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层次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

时间:2022-01-05 10:00:00

反思层次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

摘要: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逐渐由“物象”的简单复制转向“情感”的互动体验。本文侧重探讨反思层次的情感化文创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反思层次情感化设计的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文化转译形成内涵新认知、动态参与形成体验新乐趣以及体验强化引发文化新感悟三种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方法,以期能够为文创产品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反思层次;文创产品;感性体验

在体验式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于产品,时下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单纯的功能、外观等产品属性,而是将关注点从“物”转移到了“人”上来,人们对“物”的功能性提出了新要求。同样,消费市场对于文创产品的关注点也由对“物象”的简单复制转向“情感”的互动体验。文创产品作为特殊的产品类别,需要具有文化特性,呈现产品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和人文精神,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因此,如何对文创产品进行情感化设计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下文重点从文创产品的基本功能及其发展趋势、反思层次的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缘起、反思层次的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基于反思层次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一、文创产品的基本功能及其发展趋势

1.文创产品的基本功能。简言之,文创产品主要包括三种基本功能:一是传播功能。文创产品是抽象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宣传、延续和发扬文化的重要途径。二是留存记忆功能。文创产品多为城市、场景、活动等文化体验活动的缩影,可作为活动纪念的延伸。三是馈赠功能。文创产品作为礼品供人们销售和购买,在礼尚往来中加强沟通交流、传递情感。由此可见,文创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文创产品的发展趋势。如今,作为文化情感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创产品已由最初的明信片、文化T恤、缩版纪念品等单一的复制型文创产品,逐渐演变为种类繁多的产品群,呈现多层级、细分化的多样性发展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不再满足于文化标签式的基本需求,更加注重精神审美和情感内涵的充分释放。以苏州博物馆的艺术品商店为例,现有镇馆之宝、吴门四家、苏博建筑、烟云过眼四大类几百种文创产品,仅2017年销售额就达1500余万元。从中不难发现,创意设计中,情感元素的介入能够激发受众的心智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是提高文创产品内涵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文创产品设计的关注重点。

二、反思层次的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缘起

1.反思层次情感化设计概念及其特征。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DonaldArthurNorman),在其《情感化设计》著作中总结出情感元素的三个不同层级: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本能层次着重于使用户通过接触产品得到情感刺激,对应着产品设计的外观要素;行为层次着重于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通过互动获得乐趣,对应着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素;反思层次着重于让用户对产品内涵产生思考,对应着产品设计的文化要素。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的情感化设计是产品本身所带给使用者的即时感受,而反思层次设计是产品所带给使用者的持续情感投射,它使产品和使用者之间建立长期关系,增加使用者对产品的忠实度。可见,相较于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反思层次的情感化设计能产生长期有效的情感释放,为文创的深度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2.内在文化属性需要反思层次的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实施。文创产品并非生活的必需品,设计中必须充分考量购买者的内在需求以及文化属性的有效传播。因此,只有精确地考察作为沉淀物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情感潜力,才能达成某一特殊时期的社会文化互动交流的共识,实现文创产品的“共情”。文创产品反思层次的情感化设计,可以将传统文化内涵与人们的感受、情绪、记忆、理解、反馈等一系列情感认知,经由创意设计统摄为一种交融体验,生成更高层次的文化寓意与象征,从而产生更多沉浸式的愉悦感。因此,从反思层次的情感化设计出发,可有效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和关注度,使文创产品更具生命力。3.外部市场竞争推动反思层次的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发展从每年不计其数的文创设计大赛到“熙攘”“上上”等文创品牌的应运而生,再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人们时常议论焦点。从中不难发现,文创产品市场逐渐火热的背后是创意设计的竞争。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文创市场还普遍存在创新力不足、设计雷同等现象。通过反思层次的情感化设计,不仅可以整体把握一个时期人们对于某一文化共同认知经验,而且还可从中提取对应的情感因素,并通过整体性的创意设计,被消费者所认识。换言之,反思层次的情感化设计,能够将凝固于社会中的文化情感共识挖掘出来,并借由创意溶解在设计之中,提高产品文化品格和竞争力。

