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鉴赏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03:28:42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1

关键词:绘画作品赏析;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绘画作品赏析中的关键,即使对相同的审美客体而言,赏析结果也会因审美主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在绘画鉴赏中起鉴别作用,一个绘画作品的赏析不能仅靠审美客体的美学属性,也不能依赖于审美主体的主观评价,应该是二者相结合,用哲学中的辩证法看待这个问题。

一、 绘画作品赏析简介

绘画作品我们并不陌生,国内外诸多名作如《蒙娜丽莎》、《印象・日出》、《最后的晚餐》等,我们虽没有机缘亲见原作,却也都拜读过这些名画,被作品深深地打动。把个体对作品的印象加以文字描述,就是绘画作品的赏析。绘画风格包括印象派、抽象派、形而上画派等诸多派别,派别的形成主要因为审美主体间差异。一种派别代表一种风格,隶属不同派别的绘画作品风格大不相同,我们可以说,不同的派别造就了多样的审美客体。

(一) 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可以对审美客体进行专业的、客观的、全面评价。一般来说审美主体都是指个人主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成为审美主体的资格,也并不是有资格成为审美主体的人一直都担任着审美主体的角色,只有当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时才有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区分。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能力,而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对客观对象规律性变化的感知能力。审美主体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种存在,在绘画作品鉴赏过程中由于审美主体差异有较大的影响,审美主体的过往经验、情绪情感、审美能力等在绘画作品赏析过程中影响各不相同。所以绘画作品鉴赏不能放大审美主体的主观评判能力,以免出现偏颇。

(二) 审美客体

审美客体又称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相对应存在,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具有固有的美学属性,在绘画作品鉴赏中被逐渐识别体现。审美客体随着时间变化、自然变迁、社会变换等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绘画作品鉴赏中的审美客体,受绘画风格影响很大。莫奈的《印象・日出》,为印象派的代表巨作,以“零乱”笔触展示日出时雾气交融的景象,将建筑、港口、船舶等以随意零乱的画笔展现,给人一种相似又不相识的错觉。曾经遭到嘲讽的画作最后为印象派打下基础。从中不难看出,审美客体具有的美学属性并不唯一,因此在绘画作品鉴赏过程中,审美主体也可能因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审美客体有不同的评价。就算是如今名声大噪的梵高、毕加索,他们生前画作并未得到赏析,作品都是在后人审美能力提高后才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

审美主体是与审美客体相关相对的美学范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在绘画作品赏析中最基础的名词。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依存,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没有审美客体就无所谓相对的审美主体,没有审美主体也就没有绘画作品赏析的过程。审美客体客观存在的美学属性能提高审美主体的鉴赏能力,使审美主体得到专业知识上的完善发展。审美主体的存在使审美客体的美学属性被发掘,被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完成一个绘画作品鉴赏过程。绘画作品鉴赏既不能放大审美主体的作用,也不能对审美客体加以偏颇,应用哲学中的辩证法看待二者的关系。

(一)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作用

在美学发展过程中,一度放大审美主体在绘画作品赏析中的作用,致使赏析出现偏颇,甚至“一面倒”的局面。审美客体是客观的存在事物,比起作为审美主体的社会或个人应该更具有现实意义。在绘画作品鉴赏中我们提到的审美客体均为绘画作品。纵观历史不难看出绘画风格受社会影响很大,大平盛世时,各种画作歌颂太平,颠沛流离中,各种作品表达凄凉。特别是在审美主体作用被放大时,绘画作品风格大多按照审美主体的好恶发展,桎梏着作家前进的步伐,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美学发展。在审美主体作用被放大的时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审美主体控制着审美客体的风格派别。理想的绘画作品赏析应该是审美主体与绘画作品创作者共同肯定审美客体的美学价值。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有诱导、趋向、甚至决定作用。

(二)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影响

在绘画作品赏析中,审美主体并不是完全占领主导地位,审美主体也受审美客体的影响,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有导向作用。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美学属性是它的固有属性,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就是从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中获得。审美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从哲学角度上来讲,唯物论主张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必定受客观存在绘画作品影响。虽然审美主体在绘画作品赏析中占有主要位置,但随着唯物论深化人心,审美客体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范围和趋向总是受审美客体的导向制约。

三、结语

绘画作品赏析属美学范畴,随着时代进步得到充分发展。但赏析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诸如梵高、毕加索等大画家就受时代的桎梏,没有机会在当代将作品发扬光大,随着大众美学意识的提高,他们的作品才得到认可。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有审美局限性,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不能说现在的审美结构就是完美的,但是相信随着美学的发展一定会愈加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雅璐.审美价值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4(04).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2

李素芬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伴随技术进步,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出现了崭新的学习情境——数字化时代学习的情境。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和世界开放教学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简称oRE)的推进,基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双重目的,高等院校加速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将网络课堂或混合课堂引入高校教学。同时,伴随混合式课堂理念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各种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作为辅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物理结构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作为运行网络教学空间、实施网络教学的载体,为全面实现“混合式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的特点

云平台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先进信息技术,云服务是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教学网络平台。华中师范大学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第一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中心、开课、选课、课程建设与学习等四个部分,其中,课程建设与学习包括课程资源、课程通知、课程大纲、在线回答和在线作业等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该平台体现了以下优势:

