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

时间:2022-09-09 04:19:34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直接影响自身生态道德行为,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道德品质都将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甚至中国的未来。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欠缺,在建设“美丽中国”及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应承担起生态环境教育的神圣使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拓宽思路,深化生态文明实践的内涵,基于绿色大学视阈下从教育体系、教学改革、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建设、拓展新媒体进行生态教育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生态教育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危机的出现与恶化,不仅与体制、机制有关,还与民众生态意识缺失、环保认知观念落后有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摇篮,一方面,大学生是全社会高素质群体良好形象的代表;另一方面,大学生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和骨干力量[1],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建设“美丽中国”及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长远而广阔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党的报告又一次提出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有了生态文明才有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国梦。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及践行环保理念刻不容缓,高校理应承担起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神圣使命。同时,这对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为此,本文特组织了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湖北省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掌握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改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部分院系的在校大学生。调查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从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共发放调查问卷1642份,收回有效问卷1537份,总有效率93.6%。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生态教育和环境科学知识的认知。1.西方国家首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教育”,并把它列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我国是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首次设立生态专业和环境保护专业[1-3]。虽然“生态教育”很早就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但是至今,我国高校学生对生态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都不是很理想。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占81.55%)对“生态教育”的含义不清楚,甚至根本不了解。2.居民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回收是通过垃圾的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把可循环资源从遗弃物中分离出来,变废为宝,加以重新回收和利用。它是实现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垃圾分类回收能达到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率,又减少垃圾处置量的目的[4]。通过调查发现,所占比例大于2/3的学生(占68.8%)对“垃圾分类”的内涵不清楚甚至不了解;另外,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74.59%的学生采取全部扔掉的方式,只有2.23%的学生是以分类装袋,扔分类垃圾桶的方式进行。(二)对周边生态环境破坏的关注。1.对于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雾霾”问题,通过设置“PM2.5”的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0.41%的学生不太了解(认为是挥发性有机物和飘尘),大部分学生(81.33%)均可准确说出其含义(细颗粒物,可入肺),这也是在生态环境恶化、损害公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背景下,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增强的表现。调查结果见图2。81.33%7.24%3.17%8.26%ABCD图2PM2.5的具体含义调查结果注:A.细颗粒物;B.飘尘;C.挥发性有机物;D.不太清楚2.对于生活在武汉,与大家息息相关的城中湖——东湖近年来出现的水体污染严重的现象,超过2/3的大学生都能准确说明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是湖水富营养化(见图3)。图3是武汉东湖水体污染现象的原因调查结果。75.48%4.47%17.61%2.44%ABCD注:A.湖水富营养化;B.湖泊酸化;C.有毒物质污染;D.湖泊氧化对多年来武汉市“填湖造地”的做法,86.66%的大学生表示反对(见图4)。湖北素有“千湖之省”、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武汉的东湖、汤逊湖、沙湖等却不断被填湖开发为商业用地,短期内当地政府虽获得较大的利益,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破坏了生态平衡,给本地的生态系统留下很多后患。例如,去年夏天洪灾给整个武汉市造成严重的内涝也和“填湖造地”有密切的关系。上述问题的调查结果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关注,并且已经意识到我们周边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而且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3.在回答“你的家乡大的建设工程上马之前,是否应进行生态评估?”时,有92.83%的学生选择正确答案,即进行全面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估之后,才开工。(三)对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思考。1.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其行为本应顺应自然规律,谋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共同发展,才能使人类从生态危机的阴影中彻底走出来。中国古代一直有“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等传统观念,这恰恰与当今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一脉相承[5-7]。在调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只有少数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绝大部分受访者(87.42%)选择了正确答案,表现出正确和积极的自然价值观。如果从专业背景来分析,我们还发现:理科生比文科生更认为人类应该利用自然来谋求幸福或者更多地把经济发展放在主要位置来考虑,究其原因是理科生和文科生有各自的知识背景,其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因此产生差异。ABCD87.42%2.14%4.62%5.82%图5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调查结果注:A.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人类是自然一部分,应任其摆布;C.人类通过征服、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D.人类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二者是主客关系2.十六大以来,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需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公众生态意识的高低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应有限度地开发自然”,但是对经济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要加强资源开发,但是如果过度开发又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四)对生态环境问题责任主体的判定。在调查生态环保的紧迫性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即认为很紧迫并且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甚至有2.24%的学生认为生态环保与己无关。这说明高校大学生的生态环保价值取向及其生态意识总体水平较高。大学生在回答“谁应对保护生态环境负最大责任”时,选择当地政府的有44.03%,选择中央政府的有30.14%,两级政府所占比例大于2/3,选择企业的为24.48%,选择个人的只有1.35%,调查大多数受访者在环保意识上表现出明显的“政府依赖型”特征[9-12]。据《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在判定环境问题谁是责任主体时,负有重要责任从大到小依次为地方政府、企业、中央政府及个人等[13]。与调查学生的结果相比,全国公众更表明了企业作为“当事人”主体对环境问题应负的责任;而学生可能对此认识不全面,所以会更加依赖政府来发挥作用。ABCD44.03%30.14%1.35%24.48%图6谁应对保护生态环境负最大责任的调查结果注:A.当地政府;B.中央政府;C.企业;D.个人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湖北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仍比较欠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当前,高校大学生更多的是了解和自己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属于一种自我保护型的环境意识,呈现出“日常环境意识较高,深层次生态意识较低”的二元结构[14]。同时,大学生在生态环保意识上表现出明显的“政府依赖型”特征。其实,生态环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企业的事,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休戚与共、紧密相连,它关乎每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大学生是将来建设生态文明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建设“美丽中国”及生态文明社会背景下,高校不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努力完成。

