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4:27:38

中国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篇1

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繁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加,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1949年建国时,我国有科技期刊80种,1956年增至200种。1978年新闻出版署成立,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对全国正式出版期刊进行了重新登记,换发了新的期刊登记证,获准正式出版期刊6000种,其中,自然科技期刊2800种(占48%),10年增长了7倍。2005年经过整顿提高,期刊稳定在4957种。[1]二是已办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期刊整体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期刊总量迅速上长的同时,如何有导向性提高期刊质量,成为期刊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评价“核心期刊”就产生了。

1992—200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先后有4版问世。纵观4版《总览》中的核心期刊,特点显著:一是刊源数量不等:第1-3版《总览》的候选刊物约1万种,分别遴选出2174、1596和1571种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约占期刊总量的21%、16%和15%。第4版《总览》待选刊源约1.2万种,最后筛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入选率为15%。[2,3]二是核心期刊的筛选指标不同:编制第1版《总览》,主要采用载文量、文摘量、引文分析综合筛选;第2、3版《总览》增加了“影响因子”;第4版《总览》将“他引量”和“获国家奖或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2项指标纳入筛选指标,去掉了“载文量”。[4,5]

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引导效应不力

科技核心期刊是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期刊”战略的实施应该结合我国科技计划重点方向、科技发展的学科优势和新生长点的实际格局,遴选一批国内领先和国内重点培育两个层次,进行重点支持。可是,在我们现行的“核心期刊”遴选指标体系中,没有这方面的指标要求,使其学术引导效应严重不力。

(二)“影响因子”对“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作为“核心期刊”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的影响因子,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一是分子,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二是分母,该刊前两年发表的有实质性的论文和述评的数量。活跃的学科其期刊的影响因子要大大超过不活跃学科的期刊。有的学科领域的研究比较窄,从事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数不是很多,即便所有有关的科学家都加以引用,其引用次数也不会很高。所以,某一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只能说明该刊的总体质量高,并不能得出该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质量都高。[7,8]

(三)科技“核心期刊”缺乏人力资本质量评价

纵观4版《总览》中的“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期刊采编人员综合素质评判指标缺乏。期刊业是知识密集的智力型产业,采编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期刊出版质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刊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的科技“核心期刊”编辑部只有1个固定编辑,为了节约出刊成本,其他采编人员都是聘用无业人员,他们没有学术专长,也不懂期刊行业知识,只是完成错别字校对等低级工作。所以,科技“核心期刊”缺乏采编人员素质考量,“核心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极大的质疑。

(四)科技“核心期刊”的行业分类不明确

科技“核心期刊”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核心期刊”应该起到行业风向标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发展,人们对科技期刊多样化需求增大,综合科技期刊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各种专业期刊应运而生。同一行业、同一研究领域可能出现多种刊名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如何提升其质量,行业内的科技“核心期刊”的设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同行业科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高学术水准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选原则与方法

(一)遴选原则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二)遴选办法

1.遴选范围。创刊5年以上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按国家有关规定,期刊社必须满足采编人员数量和质量规定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具备集约化发展趋势、由全国性学术社团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2.遴选指标体系建设。(1)定量指标:一是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各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标,包括被国内外要数据库,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被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收录情况;被国内重要图书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图书馆收藏情况。(2)定性指标:一是编辑队伍考核。对编辑人员从数量到质量进行严格审核,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的基础。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必须具备该专业期刊高级职称或相当于该职称的学术水平,并在本专业有持续的在研项目,使其学术水平有不断的提高。其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必要的数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编辑部要有良性的经济循环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评定期内的获奖情况,以及期刊中论文获奖情况。

(三)遴选程序

1.自愿申报。由期刊主办单位直接向当年的“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

2.资格审查。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按照遴选原则、范围和评定指标的要求对报送的“核心期刊”评定材料进行严格审查,本着宁缺勿滥的责任精神严格资格审查。

3.评审。对于资格审查通过的申请材料,交送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集中评审,由申报单位简介报送材料,然后进行评委质疑答辩,最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择优选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技“核心期刊”。

4.公示。由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评审通过的被选“核心期刊”进行为期3个月的公示。公示期内,“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于有异议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并进行严格处理,还公正于民。

5.审定。公示期满后,根据公示反馈意见,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上报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最后研究正式批准当年科技“核心期刊”,并向社会公布当年入选的期刊名单。

四、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强化科技“核心期刊”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工作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政出多头,管理分散,即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各个部委、部分大学图书馆、还有一些经济实体都可以进行“核心期刊”的评定工作,形成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不仅给科技“核心期刊”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科技界科技评价和人才激励造成导向混乱,无所适从。因此,必须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笔者建议: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设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由该办公室牵头组织三年一度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和监督工作。

(二)实施科技“核心期刊”的分类指导,个性化管理

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性质的期刊,有时缺乏可比性。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管理,应对不同类型的科技“科技期刊”实行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克服“一刀切”管理带来的弊端,使科技期刊遵循不同性质、社会功能、社会需要而科学合理地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对其实施正确引导和宏观管理。

(三)强化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风向标作用

在核心期刊的评审中,期刊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杂志要想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高杂志的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但是一个杂志要想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改变难度很大,很难想象许多高水平的论文会选择一个非核心期刊来发表。提高杂志影响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让读者能更方便地读到自己杂志,杂志文章被人阅读的多了,引用的概率自然就会提高,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扩散因子也会随之提高。

目前,读者来阅读杂志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到图书馆查阅或自己订阅,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到互联网上查看,而且到互联网上查询的比例越来越大,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期刊编辑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扩散作用,提高期刊影响力。

摘要: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何评价期刊质量成了期刊界的重要课题。然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存在很多问题:学术引导效应不力,“影响因子”对“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科技“核心期刊”缺乏人力资本质量评价,科技“核心期刊”的行业分类不明确。如何优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选原则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遴选原则、遴选范围、遴选指标体系建设、遴选程序等方面必须进行优化;而且需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强化科技“核心期刊”组织管理体制,实施科技“核心期刊”的分类指导,实施个性化管理,强化争创科技“核心期刊”,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科技“核心期刊”;评定问题;遴选方法;指标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我国科技期刊现状及管理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45-1049.

[2]庄守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林被甸,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戴龙基,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戴龙基,张其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公晓红,冯广京.我国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82-188.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篇2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办刊/探索

【正文】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研的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传播科技信息最大载体的科技期刊国际竞争愈趋激烈,我国科技期刊不可回避地融入国际已成现实并将深入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各类期刊数量增长发展很快。据报道,至2002年,数量已达4457种[1],基本覆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2],进入国际期刊大国之林。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国际影响不高,已经进入国际行列的期刊也多处于国际同类期刊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并且没有知名度。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科学家仍多向国外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很多优秀的研究论文、即最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大都在国外其他杂志上发表,很少在我国自己的期刊上刊登,形成了我国期刊不能直接反映国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进步最新动态的矛盾。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科技期刊被世界著名检索收录偏低的原因以及与国际化期刊存在的差距,研究如何办好我国各学科具国际化发展前途的主流期刊迫在眉睫。

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检索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1.我国科技期刊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所居位置的统计

根据200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从1993年的9617篇增至2000年的30499篇,7年中增长3倍,年增长率为18.1%,1999年、2000年增长率分别为23.4%、24.6%。论文数世界排序已由1993年的第15位跃居2000年的第8位,位居美、英、日、德、法、加、意之后[3]。

2.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工程索引》光盘检索数据库(EI)收录的统计

我国科技期刊1988~2000年13年间,被EI数据库收录的计185种,其中,2000年收录的达8503篇,比1988年增加了78%。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美国EI光盘数据库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前12种我国科技期刊中,全部是由我国重点大学、著名高校主办的学报[4]。我国科技期刊2001年被EI数据库的收录计113种,收录论文数达9346篇。

3.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金属文摘》(MA)光盘数据库收录的统计[5]

1990—1999年间,被美国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计64种,收录期刊论文15481篇,被收录论文涉及三个学科,即:TG(金属学、金属工艺),TF(冶金),TB(一般工业技术)。我国科技期刊每年约40种被MA收录。

1990—2001年被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计103种(2000年69种,2001年73种,收录期刊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58.7%)。

1999年收录我国科技期刊论文数1386篇,2000年收录1736篇,2001年收录1963篇,收录论文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41.6%。

4.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化学文摘》(CA)被收录的统计

1999—2001年,我国(含台湾)科技期刊进入美国CA千种表计177种(台湾计17种),近1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在5,千种表的最好名次一直保持在200名以内。

有两点值得注意:

(1)入选美国CA最高名次的我国科技期刊是《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其次是《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和《科学通报》。

(2)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入选CA的期刊之比是177∶4420,入选率占1/25,比率太小。

二、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性期刊的主要差距

1.我国科技期刊何以不被美国科学信息所(414)等著名检索系统所看重[6]

“国际性期刊”是指用英文出版的学术期刊,收录、刊发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论文,并通常是由跨国编辑人员编辑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领域发行或传播的权威性学术期刊。国际性期刊主要集中在美、英、德、日、荷兰、前苏联等6个国家和地区,约有期刊7301种,占国际性期刊总数的82.7%,其中美国占有3124种,占国际性期刊总数的35.4%。

1996年,我国科技期刊论证小组的有关专家在考察美国科学信息所(ISI)时,其所长SCI的创始人E.Garfield曾就有关各国科技期刊入选SCI的有关标准和依据做了如下描述:

(1)科技期刊的被引用总次数是取舍该期刊的重要依据。

(2)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用总数的差别使用“影响因子”作为其评价指标。

(3)遵循国际通行编辑惯例的科技期刊作为重要的入选依据。

(4)根据国际知名专家的评判以及订户、出版单位等对该期刊的反映。

(5)“国际性期刊”是首要的选取依据。

(6)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被SCI选取期刊的多少无关。

2.我国科技期刊入选SCI比率较低的原因分析[6]

(1)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科技水平的主观轻视思维定势

目前第三世界国家约有80%的科技期刊尚不被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所认识和重视,被其收录的更是微乎其微。第三世界国家的科技专家及学者约占世界研究学者总数的24%,而科研经费只占全球科研经费的5.3%。美、英等国科技界片面认为:第三世界科技界的首要研究领域应去关注本国人类营养和机体免疫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不是去搞什么高精尖的研究课题。美国SCI的这种思维定势以及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有限和薄弱的科研能力,应该说也是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偏少的原因之一。

