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研究

时间:2022-09-07 10:30:38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研究

1不断创新的媒介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进的时代与领先的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脱离技术而快速发展,与其他各种类型的事物相比,也只有技术更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从现实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媒介技术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大大地提升了人们获取相关知识的自由程度,对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媒介技术能够将所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并精准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加高效地处理所获取的知识,而在媒介不断变迁的进程中也实现了更加迅速地收集、储存以及传播相应的文化和知识。无论是什么样的技术或是何种媒介,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它们所产生的信息实际上就是在模式、速度和尺度方面的变化情况。互联网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随后在各行各业均得到广泛运用。媒介对与人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也深层次地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大众对于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越来越认可和接受了,以往纸质出版物的大众阅读习惯也逐步转向为数字出版物了。在信息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大众更多地以互联网信息资源作为媒介来获取数据和信息。数字化出版的方式不受传统纸质等实物的束缚,大众可以在互联网上碎片化地浏览各类信息资源,并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就能够阅读材料,他们对知识将越来越渴求,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寻找知识,借助于互联网资源可以更加便捷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而大众不断变化的阅读习惯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整个出版行业,传统出版物的发行速度慢、检索能力弱、便携性差等弱点也更突出,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整体收入已经达到了10000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的收入接近25亿元,电子出版行业呈现出了更好的发展前景[1]。

2基于媒介变迁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

普尔在《自由的技术》[2]一书中曾经科学地预测了各类媒介技术在将来一定会呈现出一体化并且多功能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各种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将实现科学的融合并集中进行信息数据的处理工作。在我国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术期刊的传播模式以及出版方式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一的纸质出版模式逐步发展为纸质+网络多媒介融合出版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多家有较强实力的网络出版平台。不同的网络出版平台往往都有着各自的技术优势,有的平台电子期刊覆盖了较多的专业学科;而有的平台则以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作为标签,同时功能也更为完善,包含了提供文献链接、语义链接、社群书签和检索结果等多项功能;还有的平台则拥有多种形式的出版物,文献数量巨大,并且内部的很多期刊都能直接找到最初的创刊号。数字出版行业是在20世纪末开始兴起的,最初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率先进入了这一行业,在引用和检索所需要的文章时只需要借助数字对象标识符这一功能即可,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速度不断提升,而文献的作者以及读者对数字出版的这种模式也是十分认可的。之后又出现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理念,并且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对其也积极响应。目前,SSCI排名在100名之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以及SCI排名在200名之内的自然科学期刊现阶段都在推广和应用单篇文献网络发表的方式,可见,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3]。从学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影响其知名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出版的整体速度,一个作者在选择某个刊物时不但会考虑期刊在行业中的整体影响力,同时也会考虑期刊的平均发表速度,在保证一篇学术文章整体质量的情况下,如果刊物有着更快的发表速度,那么这篇学术文章也就能更早让读者看到,根据其在行业中的唯一性和时效性,读者引用和下载这篇文章的概率也就更高。当然我国各类学科的刊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学术周期,以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期刊为例,通常其所收录稿件到最后出版的周期约为4~5个月,有的要求高一点的期刊发表周期则会长达一年左右。传统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的这一时间则相对短一些,其平均发表时间在3~4个月左右。如果学术论文是在核心期刊发表,其从收录到最后出版的时间肯定就更长,而有些稿件对发表时间是有着一定要求的,因为一旦发表的时间太过滞后,那么文章中一些学术观点就失去了相应的影响力,对学术成果的传播会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面对同种类型的学术期刊,读者和作者肯定也都会更倾向于选择发表速度更快并且更具影响力的,而这部分学术期刊大都是国外的期刊,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水平文章存在明显外流现象的重要原因,大大降低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4]。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术期刊国际市场的竞争需求,并充分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文化圈中的话语权,中国知网早在2011年就已经推广并应用了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有近5000家学术期刊编辑部对这一平台都给予了明确的支持态度,并开始优先出版与传统纸质出版内容一致的单篇期刊物或是整篇期刊物,过去我国学术期刊行业中先印刷再上传到互联网上的出版流程被颠覆了。当然这种优先出版学术期刊物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最主要的问题便是它由不具备正式出版资质的载体来发表文章,这也是我国一些科研管理部门对其没有给予明确支持态度的主要原因,并且因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出版规范,优先出版文献在引用统计上也是不够全面的。在我国期刊数字化升级转型的进程中,优先数字出版确实在提升出版效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术期刊成果的传播能力却也受到了限制,所以,一定要重点解决标准出版规范的问题,并建立一套更为健全的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全流程的数字化平台[5]。

