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6篇

时间:2022-01-19 11:03:29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6篇

第一篇

1研究现状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内部控制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IFAC(2001)指出内部控制是政府责任的基础,是政府治理的基础;王光远(2006)阐述了我国政府内部控制面临的10个问题[1];刘玉廷等(2008)在借鉴美国政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得出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些启发[2];卢娟等(2010)提出了一种地方财政内部控制框架[3];Calderon等(2012)分析得出内部控制有助行政事业单位识别和分析风险,指导财政管理工作;GAO(2014)提出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的重要部分,强调以管理为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4]。樊行健等(2013)指出政府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完成公共责任,确保财政安全,实现内部权力制衡,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5];唐大鹏等(2015)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规范经济业务,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预防干部腐败,建立权力约束制度[6];刘永泽(2015)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项特殊的行政管理活动,拥有政治属性以及经济属性[7]。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与创新点。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职能方面的研究,大多在查错监控或改进管理效率职能方面多有研究,但缺乏将内部控制职能进行多层次划分的系统研究,同时职能和定位尚未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进行研究。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职能拓展

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职能应分为3个层次:①通过打击贪污腐败,通过权利制衡和有效监管等发挥查错防弊监控职能;②通过全面的会计与非会计信息的反映,制定完善的制度,从而保障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的安全,能够客观公正的反应实际情况;③通过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完善,践行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提升治理效能。2.1第一层次职能主要体现在打击贪污腐败,实现权力制衡和有效监督管理两个方面2.1.1打击贪污腐败。2012年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实施意见》制度,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供了行动指南。目前,我国惩治腐败已初见成效,但形势依然很严峻,由于当前反腐力度加大,已基本实现了“不敢腐败”,但这种巡视型治理只能够治标,一旦松懈下去肯定会出现腐败的“死灰复燃”。因此,要想实现“不能腐败”和“不愿腐败”,必须要依靠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最终实现一种“法律让人不敢腐,内控让人不能腐,道德让人不愿腐”。2.1.2实现权力制衡和有效监督。只有受到约束的权力,才是真正有用的权力,才不会出现滥用权力。西方政治学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和洛克的分权制衡理论都对权力的约束做了深入的诠释。内部控制的本质在于每一层权力主体从上至下的监督和保持权益主体之间的平衡。作为一种制衡与监督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连接着单位与社会群众。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主动公开信息,通过这一方式一方面约束管理者,实现内部行为自律,例如:“财务与业务分开”,“决策、执行与监督分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开”等。这些核心要素即是构造内部制衡机制,实现内部管理人员制衡的功效。另一方面服务外部利益相关者,能够促进各级履行受托责任,形成外部有效监督机制,即通过财政预算来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及过程,和资产部类(如三公经费)的使用结果,体现信息的诚实性,进而获得公众的支持。2.2第二层次职能主要体现在建立完善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建设2.2.1建立完善制度。从构建监管系统的视角来看,建立完善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为依法办事提供合理依据,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以法律为基础依据,体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内部控制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②以法规为主体,如《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③以规章为补充,《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和《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2.2.2保证信息安全。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主席提出互联网治理理念,建议建立世界互联网治理框架。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也应跟上时代步伐,才能满足国家治理的要求,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运用信息安全技术加强内部控制。①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保证信息安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通过财务系统进行记录、查询和生成会计报表,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完整,进而能够客观反映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经济活动情况,为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另外,通过用户权限设置,限制非法用户访问甚至修改数据,防止信息的丢失与外泄。②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源共享。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孤岛化现象非常普遍,上级与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大量信息冗余,这势必浪费硬件资源用于存储信息,浪费人力资源来管理信息。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建立标准共享信息,突破“信息孤岛化”格局。2.3第三层次职能体现在践行依法治理和依德治理,提升治理效能2.3.1践行依法治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为政府监控系统,应覆盖到单位业务的各个环节,强调使用权力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将这些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监管制定成法律,让其具有法律效力,进而用法律监管做到有法可依。法治建设的重点在于通过完善内部控制规范和权力制约:①明确执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的秩序,保证行使权力的公正性;②推进政务公开加大监督力度,让民众具有知情权,避免以权谋私、多头执法;③简政放权,避免对市场经济过度干涉,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执行效率;④尝试实行共同治理模式,让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其中,实现大众监督参与管理,提升治理效率。2.3.2践行依德治理。由于内部控制的表现形式为管理手段和规章制度,这让人认为内部控制不包括道德伦理的内容。恰恰相反,一切制度的设定都是以人们的道德标准为基础,因此,内部控制的最终发展方向是道德控制。以我国推行的“反腐倡廉”为例,“反腐”是“法治”,是制度层面的约束;“倡廉”是“德治”,是道德层面的约束。“反腐”是让人“不敢腐”,而“倡廉”让人“不想腐”。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正是内部控制职能从依法治理向以德治理和依法治理相结合拓展的体现。总体而言,现阶段内部控制实现依德治理主要以管理层为对象,要求其具有更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同时还要提升管理层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够提升治理效能。在实际操作中,推行信息公开和财产申报制度,建立自查自纠机制,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营造拒绝贪腐、廉洁奉公的环境。实践证明,具有良好诚信和道德的管理人员,有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3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履行有效监管职能、完善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治理和依德治理职能,从低到高3个不同职能,三者各有侧重,第一层职能是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正常运转;第二层职能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第三层职能强调各种规章制度本身合理性、进而推动依法治理和依德治理。三者间是递进关系,只有在有效监管合规合法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规范管理,形成完善的制度,进而才能践行依法治理和依德治理。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职能的长期建设,才能够顺应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才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建立政府机关内部审计制度强化政府施政效率和效果[J].中国内部审计,2006,(9).