(2)发行工作的不灵活

我国的科技期刊的发行市场,无论在体制上、管理上、操作上都极为僵化、生硬。长期沿袭计划经济模式,上级主管部门除了每年向期刊出版单位发放市场营销调查表之外,几乎看不到有所作为的政策和行动。虽然实际上各科技期刊编辑部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挖掘潜力,但是在编辑部之上,又有所长、科研处、院长、校长的层层管理限制,编辑部的这种积极性往往在这种控制下消耗掉,最终的结局是:老老实实的干好本职工作方为上策,有时还被理解为不务正业的瞎折腾。目前在国内的科技期刊发行市场缺乏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千刊一面、万刊同价的局面,一直得不到改变。在广告经营上,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部无所作为,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对期刊广告缺乏理解和支持,尤其高校学报因其发行量少,广告商不愿进入,因此互为因果,更使高校学报的发行雪上加霜。

(3)缺乏对国际性期刊成功办刊经验的学习

成功的国际性期刊,都有着一整套的办刊经验,比如:期刊定位、语言的选择应用、国际化编委、发行的国际化、稿源的国际化、审稿程序的国际化与严肃性、专业的高水平英文编辑、市场化的运作体系等等,由于经费等原因使得国内科技期刊编辑部很难有机会去学习;同时又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灵活,造成在消化吸收这些经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三、科技期刊国际化办刊思考

1.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国际化[7]

本着创办国际性期刊的目的,研究参照国际上学术期刊的基本模式。如国际上很多期刊的编委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一些期刊的编辑部虽然在本国,但在他国聘请编辑或编委会主席等做法,对期刊稿源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显然得非常必须的。CellResearch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做了初步的尝试。在1990年前,CellResearch创刊之初就组织聘请了一定比例的国际化编委。1996年以来至今,又陆续聘请了一批海外科学家作为本刊国外地区编辑,至今已先后有7位国外地区编辑,协助本刊开展了英、美、加、澳国等地区的工作。实践证明,国外编委和国外地区编辑们非常热情地亲自撰稿、荐稿、审稿,并积极开展国外地区的宣传,组织专刊论文等,对本刊国际稿源的组织、论文审阅和质量把关做了大量工作,帮助本刊完成很多国内条件下难以实现的目标;与此同时,编辑部也受到了来自他们的关于国际期刊的办刊方法、理念的影响,帮助开拓了国内编辑的国际化办刊思路和实践。

2.稿源和论文质量的国际化

(1)稿源的国际化

作为以全英文报道原创性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国际期刊,CellResearch首先以刊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基金和项目资助的国内优秀原创性成果论文为主,同时还非常注重组织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科学家的来稿。本刊从创刊号起就开始接受刊登国外科学家来稿,1997年以来,国外来稿刊登率保持在3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

(2)审稿的国际化

在国内,除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一贯支持外,近年来一大批海外学成归国的优秀年轻科学家,由于他们很强的学术水平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的背景,对来稿论文敏锐的评判和鉴赏力,成为同行审稿专家新生力量的资源。在国外,我们一方面依靠和发挥国外编委和地区编辑的作用,同时更多地依赖因特网的方便快捷、利用国际检索系统及时、丰富的网上资源信息,使国际范围的同行专家审稿逐步开展,感到国际同行间的审稿和交流不再受国家和区域的限制。由于国内外同行共同参与审稿,对于客观、准确地评判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减少误审、加快周期均很有帮助。

(3)研究国际学术热点、组织专题论文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实质取决于其论文学术价值的可靠性和时效性。观察科学研究的国际动态,发现和选择热点课题、组织出版专题论文,以提供读者更有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如CellResearch国际编委会和编辑部于1999年讨论确定了细胞凋亡专题,通过国内外编委和地区编辑们在国内、外约稿、征集了以细胞凋亡为主题的包括研究论文和综述共10多篇论文的专刊,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刊登。根据ISIWebofScience引文检索报告,这些论文在发表后的几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国际引用。

(4)科技期刊与国际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科学家充分交流最新研究结果和讨论疑难问题的最佳场所,也是获取最新研究动态的极好机会。因此,也是科学家和期刊编辑可以共同享用的一个平台。而国际会议则是更大的平台,既有利于推动开展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和交流,也有利于本刊的国际宣传和组稿。

3.建立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是优秀期刊的重要保证

(1)编辑人才的高素质

编辑应具有对稿件的“鉴别能力”,他应当是科技论文的伯乐。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编辑人员的知识不仅要博,还要专。编辑应具有对审稿者的“鉴审能力”。审稿专家的审视意见是否正确或恰当,编辑的“鉴审能力”至关重要。编辑应具备与作者的“沟通能力”。与作者广泛的联系和深入的接触,随时掌握作者群的科研动向以及他们近期的工作状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期刊在他们中间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有哪些,问题的及时反馈,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2)编辑部人才配置要高效协调

编辑部应为编辑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一种氛围,工作上既要委以重任,又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扬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大家齐心合力为争创一流期刊而努力奋斗。

(3)抓好编辑人才的继续教育

在高速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个层次的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应定期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要不断地充电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编辑人员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才能使期刊高水平地发展。

4.语言及出版标准规范的国际化

国际化期刊在语言的选择方面,应该更多的考虑学术成果交流的无障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而英语是最符合的语种。因此科技期刊在向国际化进军的征程中,应首先考虑英语的使用。

目前,国际上筛选期刊的重要指标就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即被引用论文的总次数与的总数的比值。通过引文统计得到的影响因子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期刊的水平。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我们在论文的写作、文中插图、参考文献的引用上都应采用国际标准,尤其是英文期刊更应符合国外的语言习惯,标准规范的国际化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邹大挺.中国科技期刊明天会更好—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副司长邹大挺谈科技期刊建设问题.中华读书报人民书城网,2004—03—08..

[2]陈宏愚.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制度建设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4.

[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19—24.

[4]鲍国海.1999—2000年EI光盘收据库收条中国科技期刊的新变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5):344—345.

[5]鲍国海.1990—1999年美国《全属文摘》光盘收据库收录中国源期刊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25—26.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篇3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总量4958种,仅次于美国的12274种和英国的6214种。2010—2019年,全球范围内共有16个国家的数量超过30万篇,美英两个传统科技强国在期刊出版物数量、数量、影响力等方面均居世界前两位,优势明显;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中国期刊的发文数量排在世界第5位,期刊引文影响力居第10位[3]。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杨卫主任在2020年8月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明确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相对滞后,面临论文收录流失情况严峻、期刊规模化小且数量少、学科分区分散不均、期刊总数量增长率较慢4个方面的难题[4]。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通报》主编高福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期刊的服务质量与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期刊的作用与其所要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完全匹配[5]。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鹏认为,分散办刊严重制约了期刊发展,造成了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缺乏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高端品牌期刊[6]。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认为,市场化不足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造成严重制约[7]。《经济学家》编辑部编辑朱文佩认为,与欧美等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强国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在整体质量、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期刊的传播力远远赶不上我国科研水平的进步与提升[8]。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改变科技期刊发展严重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的现状,建立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支持我国科技期刊发展。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始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1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委联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启动;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大大提升了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和活力。

2引导研究方向

科技期刊引导研究方向的作用由来已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说过:“科技期刊既是龙头,又是龙尾”。在中国科技峰会———首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蛋白质与细胞》主编饶子和提出“科技期刊应该寻找真正优秀的科学论文,以文章发表的导向作用,来引导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也同时引导资助机构的资助方向”。科技工作者主要通过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方式展现其研究成果,科技期刊能够反映出科研状况以及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以《中国给水排水》为例,该期刊是由国家住建部主管、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水行业“首席杂志”,期刊主要刊载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两类内容,其中上半月的理论研究主要面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企业研发人员,刊登理论研究论文,报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下半月的工程实践主要为来自生产一线的设计及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刊登工程与技术实践方面的论文。该期刊还不定期围绕行业热点问题开设专栏,如“海绵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给水深度处理与南水北调”等。通过这些专栏,读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11]。

3助力科技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原所长李国杰认为,“只有能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才是名副其实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充分认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12]。现如今企业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尤其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除了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还要大力支持有科技创新实力和意愿的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合力,助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通过科技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指导企业的科技创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进行自主的科技创新,可以根据具体的目标及需求,通过搜索相关科技期刊的科研成果,以此作为指导对企业进行相关技术的改良和改进,或者通过期刊上显示的联系方式与研究人员取得联系并建立沟通渠道,获得技术指导,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保证企业技术发展符合企业运营需求以及社会服务需求[13]。由此可以看出,科技期刊提供了一个科研成果展示的平台,连接了研究人员与企业,对于促进双方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4促进成果转化

科技传播能够助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科技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14]。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大约为25%,而其中真正能够实现商品化的只有不到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通过科技期刊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成果推向广阔的市场,可以服务于社会需求,促进科技成果的持续提升。以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2018年该公司共刊发学术论文1078篇,其中SCI论文17篇,EI论文90篇,截止到2018年底,通过土地工程科技创新,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实现新增耕地超过267km2,仅2018年上缴陕西省财政资本收益金就达2.1亿元,占省属国企缴纳资本收益金总额的30%,位居陕西省省属国有企业第一位。2019年该公司作为第一完成人申报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篇4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两次给当年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而被收录的期刊颁发收录证书,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会在北京向媒体召开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将对其进行重新评定,遵守"优入劣汰"原则。因此"统计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被各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构接受,用它作为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统计源期刊与核心期刊均能反映与某一专业有紧密联系的期刊,但在概念上、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包括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采用多指标综合筛选的方法,制定出核心期刊排名表。后者仅收录自然科学类,以文献引文数据为依据,选择多项指标进行综合筛选,再根据期刊论文引用情况列出排名顺序。两者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参考价值比较大的一些期刊,为单位和个人订购、收藏、阅读、投稿选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核心期刊所涵盖的期刊数量多,读者面广,但收录的生物、医药学期刊较源期刊少,且由于4年出版1次,有一定的时差,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当年的期刊状况。而源期刊则收录生物、医学期刊较多。由于每年公布1次,所以能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当年情况。

二、统计源期刊选刊标准

统计源期刊的选刊标准有17项,它们是:(1)总被引频次;(2)影响因子;(3)年指标;(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赖斯指数;(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数;(10)来源文献量;(11)参考文献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数;(14)地区分布数;(15)机构数;(16)国际论文比;(17)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篇5