1.便捷的信息传达机制

云平台具备终端设备一体化和教学应用一体化功能,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建立了教师与学生的访问机制。课程中心列出了当前学习平台所有已开设的在线课程,包括课程名称、简介、主讲教师和课程Logo图片等,供教师和学生浏览,方便教师与学生掌握与查看教学信息。

2.突破传统局限,实现双轨学习

云平台作为资源的传输平台,能够上传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实现双轨教学,即视觉(图像)形式与语言(文字)的双重编码,图文并茂地展示课堂教学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实现在线互动、讨论

云平台具有提问功能。教师可以在网络预留基于学习活动的资源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在线留言积极回应,使师生在网络上互动答疑;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则负责引导讨论方向,并主动抛出问题,制订奖励政策,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答疑,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4.更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估

云平台中的评估功能除了针对学生期终的课程论文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活跃程度,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判断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5.优化、整合、拓展、共享学习资源

Hstar云平台能够支撑各种资源的上传与共享。通过教师对网络资源的精心选择,并将资源整合后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学习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师可在拓展资源中共享课堂教学以外的资源,包括文本、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源,以及老师自编的教学案例、虚拟实验、动画等资源。

二、《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的独特性

《西方现代绘画鉴赏》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艺术通识课程,是学校公选课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它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特征,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的特殊性及在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中的建设思路。

(一)教学手段的特殊1生

艺术鉴赏不同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单纯运用文字与语言来传授鉴赏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结合起来,因此,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对于艺术鉴赏课程尤为重要。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所具有的多元化特点,一方面使教学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和媒介来展现艺术史内容。与近现代之前的艺术史教学相比,西方现代艺术这一部分的教学可利用的影像和文献更多,保留的艺术家研究资料也更加丰富。自19世纪中叶照相术发明后,众多的艺术家和艺术家团体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搜集利用这些资料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直面真实的历史图像,更加鲜活地展现艺术史的研究成果。艺术巨匠毕加索晚年留下了大量的影视和图像资料;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达利,除了生活纪实性的影视和照片外,还留下了许多电影和电视采访资料。

除了这些与艺术史同步的影音资料,当代媒体在解读现代艺术方面也有许多成果。国外的美术馆、博物馆聘请了许多权威艺术史家和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当事人,来解读和叙述相关艺术史,并且利用美术馆中收藏的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进行现场拍摄,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通过影像获得体验和感悟。例如,英国BBC电视台解读现代艺术家的系列纪录片,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等制作的影视作品,详细、生动地展现了最新的现代艺术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穿插这些视频资料,展现艺术大师们的音容笑貌,成为西方现代绘画教学的一大特色。

另外,在现代电影艺术和技术的支持下,西方电影利用地理和资料上占有的优势,拍摄了一些比较符合艺术史真实面貌的优秀影片,例如,以艺术家人生为蓝本的传记电影《弗里达》《梵高》《高更》《莫迪里阿尼》等,通过引入入胜的故事隋节和极具感染力的视听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或美术学科中其他类别的鉴赏课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艺术鉴赏课程的感受性

绘画艺术作为平面艺术,其可视性是第一位的。对图示的艺术类通识课的教学,通常是以对作品的鉴赏为手段展开的。艺术家以色彩、明暗、线条为语言,描绘生活,描绘社会和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描写自己的心情,形成一幅幅绘画作品。因此,在艺术鉴赏课堂中,要以艺术家创造的形象为通道,走向艺术家的心灵,感受艺术家的情感。

2.现代绘画艺术与当代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许多现代艺术作品都被借鉴到设计艺术中。例如,几何抽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的绘画形式,简洁的原色和方块,几乎已经渗入现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装饰、服装到生活器皿,几乎无处不在;马蒂斯在晚年时创作的剪纸艺术给了现代设计师们无限灵感,荷兰著名画家、米菲兔的设计者迪克·布鲁纳(Dick Bruna)曾坦言,自己受到过马蒂斯作品《蜗牛》的启发;1998年足球世界杯开幕式上,歌唱家卡拉·布吕尼身着的白色礼服上装饰的两只大白鸽,像是从马蒂斯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天空》中飞出来的一般;达利的红唇沙发被现代家具制造者们乐此不疲地演变成各种版本;等等。这么多生动鲜活的素材,使得西方现代绘画鉴赏的教学更加多样和丰富。

3.教学内容更为错综复杂

进入20世纪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代艺术家们想要通过不断否定传统来建立起新的艺术标准,因此,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不断涌现又迅速被新的思潮和流派湮灭,而且各个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4.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性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艺术基本上都是沿着客观表现自然的路线前行的,但是,20世纪的西方绘画艺术,“自然”已经不是其表现的主题和目标,而是更多地成为艺术家表现其艺术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总体来说,20世纪西方绘画的两大方向是表现和抽象,这种现象是由20世纪特定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它展现的是新时期西方的一种抽象或表现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学生了解和熟悉的更多的是具象的艺术,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仍处于不太理解的状态,甚至一些人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存在误解和偏见。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根源上去分析西方现代绘画产生的原因,剖析现代绘画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的方式去理解和欣赏抽象绘画作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本质和意义。

(三)教学目的的特殊性

爱因斯坦说:“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作为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艺术选修课之一,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道主义情怀、提高人文精神修养为目的,集知识性、审美性、趣味性为一体,关注入的自身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影响巨大,从庞薰琹、林风眠、吴冠中的艺术探索开始,至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形成,无不体现着这种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结合着时代与文化背景,让学生树立起正确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不加改造地因袭,要让学生明白,树立文化地域性的屏障最终只能导致自身的封闭自守,这也是西方现代绘画教学的重要目的。