[2]刘玉廷.美国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有关情况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8,(3).

[3]卢娟.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初探[J].财会通讯,2010,(2).

[4]GAO.StandardsforInternalControlintheFederalGovernment[S].[5]樊行健.基于内部控制流程设计视角的制度解读[J].财会学习,2013,(6).

[6]唐大鹏,李鑫瑶,等.国家审计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J].审计研究,2015,(2).

[7]刘永泽,况玉书.政府内部控制的内涵界定、外延定位与预算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3).

作者:张菊 单位: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

第二篇

摘要:内部控制对于一般制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于2014年1月1日开始试行,进一步说明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就目前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完善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一)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行政事业单位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有着使用和管理的职责,所以在使用和管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避免出现浪费和损失等情况也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责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管理会更加到位,起到有效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作用。(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着国家财政方面的诸多事务,也是整个社会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效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使办事程序更加简便,有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并提高其办事能力,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节约大量行政管理成本。据统计,由于管理效率低下,办事流程复杂和监管力量有限等问题,导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居高不下,这时就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使行政单位内部环境变得健康合理。(四)有效杜绝腐败,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当出现贪污等腐败问题时,就证明我们的监管制度不完善。加强内部控制不仅可以减少行政体制方面的漏洞,还能大大降低贪污受贿的几率,有效防止了各种腐败问题的发生,对行政人员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合理。内部控制环境可以反映出组织内部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良好的内控环境需要各行政工作人员来支持配合。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还有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导致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较低且忽视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工作上的不规范就降低了其工作效率,增加了相应的管理费用。(二)工作不透明,行政效率较低。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里的行政人员较少,就会出现某个行政人员从事多个部门事务的现象,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几个工作环节都是由同一人完成,无法起到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工作内容也会变得不透明。(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财政进行科学的安排和预算,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可能并不符合从业要求,他们缺乏相应的财务专业知识,对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业务能力低,内部控制意识也十分薄弱,这就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较差,难以监督。(四)财务信息不够真实准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一直不够完善,对财务部门的监管难以达到理想要求,导致一些腐败现象滋生;同时,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一,账面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造成财务信息失真,导致财务方面做出的决策不准确。

三、针对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就目前来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建设、内控自我评价等重要环节重点突破。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规划,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权力的内部制衡,规范权力运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报告,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映和改进,针对突出的问题,重点治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自我评价,使得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与时俱进,真正发挥其作用。(二)强化外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特殊,如果不加强有效的外部监管,那么会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纳入各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范围,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各行政事业单位改进内部控制的积极性,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与审计、监察等部门既可以对单位内部控制实行专项检查,也可以结合日常工作开展检查。建立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漏洞并加以解决、控制,将内部监督、自我评价与干部考核、追责问责相结合,采用适当方式予以内部公开。

四、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仍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各事业单位必须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加快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做到权责明确,规范单位内部行为。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规范日常的管理行为,从而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祥宇,王鹏,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13,(09):29-35+96.

