和谐世界的BBS(电子信息服务交流系统)、设置一些和谐世界的讲座视频等等,通过以上措施教育人们树立“和谐世界”的观念。第二,要加大学习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力度,增强对其了解。运用多种途径开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活动。可以开设相关讲座,讲授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热点;可以开设论坛,增加人们关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可以通过生活区报栏设置加强对其了解。通过多种途径对其学习,拓展人们的视阈,提升人们的认识高度,最终能够对其了解深入。

(三)注重社会心理健康教育

对健康社会心理疏导能力缺乏这一问题,必须注重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以下主要从人们的人际认知、情感品质、坚强意志三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人际关系教育,正确定位人际认知。加强人际关系教育是改进人们健康社会心理缺乏的重要措施。人际关系紧张重要是由于人们对人际交往定位、认知失误造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开展相关人际认知教育,通过开展相关人际关系讲座或者相关交流会来教授学生了解人际关系要遵循的道德规范,使得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把人们掌握的人际关系规范、方法等实施到行动中,最终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正确的认知,并为今后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认知基础。第二,要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增加情感宣泄渠道。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增加情感宣泄渠道是改进健康社会心理缺乏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平台使人们在交流和沟通中打开对情感问题的心结,宣泄自己的情绪。具体的交流平台的搭建,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传统交流平台如座谈会、交流会等进行沟通;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网络像博客、校园BBS等进行交流。通过传统平台和现代平台的搭建来培养人们的健康情感品质。第三,要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受挫能力。加强挫折教育是解决人们意志薄弱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典型教育法对人们进行教育,最好使用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让人们知道塑造坚定的意志的重要性。另外也可以运用情境教育法,设置挫折情境,通过挫折教育使得人们知道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要正确地对待挫折,还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用合适的方法解决挫折,并认识到挫折也是人生中的财富。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并受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新环境,这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非意识形态功能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另外一方面也给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外部机遇,恰当应对挑战,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非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