三、反思层次的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方法

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总结出反思层次设计与产品特性关系的三方面特征:寻求自我形象、满足个性化需求、产生持久记忆与关注。由此概念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尝试:1.文化转译文化转译,即两种文化的转换,也可谓两种语言或符号的转换,其中包含情感要素。对于文化转译的内涵,当指继承与超越,即除了转换的准确性之外还具有创新性。文化转译过程的顺序链是:源符号—转译符号—目标符号。从文创产品设计角度来看,文化转译是一个从择取语言到转移语言,再到物化文创产品外形语言的过程。从反思层次情感化设计视角来分析,产品给人带来的审美意义,可以说是情感与物相结合的具体表达倾向,是针对物文化所产生的基于情感的判断和选择。因此,只有充分重视情感的这种延伸意义和价值,才能建立产品文化认同感,形成文化内涵新认知,寻求自我形象。一种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是文创产品研发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是获得转译“源符号”的前提,同时也是择取文化内涵精髓的关键。进入转移项,主要面临具象物质文化和抽象非物质文化两个维度语言的转换。(1)具象物质文化转译选取现实具象的文化形态作为源符号,采用排列组合、异质重构、融合嫁接等方法转译为目标符号。其中关键在于转译的形态语言应符合该产品的物感,即由物而生发的情感,使消费者能够与所转译的文化产生联想,建立与众不同的自我形象,并产生自豪感。如这款苏州博物馆的网红产品——《山水间文具置物架》(图1),采用苏州博物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片石假山为源符号,对片石这种传统形态进行创造性转化,最终转译的目标符号,使人“应物斯感”,不禁联想到米芾画中那远山的层峦叠嶂的情景,产生情感上的满足感,实现了产品实用功能的生活化,也达到了传统文化转译与传播的目的。由此可见,符号化的能力取决于抽象化的能力,我们对现实某一文化的转译就是一个选择、筛除和组织的过程,这样我们对既有的文化经验就是模式化和连贯的。(2)抽象非物质文化转译对语言、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进行物质性符号语义化转译,通过形塑后形成不同的文化表意。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设计流程的游戏化、日常使用的趣味化等,形成符号语义多模态,使人对文化内涵产生新的理解与认知,从而激发产品自身的文化归属感和人文情怀,达到实现自我认同的目的。洛可可设计公司的“上上”文创品牌系列产品(图2),将中国传统抽象文化语言转译到当代文创产品语境中,以此唤醒人们对传统诗意生活的记忆。如体现超越自我精神的“高山流水”香台、强调福气满满的“大耳有福”盘以及表达“适可而止”寓意的“半食”对碗,均是将抽象的传统文化经验转化为物质表征符号,并准确地融入现代美学观念的构型,唤起人们相应的观念与情感。2.动态参与“动态参与”是多模态设计方法的组成部分,强调物态特征和符号设计者动态感官经验的重要性,并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反思层次的情感化设计,其目的在于生成体验新乐趣,满足个性化需求。随着体验经济的迅猛发展,产品的设计理念也由产品为人到产品与人再到产品由人进行着转变,到了产品由人的现代,人们对于互动参与的内心需求越来越强烈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进行具体设计中,我们可将消费者假设为动态参与者,以此获得用户个性化需求经验,从而建立用户与产品的情感纽带,在反思层次形成个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动态参与的具体设计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留白“计白当黑”的美学观点应用于诸多设计领域,关键在于不同的媒介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表意潜势。在文创设计中,运用“身体感觉”,有意创造“空白”感知空间,产生节奏、轻重、停延等模态,给受众留下心理补偿空间,满足自我情感需求。例如,我国设计师冉祥飞设计的平衡灯(图3),即是一个充分利用留白,给设计留出想象空间的典型案例。设计者充分运用力学原理,特将灯具设计为Z字造型,因此必须借助外部物品的压力才能达到平衡,受众可随意选取心仪物品,既增加了使用者自由参与度与互动性,也提升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个性化的情感共鸣。(2)时间参与文创设计中,加入时间变量因素,可使产品随着用户使用时间的累计而发生微妙变化,从而提高产品的互动趣味性。如这款《隐山香器》文创产品(图4),其线香盒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由有序排列的亚克力切片制成,借由切片的虚拟空间感构成酷似山峦的形态,下部则为木质插香盒主体。产品看似普通,但随着时间的流转,线香的烟气将渐渐熏黑上部的亚克力,产生与众不同的禅意景象,形成诗意体验。