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教育现状研究3篇

时间:2022-05-04 05:28:23

高校人文教育现状研究3篇

第一篇

1图书馆与人文教育

开展人文教育是当代高校图书馆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人才,这决定了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应有内涵。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应当在人文教育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责任与能力成正比,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责无旁贷。首先,图书馆收藏着古今中外海量的文献资源———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是开展人文教育的物质基础。其次,图书馆有着“智慧殿堂”、“精神粮仓”,“心理药房”等诸多美誉,图书馆被认为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良友。正如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在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她是我们身边的精神家园,是一个让我们流连的地方。再次,图书馆常常座无虚席,在学生中拥有着广泛的“人脉”。图书馆舒适、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众多学子,“去泡馆了吗”一度成为学生见面的问候语,图书馆俨然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图书馆天生具有的高尚文化品格及与生俱来的高雅文化气息,这是其他机构所不可媲美的。

2人文教育的失落

现代是一个大学教育成就显赫的时代,大学作为科学与人才的重要源泉,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却又是一个人文教育失落的时代。中国大学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尤其是理工类大学。事实上,如果说科技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科技知识和科技方法,那么人文教育的作用则在于使受教育者领悟做人的道理,前者与后者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缺的。此外,中国大学人文教育还走入了另一个误区,把人文教育狭隘的理解成仅仅是政治教育,忽视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善的教育等人文内涵。开展人文教育是图书馆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图书馆功能拓展应有内容。那么如何开展人文教育呢?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是多样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包括诸如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等方式。基于这一理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在人文教育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宏观上,把文化基地建设列为《校图工委工作年度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有计划分阶段的开展人文教育;微观上,加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强调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出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初步统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仅2012上半年单独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共计20多场,读者累计参加1200多人次;与校团委联合举办金针讲堂4场,累计参加同学达600多人次;每周播放影片3~5场,累计达60多场。还定期举办主题不同而又特色鲜明的读书文化周活动、新书书展、征文比赛、“阅读之星”评选、读者座谈会及经典电影回顾等活动。另外,还举办了各种关于学校所在地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文化讲座、摄影作品展及美术作品展,通过这些活动和讲座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热情,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同时还使同学们对南京的人文、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有了深入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感油然而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

3人文教育思考

为了掌握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的反馈信息,笔者于2012年4月至5月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与图书馆部分老师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采用定额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了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比例为92%。

3.1人文教育长远规划制定与高素质馆员队伍建设

从表1可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人在人文教育的道路上迈出的艰难探索一步获得了广泛好评,体现在94%赞同图书馆作为大学人文教育基地,97%认为有助于提高艺术修养,92%认为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83%认为有助于丰富精神生活,58%认为有助于塑造积极乐观人格。需要注意的是,从表1中还发现人们对人文教育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65%认为人文教育就是人文学科教育,72%认为人文教育就是增长知识,甚至部分受访图书馆老师也持上述观点。事实上人文教育并不等于人文学科教育,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但不等于全部,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3]。同样,人文教育并不等于自然科学教育,文化包含知识,然而知识不能代表文化,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反过来,没知识并不意味着“没文化”。七成受访者对人文教育的误读一方面说明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也说明开展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图书馆需要作长期努力的打算,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加强馆员培训教育工作,促进馆员转换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提高思想认识、提升人文素养、艺术修养。

3.2以图书馆为主多方共同合作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取得出人意料成效的背后,离不开全体馆员的辛勤劳动。然而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在图书馆传统业务负荷已接近饱和的情况下,这无疑加重了图书馆负担。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的一个瓶颈问题。笔者认为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是图书馆与各院系单位、学生会、校园众多学生社团及其他部门共同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的组织运作中来,学生既是人文教育的受体同时也是组织参与者,而图书馆作为发起者和主要组织者起着指导和引导作用。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减轻图书馆工作负担,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3.3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没有可靠的资金保障,人文教育的开展时常显得捉襟见肘,甚至难以为继,因此稳定的资金来源必不可少。笔者主张:一方面主管部门应每年向图书馆提供一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图书馆人文教育机能的持续稳定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图书馆也要多方开源,厉行节约,公示账目明细,做到每一分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3.4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空间拓展的有力工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师生3~4万人,而图书馆供读者使用座位大致为3954席,相对于校园庞大人群而言,图书馆容纳量显得很有限,这与扩大人文教育规模、增加人文教育影响辐射范围的要求产生了矛盾。面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空间拓展,一是可以将大型的活动安排到馆外进行,二是充分利用好“虚拟馆”的作用,充分利用当今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新技术将活动拓展到网络空间。譬如对讲座报告会等活动现场录像拍照并做成视频添加到图书馆多媒体数据库,当然能够进行在线直播让现场外的读者也能参与进来,那就更好了。