三、云平台下的《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前的分析

建设课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艺术知识基础、审美能力、已有经验、期待的教学目标等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在选课人数为100人的《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调查问卷中,发现80%的学生没有太多的艺术基础知识,只有约8%的学生有较好的艺术史基础,但是学生普遍喜爱绘画艺术。在选择重视知识性与审美性的选题中,有45%的学生选择知识的扩展,65%的学生选择审美的享受(其中包含两项都选的),因此,在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对艺术史知识进行“做减法”的处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云平台的“课程大纲”中,可以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利用任务和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以任务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相互协作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能力,充分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同时,在“拓展资源”模块,教师可以上传精心挑选的相关视频和文献资料,为学生提高阅读质量、拓展知识结构提供支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每一单元相应的“问答”模块,预留基于课程教学目的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做出回复并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方向,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贴合课程、引申学生的思考。进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将活动环节细化,以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比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活动小组,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活动进度,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知识结构的设计

1.生动宏伟的人文知识结构,打破只讲绘画艺术的单一性

基于艺术鉴赏通识课的诸多特点,在教学知识结构的设计中,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再分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各个单元又分别包含一系列的知识点,从而形成明显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并充分体现生动性和丰富性(图1)。以西方现代绘画“第八讲超现实主义·达利”专题课程为例,在该专题的知识框架图(图2)中将专题分为五个学习单元,即“天才达利”“怪才达利”“鬼才达利”“达利与超现实主义”和“小结”。与传统的设计相比,这样的学习单元设计更加生动且易于学生理解。以“天才”“怪才”和“鬼才”这三个形容词展开对达利的形象塑造,这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现代主义大师的形象便能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而且不失学术的广度和深度。

仅仅局限于美术学科的知识搭建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宏伟的人文知识殿堂。如图2所示,“超现实主义与达利”学习单元中,链接与之相关的弗洛伊德心理学,“摄影与电影作品”知识点中加入一些学生熟知的希区柯克电影,不仅能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还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发掘相互联系的知识。例如,在“抽象主义·康定斯基”专题中,链接相关戏剧的欣赏,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形式与精神;在“后印象主义·高更”专题中,引入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赏析(借鉴江西师范大学《现代绘画赏析》课程),等等。

“天才达利”单元向下展开四个知识点,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围绕天才的主题,以达利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讲述画家的人生故事。“怪才达利”单元讲述达利特立独行的行为艺术;“鬼才达利”单元在重点讲述绘画作品的同时,加入“摄影与电影作品”“装饰作品…‘设计作品”这三个知识点。画家不同形式的作品并不是孤立的,达利绘画作品中的形象也会出现在他的其他形式作品中,这些作品共同构成达利的艺术思想。了解画家的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画家的绘画作品,从而形成对画家艺术生涯和艺术风格的整体印象。

2.拓展视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搭建网络状的交叉知识结构

在鉴赏教学中,不能孤立地鉴赏一幅作品。教师在讲述达利的绘画作品时,将其与其他两位重要的西班牙画家戈雅与毕加索的作品进行比较,将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与达利的《西班牙内战的预感》这三幅战争题材的绘画作品并置,串联起一个同类型作品的艺术史网络,使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如,在导论“艺术的革命”一讲中,将横卧的裸女形象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从乔尔乔内典雅恬静的《沉睡的维纳斯》开始,到提香的《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委拉斯贵支的《镜前的维纳斯》、戈雅的《裸体马哈》、安格尔的《大宫女》、马奈的《奥林匹亚》,再到莫迪里阿尼的《枕臂的裸女》、毕加索的《戴项链的裸女》等,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图片,展示了—部生动的西方绘画风格演变史。将徐渭的《墨葡萄图》与梵高《星空》并置在一起,让学生就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在讲述印象派专题时,将印象派人物与后印象派人物之间的交集联系在一起,建立时间和空间上的流派交集。这些教学理念的实践,是建立在高质量课件基础上的,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课件至云平台中,并与教学录像整合在同一个教学活动单元内,使“视”“听”“析”可以同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 作品鉴赏 美术教学

高中美术鉴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高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素质,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习鉴赏习惯和鉴赏特征。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常见误区

(一)“专业课”型的失误

在美术作品分析中,关于绘画作品中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绘画专业语言。有些教师一讲到构图就必谈“三角形、S形”,一讲到色彩就必然分析“环境色、光源色”,这种“专业课”也许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懂。而面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

(二)“故事会”式的失误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招徕笑声,哗众取宠。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了作品,而并没有进行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鉴赏作品的能力。

(三)“模糊区域”型的失误

与此同时,美术鉴赏课也有一片“模糊区域”,教师在分析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是艺术家生平中的怪异举止,还是拍卖行中创下的惊人天价?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

(一)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

了解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分析作品,欣赏美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屹立不倒,不仅有外表的美,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影响。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静观默察,深入渗透自然。与之同化心灵和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及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

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是熟悉、亲切、陌生而新鲜的心灵体现。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罗丹的助手葛赛尔写下了《沉思》这座雕像给他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的张弛、往复。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人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得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得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地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引导学生在欣赏感受美的力量。一个朦胧中的少女有着自己的梦想,心灵的沟通与激发、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地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

(二)了解中西绘画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代绘画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以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老画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不懂中国绘画而研究日本绘画是不合理的要求,用长流不息来比喻中国的绘画是最合适不过的。”