1“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音频模式与效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创办于2016年2月2日,目前关注人数1.5万。由于人手有限,微信号的运营未能设置专职人员,而由学科编辑承担搜集素材、撰写或修改文稿、编辑排版、与推广等工作。在文稿前,编辑部主任负责审读全部文稿内容。为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期刊,微信号丰富了形式,自2021年4月6日开始采取音频方式宣传论文,并推出“听文献”栏目。音频制作使用AI技术,支付279元成为拥有多种音质和背景音乐配音网站的高级会员,从而能够自由选择与推文内容协调一致的音质和背景音乐。2021年4月6日至8月11日期间,共推文63篇,其中含有音频的推文15篇(表1)。按照音频时间长短,带有音频的推文可分为2种(表2)。一种是“短音频+图文”形式,共12篇,音频的时长在10min以内,音频嵌入到推文中;音频内容为微信正文文字,读者可以自行选择“听”音频或“读”图文。另一种是“长音频”形式,共3篇,音频时长至少在20min以上,最长可达到近50min;推文主体内容就是音频,读者只能作为“听众”了解具体内容。按照音频播报的内容,带有音频的推文可分为全文播报形式和新闻介绍形式(表2)。全文播报形式共4篇,音频内容主要是基于科技期刊刊载论文的正文部分,但不包括文后的参考文献,针对原文只进行不影响内容表达的少量改写,以便于形成适合朗读的材料。新闻介绍形式11篇,音频内容是概括论文内容或亮点的科学新闻,目的是便于听众快速获取论文信息,激发阅读兴趣。为分析不同的音频形式对科技期刊的宣传效果,选取微信总阅读次数、总分享次数和阅读后新增关注人数3个指标,对带有音频与不含音频的推文、长音频与短音频推文、全文播报形式与新闻介绍形式的推文进行对比,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带有音频的推文比不含音频推文的宣传效果要好,且3个指标均远高于全部推文的平均值;长音频较短音频更受欢迎,全文播报形式较新闻介绍形式表现更优异。这说明,音频宣传形式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吸引了“听众”关注期刊微信号、关注期刊论文,有助于科技期刊的宣传工作。表1中阅读量大于2000的3篇音频推文,论文第一作者全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说明论文作者良好的声誉和学术地位有助于期刊的宣传。

2科技期刊音频宣传的优势

随着科研产出数量的增加,科研人员不可能读完自己所在研究领域的全部文献。因此,期刊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关注期刊本身,变得越来越重要。“樊登读书”就是以音频、视频和图文等形式帮助那些没有时间的或者不知道读哪些书的读者吸收图书精华内容[4],引导读者阅读原版图书。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音频效果可知,科技期刊也可以采取音频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科研人员在“听”的过程中引发阅读的兴趣,从而将听众转化为期刊的忠实读者。总结音频对期刊宣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节约时间,便于阅读。与“看”文献相比,“听”文献具有很多的优点。一是不必花费专门时间去阅读文献内容,在步行、骑行、坐车、做家务或喝咖啡的同时,就可以“听”文献,大大节约了阅读文献的时间;二是“听”的方式对眼睛有益,对于日常工作用眼过度的读者而言,不妨当个“听众”,既能保护眼睛,又能汲取知识。2)拓宽宣传渠道,提升期刊显示度。“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音频宣传的实践表明,“听”文献的形式吸引了一批读者。据统计,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100个梯队期刊中,有87%的期刊开通了微信号,85%的微信号处于活跃状态[5]。开通期刊微信号的目的是吸引本领域科研人员关注期刊,同时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及服务。科技期刊可以在期刊微信号上基于纸版论文制作的音频产品,为喜欢“听”的读者提供专业、权威的知识内容,为期刊宣传开拓新的渠道。3)丰富传播方式,读者可以自行选择喜爱的阅读方式。在每一条微信推文中,读者可以自行选择“听”文献,还是“读”文献。喜欢“听”文献的读者,可以直接点击微信推文中的音频文件,聆听论文内容。乐于“读”文献的读者,可以点击每条推文页面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很方便地通过该链接直接转到音频对应论文的网站界面,且链接并不影响用户的视觉感官。为读者提供“听”或“读”等传播方式,读者有了多种选择,便于期刊开展宣传工作。4)制作技术成熟,制作费用较低。目前,AI配音技术比较成熟,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各种音质、音色的配音,以及不同效果的背景音乐。从资金角度看,价格低廉,“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AI技术朗读费每年不超过300元。成熟的技术和较低的制作费用,为科技期刊音频宣传奠定了基础。

3科技期刊音频宣传的局限性

在科技期刊微信号推文中嵌入短音频播报的形式比较常见,例如,中国激光杂志社微信号在“激光驱动电子重复碰撞中的分子轨道特征”等科研动态嵌入音频[6]。但是,全文音频播报在科技期刊中比较少见,是因为没有市场需求吗?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的实践看,显然不是。那么存在什么困难,而使人难以涉足呢?依据“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的制作经验,发现科技期刊音频宣传存在一些困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专业缩写名词增加了制作难度。有些学术论文存在较多的单词缩写形式的专业名词,这在纸版论文表述上能够更简洁、更清晰;但是这些专业缩写名词会导致音频朗读的不流畅,听众很难理解在“读什么”,也不方便翻阅前文查看缩写字母的含义。因此,需要事先将单词缩写形式的专业术语改写成中文全称的表达形式。若是论文中存在较多的缩写,那么前期准备的工作量将会非常大。2)论文内容表达的连贯性受限。在学术论文中,图、表和公式是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图或表格,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论文内容,而公式往往也是文章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存在较多图、表和公式的论文,若去掉这些内容则会影响对论文的理解,导致内容的不连贯。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全文播报形式的长音频就不再适合,但可以考虑用短音频介绍论文亮点或主要内容的新闻宣传形式。3)论文增值服务的局限性。随着富媒体时代的到来,视频宣传形式在科技期刊宣传中特别常见。视频在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延伸专业知识、增值期刊学术内容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7-8]。与视频相比,音频在传播论文内容、引导听众阅读论文原文等方面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在体现期刊学术增值方面,视频形式更容易通过画面方式展示更多的知识点,而音频则相对受限。

4讨论和建议

当前,用户对视听内容建设需求越来越高,用户需要专业的、有深度的优质内容[9]。在这种情况下,用“短音频+图文”或“长音频”的模式进行论文创作,可以优化科技期刊在读者心中的印象。“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自推出音频形式的宣传以来,关注人数迅速增加,音频宣传形式获得科研人员的喜爱,就如一位作者所述:“听”文献“开启了文献发行新模式”,就像小时候“听评书”一样吸引人。因此,建议科技期刊可以采用音频方式宣传,沉淀出一批对“听”文献高度认同的用户,进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期刊微信号专门设置音频类栏目的情况比较少见,从已发表的文献看,“中国医学伦理学”微信号自2019年开辟“有声叙事”专栏[10],以音频形式进行播报。将“有声叙事”栏目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听文献”栏目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内容不同,“有声叙事”是分享作者及读者在工作中的感想,而“听文献”内容则完全来自于期刊论文;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有声叙事”以短音频+文字为主,而“听文献”则有短音频+文字、短音频+图文和长音频3种形式;2个栏目的阅读量也不同,最新的10条音频推文的阅读次数,“有声叙事”平均246次,而“听文献”达到1518次。由此可以看出,音频内容和表现形式影响了宣传效果。因此,建议科技期刊的音频应立足于期刊论文内容,且以音频+图文或长音频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为佳,以便吸引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由于科技期刊音频宣传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科技期刊扬长避短,利用音频宣传的优势,对于适合全文播报的论文,可以采取朗读论文全文的播报方式,吸引更多的听众;对于含有较多图、表或公式的论文,可以尝试从专业角度深度解读论文的亮点,采取音频+图文的形式,在新闻宣传稿中嵌入音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提高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影响网络音频的因素有很多,如更新周期、主播声音、制作水平等;但节目内容有价值或有趣最重要,占比高达94%[3]。因此,内容质量是影响音频宣传最重要的因素。论文作者的声誉和学术地位往往成为读者评价期刊公信力的重要参考标准,建议在遴选音频宣传的内容时,要选择有价值的优秀论文进行重点播报,同时也要考虑到论文作者学术声誉的影响力。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篇6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办刊/探索

【正文】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研的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传播科技信息最大载体的科技期刊国际竞争愈趋激烈,我国科技期刊不可回避地融入国际已成现实并将深入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各类期刊数量增长发展很快。据报道,至2002年,数量已达4457种[1],基本覆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2],进入国际期刊大国之林。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国际影响不高,已经进入国际行列的期刊也多处于国际同类期刊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并且没有知名度。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科学家仍多向国外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很多优秀的研究论文、即最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大都在国外其他杂志上发表,很少在我国自己的期刊上刊登,形成了我国期刊不能直接反映国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进步最新动态的矛盾。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科技期刊被世界著名检索收录偏低的原因以及与国际化期刊存在的差距,研究如何办好我国各学科具国际化发展前途的主流期刊迫在眉睫。

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检索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1.我国科技期刊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所居位置的统计

根据200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从1993年的9617篇增至2000年的30499篇,7年中增长3倍,年增长率为18.1%,1999年、2000年增长率分别为23.4%、24.6%。论文数世界排序已由1993年的第15位跃居2000年的第8位,位居美、英、日、德、法、加、意之后[3]。

2.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工程索引》光盘检索数据库(EI)收录的统计

我国科技期刊1988~2000年13年间,被EI数据库收录的计185种,其中,2000年收录的达8503篇,比1988年增加了78%。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美国EI光盘数据库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前12种我国科技期刊中,全部是由我国重点大学、著名高校主办的学报[4]。我国科技期刊2001年被EI数据库的收录计113种,收录论文数达9346篇。

3.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金属文摘》(MA)光盘数据库收录的统计[5]

1990—1999年间,被美国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计64种,收录期刊论文15481篇,被收录论文涉及三个学科,即:TG(金属学、金属工艺),TF(冶金),TB(一般工业技术)。我国科技期刊每年约40种被MA收录。

1990—2001年被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计103种(2000年69种,2001年73种,收录期刊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58.7%)。

