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策略探讨

时间:2022-10-31 10:52:2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重点逐步向体质增效上转移,那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效果,对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资金安全,防范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对社会提供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质量,有重要的管理实践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监督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单位运营的公益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所以,在内部控制任务的分配上,并没有像企业那样涉及较多的经营与投资控制内容,更多是集中在对财政性资金的安全性防护,以及从资产管理角度防范内部管理风险上。新常态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以及产生的简政放权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体质增效的要求,实现利用内部管理成本的“减法”,来获得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提供公共管理与服务质量的“加法”目的。那么,在新常态下,如何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出发,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与完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资产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方面进行不断地强化与改进,才能适应新常态的要求,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目的在于:“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最主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其好坏程度也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秩序,决定着对社会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务的质量,对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影响。而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建设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影响对业务流程风险的控制和对内控系统的评价与完善。

1.预算管理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预算管理需要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与评价等方面的控制措施和机制,通过制度来控制预算管理风险。但是目前在预算管理活动中,预算编制内容完整、细化预算内容等方面还有提高空间,单位内部各业务部门的沟通不够,导致预算编制不够精细,特别是在项目预算的可行性分析,以及项目概算等方面,缺少必要的研究与分析。在预算的实施阶段,缺少对预算执行的分析机制,尤其是查找和分析预算执行偏差程序的缺失,不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另外,在预算执行过后,单位内部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对预算执行工作的总结不足,不利于不断地改进预算管理工作方法和内容。

2.资产与采购活动的管理问题

在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层面,行政事业单位都出台了相关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和使用制度和资产报废处理制度等保障资产安全和完整的制度。但是,在制度执行阶段的控制措施实施就显得不那么有效了。重点表现为对资产的定期盘点不及时,对设备的维护水平较低,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导致必要的控制活动实施不足,产生了制度执行弱化问题。这些实践问题受到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在个别岗位设置上不能完全做到相互分离,存在岗位兼职合并的情况。对于资产采购活动,采购论证工作做的不细,相关控制活动未发挥作用,直接导致采购活动没能达到预期项目需求目标,设备的使用效果不理想或者是设备维护费用高,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功能发挥。

3.信息化建设和监督评价活动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成立时间长,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强,加上项目经费有限,使得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依托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化的智能性和规范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同时,精准、及时的信息反馈程序也更加全面地反映业务流程中出现的管理漏洞和风险问题,促进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内控系统对控制活动的纠错能力较差,使得单位无法及时获悉业务流程中的重大风险问题和控制漏洞。由于单位所处财政管理层级的影响,接受的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活动存在差异,有些单位不能及时获得相关工作指导和建议,未能发挥出外部监督评价工作的推动作用。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的内生力不足,部分单位没有独立的内控制度建设职能部门,内部的审计活动频率也相对较低。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

1.加强预算管理的控制活动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发挥出预算的约束管理作用,首先就要从制度入手,完善预算的各项控制制度。制定完善的、具有操作性的预算审查核准制度,强化决算分析机制的执行,重视会计监督控制措施的信息反馈机制,利用制度来保障预算活动的有效性与高效性。其次,增加预算编制活动中必要的沟通与审查监督机制。加强单位内部不同职能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充分考虑与预算相关的单位资产存量、外部市场条件变化、单位技术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约束性条件,可以寻求专业人员和专家的帮助,获得支持项目实施的充足信息,编制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算。最后,重视对决算的编制和分析工作。分析决算是了解预算执行效果和评价预算合理性的重要途径,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决算工作,积极利用决算报告反馈预算执行中出现的资金规模和业务需求矛盾,从而促进预算资金的优化使用,不断适应新常态下的工作要求。

2.强化资产管理和采购的控制活动

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和控制,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重视重点保障措施和监督防范活动的执行有效性发挥上。单位各部门需要重新梳理资产管理活动的关键风险控制点,如资金使用审核与支付职能,设备的采购与付款职能,物资的保管与使用审批职能等,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安排岗位人员和责任,并强化落实。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继续强化对资产的归口管理并执行台账登记制度,定期组织库存设备和物资的盘点工作,对发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查明原因,调整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强化采购前的调研控制活动,并增加相关部门的联合评估与审核程序,将大额的采购计划提交单位班子会进行讨论,在获得充足的调研准备前提下,才能组织实施。另外,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在拟定采购合同条款的过程中,强化合同条款的控制程序,以减少由于合同不规范带来售后服务的风险,保证采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3.强化信息化建设和评价活动的内容

鉴于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有效利用财务核算系统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零余额管理系统等目前存在的管理系统作为平台,通过提升各系统间数据的共享性,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与这些子系统相融合,提升单位信息化内部控制的级别和能力。在监督评价活动中,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要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积极推动建立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机构,并担任监督评价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挑选单位内部专业职工组成评价小组,定期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程度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及时增加控制措施,降低单位的运营风险。总之,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要基于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目标。加强预算管理,强化资产管理和采购的控制活动,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是重中之重,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围绕这三个方面来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水平,以适应新常态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

作者:沈丽新 单位:江苏省涟水县外国语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57-62.

[2]金成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3.

[3]王海红.关于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4,(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