欧洲的绘画是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品,发现于欧洲的西南部与中部。到了中世纪以后,由于基督教成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这一时代在绘画史上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清前途的障碍,需要很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门终于从古人的武器宝库里找到了饱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从而打出文艺复兴的旗号,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个新的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因此,欧洲的绘画是时而浩瀚,时而干涸,这与中国地绘画地源远流长是不同的。

三、结语

中国的艺术,那些黑色的墨迹,行云流水一般在白纸上酝开,所表达的意境尽在不言中。大象无形,至美无华。而中国的建筑艺术,其结构上巧夺天工一般的设计,与其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诉说着更为贴近自然的情感。看着那些亭台楼阁,想象自己走在那雕廊画栋之间,觉得心都可以宁静下来,感受周围一丝的风吹与草动,那是一种真正的回归。对于美术的鉴赏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对艺术品表达自己的鉴赏力。了解和感受美术背后的故事,科学技术教会我们如何生存,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则教会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屈晓静.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J].科技信息,2009年22期

[2]舍艳青.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03期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4

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放宽学术的视野,钩沉中国书画的历史,重审书画鉴定产生的原因,我们发现,书画鉴定之所以成为历史的必然,是由于在书画消费的社会化进程中,凸显一组深刻的供需矛盾。这一矛盾在促使临摹品出现的同时,也促使与之相适应的书画鉴定的产生。

中国书画鉴定萌生在六朝,形成在隋唐,发展在宋元,成熟在明清,系统理论构建在新中国。中国书画鉴定经历了由经验式辨识、感悟式品评、散论式理论叙述和系统理论研究的学科构建的演进过程。

一、六朝时期

提起中国书画鉴定,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魏晋,或许还可以再往前追溯。但中国书画鉴定行为的真正兴起,应该是在卷轴书画成为艺术品之后的事。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指出:“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

魏晋以降,卷轴画兴起,帝王贵族的庋藏之风随着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而兴起。魏晋绘画的初兴也同时孕育着“定”画之真伪,这是因为,在魏晋书画发展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中,包含着一个书画供不应求的新矛盾。这一矛盾的自律运动,使摹拓成为了缓解供需矛盾的重要方式,如阮璞先生所说:“当时的绘画作品只有借助摹拓,复制出‘不失神采笔踪’的摹本,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摹拓的经济作用的显露,为伪画的流行乃至绘画鉴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摹拓是现代印刷术未出现之前的一种传播手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临摹具有扩大流通量、平衡供求矛盾的功能,是一种调节手段。在魏晋,这些重要的社会功能的生成,最终为临摹书画的流行和鉴定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六朝时期,直接与品鉴活动密切联系的,当推南齐王僧虔《答齐太祖论书启》《论书》,梁陶弘景《论书启》,虞和《论书表》等。例如,陶弘景在《论书启》中记载了君臣二人问答共9篇,中间翔实地论及历朝书家墨迹之真伪优劣,前后师承关系,鉴别整理过程以及庋藏装裱诸端。虞和的《论书表》即是他奉梁武帝之诏与巢尚之、刘习秀、孙奉伯共同鉴定王羲之等人的遗迹,以鉴别真伪,品第优劣。内容涉及书法赏鉴,卷帙装裱,流传关系,书画轶事等。

此时还有庾元威和庾肩吾《书品论》、袁昂《古今书评》等书,侧重对作者及其作品的品评高下,技法方面的总结,尽管表面上与鉴定关系不大,亦可视为与之有相互作用的一个环节。

而东晋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论画》,六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王韦的《蓄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以及姚最的《续画品录》等系列书画著述专论中,众多内容都与书画的品鉴密切相关。尤其是谢赫的“六法论”,立论之精,至今对书画品鉴仍具有指导意义,不过这些立论都旨在对具体作品和书画家进行审美价值的高下判断上。传统的中国书画鉴定往往把鉴与赏相融一体,鉴中有赏、赏中有鉴、品鉴结合是中国传统书画鉴定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应该是六朝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是中国书画鉴定的发端期。

二、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书画市场有着相当规模,也极为繁荣。特别是唐代文风炽盛,朝廷和社会中人,不惜重金抢购书画,这就使得书画行情一再看好,并由此逐步形成市场和专门吃这一行饭的书画商。杜甫诗说:“忆昔咸阳都市会,山水之图张卖时。”就是当时咸阳书画市场的客观写照。

隋唐时期的官私鉴藏非常盛行,书画的供求矛盾比六朝更为尖锐,因此书画的复制和作伪比之六朝更盛,并达到较高水准。临摹书画大量产生并进入流通,使得流通或收藏的绘画真伪杂糅,难以分辨。于是,鉴别书画真伪对书画收藏尤其重要。

临摹超越习画的意义而具有多重的功能,为绘画收藏带来了困惑。对于皇室藏画的真伪鉴定,唐代似乎早在武德初就引起了重视。除唐皇室重视绘画鉴定外,由于绘画在流通过程中,真伪混杂,消费者稍有不慎,就会受到蒙蔽,民间收藏者也同样不敢忽略绘画的鉴定。如“家聚书画侔秘府”的张彦远家在购取画迹的过程中,就曾委托能铨定真伪的孙方隅、男盈、赵宴等鬻画商人为其搜寻真迹,而不愿贸然购画。