二、对策和建议

积极探索湖北省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践行能力十分必要。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必须拓宽思路,深化实践教育的内涵,基于绿色大学视阈下从教育体系、教学改革(课内生态环保教育)、新闻舆论宣传教育、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建设(课外生态环保教育)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教育,并开展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相关的跨学科教育研究等培养举措。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一)完善高校生态意识教育体系。目前,湖北省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停留在认识阶段,仍不完善、不成熟,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与规模。对此,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全盘考虑,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和教研改革之中;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列为全体新生的公共必修课;编写生态文明教育公共必修课系列教材,其内容力求通俗易懂,以适合不同专业背景的认知水平。(二)加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除了课堂上的生态教育外,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管理体制也可以对学生的生态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高校作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应从硬件建设上着手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构建“绿色校园”,以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使学生从中受到“生态”的感染和陶冶。这对学生的生态观念以及环保经验的产生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生态教育。(三)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充分发挥学校团委、社团的主体作用。在校园课堂之外,学校团委和各种社团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生态环保参与度是衡量其生态环保意识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团委、社团、甚至是环保组织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组织各类生态环保活动,如举办生态环保讲座、知识竞赛、废物利用环保创意设计大赛等宣传生态环保知识,以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生态环保思想;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细微的行为为生态环保做一份贡献,使学生的生态意识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以提高。(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践行能力。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是一种感性教育,如何去践行生态文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15]。生态文明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巩固更多是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得来的,高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各种载体,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自愿、主动参与生态环保的习惯和行动。开展“爱护校园、美化校园”的义务劳动、组织参观城市、农村的生态环保项目或结合暑期“三下乡”进行生态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也可以自发开展一些生态环保的活动,如“回收废旧电池、手机、电脑等小电器”“回收废旧课本辅导书”“手工变废为宝”等活动。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逐渐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转化能力。(五)利用新媒体开展生态教育及实践。将互联网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充分应用大学生社交媒体平台,开启O2O(OnlineToOffline)模式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两型社会等理念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借助先进的智能技术使互联网与手机、iPad等载体充分结合,运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新媒体,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并分享自身参与生态环保、绿色节能的体验和成就感,在线上系统中对个人建立积分或者学分奖励制度,鼓动学生参与校内外生态环保实践活动。探索传统生态教育之外的新途径,使新媒体更好地运用到生态教育中去,并最终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李景蕻 董平华 陈中惠 肖 笛 寇黎丽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