[2]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57-62+96.

作者:李静琳 钟红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第三篇

一、注重对体系设计过程中的流程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在设计上很大程度都是可以以企业为借鉴对象的,但是需要注重与企业的差异,这种不同主要在业务活动、组织结构以及监督评价等各个方面。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具体到业务流程的层面,在进行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同时需要确立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自我评价、外部和内部监督的各个具体环节,充分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通过经济活动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来驱动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不断细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体系之中直接嵌入制衡的机制,并对体系内的各个薄弱环节加强监督和建设,不断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以发挥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整体联动效应。实际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当是在梳理流程的基础上,建成一套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整合体系。

二、在制度落实时要做到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双层并重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关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风险,同时也要重视业务层面依存的内部环境,做到两者兼而有之。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所包含的内容具体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单位层次的应用指引,具体包括组织架构、关键的岗位和人员、议事决策系统和会计系统,这个层次的控制重点主要是要考虑到单位层面的风险;二是业务层次的应用指引,它主要包括了预算收支业务、建设项目和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以及合同管理,其重点关注的是业务层面存在的各种风险;当然还有第三种的报告层次应用指引,主要包括了信息系统和财务报告两个方面,重点关注的则是处于报告层面的各种风险。以上三类的应用指引已经基本上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主要经济活动,其中,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实施需要特别注意人员的配备、组织机构建设、制衡机制及各种制度的建设,较为全面和综合地对内部控制方法进行运用。对于业务层面的内控来说,控制活动才是其关键点,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整理,明确认识到其中的各个环节和关键的控制节点,设定明确的目标,加强控制和管理。而对于报告层面则需要密切关注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

三、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应当是行政行为的合法、资产安全的有力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效果和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时,既要重点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进行科学有效评价,也要把公共服务效率作为评价自身业务活动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各项评价指标,合理有效确定评价范围。新公共管理理论重点强调的是公共服务所获得的满意度,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注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合规及合法性,更要从对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经济性和实施效果等各个方面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健全和实施的效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并且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

四、规范单位内部的权利运行,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建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一直以来都是被视作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缺乏其应有的独立性的,所以并没有切实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应有作用。其次在机构的设置上,虽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也设置有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却往往会由于隶属于被审计单位而根本不具备应有的独立性。对于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功能是由内部的财务部门来兼职的,在财务部门拥有财务和审计的负责权时,是具有比较高的风险的。值得一提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员的任命时,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由单位的领导来进行任命并受其管辖,这样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缺乏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另外,在内部审计部门对自身的监督职能和工作内容没有足够认知的前提下,很难发挥其对业务活动进行监督职能。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各项内部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健全补充,在保证内部控制审计有序执行的同时,实现对内部审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与此同时也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以形成较为综合的监督方式和监督手段。

五、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特别注意信息披露的质量

信息公开化是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的一个重要方法,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处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初期,因此并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对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进行规范,但是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政府透明度的要求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例如,美国就明确要求了政府部门对其内部控制的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持续地进行适当评估以及报告,并且还授权了美国的审计总署来指定以及内部控制的各项准则。但是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格式和标准不统一,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不明确等,这些情况对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极其不利的。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方面,最应该注重的应当是信息披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罗雪红.浅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2.白桦,俞向军.对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的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3).

3.季叶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0).

