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审美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16 03:29:09

中国画审美教育论文

摘要:中国画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艺术审美风貌。在当代高校的中国画教学中,对中国画的教学不应单单是对技法的教授,更应注重在教学中对中国画的审美教育,这不但可以提高和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及认知程度,更能提升他们对我国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在之后的中国画创作中运用这种审美来创作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对中国画的审美教育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应该被提上日程,也应该被更加重视。

关键词:中国画;审美教育;高校教学

在目前的高校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在具体绘画技法上对学生的指导,而忽略对中国画的审美教育。这就使很多学生在面对一张中国画作品时不知道如何对其进行审美并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绘画养分,进而导致学生在之后自己进行创作时不能分清什么样的创作才是精彩的作品,对自己的绘画创作也没有信心,没有具体的创作方向和头绪,所以,在高校教学中,只有首先使学生明白如何对中国画进行审美,才可能使他们在今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把这种美继续延伸和表现出来。陆俨少先生在《画语录》中曾说过:“学画要做到四个多,即:看得多、听得多、想的多、画的多。”笔者认为,陆俨少先生的这段话道出的就是学习中国画的几个关键要点,即“看、听、想、画”。其中,他把“看”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听”和“想”,而把我们平时上课时候最注重教授给学生的“画”放在了最后,这也正说明了在学习中国画时“看”——也即对中国画审读和审美的学习及提升的重要性。以笔者自身这些年的高校教学经验来看,“看”是目前在高校中国画课堂教育中较为薄弱而且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教学环节,而这个“看”具有深刻的含义,更确切地说可以称之为“读”——当我们面对一张精彩的画作,我们不能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般对绘画匆匆地一眼带过,而是要对画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要慢慢体会其中的美,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读”画,慢慢地以中国画的专业视角分析画面,要找到画面审美的可取之处,这其实也正是对画面进行审美的过程。

一、中国画审美教育之“读笔墨”

西方绘画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渗入对我国现在高校的中国画教学模式影响很大。在学生进入高校前对美术方面的学习统统是素描、水粉、速写,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也往往开设有素描、色彩、速写等西方绘画的基础性课程学习,之后才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这种学习顺序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益处,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弊端——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绘画语言、观察方法,使学生了解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程,可是也往往会使学生先入为主地全盘接受西方绘画理念,不能把所学西方绘画理念为画中国画服务,甚至影响和阻碍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在高校国画教学中,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白,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在对所描绘物像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中国画是我国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它有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绘画的材料和理念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方法和审美形式。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国画笔墨关系的认识。中国画是一种以水墨来表现物像的绘画方式,它以毛笔蘸水和墨在宣纸上通过用毛笔的笔锋、笔肚、笔根配以中锋、侧锋、逆锋、轻重、提按、顿挫、转折等动作来创作。中国画的笔墨,不但注重对自然的刻画,也注重对画家内心世界的表现和笔墨自身的变化气象的表达。它追求的是一种“笔墨心象”。所谓“心象”,即在物体没有出现在绘画者眼前的时候,绘画者心里对该物体的印象和体会。这种笔墨绘画方式,追求的不是对具体事物的完全再现,但也不是完全的抽象,它追求的是正如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意象,这就使中国画的笔墨有了极为灵活的运用方式和表现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画家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笔墨关系进行绘画创作。如宋代的徐熙和黄荃,同为花鸟画家,可是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却完全不同,徐熙的画面笔墨关系富丽堂皇,而黄荃的画面风格野逸洒脱,所以才有了后世“黄家富贵,徐家野逸”的说法。又如明代的徐渭,他的画笔墨酣畅淋漓,恣意纵横,表现了他一生的命运多舛。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歌、戏曲、书画等方面都有造诣,被称为“明代三才子”之一,可是他在科举的道路上却屡屡受挫,考了八次也未能中举,在生活中也是多有磨难,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在绘画艺术上的风格也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个性,他的画面笔墨豪放,他的泼墨写意花鸟画自成一家,如他的《墨葡萄图》,画中的水墨葡萄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是以不同大小、浓淡不一的墨块组成,不求形似,风格疏散,更题有“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诗句,表达了画家的失意和落寞。清代“四僧之一”弘仁的画面笔墨高冷孤寂,苍劲整洁,他的画面善于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画面荒凉孤寂,显示了他与当时世事的格格不入和性格中的清高之气。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些历代传世名画,仍是“元气淋漓障犹湿”的笔墨气象,画中笔墨变化灵动,在宣纸上渗化发挥,所画物像充满生机,这正是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之处。

二、中国画审美教育之“读线条”

其次是对中国画线的审美,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线条和欣赏线条。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绘画语言,也是中国画的重要绘画表现手法,它不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也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在对中国画的审美中,线所表现的形式美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衡量标准,它不但要流畅、简洁,还要有粗细浓淡变化,有疏密组织关系,有虚实繁简安排,要能连续交错、浓淡穿插,它不但要塑造物像形体,更要表现物像的质感和阴阳,所以画面中的线条要有笔力,也就是常说的力透纸背,同时,线条要有自身的气质,要有速度和情绪,要在画面中和谐统一。如《八十七神仙图卷》,其线条生动地表现了诸仙的形象,线条不但圆润流畅,更是变化多样,丰富而不凌乱,对女仙面部和五官的刻画,以及身上衣服和头饰的绘制都相当精妙,它把中国画中对线条的审美完美地展示了出来,线条自身的飘逸流畅、抑扬顿挫,都诠释了中国画线条的审美。

三、中国画审美教育之“读构图”

再次是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有意识的分析画面的构图,要学会“读构图”。中国画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的构图不像西方绘画那样有很多规矩和定律制约,而是为画面整体和绘画者表达情感服务的。如中国画构图上用的是散点透视,是根据不同需要把站在不同立足点看到的事物和绘画者自己想表现的事物有序的组织在同一幅画中,它表现的物像常常是超过真实而带有绘画者精神追求的,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国画的构图还有极具特色的卷轴、立轴、扇面等样式,但不论哪种构图样式,都讲究章法,画面通常要考虑整体的“置陈布势”,而不是一边一角的慢慢堆积,中国画的构图有一个全局观,虚实相生,疏密相间,宾主有序,是矛盾对立统一的集中体现。正如明代顾凝远在《画引》中的论述:“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等。”中国画的构图,还受到“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追求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并且注重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对“诗情画意”的表达,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四、结语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事业。高校的中国画教学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作为高校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具体的绘画技法,更要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和审美能力。当代中国画坛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这虽然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和绘画语言,使中国画呈现出更多的新风貌,但对于高校学生这个中国画学习群体,必须要坚持对中国画传统绘画的学习。作为高校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如何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尤其是通过教授和引导学生通过“读笔墨”“读线条”“读构图”这几方面来了解中国画本身特有的民族特色,使学生体会到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把握传统中国画绘画审美的基础上研究自己绘画新面貌,探索自己绘画的创新之路。

作者:代国娟 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艺术学

参考文献:

[1]陆俨少.画语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