4结语

正如前文所说,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人文教育要求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其本身固有的特性决定了人文教育的成效是内隐的,很难用一个具体标准进行评价,其过程是长期的,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各方统一认识,不断探索与实践。因此,图书馆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制约人文教育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策略,并做长期不懈的努力。

作者:孙虎声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

第二篇

一、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愈发明显,大学生逾越道德底线做出骇人听闻的杀人、自杀事件,如令人震惊的“马加爵事件”、灭绝人性的“药家鑫杀人案”和“留学生刺母案”,清华大学朱令被投毒致残、复旦大学黄洋遭投毒身亡。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人文教育边缘化、弱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尚未形成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整体运行体系,致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过强的功利主义”和“过弱的文化底蕴”,无法面对时代的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

1.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较差

体育院系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成绩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由于思想认识偏差,片面强调体育专业教育的实用性,认为高超的运动技术才是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唯一资本;忽视文化基础课,加之人文课程的开设普遍较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文化素质低下。

2.理想观念淡漠,价值方向迷失

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仅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学一套技术,找一碗饭吃”,并把“赚钱”作为上大学的唯一目的,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大志。由于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建构和价值观方面的欠缺,面对现实社会中的阴暗面,部分学生常常抓不住其主流和本质,表现出情绪化、主观化、偏激化和极端化。

3.责任意识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

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得过且过混日子,必修课选逃、公选课必逃,考试作弊,诚信缺失非常严重。信仰缺失,个人功利主义强烈,集体荣誉感差。更有甚者,精神空虚,行为举止粗俗,道德行为失范,不辨是非,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如,打架斗殴、赛场上弄虚作假、忘恩负义等,根本没有报效党和国家培育之恩的意识。

4.视野狭窄,自身工具化现象严重

爱因斯坦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并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的辨别力”。当前,体育院系仍以运动成绩立命,将“提高运动成绩”作为办学成功的标准,运动专业技术的地位远远高于人文学科,进行的仍是以“专才培养模式”为主的教育。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运动技能,却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成为技术娴熟的“工具人”或“机器人”。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处理不好就业与创业的关系,经常逃课,用自己尚不娴熟的技术去做兼职赚钱,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对待、文化课敷衍了事的现象。

二、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人文素质应该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构成,而如何实现人文素质的提升就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总体说来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养成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人文素质教育构成了提升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

1.明确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大学教育理念、目标与模式

树立现代的大学教育理念,以提高体育院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本科教育模式,弥补专才教育模式的缺陷,纠正以往唯技术倾向,大力加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学生既有高超的技术,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构建并完善新型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人文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人文教育制度,并非易事。因此,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应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并完善新型人文教育评价体系,这样,可以检测本校各项人文教育管理工作,明确人文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了解人文教育师资力量,从而为人文教育管理工作改革、课程建设、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正确指导和科学决策的依据,以保证人文教育的持久深入开展。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以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取得的成绩和表现等作为评价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依据。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教师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强弱等都直接决定整个学校人文教育水平的高低,但专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缺乏高尚的人生境界与高雅的人格修养,存在着追求现实功利、盲目追逐时髦和行为举止庸俗的行为,论文抄袭,治学不严……象牙塔的高洁不再,进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很难达到为人师表的教师标准。二是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知识结构残缺。为此,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918号提案提出,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以便在自己的教学中为其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并主动传授这些知识,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和监督,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实施人文教育的水平,使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做有热情、现代意识和公共关怀的主体,使学生体会到文明修养和人文关怀,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念和高尚的品行,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栋梁之才。

