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逻辑关系分析

时间:2022-01-14 09:29:45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逻辑关系分析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愈发明显,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现的构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间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逐渐由二元对立转换为融合发展。但是,二者本质属性的根本区别使其在高等教育范畴中无法形成从属或交叉关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逻辑层面的矛盾关系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逻辑关系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受到关注。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已从二元对立转变为融合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争议涉及高等教育的相关性。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强调人的理性和理性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重视所培养对象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性,强调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是否顺应社会发展进程。那么,理清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是明确高等教育宗旨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概念的界定

在这两个概念之间,其外延部分越广泛,其内涵越狭隘;反之,其外延部分愈小,其内涵越宽泛,这种关系被称作反变关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二者的内涵,即其本质属性存在根本区别,二者的外延最终共同指向高等教育。(一)专业教育。夸美纽斯说过:重要的是要教育人们可以记住他们的精神生活,但他们也绝不能忽略世俗生活和公民生活。精神生活固然重要,但广博而丰富的知识是人类精神世界丰富的前提,专门可操作化的知识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的基础支柱。专业教育的哲学基础为经验主义哲学,旨在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强调高等教育的外在适切性。专业教育的教育内容为科学化的、理论化的经验,即传统上的知识,学习如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知识体系已成为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专业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于生活,顺应社会发展,为职业工作生涯培养适应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广义上看,专业教育主要指向为人以后美好生活做准备的专业职业教育,是为人生活谋生所需要的必备技能,区别于通识教育的理论性与知识丰富的特性。狭义上看,专业教育指的是学校所开设的学科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育目的去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其具有明显的、特殊的目的性,强调知识的思辨价值和知识的客观性、同一性,以及学科价值在课程设置中的充分体现,注重“把事实从其背景中分离出来并在完全独立的状态下加以处理”。(二)通识教育。杜威认为,通识教育是通过学习与社会相关的文化科目知识,为教育对象提供文化的熏陶。博耶提出,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去发现人类社会生活中共同的经验、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和经验,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所面临的职业挑战以及明确自身定位。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他提出了著名的“综合核心课程计划”,涉及语言、历史、制度、自然、工作、认同七个知识领域。通识教育的哲学基础为理性主义哲学,其教育目的旨在培养学生一些纯属形式的技能(涂尔干),学习这种人类所共有的经验知识(赫钦斯,1936),求知是一种具有自身合理性的活动,因此,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报答(纽曼,1918)。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反思前的、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并起作用的经验能力,即“知道如何做”的知识(杜威)。在现代高等教育中,逻辑体系完善的学科知识构成了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

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逻辑关系分析

(一)逻辑关系分析依据。逻辑学所研究的概念间的关系是从外延这个角度考虑的,也就是说它所研究的是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的是相近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详细表现为两个概念外延关系是否有重合部分,重合部分有多少,重合的表现形式等。本文将这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可能具有的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见图2)。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其本质是一致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从属关系从字面上看表达的是依附、从属之意,从句子的从属关系中,定义为主从句关系,从句从属于主句;从层级概念上看,处于层级下部分的低层概念类属于高一层的概念。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存在相互重复的部分,两者间的内容有相同的部分。全异关系指其外延概念的部分不存在任何重合,也就是说两个概念不存在任何相似点,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矛盾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相加等同于这两个概念邻近的属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不对等,这种关系称之为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也是不相容关系的一种。(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逻辑关系分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逻辑关系分析为了探索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探讨其参与的定义。1945年,康纳特校长领导的委员明确定义了通识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人类的一员,作为公民必须要接受的教育部分。通识教育主张建立人类主体性,这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思想和态度的教育。而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则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从教育内容层面看,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作为知识的两个不同方向,其实用性价值的大小,其是否可以对人自身、对社会的发展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而,根据其教育内容对人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一些学者将其划分为“有用的知识”和“无用的知识”,将帮助学习对象学习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技能知识视之为“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将塑造人的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知识内容机械的认为是“无用的知识”。从教育理念层面看,通识教育无关与任何功利性的教育,其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它弱化了知识教学的实用性价值,将其定位为塑造共同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认识架构,为整个教育制度提供方向,将其价值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知识之中,是超越功利主义和极具统一性的。专业教育以培养职业人才、专门人才为其主要的培养目的,它将教育对象所学到的知识与其未来职业方向相互衔接,是定向的专业教育培训。从课程层面看,无论是哪一种教育,都是通过施加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进行的,这其中需要依靠的媒介就是课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其课程设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样性、统一性,重在培养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塑造与思维的重塑。专业教育课程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逻辑性,极其注重学科课程、科学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课程体系内的知识被细化为学科知识,将其通过科学的编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组织形式传授给学生,将各个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分门别类,以分学科的形式,详尽有序地展开。而通识教育课程则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融合,注重文化的熏陶、自然人文知识的渲染、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一定程度上说,其所覆盖的课程知识更加丰富广博。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两部分,他们各自独立存在,互不重合,即他们的关系可以表达为所有的通识教育都不是专业教育。在逻辑学定义中,如果所有a都不是b,那么a和b就有全异关系,或者说a全异于b或者说a与b是全异的。全异关系还可以更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类a与b可以都下属于另外一个类c。从性质上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然而,这两者类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下的一个类,是不可以轻易分割的,因此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恰恰由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部分组成。对于不属于c类的a与b两类说,如果a类与b类有全异关系,而且a类与b类之和等于c,那么a与b就有矛盾关系,因此从逻辑层面上进行梳理和辨别,可以得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属于矛盾关系。

三、小结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间的关系不断变化,两者的关系不断变化相互交织,互相支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之下,高等教育为社会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要引导教育者自身价值观正确发展。今天,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呈现出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为主体、后者为基础的关系,二者共同为培养出完善、全面的人服务,共同考虑到人与社会双方面对教育提出的需求,这使得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能否形成从属关系或交叉关系值得思考。从逻辑学视角分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形成了矛盾关系,二者共同构成高等教育这一属概念。然而,在现实的情况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往往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共同体。我国的高等教育一般被定义为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因为仅仅只是学习某领域专业知识,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支撑,缺乏一定积累,单纯地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多方面能力、素质、经验的输入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而忽视另一部分,必须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均在人才教育体系中发挥着独立又互相支撑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光礼.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与融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62-69.

[2]约翰•S•布鲁贝克著,郑继伟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3]谷建春,张世英.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学理依据[J].求索,2004(12):172-174.

[4]谢艳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辩证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5(15):5-8.

[5]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作者:李梦婕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