1999年收录我国科技期刊论文数1386篇,2000年收录1736篇,2001年收录1963篇,收录论文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41.6%。

4.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化学文摘》(CA)被收录的统计

1999—2001年,我国(含台湾)科技期刊进入美国CA千种表计177种(台湾计17种),近1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在5,千种表的最好名次一直保持在200名以内。

有两点值得注意:

(1)入选美国CA最高名次的我国科技期刊是《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其次是《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和《科学通报》。

(2)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入选CA的期刊之比是177∶4420,入选率占1/25,比率太小。

二、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性期刊的主要差距

1.我国科技期刊何以不被美国科学信息所(414)等著名检索系统所看重[6]

“国际性期刊”是指用英文出版的学术期刊,收录、刊发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论文,并通常是由跨国编辑人员编辑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领域发行或传播的权威性学术期刊。国际性期刊主要集中在美、英、德、日、荷兰、前苏联等6个国家和地区,约有期刊7301种,占国际性期刊总数的82.7%,其中美国占有3124种,占国际性期刊总数的35.4%。

1996年,我国科技期刊论证小组的有关专家在考察美国科学信息所(ISI)时,其所长SCI的创始人E.Garfield曾就有关各国科技期刊入选SCI的有关标准和依据做了如下描述:

(1)科技期刊的被引用总次数是取舍该期刊的重要依据。

(2)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用总数的差别使用“影响因子”作为其评价指标。

(3)遵循国际通行编辑惯例的科技期刊作为重要的入选依据。

(4)根据国际知名专家的评判以及订户、出版单位等对该期刊的反映。

(5)“国际性期刊”是首要的选取依据。

(6)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被SCI选取期刊的多少无关。

2.我国科技期刊入选SCI比率较低的原因分析[6]

(1)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科技水平的主观轻视思维定势

目前第三世界国家约有80%的科技期刊尚不被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所认识和重视,被其收录的更是微乎其微。第三世界国家的科技专家及学者约占世界研究学者总数的24%,而科研经费只占全球科研经费的5.3%。美、英等国科技界片面认为:第三世界科技界的首要研究领域应去关注本国人类营养和机体免疫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不是去搞什么高精尖的研究课题。美国SCI的这种思维定势以及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有限和薄弱的科研能力,应该说也是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偏少的原因之一。

(2)发行工作的不灵活

我国的科技期刊的发行市场,无论在体制上、管理上、操作上都极为僵化、生硬。长期沿袭计划经济模式,上级主管部门除了每年向期刊出版单位发放市场营销调查表之外,几乎看不到有所作为的政策和行动。虽然实际上各科技期刊编辑部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挖掘潜力,但是在编辑部之上,又有所长、科研处、院长、校长的层层管理限制,编辑部的这种积极性往往在这种控制下消耗掉,最终的结局是:老老实实的干好本职工作方为上策,有时还被理解为不务正业的瞎折腾。目前在国内的科技期刊发行市场缺乏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千刊一面、万刊同价的局面,一直得不到改变。在广告经营上,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部无所作为,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对期刊广告缺乏理解和支持,尤其高校学报因其发行量少,广告商不愿进入,因此互为因果,更使高校学报的发行雪上加霜。

(3)缺乏对国际性期刊成功办刊经验的学习

成功的国际性期刊,都有着一整套的办刊经验,比如:期刊定位、语言的选择应用、国际化编委、发行的国际化、稿源的国际化、审稿程序的国际化与严肃性、专业的高水平英文编辑、市场化的运作体系等等,由于经费等原因使得国内科技期刊编辑部很难有机会去学习;同时又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灵活,造成在消化吸收这些经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page_break]

三、科技期刊国际化办刊思考

1.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国际化[7]

本着创办国际性期刊的目的,研究参照国际上学术期刊的基本模式。如国际上很多期刊的编委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一些期刊的编辑部虽然在本国,但在他国聘请编辑或编委会主席等做法,对期刊稿源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显然得非常必须的。CellResearch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做了初步的尝试。在1990年前,CellResearch创刊之初就组织聘请了一定比例的国际化编委。1996年以来至今,又陆续聘请了一批海外科学家作为本刊国外地区编辑,至今已先后有7位国外地区编辑,协助本刊开展了英、美、加、澳国等地区的工作。实践证明,国外编委和国外地区编辑们非常热情地亲自撰稿、荐稿、审稿,并积极开展国外地区的宣传,组织专刊论文等,对本刊国际稿源的组织、论文审阅和质量把关做了大量工作,帮助本刊完成很多国内条件下难以实现的目标;与此同时,编辑部也受到了来自他们的关于国际期刊的办刊方法、理念的影响,帮助开拓了国内编辑的国际化办刊思路和实践。

2.稿源和论文质量的国际化

(1)稿源的国际化

作为以全英文报道原创性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国际期刊,CellResearch首先以刊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基金和项目资助的国内优秀原创性成果论文为主,同时还非常注重组织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科学家的来稿。本刊从创刊号起就开始接受刊登国外科学家来稿,1997年以来,国外来稿刊登率保持在3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

(2)审稿的国际化

在国内,除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一贯支持外,近年来一大批海外学成归国的优秀年轻科学家,由于他们很强的学术水平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的背景,对来稿论文敏锐的评判和鉴赏力,成为同行审稿专家新生力量的资源。在国外,我们一方面依靠和发挥国外编委和地区编辑的作用,同时更多地依赖因特网的方便快捷、利用国际检索系统及时、丰富的网上资源信息,使国际范围的同行专家审稿逐步开展,感到国际同行间的审稿和交流不再受国家和区域的限制。由于国内外同行共同参与审稿,对于客观、准确地评判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减少误审、加快周期均很有帮助。

(3)研究国际学术热点、组织专题论文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实质取决于其论文学术价值的可靠性和时效性。观察科学研究的国际动态,发现和选择热点课题、组织出版专题论文,以提供读者更有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如CellResearch国际编委会和编辑部于1999年讨论确定了细胞凋亡专题,通过国内外编委和地区编辑们在国内、外约稿、征集了以细胞凋亡为主题的包括研究论文和综述共10多篇论文的专刊,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刊登。根据ISIWebofScience引文检索报告,这些论文在发表后的几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国际引用。

(4)科技期刊与国际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科学家充分交流最新研究结果和讨论疑难问题的最佳场所,也是获取最新研究动态的极好机会。因此,也是科学家和期刊编辑可以共同享用的一个平台。而国际会议则是更大的平台,既有利于推动开展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和交流,也有利于本刊的国际宣传和组稿。

3.建立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是优秀期刊的重要保证

(1)编辑人才的高素质

编辑应具有对稿件的“鉴别能力”,他应当是科技论文的伯乐。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编辑人员的知识不仅要博,还要专。编辑应具有对审稿者的“鉴审能力”。审稿专家的审视意见是否正确或恰当,编辑的“鉴审能力”至关重要。编辑应具备与作者的“沟通能力”。与作者广泛的联系和深入的接触,随时掌握作者群的科研动向以及他们近期的工作状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期刊在他们中间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有哪些,问题的及时反馈,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2)编辑部人才配置要高效协调

编辑部应为编辑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一种氛围,工作上既要委以重任,又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扬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大家齐心合力为争创一流期刊而努力奋斗。

(3)抓好编辑人才的继续教育

在高速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个层次的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应定期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要不断地充电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编辑人员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才能使期刊高水平地发展。

4.语言及出版标准规范的国际化

国际化期刊在语言的选择方面,应该更多的考虑学术成果交流的无障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而英语是最符合的语种。因此科技期刊在向国际化进军的征程中,应首先考虑英语的使用。

目前,国际上筛选期刊的重要指标就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即被引用论文的总次数与的总数的比值。通过引文统计得到的影响因子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期刊的水平。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我们在论文的写作、文中插图、参考文献的引用上都应采用国际标准,尤其是英文期刊更应符合国外的语言习惯,标准规范的国际化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邹大挺.中国科技期刊明天会更好—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副司长邹大挺谈科技期刊建设问题.中华读书报人民书城网,2004—03—08.

[2]陈宏愚.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制度建设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4.

[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19—24.

[4]鲍国海.1999—2000年EI光盘收据库收条中国科技期刊的新变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5):344—345.

[5]鲍国海.1990—1999年美国《全属文摘》光盘收据库收录中国源期刊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25—26.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篇7

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简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评价由中信所主办,其分析数据由万方数据提供,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每年更新一次,此外,每年评选百杰科技期刊,每3年评选科技精品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共收录18种科技核心期刊,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大致遵循三条基本原则:1.中国科技期刊的评价要与国际期刊评价在方法和理论上保持一致,为中国科技期刊走上国际舞台奠定基础。2.要结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具体实际,确定反映我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指标。3.要突出可操作性,统计数据要易于采集和方便计算。(一)指标得分及总分计算方法。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几个主要学术指标,通过隶属度转换、加权评分,最终得出每一种期刊的综合指标排序值。式中:S为期刊综合评价总分;μi为评价指标i所对应的权重,i=1,2,…,n;ki为评价指标i的值归一化结果;x为评价指标i的值;xmin为本学科内评价指标i的最小值;xmax为本学科内评价指标i的最大值。(二)评价体系及其指标。由于学科的差异,指标数字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评价以学科划分单元,单元内综合评价,各期刊总分的计算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年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中考核的指标及权重也有所不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列次的指标调整过程中,一直采用的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和他引率,并且以上指标所占权重占绝对主导(5年0%;8年0%;年0%;6年80%)。从指标及其权重的变动,可以隐约看到评价机构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相关指标及其权重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评价体系共包含6个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总引比、基金论文比、开放因子和平均引文数,并对各指标赋予不用的权重。相较于以往的评价体系版本,最新版最大的变化就是削弱了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比重(但仍然是主导指标);增加了开放因子评价指标。(三)评价指标特点。从微观角度出发,某一刊物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随着平均引文数的提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也相应提升;随着他引率的提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相应下降,开放因子相应提升;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正相关;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指标无关联。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带有强烈的指导,其总体目标为:通过平均引文数,提升国内科技期刊整体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通过基金论文比,提升国内科技论文的整体学术水平。通过构建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开放因子和平均引文数6大指标的评价体系:①鼓励期刊增加平均引文数,提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②鼓励期刊增加基金论文数量,提升论文整体学术水平;③为了避免因自引过高而影响国内期刊声誉,鼓励通过他引的方式提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④通过开放因子,遏制期刊小范围内的暗箱互引。