随着大量临摹品的出现,绘画的真伪鉴定成为了绘画消费者必然面对的课题。不过,文献资料显示,在唐代,绘画鉴定的实践经验还未走向散论式的理论总结,今天所能了解到的鉴定方法,主要见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卷三的论述。尽管如此,其鉴定方法的基本框架仍清晰可见:

(一)绘画组织语言的鉴别。认为画家虽然“各有师资,递相仿效”,但“似类之间,精粗有别”。张彦远举例说,田僧亮、杨子华、杨契丹、郑法士等人,虽然都祖述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但田僧亮以郊野柴荆为胜,杨子华以鞍马人物为胜,杨契丹以朝廷簪组为胜,郑法士以游宴豪华为胜,各有所长。

(二)绘画中建筑物、服饰用品和风俗习惯的考订。认为:“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乎详审。”为此,他举了如下一些例子:幅巾流传于汉、魏,幕离起源于齐、隋,幞头始用于周朝,巾子创始于唐武德年间。凡此种种,不可能在图像中随便出现,若有差错,一方面可能是因画家缺乏考订所致,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作伪者所致。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76―02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前苏联美学家莫・卡冈认为:“在艺术中,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只是体现艺术内容的许多具有同等价值手段中的一种手段,而诗意地把握世界――用思想感情去把握世界,较之理性的、理论的认识更为丰富,更为复杂和多面。”绘画与诗歌具有共通之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传统,诗歌所体现的意境为画家创作提供了灵感,而画家笔下的形象则为诗人提供了描绘对象。为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诗歌,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对所鉴赏的美术作品进行联想、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美术鉴赏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画中有诗

黑格尔认为,“思考能引起”。学生只有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才能感受到其魅力。绘画与诗歌具有共通之处,两者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境则是绘画与诗歌能打动和唤起欣赏者对作品形象展开积极想象的源泉。中国古代大多数画家和诗人都有画中题诗,托物言志的习惯:既追求对景物的再现和认识,也注重通过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反映自身的思想感情和追求。如,在鉴赏《板桥竹》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单独展示画中所题写的诗句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次,在学生对该诗意境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问:诗中所描写的竹子非常特别,你能够从诗中的哪些字句中看出来?有学生回答:竹子是不会“咬”的,“咬定青山”显然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也有学生说:“千磨万击还坚劲”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品格。再次,充分运用诗歌创造的意象为学生提供想象对象,把学生对诗歌的感觉迁移到对绘画作品的认识上来:大家能否想象一下,有这样一首题诗的画所表现的形象应是怎样的?鼓励学生通过动手画、动手写或借助语言来描绘形象,让他们通过鉴赏来印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再借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来引导学生猜想该作品是何人所画。这样做,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了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

二、诗中有画

纵观中国文坛画史,不仅有一些画家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且有一些诗人在绘画方面也表现得卓尔不凡。这些诗人将气韵是否生动、立意是否深远作为评价绘画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并将这一评价标准用于诗歌创作,进而创作出了很多描摹景物、立意深远、情景交融的诗歌作品。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诗歌的篇幅虽然短小,但诗人因选择了富于表现力的自然景色和山村风光作为描写的对象,并充分利用了律诗对仗的艺术功能,从而简洁而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山村晚景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表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表现了动态的山村风光。“明月松间照”,是写诗人所见,是静态;“清泉石上流”,除写所见之外,更着重写听,是动态,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而又朴素自然。“竹喧归浣女”是写所听到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写看到的景象,也是一听一见,但侧重于动态描写,两联形成了静和动的对照。诗人眼耳并用,把视觉和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于笔下,既有优美的景色,又有动人的音响。看明月高照,松林一片,清泉汩汩,流于石上;竹林丛中嬉笑的姑娘们在走动,荷花晃动处渔船在穿行。这不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吗?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一边让学生观画,一边让学生读诗,使学生感受“诗中有画”的意境,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诗画合一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6

关键词:物理;时空;光;色彩;相对论

据调查研究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科学生如果观看艺术展,大部分不懂得欣赏世界名画或其他艺术作品。在理工科教学中如果可以贯穿艺术审美,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概念更加形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用光的传播、色彩与光的原理、时间与空间的构建等物理知识和观点去理解视觉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亚威农少女》《圣弗兰西斯接受圣痕》等很多名画将会更加深刻的被理解和欣赏。

1从牛顿绝对时空观角度鉴赏乔托等人的绘画作品

1267年,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作品风格是宗教画,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金门相遇》《基督下十字架》《犹大之吻》《最后审判》和《哀悼基督》,他摆脱了拜占庭式绘画的僵硬风格,去除故作姿态的造作,通过平静的观察并感知自然,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运用“透视画法”,将人物之间和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拉开,按照一定的结构比例,更加真实地反映自然特点。乔托从绘画作品中感悟出的透视原理、空间力量的暗示,还有恰如其分的色调安排,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特色。例如,在《往十字架上钉人者》中,哀悼的圣母和使徒、持矛的兵士、飞动的天使、十字架上的基督等要素都通过简洁的画面予以处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红黄蓝色块分布使得生动鲜活的情节跃然于墙壁,把鉴赏者的眼球定位在死亡基督和悲伤的圣母身上。再如,《犹大之吻》,耶稣和犹大的四目对视,平静对慌乱,体现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融入绝对静止时间的理念,通过人物的表情把视觉的瞬间体验凝滞于这幅壁画上,在鉴赏者心目中引起共鸣和振荡,通过艺术的方式对时空进行组织,这是绘画艺术作品中最早对于时间框架的定义。在乔托之后的300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才得以建立,它与乔托的绘画在时空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对现实的模仿,只不过二者是在不同的领域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而已,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2从光和色彩的角度鉴赏印象派绘画作品