作者:姜宏 单位:吉林省桦甸市民政局

第四篇

一、国土资源系统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管理环境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单位管理者和相关人员普遍重视业务工作,轻内部控制管理,一是对内部控制内涵、重要性认识理解不透彻、不深入,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控”的现象,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控制的是经济活动,属于财务部门业务范畴,与业务科室无关。二是忽略了内部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各单位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既互相配合,又相互制约、监督,具有既统一又分离的特点,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内部控制管理部门无法独立完成内部控制工作。(二)内部控制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到位。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受三定方案和人员编制的限制,多数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和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赋予内部监督职能的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又不具备相应专业资格和业务培训经历,致使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机制的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设置等各方面失去有效监管。(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部分环节制度缺失,在定期风险评估制度、政府采购、合同管理、资产管理、奖惩机制、重点岗位轮换制、审批审核制等方面存在风险管控空白点或漏洞,同时,由于政策制度发生变化,原有的部分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式、新规定,因此需要进行补充修订。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内部控制是一项全新工作,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很容易出现疏漏,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二是权责分工不明,责任不落实。内设机构、岗位职责权限、权利运行规程设置不科学,“三权分离”制度建设不完善,分工不明,职责混淆,权限交叉,责任不落实,忽略了权责制衡以及利弊相扣的重要性,不利于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实施。(四)内部控制建设实施过程不规范。在内部控制建设实施过程中,风险识别和分析过程因专业能力、知识素养不足等原因,不能正确或全面识别单位和业务层面存在的漏洞和风险点,不能采取正确、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制度贯彻执行力度不够、不严,没有设立部门专门部门对执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内部执行机制不完善,执行效果得不到有力保障。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应对策略

(一)建立内部控制组织机构。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各部门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落实各部门权力和责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定组织人事科为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纪检监察室负责监察工作,各部门配合做好职权清理、制度建设及内控贯彻执行工作。同时,建立内部控制联系会议工作机制,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内控工作责任人,共同组成联系会议,不定期召开联系会,研究内控相关工作。(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工作机制。1.梳理行政权力、排查业务流程风险点。开展行政权力、业务流程风险识别工作,全面梳理业务流程,编制业务流程图,摸排风险隐患,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风险防范监督点,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防控。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岗位权限、权利运行机制,切实规范内部权利运行。建立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管理、土地储备资金管理办法以及耕地保护、土地利用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经济和业务活动各方面得到有效控制和防范,同时,由于政策制度发生变化,原有的部分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式和要求,需要进行补充修订,确保风险管控制度全面、有效覆盖。内部控制应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和跟踪反馈等多种约束监督手段,采取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格局。通过合理分工,加强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监督,增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建立合理的责任追究制度,是经济活动有序、健康运行的有力支撑,也是提高管理水平,防范腐败和舞弊的有力保证。3.建立全方位防控体系,确保风险防控执行到位。通过对照"三定方案"以及对权力运行、业务流程梳理,针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建立防控体系。首先是单位层面,建立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三重一大"办公会集体决策和重大项目决策会审制度,对于推进班子建设、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有效加强单位管理者的监督,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是业务层面,建立现场踏勘制度、交叉检查、验收制度、项目报批会审等制度,建立数字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一张图”掌图系统、财务在线监管信息系统等信息监控体系,开展项目绩效评价、预算执行和预、决算分析工作,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行政权力运行平台等防控措施,形成多维立体防控体系,将执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三)严格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和人员的职责分工,落实专门部门和人员对内部控制执行过程及结果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建立责任追究、追踪问效机制,强化考评结果应用,制定奖惩措施,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执行机制。通过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内控管理,使决策机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增强,行政效能得到有效提高,业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四)强化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至少每年应开展一次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有效性自我评价工作,评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形成结论,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应履行内部监督职能,检查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过程和执行控制;人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各部门定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和巡查工作,形成强大的外部监督网络,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构筑了又一道安全屏障。(五)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单位内部控制执行与实施的监督、评价部门,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行使监督检查权力,同时,确保内审部门的专业性、独立性、权威性,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执行、监督提供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部门审计的效果和质量,通过多种形式,切实加强相关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培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专业理论水平,确保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胜任能力,为内控管理监督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常态下,国土资源系统要实现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就要不断强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执行力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职工明确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规范内控制度和实施环境,加大实施内部监督力度,构建具有流程化、制衡性的内控管理体系,确保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付启林.分析强化国土资源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意见[J].财经界:学术版,2016,(32):177.

[2]陈蕾.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6):47-48.