二、石油天然气学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展现状

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石油天然气学科期刊及期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计量指标均较往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石油天然气学科主要计量指标较往年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影响因子明显高于国内整体水平,但他引率与篇均引文数均低于国内整体水平。(一)期刊总分。对38种期刊总分进行统计,其中种期刊总分高于平均值,占34.2%,中间段期刊较多,两端期刊较少,几种优秀期刊优势比较明显,说明优秀期刊总体发展比较均衡,各项指标均位于学科前列。与往年相比,学科综合评价总分平均值变化不大,12种期刊总分大于40,占31.6%。(二)期刊总被引频次。对38种期刊总被引频次进行统计,种期刊总被引高于平均值,占34.2%,中间段期刊较多,两端期刊较少,3种期刊优势明显。总被引频次最大值为最小值的.08倍,差距较往年被进一步拉大,因此,导致学科内绝大多数的期刊在该指标上表现不良。种期刊总被引大于10,但在计算得分时,《新疆石油地质》(第名,总被引12,比学科内73.7%的期刊优异)得分却只是《石油学报》(第一名,总被引08)的32.3%。(三)期刊影响因子。对38种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统计,12种期刊影响因子高于平均值,占31.6%,6种期刊优势明显,多数期刊在平均值附近,几种优秀期刊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因子的优势。影响因子最大值为最小值的43.2倍,差距较往年被进一步拉大,《石油勘探与开发》近年来影响因子在不断提升,但绝大多数期刊的影响因子却停滞不前。由于《石油勘探与开发》影响因子全国排名第一,导致部分期刊在指标数值实现较大提升的情况下,得分却较往年下降。种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石油钻探技术》(第名,影响因子1.2,比学科内76.3%的期刊优异)得分却只是《石油勘探与开发》(第一名,影响因子)的26.8%,同时,第二名得分仅为第一名的65.4%。(四)期刊他引率。对38种期刊他引率进行统计,1种期刊他引率高于平均值,占%,他引率分布区间较小[0.4,0.5],主要是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选刊原则中一票否决的影响。综合评价总分靠前的几种期刊他引率均较高,有可能是他们已感知到他引率对总分的影响,在办刊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减少自引,他引率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06倍,比值在进一步缩小。11种期刊他引率大于0.85,绝大多数期刊的他引率得分基本与指标数值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断块油气田》因他引率低于40%而被一票否决,以上两刊物的其他指标均在学科内排名靠前。该项指标得分中,指标数值高于平均值即可得11.74分。(五)期刊基金论文比。对38种期刊基金论文比进行统计,23种期刊基金论文比高于平均值,占.5%,各期刊基金论文比自上而下基本呈直线排列。基金论文比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倍,比值在进一步缩小,且最大值有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于基金论文审核越来越严格有关。12种期刊基金论文比大于0.8,越来越多的期刊已注意到基金论文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适当地增加了基金论文的数量。该项指标得分中,指标数值高于平均值即可得6.分。(六)期刊篇均引文数。对38种期刊篇均引文数进行统计,17种期刊平均引文数高于平均值,占44.7%,总分排名靠前的期刊平均引文数也排名靠前,近年的数据显示,优秀刊物在不断加大篇均引文的工作力度,但有少数期刊并没有重视该项指标。篇均引文数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5.68倍,第一名数值在不断上升,而最后一名却在不断下降,导致比值在不断拉大,同时,也存在与影响因子相类似的问题,即学科内整体发展不均衡。种期刊平均引文数大于17。(七)期刊开放因子。对38种期刊开放因子进行统计,15种期刊开放因子高于平均值,占3.5%,学报、勘探类、化工类期刊排名靠前。开放因子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5倍。分析认为:指标大小与同专业方向期刊数量多有关;最高分可提升空间不大,而最低分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1分,因此该指标归一化时,分母将维持在24的水平。15种期刊开放因子大于。统计石油天然气学科核心期刊各指标的平均值及得分情况,考查学科主要指标平均值的得分情况:他引率得分最高,其次为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开放因子,篇均引文数得分最低。假设各指标从某一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的难度系数相同,施加权重后的得分情况即为相关指标的贡献水平。但是,实际工作中,各指标从某一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的难度系数不可能是一致的。

三、指标分析

根据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暂将六大指标分为两类,即不可控指标(总被引、影响因子、开放因子)和可控指标(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和平均引文数),不可控指标是指按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律编辑部暂时无法开展针对性工作提升的指标或指通过开展工作暂时无法有效提升的指标;可控指标是指通过论文审核、作者补充修改、编辑加工等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的指标。(一)考虑权重指标分析法。考虑到某一指标得分是以极差作为分母,将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定义为指标单元数,并就此计算得到各指标的单元数(表1)。综合考虑各指标权重后,用各指标权重除以各指标单元数表示指标单元对总分的贡献度,得到各指标单元对总分的贡献排名(表2)。由指标单元对总分贡献排名看,他引率贡献最大,其次是影响因子和篇均引文数,因此,在不考虑各指标单元提升难度的情况下,提升他引率、影响因子和篇均引文数能提升较大的总分。(二)不考虑权重指标分析法。考虑到石油天然气学科期刊各指标的发展不平衡,提升各指标单元所对应的工作量可能不同,因此,引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各指标进行横向比较。标准差是指总体各单位标准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离程度的一种度量,计算各指标数据组的标准差(表3)。为消除单位不同对各指标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计算指标数据组的变异系数(表4)。变异系数越小,变异(偏离)程度越小。由各指标数据组变异系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他引率变异系数最小,其次是基金论文比和平均引文数,影响因子变异系数最大,不考虑指标权重的情况下,他引率对总分的提升效果最佳,影响因子提升效果最差。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篇8

中国加入WTO以后,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成为融入国际科技大舞台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4600多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已跃居世界前列,并且,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国家加大力度重点支持原创性研究,科研立题、研究思路和论文质量逐步和国际接轨。据2002年12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分析,与1997年相比,2001年我国国际论文数在《SCI》、《EI》和《ISTP》三系统中由世界排名第11位上升到第6位。(1)2001年《SCIE》共收录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论文35685篇,比上年增长17%。就论文数而言,据世界第8位。与1997年相比,5年间我国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排序上升了4位,被收录的论文数增长了2倍多,年平均增长17%。(2)2001年《EI》收录的论文为18578篇,比上年增长32.79%,世界排名稳定在第3位,仅落后于美国和日本。(3)2001年我国被《ISTP》收录的会议论文10263篇,比上年增长4247篇,增长率为70.6%,由上年的第8位跃至第6位。目前,世界六大检索系统,如美国的《SCI》核心版收录我国期刊14种,《EI》收录107种,《CA》收录721种,英国的《SA》收录129种,俄罗斯的《РЖ》收录493种,日本的《JBST》收录140种。[1]

随着中国科学家频频亮相《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中国科技期刊也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年12月公布的统计分析数据[2],《细胞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刊物的学术质量开始向世界水平看齐。2001年我国《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达到2.10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达到1.445,两种期刊均为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在美国ISI(美国科学情报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有指标数据的中国科技期刊60种,总被引频次超过1000次的只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等4个。2001年我国被《SCIE》收录的数量虽然从63种上升至67种,有60种有计量指标,但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只有0.386。并且,根据美国ISI的2001年的JCR提供的指标计算,所收录的5667种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467,我国2001年按照中国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统计,发表的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93,低于世界平均值。而美国的学术刊物——《免疫学年度评论》和《生物化学杂志》分别以50.340的影响因子、344256的被引频次,荣登2000年全球最有影响科学刊物排行榜之首。[2]这说明,我国现有的科技期刊中,真正能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或是权威的期刊为数不多,这与我国的声望和综合国力以及我国科技高速发展的现状是极不相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把我国的科技期刊引向世界,真正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科技期刊现存的问题

1.学术质量问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尚未达到国际水平,国际影响力也低。期刊的影响力包含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时率和半衰期等指标。期刊的总的被引频次是反映期刊被使用和重视的程度,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行的评价指标,是一个相对的统计量,可以公平地评价和比较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我国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较低,科技论文被转载、摘录、索引较少,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也较少。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虽呈上升的趋势,比前几年有所改观,但总的来说还很低。2001年我国科技期刊总的被引频次最多的是《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为6468次,影响因子大于1的只有26种,最高的《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也只有3.733;而英国著名的刊物《自然》1999年的影响因子为29.491;著名的《CELL》杂志,1999年的总的被引频次超过30万次,影响因子为36.242。由此可见,我们和世界有影响力的期刊相比差距还很大。

2.语种问题。目前科学技术界国际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语言是英语等少数几种。国际发行的科技期刊都是使用英语,这对于使用汉语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是一道天然的屏障。2001年,《SCIE》收录中文论文为4151篇,英文论文为21724篇,英文论文的比例虽然比往年大大降低,但也达到83.91%。可见,良好的英文水平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我国科技期刊绝大部分用的是中文,有的期刊还没有英文摘要,或英文摘要不符合国际检索系统的要求。这样,在世界了解我国科技成果方面就存在极大的障碍,妨碍了我国期刊被一些重要检索系统收录,这也是我国科技期刊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3.期刊来源国际化程度低。期刊来源国际化包括作者、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一个有影响力的期刊,作者一般都是国际化的,论文由多个国家作者合作完成。论文作者的高度国际化既可以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又可以吸收更多的国际研究人员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是指必须有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对论文进行审稿。世界上许多著名期刊都有一批国际上的知名作者,如美国《科学》杂志,累计有1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英国《自然》杂志在过去的40多年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刊物上发表过1200多篇论文。[3]中国的科技期刊的作者、审稿专家一般都局限在国内。

4.期刊的出版周期问题。当今,缩短出版时滞已成为科技期刊的追求目标。有效控制稿件时滞,加快出刊的频率,往往能够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情况,季刊的影响力低于双月刊,双月刊不如月刊,月刊又低于半月刊和周刊。国内的科技期刊普遍刊期较长,大部分为季刊、双月刊,月刊不多,周刊更是少见,出版时滞普遍较长。我国的科技期刊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尽量缩短出版时滞,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5.期刊的发行量小,显示度低。与国外出版商完备的销售网络及先进的促销手段相比,我国的科技期刊发行工作水平还相当落后,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都比较小,显示度也比较低。这在现有的148种英文版科技期刊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中国大多数的英文版科技期刊在国外的订户只有十几份,大部分为赠送或交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海外发行渠道不够畅通。