(3)模块组合模块组合化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配件的排列组合,用户可以创造自己的产品,从而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和满足感。这款《中国建筑》印章作品(图5),运用中国建筑中独特的顶、拱、柱等基本部件形态,将其设计成印章组,用户可以通过设计、搭建和拓印中国各种类型的建筑,为受众体验提供多种可能性。(4)3D定制3D定制,即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现有的3D打印技术,小批量地设计生产“私人订制”型的文化产品。“科技+文化”是信息化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触点,3D打印技术的介入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挖掘文化价值。3D定制生产模式能够让消费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成为一名独特的“设计师”,满足个性化需求。3.强化体验强化体验感能够促进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引发文化新感悟,提高人的洞见、感知、感悟的思维能力,从而对增强受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以及形成持久关注和记忆发挥影响。文创产品设计中,可以凭借各种感觉模态(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多样综合协调运用,主要设计方法包括感官叠加、互动持续、故事创设、IP赋能等。(1)感官叠加在反思层次的情感化设计中,可以充分调动五感,使受众通过综合感官叠加,强化文化感知,实现博物院设计的故宫口红产品(图6),从视、听、触等多感觉模态出发进行情感化设计,得到消费者认可。视觉上,从清宫后妃服饰中选取极具代表性的图案及配色作为圆形外管装饰;听觉上,在产品命名上做文章,六只口红分别为郎窑红、祭红、紫靛、宫墙红、美人霁、胭脂红,以此启发受众听觉叙事联想。触觉上,利用立体多层打印技术,在口红外壳上呈现刺绣的立体肌理。由此可知,采用感官叠加设计手段,可产生多样化的情感体验,并能在持久的反思中引发受众的关注和认同。(2)互动持续产品给人真实稳定的情感来自持续的互动性。文创设计中,可以选择日用品作为文化载体,如首饰、杯子、尺和笔等,通过物品使用的频率特点与文化元素相结合,让受众在持续的互动体验中,不断强化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产生持久记忆。如这款“微山水”文具组产品(图7),利用黑檀质料自然的不规则边皮与透明树脂相结合,呈现出水墨山水般的独特意境。作为常用的办公用品,不仅最大限度地在使用中产生持续的情感,也使办公空间充满文化气息。(3)故事创设整合诸多表意方式,通过创设具身化的故事感,将相对抽象的文化概念物化于产品之中。产品的这种物性的叙事情境铺设,能够唤醒受众潜在的想像力,有利于受众在身体与物之间展开文化交流,达到情感反思层次上的有效沟通,建立产品与受众良性的互动与信赖关系,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如2019年由故宫博物院设计、出版发行的《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互动解谜游戏书,以寻宝为主线,通过一步步的解密过程,让读者在游戏互动中阅读清代历史故事,了解紫禁城的建筑美学以及精美的皇家器物等历史文化。通过参与书中的游戏,读者能够在故事情节中体验故宫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4)IP赋能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如果仅仅单纯地将某一文创产品作为“品牌”进行打造,并非能够产生长久的关注,成为文化热点,还需对文化IP进行赋能化建构。以故宫文化IP为例,除自主开发的文创产品外,还十分强调多种模态的联合与互动,利用不同信息化平台,将与之相关文化进行多维度传播,如每日上线的故宫陶瓷馆、故宫珍品相遇等科普类栏目,以及开设体验式故宫角楼咖啡馆、举办《上新了!故宫》互动式综艺节目等,多媒介地阐释故宫文化内涵,让受众觉得故宫并不“高冷”。通过不同媒介的协同传播,故宫文化成功地获得IP赋能溢出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置身于当下高科技、信息化、新媒介等多重语境中,反思层次的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不仅是文创设计自我更新和跨界探索的有效途径,也是研究设计与其他学科交互影响、新老范式融合互通的活化剂。回溯文创发展史,不断变革的文创产品样式始终与受众情感因素有着种种关联,在设计实践中也始终处于与各种媒介的复杂互动之中。每当文化产品的创新活力陷入困境之时,本能、体验、感受、记忆、互动等人的情感要素就会成为设计者重启创意潜能的思考空间。就此而言,基于反思层次的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能够为我国的文创产品转型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李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