作者:郭静 单位:自贡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第五篇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是为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由国家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行政事业单位拥有公共权利的同时,也就有了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漏洞,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徇私舞弊、贪污腐败问题的出现,进而使单位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整体威信,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也有积极作用。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能力如何,其中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单位内部是否有一套强有力的控制制度。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变化,更好地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在日益复杂的挑战之下,更好地完成人民赋予的使命。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面临的难点

(1)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想要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很重要的。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环境欠优,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制度建设不完善。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缺乏具体全面的认识,因此很难形成一个准确完善的内部控制准则。在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也就很难得到科学的指导。第二,内部控制意识淡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者并没有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在处理事情上没有一个规范化的处理方法,往往凭借喜好做事,上行下效之下,内部控制建设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阻碍。第三,组织机构设置上存在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监督部门与执行部门处于同级的关系,这就导致监督部门很难有效地对执行部门进行监督。(2)内部控制活动松散。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所采取的措施和程序,旨在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控制各类风险。控制活动存在于整个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中,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财务部门处于控制活动的枢纽,但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往往形同虚设,比如对费用花销就没有任何监督能力,只是负责最后的报销。在进行有关财务方面的决策时,财务部门也几乎没有话语权。(3)内控人员素质不高,内控管理人才缺失。首先,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行业特殊性,对内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财务、审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相应的职业敏感性也是内控人员的必备条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自身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尤其缺乏内控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不仅直接影响了内控效果,也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长远发展。(4)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交流往往受阻,这主要是由于部门各自为政造成的。不同部门之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信息传递滞后,就导致了不同部门之间不能同心协力,一方面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单位的决策者往往不能及时获取到有效的信息,在关键性决策中容易出现失误,造成严重后果。而且,信息的不通畅还使得员工对内部控制管理流程以及管理对象认知不清楚,阻碍内部控制政策的实施。

三、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的措施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能否在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展开,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单位领导能否对内部控制建设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现时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必须顺应时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树立全面内控意识,把内控制度的建设纳入到单位长远规划中,把内控管理作为单位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内控管理的常态化和连贯性。同时,规范单位行政职能机构设置,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责任预警机制,确保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并加以解决。完善奖惩机制,对于积极配合并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的职工和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破坏和不按内控制度规定执行的职工和部门予以严惩,逐步强化单位全体职工内控意识,夯实内控实施的群众基础。(2)提升财务部门的监督能力,强化控制活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活动的审批流程,同时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对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能力。在控制活动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相互牵制原则、系统全面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等内控构建原则,结合单位实际,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各部门的经济业务活动,按其业务流程特点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分派到人,解决权力制衡和内部监督约束的实质问题,促进单位经济活动在适当的授权审批、监督协调下有序高效地运行。(3)加强内部控制人才培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否顺利执行,很大部分原因取决于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内控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低下尤其是内控专业人才缺失的现状,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整体素质,并重点培养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他们去管理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进程。(4)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它需要横向、纵向等各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流,提高控制效率。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设计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信息沟通,防止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首先,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议,对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相互交流。其次,以信息技术支持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落地,通过改善单位电子信息系统,真正做到信息通畅,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单位职工对单位内控信息随时随地进行了解。最后,单位还应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对其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进一步完善单位内控建设。

四、结语

从目前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还存在种种不足之处,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认真审视内控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内部环境、监督体系、人才培养、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才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广大民众。

参考文献

1.刘静.新时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对困境与解决对策.财会学习,2017(17).

2.杨玮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和解决对策.财会学习,2017(15).

3.赵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和解决对策研究.财经界(学术版),2017(12).

4.马力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考察及相关对策.财经界(学术版),2016(02).

作者:尹晓琴 单位:安康市汉滨区财政局

第六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已经遍及我们的生活,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由于人员众多、账目复杂、工作繁多等问题,导致从前的人工管理逐渐暴露出了它的许多弊端,所以在行政事业单位采用信息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从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管理基本框架、行政事业单位应如何加强内控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来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