[page_break]

三、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怎样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要问题。按照传播学的原理,任何信息的传播总是从讯息通过信源传播给受众,传播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媒介、受众以及传播流通过程四部分,科技期刊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因此,笔者认为,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也就要求我们从期刊资源、刊物质量、期刊流通和读者四方面来入手。具体策略主要是:扩大期刊来源(刊源国际化)、提高期刊质量(质量国际化)、减少期刊流通障碍(流通国际化)、扩大期刊发行量(期刊读者群国际化)等。

1.扩大期刊来源(刊源国际化)。期刊来源国际化包含作者、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它确保了世界范围内最高水平的科学家和最高质量的科学论文的有效集中。在国际化的稿源中才能选出国际领先水平的论文,这也表明了世界范围的作者对期刊的声望、质量的肯定。如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编辑出版的近80种科技期刊,均被世界公认是相关专业的核心期刊,该学会会员遍布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委和审稿国际化保证了稿源的国际化,论文评审的公正性,扩大了期刊市场,从而保证了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如英国的《自然》拥有一个数千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网络,美国《科学》的编委会1/3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4]中国期刊的编委和审稿如果都局限在国内,就无法争取境外稿源,也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畅销。我国的华裔国际著名科学家、留学生、访问学者遍布世界各地,鼓励他们到国内的优秀刊物上发表国际上有影响、学术水平高、学科前沿的优秀论文,并通过他们广泛联络世界各国科学家,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作者、审稿和编委队伍。还可以通过在国内举办的区域性或全球性学术会议以及业界的展览会中穿插学术报告会,获取稿源;参加学术组织或媒体本身的国际交流活动,进行人员的互访等,扩大刊物影响。

2.提高期刊质量(质量国际化)。期刊质量国际化包含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整体版式设计等方面的国际化。学术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是期刊质量国际化的核心,它主要指研究水准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在科技领域具有权威性和指导作用,表现为科学机构、广大作者、读者对期刊的认可。其主要指标有:刊物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半衰期以及能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所收录等。像《科学》、《自然》等都在《SCI》收录之列。保证科技期刊的高质量高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有好的选题策划水平,较高的创新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和准确的学术定位。其次,要注意审稿人的选择,审稿人必须先考虑所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工作的创新性,然后才是细节。再次,编辑要注重论文的可读性和论文的结构形式,以及相关论文的集中性、检索的方便性。

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和期刊的编校、印刷、纸张及装帧质量。为此,首先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掌握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积极约稿、组稿,加强对稿件的三审工作,确保稿件质量。其次,在编辑工作过程中,不能单纯限制论文的篇幅,压缩必要的图表,造成单篇论文的工作量太少。再次,应当认真贯彻文稿编排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语言、符号、数量、单位标准化、规范化;英文词法、语法、时态、语态等要符合国际要求;中文期刊应附有较详尽的英文摘要、关键词和图题。复次,要重视印刷质量、刊物设计和装帧,使其与国际接轨。如《JAMA》杂志,每期封面均刊有精美的名画,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种做法不但可以从艺术角度吸引读者,而且使本来枯燥的专业刊物变得活泼、高雅,使人过目不忘。

3.减少期刊流通障碍(流通国际化)。期刊流通国际化包含国际化的流通语言及科技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普遍使用英语,大约有1/7的人能够使用英语。而汉语及小语种与国外的情报交流语言障碍就比较大。调查表明,英国的科技工作者能阅读俄语者只占6%,能阅读日语者则只有1%。中文科技期刊基本上限于国内交流。

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我国应尽快筹办英文版学术期刊。目前,世界各国的英文学术期刊占学术期刊总刊种的70%以上。日本编辑出版英文学术期刊1000余种,而我国仅151种。我们也可以通过与国外出版公司联合创办英文学术期刊,将我国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日本以前的学术期刊国际化程度较低,1989年他们进行了学会志国际化实验,与荷兰、英国、美国、德国等出版公司合作出期刊,效果很好。[5]这些期刊由世界一流科学家组成编委会,由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出版发行,期刊质量高、销路好,用户和读者多,国际化程度也比较高。

出版周期是当前国际学术期刊之间竞争的主要参数之一。因而,用最快的速度让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与读者见面,才能吸引优秀的文章。英国的《自然》,常规出版时滞为12天;《美国医学会杂志》在60-90天内把重要文章刊出;《生物化学》对重要来稿只需40天左右就能刊出。而目前我国国内的许多学术期刊出版周期太长,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多,因此很难征集到好的文章。期刊从审稿到出版的许多环节大有改进的余地。例如:可以建立自己的审稿人网,并严格规定审稿期限;缩短排版、校对和印刷的周期;注重期刊的网络化发展等。[6]我们必须采用编辑流程的现代化管理,实现编辑出版手段的现代化,积极鼓励作者用电子邮件投稿,网上讨论修改以节约邮寄时间,使“在纸编辑”向“在机编辑”转变,从而有效降低出版周期,提高时效性,吸引大量优秀稿件,确立期刊的权威性。

4.扩大期刊发行量(期刊读者群国际化)。期刊读者群国际化也就是读者遍及世界各地,发行量大。《自然》的读者遍及220个国家与地区,《科学》有16.5万订户,《JAMA》在全世界的发行量近40万册。期刊要做到读者国际化就必须使期刊发行向市场化发展,市场化是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许多学术期刊还存在相当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新形势下的科技期刊应充分重视海外的宣传和发行工作,树立远程服务、全程服务的理念;必须在加强成本核算的同时,努力开拓多种营销渠道;必须适应市场运作规律,接受市场的检验。要想做到这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建立Internet网站,特别是要建立英文版网站,信息,拓宽国内外读者群。利用网络向世界宣传和展示自己的期刊,打破传统的传播交流局限性,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第二,积极向国外同行、著名文摘数据库、国际重要检索机构推荐,并赠送样刊,扩大国际影响。第三,在世界主要地区建立期刊销售网点,进行海外宣传,邀请有影响的学者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刊评,在国外同类刊物上刊登征订广告等。第四,刊登广告。学术期刊可以靠自己的知名度、发行量来吸引广告业务,降低成本。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稿酬吸引优秀稿件,降低期刊价格以吸引订户,形成良性循环。如英国的《自然》杂志社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50%-60%;美国的《科学》杂志社、德国的施普林格杂志社等年收入在数千万甚至数亿美元。[7]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R].北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

[2]中国科技水准有待提高[N].科技日报,2002-07-01.

[3]续维国,包广后,王现.英美两家“百年老刊”给予我们的启示[J].编辑学报,1998,(3):179-181.

[4]刘建超.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实现[J].编辑学报,2001,(1):216-217.

[5]刘继荣,史宝娟.语言障碍与科技期刊情报国际化[J].河北科技图苑,1997,(4):56-57.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篇9

1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窗口。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从数量上看相对较多,已成为世界科技期刊的大国,但从期刊实力上来说,整体质量不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为数不多,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期刊散小弱、期刊同质化相对严重等因素外,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1.1优秀办刊人才缺乏和单位对编辑人员的忽视。期刊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培育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办刊人才和专职编辑。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项目将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出,足以显示国家对优秀办刊人才和编辑队伍的重视。2019年中国科协等4部委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全球创新思想和一流人才的汇聚能力”[2]。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虽然拥有较为庞大的办刊队伍(约35000余人),但在编人员仅占编辑总数的64.5%[1],且能够对标世界一流期刊的优秀办刊人才,尤其是国际化的办刊人才仍然缺乏。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在经济社会大环境中,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编辑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期刊用人单位对编辑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编辑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而且受社会环境及激励机制等的影响,编辑人员自身对编辑职业的认同感不强、满意度较低。1.2科技期刊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生态链。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版业正逐步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而且呈现加速转变的态势。稳固的数字出版生态链是数字出版走向成熟的标志,但就目前我国数字出版情况来看,尚算不上真正的成熟。产业链不协调是阻碍数字出版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因素[3]。我国科技期刊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生态链,尤其是缺乏一体化的科技期刊学术服务平台。我国科技期刊能够形成完整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关键,还在于内容传播及学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只有通过打造一体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把分散的期刊出版工作进行集约,实现期刊稿件采编集中、评审集中、生产集中,进而做到数据集中、传播集中、运营集中和用户集中,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平台建设,筑牢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坚定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布局,才能构筑完整的数字出版生态链,实现科技期刊的高速发展。1.3彻底破除“SCI至上”尚需时日。一方面,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仍将SCI论文纳入科技评价体系,作为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的重要指标之一,致使我国众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外流,导致科技期刊优秀稿源匮乏。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三会”上发出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4]。虽然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国内用人单位及科研人员长期形成的“SCI至上”的观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尤其目前英语仍是事实上的国际学术通用语言,英语论文是国际学术交流主要的方式,而SCI论文须经过同行评议后才能发表,因此,SCI论文具有天然的定性功能,论文质量基本上是可以保证的[5],这也从客观上增大了破除“SCI至上”的难度。让我国科技期刊留住最高质量的论文,既是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的使命担当,更是我们科技期刊重点努力的方向。彻底破除“SCI至上”,留住顶级论文,科技期刊界人士守土有责[6],任重道远。1.4出版管理政策部分条款的制约。出版管理政策对期刊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前,我国有包括《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较为完整的出版管理政策体系,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期刊发展的强大后盾。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迅猛,科研产出逐年增多,国际出版机构纷纷抢滩中国期刊市场,与国内单位以合作方式创办只有ISSN号的英文期刊,争占科技创新的新领地。但是,国家政策部分条款束缚了国内品牌期刊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方面刊号资源严格管控,不能满足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势学科创办新刊的需求;另一方面,出版单位与主办单位必须在同一行政区域的规定等,对我国科技期刊实现跨地区、跨媒体、集团化发展缺少政策支持,也不利于品牌系列期刊影响力的维护和进一步提升。如2019年卓越行动计划5家集群化试点单位,因缺少有针对性的特许试点政策,致使其无法按市场及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集约化和集团化进程。