印象画派的出现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统色彩观念的创新,以粗放的素描笔法捕捉阳光下对象物瞬时的色彩活力,并充分利用光色原理创立色彩体系,体现了自然清新的生动感观。印象派可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众所周知,光使得整个世界变得优美多姿,物体吸收光或经过反射以后,便具有了色彩的魅力,否则,没有光就会漆黑一片。牛顿用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拉开了光色研究的序幕,托马斯•扬更是在实验室中证实了光的波长、频率与颜色之间的关系。在绘画艺术作品中对光色关系的探索具有标志性的则是印象画派的作品。莫奈在阳光下写生,发现了冷暖色调的奇特变化;毕沙罗用点彩法绘画,发现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雷诺阿则以散落在人身上的光影,组成明暗冷暖交互的节奏感,获取动人的效果。再来看看他们的作品,莫奈的作品《草垛》和《睡莲》,展示了对象物的画面受天气和阳光强弱的影响,体现出笔者细致的观察和对色光变化精准把控的能力,《日出•印象》主题是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水面无限的光辉,作品把光色融合在一起,给予鉴赏者以视觉感知。马奈的作品《阅读的女子》,多种色彩和灰色的运用使得女子的面部表情更加突出,整个画面呈现出十分和谐的效果,《草地上的午餐》通过鲜艳明亮和强弱对比的色块,造就出别样的意境。雷诺阿《红磨坊街的露天舞会》,透过树叶间隙照射的阳光,使得对象物色彩斑斓,真正实现了“光是绘画的主人”。修拉的《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人景之间按比例进行几何分割,画面的色彩量达到了均衡与统一。塞尚则用色彩取代了线条、阴影和透视原理等关键的部分,从其作品《圣维克多山》足以看出冷暖色调并存的立体表现,《埃斯泰克的海湾》用变化多端的蓝色切断空间,达到了否定在深度中消退幻觉的效果。西斯莱的《洪水泛滥中的小舟》以灰、蓝和棕色调的变化让鉴赏者对平淡无奇的水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康莱大桥》彰显了色彩的喧闹和形体的照相式效果。

3从爱因斯坦相对论角度鉴赏立体画派作品

20世纪立体画派初诞生于法国,其主要特点是以多角度描写对象物,通过平行或垂直的线条和散乱的阴影,背景与对象物相互穿插,削弱了作品中的描述性和表现性因素,呈现几何化的四维空间特色。以1912年为临界点,立体画派又可分为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毕加索、乔治•布拉克、莱热和格里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1905年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与立体画派的发展几乎同步,它颠覆了经典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理论,创立了平直时空理论,它认为时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参考系和观测者的运动状态有一定的关系。爱因斯坦与立体画派代表人物毕加索同属各自领域划时代的天才,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07年,毕加索用四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亚威农的少女》,这幅画打破了传统的叙事风格,灵活运用了几何构图和实验手法,从绝对时空跨越到相对时空,压缩扭曲的时空表现于画布之上,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相对独特的,鉴赏者不能简单地理解作品的核心内容,它被美国外科医生伦史莱因博士称呼为“通过图像表现相对论原理的革命性新艺术形式”。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房子》中,几何化的房子和树木压缩了画面的时空深度,画中的景物都能清晰展现;另一幅作品《静物》,体现出“以光速运动的观众可能看到的色调”。莱热的巨幅油画《三个女子》,人物似乎是用铁管、螺钉和铆钉拼装组合而成,表现得比较僵硬和机械。格里斯的油画《吉他与乐谱》,画中的吉他、乐谱、桌子、台布及窗户等,都按照完整而严密的伞间结构用几何形的大色块表示,给予鉴赏者一个三维空间幻觉和平面感共存的绝妙画面。1937年,毕加索创作了《女人肖像》和《格尔尼卡》,被评论为“打破了空间,又重构了空间”。1939年,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创作了《温室》,其解释是:“如果你的寿命足够长,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后脑勺。”这幅作品也是“以光速运动的观察者可能看到的景象”。所以说,立体主义画派用艺术的形式颠覆了时空观。

参考文献:

[1]史莱因.艺术与物理学——时空和光的艺术观与物理观[M].暴永宁,吴伯泽,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艺术潜能;品质;兴趣;素质教育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完善素质教育。基于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探究,提高自己的感悟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可以成为全能的社会有用之才。

一、利用艺术眼光欣赏作品,培养鉴赏能力

学生在学习美术时首先要具有一双能够欣赏美和观察美的眼睛,只有发现了美,学生才能够形成对美的感悟和体会,进而分析美和鉴赏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利用艺术眼光来欣赏作品,看到作品的精神和本质,进而可以了解艺术品美在哪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真正美的艺术品是所有人都喜爱的,也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欣赏明确美在哪里的。例如在学习《风格多样的建筑》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建筑,如故宫、长城、布达拉宫、泰姬陵、狮身人面像、悉尼歌剧院等,通过具体的建筑来加强学生的认知度,使学生在观看中可以了解建筑的涵义,范围,类型以及基本的艺术特征。学生通过对具体建筑的观看和欣赏会在欣赏中了解建筑艺术,进而品味建筑艺术,通过观察和分析树立正确高雅的审美观,无形中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建筑艺术的价值。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观看和鉴赏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样的认识才是最直观,最具体,也是最真实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时,要多引导学生利用艺术眼光来欣赏作品,鉴赏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主动地探究艺术,提高艺术修养。

