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讨

时间:2022-01-14 09:27:12

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讨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属于同一体系,但通过研究数据资料发现,高等教育水平以及质量远超过高职教育的现状,高职教育在目前发展的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教育领域中注重对于高职教育的问题解决是较为重视的领域之一。而在高职院校中,通识教育课堂体系不完善则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在本篇文章中会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解释和介绍,从而能够帮助读者对此领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探索

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教育方向和目的存在一定的区别,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理论性人才,注重对于学生的纵向培养以及理论性学习,而高职教育则趋向于职业化,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操作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对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从而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和效率,也使得学生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的技能,从而为就业做准备。本篇文章会对建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高职教育通识课程的建构原则与特征以及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构建和高职院校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与保障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变革。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要求教育领域培养更加专业化以及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变革是时代要求以及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势。在高职教育中,对于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变革一方面能够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从而能够让学生在高职学校中获得具有方向性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特定领域内的专业培训得到应用和实践。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变革不仅需要教育部推出全新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学校的管理人员根据人才市场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专业类型。(二)学习型社会中终身可持续学习的学力要求。在高职教育以及高等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是较为重要的,它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学习与进步,通过不同阶段的人生经验检验所学内容,通过知识以及实践的积累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感悟与思考,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学习动力以及观念是促进学生在螺旋式的不断前进过程中促进自我发展。此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中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以进步才能保证不被社会所淘汰,学生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自我价值。(三)国际化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变革趋势。在国际化的背景趋势下,对于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方案也进行不断的变革与修改。中国”一带一路“推行以及命运共同体的推出,使得我国的经济更加趋向于国际,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对于国际性人才需求较为旺盛,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当提高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从国内转向国际,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低下的问题。高职院校自成立以来,其教学目标愈来愈趋向于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相应专业的技能,同时理论基础也较为雄厚,因此,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不仅要注重对于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合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和教学任务、理论实践的结合程度以及经费问题三个方面。在普遍的高职院校中其课程安排与教学任务出现失调的现状,除去必修课以外,其专业学习和通识课学习相关程度较低,二者缺乏有机的融合,因此造成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为低下的现状,由此导致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积极性较低,课堂反应与互动效率较低,从而影响教师教学任务的进行,也影响教师对于通识课教学的态度,因此造成恶性循环,使得通识课程的教学效率愈来愈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上过于侧重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于实践的感悟与亲身参与。这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只局限于书本层面,而缺乏实际的操作感悟。从而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对于实践的忽视也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低,从而在后期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会受到重重阻碍,不利于后期技能培训的推行。因此如何在通识教育课堂中寻求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平衡比例是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高职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学生缴纳部分和国家补贴部分,但面对学校的各项财政支出,这两部分资金来源远远不足以满足学校运营。资金利用的不合理或者是分配失衡会导致教育资金运营受限,资金的缺乏导致高校实践活动的推行受到阻碍,这也是高职教育过程中实践比重较低的原因之一。针对此问题,高职学校可以面向社会筹措资金,从而推动学校活动、实践以及各方面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活动体系不够丰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活动体系不够丰富,主要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类型较少。在普遍的高职教育领域中各种活动较为丰富,如:文化展览、技能比赛、志愿活动、企业培训等活动较为多样,各种文化活动的举行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在学校中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但高校所举行的活动类型中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较少,通识教育活动体系不完善且种类较为单一,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在高职院校举行的活动中,由于活动形式化较为严重,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没有学到东西,而且也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业余活动上,从而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造。(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总体水平较低。近年来,我国教育重点在于着力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招生使得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师资力量不足。除此之外师资力量总体水平较低也是影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效率的原因之一。通过调查数据表明,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和门槛远低于高校教师,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没有得到定期的考核与检查,不完善的教师考核制度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师资队伍总体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本身做出突破与努力,不仅要注重在学历上的提升,也要注重对新时代新知识的学习和接纳。(四)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高职院校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从而使得课程安排与培养方向存在问题。学生在入学之初制定明确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工作人员应根据当前时代下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不同时代特点进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能够突出其学生特色,也要体现时代特点。高职院校内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凸显专业特征,也要根据学生自身优势进行制定,从而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具特色化和创新意义。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明确的方向,也使得课程安排更加符合专业特色。

三、高职教育通识课程的建构原则与特征

(一)通识教育课程构建的一般原则与特征。通识教育课堂的一般性原则主要包括课程地位的基础性、课程价值的导向性以及课程内容的基本性原则。这三个原则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课堂学科基础的重要性以及课堂内容的价值导向性特征。通识教育课堂通过建立健全学生的思维结构知识框架,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进步,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从而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构建的原则与特征。高职院校内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原则主要包括综合性、体系性以及针对性原则,这三个原则也体现出高职院校内通识教育课堂的高等性、职业性能力性以及统合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内的通识教育课堂通过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其教育的职业性特征,使得学生能够得到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学习,让学生在综合素养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从而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四、基于学生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构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先进的课程理念和合理的目标体系能够大大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概率,因此如何制定符合本校特征的目标体系是教职工应当关注的问题之一,先进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使得教学内容与先进高端的知识衔接,从而充分提高学生的眼界和思想的深度。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进步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课程的科研性和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科研意识。(二)课程群落建设与内容选择。学生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建构主要通过课程群落设置与内容选择来实现。课程群落设置通过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之上接触更多的专业知识内容和核心课的内容,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选择也尽量与专业课程有更多的联系,通过与专业知识的串通与联系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专业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五、高职院校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与保障(1)学校通识教育意识与理念的培养。学校内通识教育意识和理念的培养需要提高教职工与学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让学生和教职工们认识到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同时为通识教育课程提供较为完善的教学环境和制度,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硬性基础。扩大教职工与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全面认知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高职院校可以聘请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演讲,专业权威性的讲座为普及通识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学生以及教职工通识教育理念错误的纠正,从而提高他们对于通识教育课堂的重视程度,这对于促进通识课堂的教学效率来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建立健全符合通识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一方面能够推进其课堂的教学进度,另一方面也能够从根本上落实通识教育的工作,高职院校通过调查本校教职工以及学生的特色和水平之后,从而制定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管理制度,使其管理制度更加体现本校的特色和特点。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首先应当对其教学课程进行归纳与分类,使其课程性质相一致的学科进行同时教学,此外也要对教育评价制度体系进行改革与修改,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要建立健全较为全面的学分管理制度,通过提高通识学科的学分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3)打造高职院校通识课专业教师的师资建设。师资整体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打造高端先进的师资队伍是较为重要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专业程度、学历门槛、教学理念、教学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通过提高其人格魅力,加深对学生的性格影响,从而弥补学生在性格上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打造高职院校通识课专业教师的师资建设对于提高通识教育课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还可以从课程实施策略设计和课程评价规范这两个方面进行。从课程设置的全方位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以及专业素养的需求,让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能力,也能够使其人文素养得到同步提升,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内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泽江.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分析及路径选择[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2):37-40.

[2]卢云峰.关于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56-558.

[3]刘喻,白欢.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5:58-60.

作者:奉志伟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