2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机遇

党的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指明了方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7]。随着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科技期刊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2.1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9年中国科协等4部委联合出台了《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的“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重要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而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实施的卓越行动计划,则是推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尖兵引领、梯次跟进,试点先行、机制创新,激发科技期刊内生活力,营造科技期刊发展的良好生态,实现科技期刊管理、运营与评价等机制的深刻调整,全力推进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形成有效支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体系。《意见》的出台和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是我国由期刊大国到期刊强国转变迈出的重要一步,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重大机遇的同时,也赋予了科技期刊重要的历史使命。2020年2月,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8],以及中国科协在建立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度上积极探索,打破了影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唯SCI”的壁垒,也是响应关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建立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遵照同行评议、价值导向、等效应用的原则,形成各领域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及时供各领域科技工作者使用、供学术文献成果评价参考,推动同等水平的国内外期刊等效使用,促使高质量优秀科研论文回流,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优质稿源,推动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还有一系列政策同样也在促进着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9]、《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10]等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规范了科研诚信,促进了科技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党的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推进,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反映了党中央在新时期对医药卫生领域发展的高度重视,“健康中国”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这也预示着中国医学期刊将迎来新的“春天”。2.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持续增强。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11],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对科技的投入也在持续增加,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阶段和综合实力水平,决定了科技期刊已经具备加速追赶和起飞的条件[12]。这对我国科技期刊来说,既是挑战,更是发展的良机。2.3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不仅在国内逐年提升,而且越来越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和《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的数据显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不论是总被引频次,还是被国际论文引用次数,以及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大于0的期刊,都在呈上升趋势。而且,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部分英文期刊已居本领域国际期刊领跑的行列。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必将使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2.4科技期刊多媒体出版转型步伐加快。2020年肺炎疫情对期刊出版发行产业链的各环节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刊印不出,线上销售物流不畅,担心纸质期刊在印制、流通过程中有感染的风险,读者可能更倾向于从阅读纸刊转向更为安全、便捷、及时的手机、网络阅读,这样造成了传统发行收入大幅下降。在论文展示方面,国外知名期刊对于肺炎重点论文不仅提供完整的论文,而且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宣传和推介论文背后的故事,其做法远远超出了纸刊所能及的范畴,对吸引读者关注、扩大论文的影响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多媒体出版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以及市场的海量需求,在疫情期间显得更加突出。疫情使读者获取知识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大力促进期刊出版了数字化转型,以及集中优先网络出版的快速推进。紧盯传统发行量、依赖纸刊发行带来效益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适应读者阅读纸刊转向屏幕习惯的转变,加快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开启多媒体出版,是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下简称“杂志社”)早在规划期刊群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搭建功能完善的数字化出版平台的目标,经过6年多的持续推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投审稿、编辑加工、生产、、销售等全链条的网上服务平台。依托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不断探索新型出版模式,杂志社已建成以微信公众号矩阵、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华医学期刊App、微信小程序、微博、头条等综合的融媒体出版平台,整合了系列杂志资源,为作者及客户提供了全方位、一体化的出版服务模式。由杂志社搭建运营的“病毒肺炎学术成果交流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国内外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更是凸显了新媒体出版在即时性、便捷性、个性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后疫情时代,杂志社基于疫情期间肺炎平台积累的网上优先出版经验,落实网上优先出版平台的常态化,搭建系列杂志优秀科研成果集中优先平台,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开发新的在线知识服务产品,进一步打造全媒体及时、有效、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体系。

3“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对策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11]。在指示、卓越行动计划及2020年7月《中华医学会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实施意见》[13]的指导下,杂志社始终以实施“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精品期刊”“办好一流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战略为中心,把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作为首要工作,在严抓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在机制体制改革、数字化、平台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3.1进一步推进期刊管理、生产、经营、传播的集约化。面对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家对出版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华医学会确定了以“管办分离”为核心的期刊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以“编辑出版分离”为核心的期刊出版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稳妥有序推进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和集约化进程。3.1.1管办分离,强化监管,赋予出版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2018年10月,中华医学会决定将期刊管理部与杂志社进行分离,期刊管理部代表学会对期刊行使管理职责,同时成立了会办企业管理委员会,对企业的业务活动、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监管。目前,杂志社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了运行机制、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健全了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3.1.2编辑出版分离,积极推动更多期刊完成集约化生产、发行和经营推进编辑出版分离,为系列期刊提供集约化、专业化出版服务。按照期刊编辑部分散组稿审稿、杂志社集约化出版经营的编辑出版分离改革思路,杂志社不断扩大集约化生产、印制、发行、经营规模,积极推动更多期刊向现代期刊生产模式转变。2019年,杂志社开始试点基于云端的结构化排版系统,经过多种期刊多期数据的磨合实践,2020年已有10余种系列期刊采用了结构化排版,生产效率和数据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分散编辑、智能排版、集约生产,为数据汇聚、快速提供了技术和平台支撑。另外,实施了期刊发行、广告、线上营销的统筹规划,通过各种集约化平台发行的期刊数量达115种,网上发行量超过111万册,显示了网络集约化销售的美好前景。3.1.3扩大平台刊群规模,提升刊群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期刊集群化和集约化发展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条可行路径[14]。杂志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积极探索集约化出版平台,上线运营中华医学期刊网和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我国医学科技期刊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不断发挥出版平台辐射能力,吸引更多国内优秀期刊加盟,进一步壮大中华医学期刊网的期刊规模,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期刊生态圈。2020年,中华医学期刊网新增中华医学会系列和非中华医学会加盟期刊各1种,平台期刊、电子期刊总数达到190种。中华医学期刊网论文总量超过109.7万篇。杂志社正在积极回溯系列杂志过刊数据,已回溯数据约2.5万篇,其中《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数据回溯至创刊时的1887年。2020年中华医学期刊网的影响力快速提升,全网阅读量大幅增加,截至9月的访问量已经超过2019年的全年访问量。此外,杂志社还通过与Scopus数据库和中图公司专家组协作,使得加入Scopus数据库的系列期刊达到55种;2019年杂志社还以集团方式加入Dimensions数据库,使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国内外传播力明显增强。3.2开发、完善我国科技期刊一体化学术服务平台。杂志社梳理制约科技期刊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打造贯穿科研成果从生产到产出的一体化服务平台,集中处理好生命周期中各平台、系统、工具之间的协同作业能力,满足科学共同体不断提升的新型传播需求,支持优先出版、数据出版、要素出版,能够适应国际标准,并能在未来引领我国乃至国际的科技出版和传播标准的发展,让期刊的论文流转更通畅、制作更精良、传播更广泛,将我国学术出版服务平台的水平提升一个大台阶。通过一体化平台建设,杂志社实现了期刊管理、内容采编、生产数字化,内容数据化和期刊传播数字化。2020年12月,杂志社与Wiley出版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拟通过“委托造船+自主设计”的模式,基于国际领先的Literatum平台结合中国特色,共同打造我国医学英文期刊与全球学者交流的平台,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参与全球科学传播体系的能力。3.3迭代升级已有的服务产品,开发新产品,完善数字出版生态链。3.3.1开展期刊优质内容的多元服务,升级个人端核心产品杂志社通过中华医学期刊App2.0版本的升级迭代,改善用户的交互体验,让阅读和交互过程更友好;优化检索和推荐策略,让文献检索更精准;优化继续教育栏目;改造全文页的资源服务方式,提升全文页的阅读效率。中华医学会期刊云资源服务系统(SDK)的研发工作,在保证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把中华医学会的期刊内容通过SDK进行封装,将其授权给第三方App软件分发给个人用户,为其提供文献阅读服务。通过引入大数据挖掘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挖掘数据内在价值,实现深度知识服务,构建内容+服务+关系的闭环学术生态网络,重塑机构、读者、作者等的多方关系,促进深度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知识服务类产品,创建具备一定扩展能力的知识服务基础体系建设,其最终目标是将中华医学会的优质学术资源通过语义网络进行重构,为临床医师提供场景式的辅助诊疗决策。3.3.2完善集约化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创新数字出版基础平台的搭建肺炎疫情是对杂志社优先出版平台功能的一次全面检验。面对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杂志社及时果断做出决策,快速搭建运营由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共建的“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中英文界面,通过全社的有效运作,疫情相关稿件刊出时滞得以大幅缩减,缩小与国外期刊在刊出时滞上的差距。基于肺炎平台的成功经验,积极响应科技部及中国科协建议的将肺炎平台运作常态化,落实的“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的重要指示,2020年10月杂志社搭建完成“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平台”,以此吸引国内更多优质稿件回流,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的传播效率。借鉴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经验,自主建设中国生物医学领域优秀科研成果集中优先平台,提升我国医学期刊的国际展示度和话语权。基于先进的微服务框架,初步构建了杂志社“数据中台系统”,为前台产品数据支撑和知识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迭代了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2.0版本,全面应用现有数据中台的研发成果,通过标准化的服务实施数据的治理,实现了前后端分离,提升了前端的灵活性和展现力。此外,杂志社对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商务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增强了订单功能和统计分析,提升了业务运营模式的灵活性。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篇10

一、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及中国受到的影响和应对

自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以来,中国GDP增速一直在10%~6%左右变化。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首先总量不断增大,经济总量在2019年达到99万亿,人均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总量接近美国的67%;其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更多依赖科技创新驱动。由于上述经济力量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改变,中国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渐渐形成了所谓“大国竞争”的世界格局,这种竞争超越传统意识形态领域,不仅限于军事和经贸领域,而是渗透到全方位,期间合作与冲突并存,形成了以大国政治为基本格局的新的竞争态势与世界秩序[1]。(一)科技交流受到大国竞争的影响。随着中国国力持续增长,中国日益走进甚至已经位于世界舞台中央,以往的韬光养晦策略不再适用,西方各国对中国的视角逐渐从俯视变为平视,甚至是仰视。20世纪80、90年代的“蜜月期”不再,西方对中国更多了一些防范。随着中国对美国全球利益的挑战逐渐成为可能甚至现实,西方尤其是美国已没有了以往的俯视心理,超级大国以往那种自信优越感丧失殆尽。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中美已明显成为大国竞争关系,美国政府对中国的防范、敌视日趋严重,甚至已不屑于遮掩。在这个大背景下,诸如开打中美贸易战[2]、以未如实提供和中国科技界合作情况而逮捕华裔科学家、抓捕中国高科技公司高管、限制相关理工科学生赴美深造、长臂管辖高科技产品出口等恶劣手段不断上演。其中,科技交流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2018年起,美国就以长江学者等为切入口,以非法兼职为借口,打击同时参与两国学术交流的华人学者[3],先后有20余名著名华裔教授因受聘国内大学或相关机构而被逮捕或解聘。美国特朗普政府以中国留学生窃取知识产权为由,将理工科相关专业,如航天、计算机等所谓敏感专业的留学生签证缩短为一年,之后需重新签证。上述种种怪相不同于20世纪美苏冷战,中美两国的大国竞争从根本上是基于利益冲突,而不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而且这种竞争态势不是军事上的,而是全方位的,在未来几十年内都会处于这一大背景之下[1,2]。(二)中国应对政策积极稳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方面坚持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全党全国的奋斗目标与中心任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力日渐增长,在全球经济增长、各种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国际经济、和平、繁荣的重要压舱石。对此,亲自谋划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积极稳健的对外政策,在具体措施方面,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创办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还持续深化合作,继续办好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合作等一系列扩友谊、增朋友的大手笔举措。此外,中国还是现行国际规则体系的积极维护者,全力维护全球多极化、反对孤立主义、排外主义。对内政策上,强调依靠改革和创新驱动经济提档升级,坚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从以上积极稳健的应对政策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在面对各种国际挑战时已趋于成熟应对,在充分尊重现有国际体系、规则的情况下,更加自信地建立自己的规则体系,以此朝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稳步前进。笔者认为,下文提到的各种科技期刊扶持措施既是中国国内政策的一部分,也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响应。