二、鼓励学生探究作品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会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才都有着综合艺术修养,例如古代的才子都精通琴棋书画,宋代的文人常常在诗画间游弋。外国的居里夫人的钢琴弹得是无与伦比,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也是引人入胜……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背景的探究,以及对作品内涵的分析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观,精通艺术。例如在学习《写意山水画》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游春图》让学生来欣赏和探究。学生通过观看会了解作品采用了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通过进一步探究学生会了解,这种绘画方法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开创了青绿山水画法的先河。欣赏中学生会逐步地对艺术作品形成了解,完善认识,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情况,通过鉴赏和倾听的方式来讲评山水画的内容与艺术美。学生会看到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反应,通过鉴赏和观看学生会体会到其中蕴藏的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学生逐步地欣赏和探究,学生会感受到山水画的意境美,在欣赏中逐步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情感,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艺术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艺术内涵增强的同时,文化修养也在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生相互交流切磋艺术,提高形象思维

培根说:“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写作可以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在这里可以补充一句,绘画可以培养一名富有想象力的人。美术学习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要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进行绘画和创作,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可以在绘画中得到提高和锻炼,进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要通过恰当的交流来完善学生的认识,教师参与到交流中会确保学生思考方向的正确性,帮助学生站到更高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长大后的我》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讨论如何绘制“长大后的我”,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和观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人物的特征,使学生学会合理布局画面的结构,通过细节来展现出不同职业人物的特征。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憧憬自己未来的样子。教师的帮助会促进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职业,掌握绘画技巧和绘画知识。

四、建立个性施展才华舞台,挖掘创新能力想象力

在小学生眼中,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有着各种可能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思想很简单,他们的认识很单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建立一个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可以在这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美术课堂就是学生的创作课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而使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绘画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固定思维模式的创作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生活与艺术完美地联系在一起,美化生活,创作艺术,展现出学生美好的想法。例如在学习《我的留言册》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美丽的留言册。学生在动手绘画和实践中会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绘画,大胆描绘,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提高艺术设计水平。

总之,教师是学生艺术学习之路上的领路人,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无形中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发现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会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展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现代油画;审美情趣;哲学思想

0 前言

从古至今,随着人类各种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美术史也随之不断地发展。但是人类美术史的发展和进步并不是某位美术家或者某位画家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某个民族的责任。人类美术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责任,所以会出现各个民族的绘画技巧、绘画思想和哲学理念之间的相互交流及相互融合。在中国不断发展,中国现代油画融入部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后,仍然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同之处。本文分别针对中国现代油画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进行探究,探究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对我国现代油画的借鉴及发展作用。

1 中国传统绘画构图概述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众多传统文化中最有魅力的一项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指的是中国画),给我国留下了很多优秀遗产瑰宝。构图是绘画的专有名词,定义为绘画人在绘画时对纸张上绘画内容合理地排版和布置,为广大欣赏人形成独特的画面意义和特定的空间结构,并通过良好的构图和良好的艺术制作形成完美的艺术冲击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具象和说服力。我们在欣赏绘画时,常常关注绘画本身给观赏人带来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绘画人艺术修养的直观体现。同时这种感觉也是艺术创作人经过长期绘画创作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敏感性,这种艺术敏感性是在艺术人本身艺术之上,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艺术作品中的构图。

2 中国传统绘画构图与油画的差异

2.1 审美根源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图和中国现代油画的构图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现代油画的探究对象是自然中的各种物质、艺术元素和宇宙中物质,由于这些研究对象本身的客观存在性和本身的结构性质,所以在绘画中应该注意研究他们的本身色彩变化、光线关系和透视学角度等问题,这就直接导致油画的构图更加偏向于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比例、透视、色彩等关系。所以,油画在构图中更加注重绘画物体的真实性和色彩对比。而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注意的是画面构造的完美性和合理性。在构图中应用虚实结合给人不断遐想,主次分明突出绘画主旨,合理布白是整体画面流畅不空洞。布白也是绘画人整体情感的体现和绘画意图的升华。宋代画家郭熙在绘画《临泉高致》时悟出流传至今的有效绘画方案,即凡绘画应先定内容主次,再定物置即远近,最后定整体高低,这一理论提高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层次,推动我国绘画技巧特别是构图技巧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中国传统绘画要求绘画的整体的流畅性,虚实的对比性,和整体物与物的流畅程度与合理程度。但是通过对比发现,中国传统绘画和现代油画都有着各自独特构图特点和完善的构图理论。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油画要不断发展应该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论和思想,使油画不仅仅能够体现出具体的物质本相也能够具有物质的意境,和画家对构图的整体掌控能力。

2.2 绘画精神的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是将绘画人本身的精神和画面本身的意境相互融合,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也能够感受到画面的意境,领悟到绘画人本身的精神和其他方面的内容,并通过良好的构图和艺术创作形成完美的艺术冲击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具象和说服力。我们在欣赏绘画时常常关注绘画本身给观赏人带来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使绘画人艺术修养的直观体现,同时这种感觉也是艺术创作人经过长期绘画创作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敏感性。所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不仅仅注重画面的合理性,更要注重通过合理的构图展现出将为众多欣赏人提供一个画面之外的画面,并通过这个画面将绘画人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现代油画长期以来的构图是以理性构图为绘画原则,在进行油画制作中注意绘画物体的真实性与客观存在性。油画刚刚形成时主要的绘画技巧是使用焦点透视法,即画家的眼睛作为光源,对所画的物体进行透视观察,从而更好地将所绘画物体的形状,色泽更真实地展现给人们。通过焦点透视法所绘画成的作品,画面中的物体高度统一。之后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现代油画绘画技巧才从基本的焦点透视法,拓展成使用色块、不同线条和颜色进行对比而表现空间的存在,形成一会定非平面的立体空间。

