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民生发展论文

时间:2022-08-04 11:28:00

中国现代民生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民生问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体上的密切相关性,二是具体问题上的层次渐进性。根据这两个特点,在社会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必须改变原有的政策模式,注重政策的协同性、针对性、稳定性,并把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论文关键词]民生;特点;政策;需求

当前,民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说明改革开放近3O年来,中国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已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带来的成果是现阶段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在社会政策方面,必须摈弃以往那种单一的思维方式,寻找新的系统方法,即在制定政策时注意政策的协同性、针对性、稳定性,并把政策落到实处。

一、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基本特点

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不是在普遍贫穷背景下出现的,而是在社会整体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因而它综合了改革时期的多重矛盾,在整体上具有密切相关性,在具体问题上具有层次渐进性。

(一)在整体上具有密切相关性

所谓密切相关性是指所有问题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其他问题,单纯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以奏效。以就业问题为例,似乎是教育问题,许多学者也将它归结到高校扩招后教育质量的滑坡上。实际上这并不单单是教育问题,它涉及社会分配、社会保障、农村发展、企业垄断等问题。从社会分配来说,工人与干部的收入存在巨大差距,小城市与大城市存在巨大差距,人们自然千方百计地向高收入职业和地区流动,而这些职业和地区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就业自然困难。从社会保障来说,事业单位比企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水平高,城市有社会保障,农村没有社会保障,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工作,这也增加了就业难度。从农村发展来看,农村的经济收入、社会保障、文化生活比城市的要差,尽管国家鼓励大学生向边远地区、向农村流动,并设立了大学生“村官”,但真正流动到农村的大学生少之又少。从垄断企业来看,电信、石油、铁路等垄断企业收入高,一方面加大了社会分配不公,另一方面独占了庞大的市场,减少了社会投资和就业岗位,所以,就业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就业问题实质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教育问题也是如此,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教育问题,并以改革高考制度,促进素质教育的社会政策来应对,可是时至今日,教育问题依旧严峻。其原因也是由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学生无法有效地分流。学生如果考不上大学,当工人,工资低,没有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渠道,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个别地方虽然也给予了技工较高的工资,但毕竟是少数,大量的工人处于企业的最低层,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还随时可能失去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能干军万马挤高考的“独木桥”。中学教育面对着这样迫切想要改变自身命运的孩子和家长,又遑论素质教育呢?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们又与社会公平、社会保障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也必须铲除教育的不平等和就业歧视,所以,这些问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紧地扭在一起。

(二)在具体问题上的层次渐进性

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医疗等,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层次,比如社会分配问题,既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能否维持生存是生存问题,而生存的质量却是发展问题。如就业问题,能否就业是生存问题,在什么岗位、在什么层次上就业是发展问题;再如社会保障问题,拥有社会保障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而社会保障的完善能够明显促进个人发展。教育问题也是如此,它涉及的是生存的基本权力和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中国正处在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这两个层次的渐进过程中,每一个问题都有两个层次,所以在具体问题上的层次渐进性是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一个特点。从历史上说,民国时期民生问题是老百姓的基本生存问题,它是一个低层次的问题。新中国成立时期,民生问题也是基本生存问题。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但原有的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而新的具有个人保障与发展性质的民生问题开始凸显,所以民生问题才呈现两个层次。当然,民生问题呈现两个层次表明中国已经解决了不少低层次的问题,正在向解决高层次问题渐进。现在已经不能与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现在的民生问题已经不是老百姓流离失所,吃不饱饭的问题,而是老百姓如何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就业、教育、分配、社保、医疗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待遇的问题。民生问题的层次性也要求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利益,维护老百姓的生存,促进老百姓的发展。

二、解决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政策需求

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和控制宏观经济、协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一套协同配合的政策体系会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民生问题是一项需要依赖于政策来解决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所具有的特点,要求政府部门改变原有的政策模式,制定和落实政策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政策的协同性。既然所有的民生问题都联系在一起,那么社会政策的协同性就应放在首位。实际上,我国目前在制定社会政策时,依然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多,合作的少,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生问题的解决。因此增进各部门的协作,建立综合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机制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组织力量进行综合研究,将解决民生问题的各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改革方案,并由专门的部门协调各个部门统一行动,采取一致政策。

第二,增强政策的针对性。针对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把握社会公平这个贯穿所有民生问题的主要线索,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资金投向低收入者,投向农村,从而尽可能地增加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和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缓解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方面的迫切需求。针对农民收入低的情况,将政策目标指向农民,社会需求才能扩大,贫困问题才能得到缓解,其他民生问题相应也容易得到解决。原有的社会政策主要针对经济发展问题,而现在的社会政策应主要针对民生问题。目前民众感触最深的上学、看病、住房等问题,并不是因为医院、学校或房子的数量太少,而是医院、学校或房子不为百姓服务,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所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就是要针对当前中国的形势,出台更多的改进国民幸福的社会政策。解决最便宜的吃饭、最方便的看病、最充分的就业、最有效的教育、最人性化的养老、最安全的环境,以及最适宜的住房条件等问题。

第三,增强政策的稳定性。政策的稳定性是政策有效地调节社会行为的基础。政策要保持稳定就必须明确规定它的有效期限,在这个有效期限内,政府动员各种资源并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该项政策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非因特殊原因不对其作重大调整或废弃之;在必要的政策调整过程中,尽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同时,对利益受到损害的有关社会群体进行适当的补偿。这样人民才会真诚地支持社会政策,自觉地在它的限制下选择自己的社会行为。公务员之家:

第四,把政策落到实处。任何一个政策的有效性都取决于它在具体实际中的落实情况。为避免政策落空,必须构建责任体系,强化地方和职能部门责任制。责任制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方和各职能部门应明确各自的责任;二是工作督查,建立部门绩效评估制度,对部门履行职责、完成工作目标及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贯彻执行上级重大决策不力的单位进行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令行禁止,上下统一,实现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