二、近期国家相关科技期刊发展扶持政策

在2018年11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这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史上是具有极其重要影响的大事。会议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在国家最高决策层专门出台关于科技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表明国家深刻认识到我国目前已经具有相当的科技实力,但同时距离世界科技领跑者地位还有一定距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逐步牢固掌握自己的科技话语权,其目的是实现在国际科学界,中国的科技期刊能够“看得到、发得了、用得到”。综上,笔者认为该会议文件的出台是第1.0节中对内对外一系列积极举措在科技传播与交流领域的体现,并带动了接下来一些更具体措施的出台。(一)中国科协。《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距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不到一年,跟进落实的第一份具体文件终于重磅落地。改文件名为《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共同[4],该文件是科技期刊界体现“四个自信”的具体举措。在该文件中,既有以前经常提及的若干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促进办刊集团化、集约化,加强数字化建设等,也有若干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要求。1.优化科技期刊与出版结构布局。(1)提出在巩固若干传统优势学科方面,做大做强一批科技期刊,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同时,在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发展新刊,如计算信息、空间、能源环境等。(2)首次提出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这在近二三十年一直强调三大索引的年代,无疑是一剂对中国绝大多数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的强心剂。因为中文科技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行业中占有绝大多数,多年来一直在以SCI为指挥棒的学术、科技界艰难生存,备受冷落甚至歧视。此政策改变了以往外国的月亮圆的偏见,将为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的大发展带来政策上的最有力支持。2.提升科技期刊专业管理能力。(1)提出要刊物布局动态调整。这意味着以往刊号再也不是一块铁招牌,申请新刊将更加容易,同时一些难以为继的刊物也会面临取消刊号的考验。(2)提出建设世界级科技论文引文库、专家库、科技论文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全球创新指数。该条无疑表明今后国家将打造中国的SCI和WebofScience,将以往由西方国家掌握的科技舆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3.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运营能力。(1)提出探索“学会+企业”“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办刊模式,并与传统的主管主办机制相衔接。这意味着今后科技期刊的办刊机制将更加灵活,为集团化办刊指明了方向。(2)压实各学科学会的办刊责任,引导学会的学术、会员资源为刊物发展提供帮助。4.提升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重要一点是提出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这无疑是打破SCI期刊崇拜的重要政策措施。有了这个政策,以往各单位机构制定的SCI英雄论政策应声黯然退场,给了中国科技期刊同台竞技的入场券,这在下文会重点提及。(二)教育部、科技部相关文件。在上述部级文件出台之后,2020年初教育部和科技部发出了两份重磅文件,分别为:教育部、科技部联合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和科技部单独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在第一份文件中,改革剑锋直指在中国流行了近三十年的SCI风。在文中有如下重要新的论述、要求,值得中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领会。1.要重新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SCI(ScienceCitationIndex)是一种科技文献索引系统。该索引及其衍生指标,如被引次数、ESI指标排名等不是评价学术水平和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2.要摈弃“SCI至上”的影响。将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核心,使得相关高校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导致出现了价值扭曲、学风浮夸和急功近利等问题。要求对应用类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突破的实际贡献,以及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的实际效果。要求实行代表作评价和多角度评价,相关申报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3.改进学科和高校排名,不把SCI等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并引导其他社会机构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科学开展国内大学评估。4.扭转职称、学位、考核中的SCI功利化倾向。要求对于教师职称评聘,要区别不同岗位,对需要用论文考核的,也不以SCI论文为直接依据。对院系、实验室等考核也不以SCI论文为直接依据,并要求取消相关奖励挂钩政策。对于学生毕业,不宜将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从上面的文件精神可知,今后中国高校中流行了近三十年的SCI风将会成为明日黄花,这给了中国科技期刊从业者机会,将几十年来一直压在中国科技期刊背上的一座大山彻底拿掉了。结合第一节中科科协的文件可以做如下判断:目前各高校均在重新制定相关论文考核要求,对SCI的崇拜已彻底失宠。据笔者了解,目前很多重点高校均将国内期刊纳入了考核范围,比如中国科协卓越期刊等,并且在名单中也只是例举了若干行业认可的刊物,而不再冠以SCI的帽子。第二份文件则对科技期刊的关联性更大,其中心可概括为一个词“代表作”。(1)代表作制度减少了对数量取胜的依赖,一般个人代表作为5篇,且中国科技期刊不少于1/3;同时规定对于高质量的成果,提高其权重,并定义“三类高质量论文”为高质量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主要指中国科协卓越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期刊或重要科技期刊、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的报告论文。(2)加快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鼓励创办高质量英文期刊;建立中国特色、具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引文索引系统”;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首发于中国科技期刊。(3)强调支出管理。对于国家科技计划产生的论文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可以予以报销,其他论文不予报销,且对报销单进行了限制。对于发表的“黑名单”上的论文不予报销支付。且不允许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用于奖励。

三、国内刊评出现的新变化

(一)中国知网的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以下简称年报)1.年报推出的价值与意义该年报最早于2018年推出,在年报的开篇,编写人员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年报的意义:首先是中国科协文件《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指挥棒作用(本文2.1节已介绍)。《文件》指出,我国已成为期刊大国,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要推动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形成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为此,中国知网推出该年报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发挥学术评价指挥棒作用,打造一个国内外期刊可以共同一较高低的平台,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另一个层面理解,该年报是要找出一批与国外SCI期刊水平大致相当的中国期刊,以此为“同质等效”评价奠定基础[5]。2.评价指标与方法(1)评价指标。年报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两个指标,且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TC)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反映能力是互补的,并对上述两个指标做了归一化处理得到了期刊影响力指数CI值,见图1。图中(1,1)为领域内最好期刊所处位置,某刊的CI值定义为该期刊所在等位线与(0,0)与(1,1)连线的交点与(0,0)点的距离,值越大表明距本领域最好期刊越靠近。同时,还为了方便跨学科比较,进一步定义了“相对影响力指数”WAJCI———某期刊CI相对于该学科CI中位数的倍数。WAJCI反映了期刊在学科内学术影响力的相对位置,因而可以跨学科比较,甚至可以跨年度比较,具有实用价值。图1期刊影响力指数CI值(2)统计源期刊遴选。国外期刊部分基本基于科睿维安公司的JournalCitationReports(简称JCR报告)。中国知网年报中国际引用数据均来自统计WebofScience数据库中2018年发表文献的引用。其中JCR报告中的国际期刊被国际期刊引用频次直接采用JCR报告的数据,而这些期刊被中国期刊的引用频次采用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基础数据。未被JCR报告的另外6000多种中国期刊被国际期刊的引用数据,由《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通过检索WOS的引文库获得[5]。由于JCR报告采用的WOS数据库中只收录了有CN号的中国期刊267种,不能客观全面反映中国与国际期刊的相互影响力,因此年报遴选了与JCR报告期刊水平相当的中国大陆期刊为增补统计源。基本遴选原则为:通过客观评价数据遴选出不低于WOS统计源期刊水平的中国期刊为统计源。采用迭代法逐步减少中国期刊的数量,每次迭代去掉排名末位的期刊,当达到Q4区中国期刊的WAJ-CI均值与国际期刊相当的时候结束迭代。经过多次迭代,确定增补中国统计源期刊1160种。若加上WOS数据库已收录的267种中国大陆期刊,则中国大陆统计源期刊共计1427种,其中484种为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957种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可以理解上述期刊水平达到了与SCI期刊相当的水平。(二)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该计划最早只针对中国科协主管的科技期刊,覆盖面和影响力都较小。但自前述国家政策出台后,中国科协对该计划进行了重整和扩张,面向了全国所有科技期刊,并加大了资助力度。201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开放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等5个子项目申报。顾名思义,领军期刊指跻身国际一流期刊的标准;重点期刊是指在国内一流,在国际上较为知名的期刊(英文刊居多);梯队期刊主要指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期刊;高起点新刊一般面对当前热点、交叉学科,如计算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学科。其中领军期刊资助额度一般在200万以上,最高达520万;重点期刊资助额度一般100万;梯队期刊一般资助额度40万。上述总共有200余个刊物入选,笔者认为资助面对于中国科技成果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庞大的科技工作者而言还偏少,而且也不能满足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的覆盖面,建议以后逐步扩大资助范围,具体数量可参考。

中国目前越来越自信地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甚至已经处于世界舞台中央,在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转折点上,我国必将建立一套既与世界接轨但又应当引领世界潮流的自主的各项规则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科技领域话语权和相应平台和工具。面对上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每个科技期刊人都要敢于挺立潮头,接受挑战,在未来30年之间内,把我国的科技期刊同样办得跻身世界一流水平,这是我们这一代科技期刊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庞金友.大变局时代大国政治格局与演变趋势分析[J].学术前沿,2020,(4):6~14.

[2]王跃生,林雪芬.中美经贸摩擦的五个层次[J].中国流通经济,2020,(1):42~51.

[3]陈志文.封杀中国留学生损人不利己[EB/OL].2020.6.9.

[4]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Z].北京:中国科协,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