4.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是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的核心。建立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要载体,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确保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提高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德育课程应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建设。应注意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新时代的道德规范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能更好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用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报告或展播等形式代替空洞乏味的理论,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对内容进行充实。在实践层面,需要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体育院系的专业教育。每位教师都应通过教学改革,构建体育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专业课程新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其个性发展,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专业课程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训练,而是成为学生德、智、体、美等多种素质培养和提高的主战场。开设专业与人文的交叉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实行前两年不分专业,后两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进行分流,如此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是实现高校人文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培育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使人文知识潜移默化为受教育者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校训、教风和学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精神和理念,在视力所及之处,以人文思想为内涵的名言警句、师生摄影、书画等使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活力。定期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如中南民族大学的南湖大讲堂,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其人文修养;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全国道德模范宣讲活动、各种艺术节、科技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

总之,既抓专业教育又抓人文教育,将是体育院系大学生之幸、教育之幸、国家之幸。构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整体运行体系,完善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走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于志华1余诚2柯茜1工作单位:1.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空军预警学院

第三篇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前者更能符合教育目的,把先学会做人放在首位,做学问位于第二位,而后者仅仅是实现人文教育的具体的过程,通过具体的科学教育来提升人的生存境界,科学教育它本身没有价值取向的显化表象,善与恶关键在于拥有知识人如何使用。人文教育的内容则是要求社会成员学习相关的校纪、校规,法律、法规,通过自己的消化与理解,能够解释从而进一步升华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二、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现状

1.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地位不平等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这一现象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自每个学龄儿童开始接受教育,他们的课程设置主要偏向教授知识,而侧重品德教育的课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副科,这种观念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根深蒂固。另外,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历来重理轻文,各个高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学科设置数量差距也是存在的,理工学科数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人文教育中的各个学科都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

2.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质量双下降

事实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没有因为其所占用课时不同,资源投入量不同而导致两者最后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相比之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下滑,不仅仅表现在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够精专,学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另外,由于人文教育中的缺失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学生普遍没有良好的公共道德、没有良好的诚实守信的习惯、没有集体意识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在个别学生身上甚至出现了违法乱纪、泯灭人性的杀人事件。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中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改革开放以后,受到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功利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在选择专业方面,喜欢不喜欢不是影响选择的首要因素,而是直接考虑到今后的就业问题,把选择何种专业和将来就业直接挂钩。这种行为从表面上来看来似乎符合逻辑,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中个人决策的有限性,实际上是无法正确预测未来真正的就业率高的“好专业”。教育的功利性反应到现实生活中,在国家每年各大院校招生人数数据统计分析时会发现财经类院校招生情况良好,相比较冷门的如历史学、文学类专业则是门庭冷落,不难看出学生仅仅看到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没有把自己的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

三、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

1.明确高等教育的本质

推进大学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必须推动全人教育,明确正确的教育理念。学校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场所,要把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人性教育看成一体,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具有与他们所接受教育层次相称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的人,使得生理与心里、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不能仅仅因为高等教育阶段相比较其他教育阶段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它作为教育的本质。作为高等教育要积极响应国家政府政策的号召,在大学学科规划上切实执行人文学科、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唤醒整个社会对人文教育的内在需求。

2.提高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质量

首先,提高人文教育课程的地位,改变之前的“边缘”的尴尬地位,要把人文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高等教育要实现面向四个现代化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合格接班人。其次,借鉴国际著名大学的有效做法,构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设置体系,这里不单单强调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的数量,因为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关系而言,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教育内容是相通的,科学教育所传授的一些理论知识,同样能够被人文教育所利用。众所周知,很多学科都是一种交叉学科,看似枯燥无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都能和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相结合能创新出一种新的学科理论,所以说如何打破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之间的界限是两者融合的关键,这就在于老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要做到精通多学科知识的精髓,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融会贯通。最后,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设立选修和主修两种课程,使文理生逆偏好选择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利用高校的无形资产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不同其他企事业单位,最大无形资产就是凝结校园之中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无疑是最好的传授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为此,学校要积极营造出以人文关怀为主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提前适应社会,在提高自己的社会化程度同时能够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增强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使身处校园的每个学生都能时时刻刻地受到人文教育的感染和熏陶。

作者:李卓彦工作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