信息化管理对一个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不仅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经济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中面临着极大的经济风险,所以科学、合理地将信息化引入行政事业单位,对其财务安全有很大帮助。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在《企业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工具与技术》报告中,将企业风险分为财务风险、灾害风险、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四部分,又在《基于全球视角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估研究》中将风险从客户、员工、法律、经营业务等十六个方面详细进行了细分说明。从这些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运营实际上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从事经济活动也面临这些类似的风险,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下面几种风险:(1)人员流动性低,对市场了解程度低,意识型风险较大。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人员建制流动性很低,这样就造成管理人员由于观念意识的陈旧而与市场脱轨,但是这些管理人员往往还不自知,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管理,这肯定会造成很大麻烦和差错,这就是意识型风险。这就要求我们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要总是凭借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进行管理,而要及时利用信息化技术与市场接轨,了解市场的情况。(2)制度问题导致的决策风险。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规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制度和各种其他的问题,导致有些单位极容易出现“一言堂”的问题。这些没经过科学研究制定的决策肯定会严重扰乱市场秩序,造成麻烦,这就是决策风险。这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要积极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使每项决策都有法可依,真正做到维护市场秩序。(3)经济活动复杂导致的监管风险。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特殊国情的原因不仅仅承担着监管的责任,有时还承担着社会服务职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会导致单位内部账目复杂,不同分管人员不了解其他业务的性质,财务人员又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只单纯进行会计核算,很难了解经济活动的性质和意义以及金额是否准确,这就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造成一定的困难。而通过数字化管理就能有效避免这些困境,通过数字化管理,操作人员可将款项的详细状况记录在案,后期查账人员随时可查到这笔款项的来龙去脉,对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差错率是很有帮助的。(4)财务核算方法的陈旧导致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与企业财务工作相比发展较慢,缺乏创新。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不太乐于接受新事物,仍使用旧的会计核算手段,简单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财务信息化。现实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已经到了IERP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财务人员要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更新自己的记账水平。(5)信息没有科学公开导致的信息风险。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公开信息要遵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以防泄密,但是一味地讲究保密也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监管无法展开或无法进行彻底监管等,这些都容易导致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数字化技术,设立一定的程序,将保密文件进行加密,该公开的信息要依法公开,这样才能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信息安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管理基本框架

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已经使用了一部分信息化管理技术,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搭建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如下:(1)要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经济业务的确认。经济业务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确认是非常能节省内部系统的工作时间的,对于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来说是很重要的,并且能保证每份业务单的交易额、交易量都做到备份,同时工作要求能够快而精确的传达到每位工作人员手中,这样就增加了工作人员的有效工作时间,并且在执行过程中随时可按照单位上层的指令来修改甚至中止工作,这对于高效率的完成工作是很有必要的。(2)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财务报表的公开透明。定期的财务报表是人们了解一个单位财务状况的主要途径,每份财务报表的编制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来执行,但是由于过去人工操作的不严谨性,报表容易出现差错。而信息化生成财务报表可规避差错,且短时间内可完成大量人工无法完成的工作,这极大地节约了单位内部的人力物力,也优化了行政事业单位决策层及时了解单位状况的途径,使了解单位状况变得极为便捷。(3)增强信息交流。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管理层与执行人员之间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与外部单位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化来进行各个人员的交流能够有效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反馈速度,能够及时知道对接人员的完成情况,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有效估计单位内外部状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能及时对不合适的方案进行修改或终止,以防止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出现差错。

三、行政事业单位应如何加强内控信息化管理

(1)加大单位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要有相应的硬件及软件支撑,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建立财务核算信息化系统,每笔账要通过系统核算并记录,这样能便于财务报表的制作。其次,要建立各环节关键节点的信息化控制,以防止各个环节脱离控制,影响单位的运行。最后,要建立总部与各分部的信息化联系,以保证总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迅速传达至各分部,并被各分部迅速理解执行。(2)加大对单位内部成员的培训。在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后,要及时对员工进行培训,这可以增强他们的信息化管理意识,掌握相关知识,知道哪些工作要在信息化系统中做,如何使用信息化系统等。另外,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以便于系统的及时维护和更新。

四、结束语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使用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协作意识及遵纪守法意识,极大地提高单位内部的工作效率,也能有效防止各种工作差错、舞弊事件出现。当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使用信息化系统来进行内部管理时,相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文平.浅议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代商业,2013(17).

2.宋芷涵.信息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研究——以R局为例.西部财会,2017(06).

3.严励,王涓.风险理念下的财务信息化——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与思考.会计之友,2009(32).

作者:刘文 单位:江苏省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