3网络首发是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大数据技术对学术期刊的出版过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数据时代学术出版的核心内容便是在多种媒体的影响下复合出版同一种内容,而要想对电子出版活动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就必须实现多种出版模式的融合共同发展。在2015年上半年,我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始正式实施互联网连续型出版物的规范管理工作,虽然在那时还只是试点阶段,但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连续出版物在制度体系方面也发展得较为完善了。之后在2017年的第7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正式了我国第一个连续型网络出版物的试点项目,在具备传统的可以网络首发期刊录用定稿功能的基础上,对于那些行业中先进的数字出版模式给予了很大支持,这也表明了在数字化时代我国的学术期刊也正式开始涉猎数字出版项目了。所谓的网络首发就是指根据论文的时间以及网址确定了这一论文的首发权力后,将全部论文或者是论文的根文献在学术期刊中印刷并出版的方式,而网络平台一定要先严格审核论文的具体内容,并严格遵照相应的三审和三校制度来跟进每一篇即将上传的网络首发论文,之后才能够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传播,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现阶段我国数字出版传播行业的整体流程。可采用3种方式来传播学术论文,即排版定稿网络首发、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和整期汇编定稿网络首发。专业的期刊网络平台具备了以往的论文出版功能,同时在网络首发的模式下还具备了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和协创出版等传播方式。在相应的学术论文中可能由于版面或是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作者没有将全部内容表达清楚,那么借助网络首发的模式,作者就能以图像、音乐、表格、视频等形式全面地展示论文内容。这样,时版面的形式和位置等限制因素得到了极大改善,还能全方位地展示作者进行学术思考的过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知识传播循环体系,并大大提升了学术论文的可读性[6]。学术期刊的传播速度对于自身的影响力、学术性和权威性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我国学术期刊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人员编制及办刊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出版速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也是导致一些高质量学术论文流失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对稿件进行排版之前,录用定稿网络首发能够为学术期刊提供便捷渠道,其主要目的就是在短时间内尽快扩大优秀文章的学术成果,并且尽可能地缩短了平台审核学术论文的时间。在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我们总结了两种传播方式出版时间的差异,其整体差异时间约为44天,而提前传播也直接影响了刊物中的引用数据。学术期刊的网络首发模式就如同于我国公路行业的高速公路,其在整个行业领域就是一个快速车道,加速了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发展进程,通过网络首发模式所发表的论文都是正式的学术期刊出版论文,并且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期刊编辑部对网络首发这种模式也是较为认可的,传统的纸质期刊和网络首发同样具有学术效力,这对于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模式的健康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当然在学术期刊数字化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被尽快克服的问题,其中构建更为健全的评价体系以及拓展增强出版的模式则是两个关键性问题。

4不断改革创新以满足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需求

我国的学术期刊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大众化消费、小众化生产。学术论文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受众也比较稳定。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对众多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术期刊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全球学术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术期刊更要兼具灵活性、包容性以及文化属性,同时还必须将自身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来,从而更好地适应外部出版环境的各种变化。

4.1从注重出版结果逐步向注重出版过程的模式发展

现阶段,在我国的学术期刊领域中主要的承担单位大都是区域内的研究院和高等院校,而整个出版的流程也是相对固定的,即采编、校对、印刷和发行这四大环节,但是由于以往纸质办公的工作模式已经根深蒂固,相关工作人员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对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也都形成了固定的刻板模式,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会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长期以来,在作者想要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时,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对于论文的内容会进行严格的校对和审核,而对于作者在构思该论文时所形成的思维理念却几乎都是忽略的,但这些对于一篇学术论文的内容和成果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论文的完整度、版面和主题等因素的限制下,这些内容没有被全面地呈现出来,而其所代表的优秀研究成果也就被搁置下来了。显然,以往这种出版模式更加注重出版结果,会限制作者的学术研究进度,并且在这种模式下阅读者也无法更深层次地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重要观点。一些学术期刊也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常见的方法就是全面追踪国家青年项目和重点项目在各个阶段的学术成果,而传统纸质出版方式在表现形式和时效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即使采用了这一方法也无法完全理解其学术思维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发展趋势来看,一定要借助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简化学术期刊的整体出版流程,在整个学术论文的研究讨论过程中都应加大学术期刊出版的参与程度,不应只是将其放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全面收集论文作者在写作各个阶段的学术研究成果,保证数字化出版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为了更加清晰地将作者的思维逻辑过程展示出来,除了要应用传统的元素,还应将视频、表格、图片等元素与其有效结合,从而进一步拓展受众的阅读思路[8]。

4.2从出版文献向出版知识的层面升级

在过去的学术期刊领域中主要是整期或是单篇去传播学术论文,而读者有时只需要其中的部分学术成果却也不得不接受整篇学术内容。一些读者本身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探索学术成果,而要想在数量巨大的学术文献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也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可见,以往传统的学术期刊只是在扩散和传播相应的学术期刊知识,其出版过程也并没有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出版能够全面考虑传播学术期刊进程中读者对于知识的实际需求,并且也有针对性地加工和处理了相关的学术文章。相关编辑一定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要具备加工学术期刊化整为零的能力,即科学地整合每一篇学术论文中的核心成果,无论是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等细节问题,还是科研成果和学术概念等核心问题,都要对其加以整理并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和加工处理,这样才能逐步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元数据,而其出版工作也将更具针对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将更具多样性,而不是以往的只有纸质文献这种单一形式。只要是能够满足读者实际需求的内容或是具有较强创造力和学术价值的内容,都可以对其进行出版并认可其学术成果,即使是一个表格或是一组数据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现阶段,我国的很多学术机构已经在尝试应用这种先进的出版模式,以往无法呈现出来的知识单元能够被认可并以特定的载体和形式将其发表出来,出版物的核心内容价值得到了提升,并获得了最大化的知识应用效果。在基于媒介变迁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中,学术期刊既是知识的生产者,同时更是知识传播的带领者,可以科学地整合各种类型的学术研究成果,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读者对于知识多样化和碎片化的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9]。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各类媒介技术也不断变迁和更新,以往传播和生产知识的主体也具备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数字出版产业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并且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也将迎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学术期刊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借助于技术和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不断提升读者的覆盖面和知识传播的效果,实现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