3 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对现代油画的影响

不管是传统绘画还是现代油画的作品中,构图都是重要的绘画阶段。实际的构图都是经过绘画人的初步构思在有草图情况下完成的,构图也是应用虚实结合给人不断遐想,主次分明突出绘画主旨。合理布白是整体画面流畅不空洞,布白也是绘画人整体情感的体现和绘画意图的升华。中国艺术家可能认为,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西方绘画的科学准确性并非是恰当的追求。现代油画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形式,如参考中国绘画中的高低起伏,层次分明,虚实结合提升层次;使单一的平面化更加有画面感,使画面更加生动,色彩更加靓丽,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装饰性。再联系画面中每一个形象将所有形象均串联以来,构成一个生动的画面。

3.1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构图的解读与运用

中国现代油画在中国当代历史中不断发展进步,吸收国外高端的绘画技巧的同时,也吸收我国中国传统绘画的绘画要点。所以通过观察中国油画和西方油画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其中的差别。例如,我国新文化运动之后,我国的知识分子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也不断融合我国传统经典的思想,使新型的文化意识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同时我国现代油画也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绘画体系和审美观念。此外,在这个时期很多画家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形成了不同的作画风格,绘画风格是画家的作风,性格等精神的体现。

3.2 借鉴传统绘图构图实现现代油画的持续发展

随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的艺术创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我国人民绘画创新方向的变化和我国广大人民的审美特点、审美观念的变化。所以在这种大的变化的前提下,借鉴传统绘画构图实现现代油画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我国不断进步对绘画事业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我国油画家和艺术家的选择。所以借鉴传统绘画构图促进中国现代油画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4 总结

目前我国所欣赏的艺术作品和所学习现代油画的经典技能,都是经过老一辈艺术家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断努力创新的经验积累,是适应时展及更替所形成的新型绘画技巧和画面。这些老艺术家通过不断学习国外高端的油画技巧,同时汲取我国传统的绘画构图方式,使中国现代油画不断被我国人民所接受。所以我们针对现代油画的技巧等应不断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用我们的手中的画笔,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底蕴。

参考文献:

[1] 黄南男.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对现代油画的影响研究[J].东方教育,2014(4):102-103.

[2] 王洋,宋艺雯.浅谈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对现代油画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3(28):16-17.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9

关键词:绘画艺术 鉴赏教育 美术教育

每一个视觉健全的人都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从个人的角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但要从专业的角度进行鉴赏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鉴赏是一种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能力。因此,鉴赏高于欣赏。初中美术欣赏主要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美术史论和多少美术技法理论,其根本目的是学会用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用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教学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人的高尚品德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欣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欣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但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呢?我认为应该按以下四步来进行:

第一步:简单描述: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因此,在欣赏的开始,应先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举杯.双重自画像》,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压缩的风景和高举的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篇10

《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普通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近年来不断地探究“教”与“学”的关系,本人对如何提高美术鉴赏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欣赏作品的分类

美术教材的欣赏可以归类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的名作欣赏,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椅子的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画的欣赏,每节课前面都有插图,这些范画插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让人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技能直观重要。三是中学生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内容即天真浪漫,富有情趣,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现代设计和民间美术等作品,这类作品制作精致,具有不同特色,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视野开阔,产生浓厚兴趣。

二、欣赏角度的多样化

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给学生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中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稣向十二位门徒说出其中一个出卖他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态各异。而油画《开国大典》让我们看到了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二是艺术风格的欣赏,它包括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技巧。如达芬奇的作品《梦娜丽莎》,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 ·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蒋兆和的《流民图》,全以毛笔、水墨画出,其形象描绘之具体、深刻,在现代绘画史上是鲜见的。蒋兆和把西画素描手法引入中国画、每画一个人物都必求有生活依据,有相应的模特儿作参考。他适当吸取光影法刻画人物面部,但又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这是自近现代倡导写实主义绘画以来,在人物画领域所获得的巨大成果。齐白石的《虾趣》,简单的几笔淡墨侧锋用笔,使各种异态的虾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可以讲一讲齐白石画虾的故事,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美术教学注意的几个方面

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除了本身要有精良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另外,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做到多样化,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学生也容易接受。如我在讲课之前,先把徐悲鸿的《骏马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而且如此美的画,在学生们止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欣赏要有重点,有些作品是以艺术特色、表现技法为主的,像素描人物、色彩风景、景物等,而有的作品在欣赏艺术特色的同时还要领会它的主题,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王式廓的《血衣》等,教师要做到有重点的让学生欣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印象。

三是欣赏作品不可过深,超出学生欣赏能力的范围,教师可以少讲,甚至可以不讲。要欣赏让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构图、造型、色彩、线条等等。

四是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艺术化、生动化,改变以往传统式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在讲课的过程中旁征博引,让学生有被动变主动,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还可以采用提问、讨论、故事、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要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