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教育研究3篇

时间:2022-05-04 05:21:15

高职人文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

一、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数学史,凸显数学史的教育功能

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经历艰难曲折,甚至面临危机,因此数学史不仅仅是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审录,数学史也记录数学家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过程。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对于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都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数学史。微积分是高职数学的主要内容,在讲解微积分时,可以先介绍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促使微积分产生的科学问题主要有四类问题;瞬时速度问题、切线问题、函数的最值问题及面积、体积、曲线长、重心和引力的计算问题。在微积分诞生之前,有众多科学家为解决上述问题作出过不懈努力,但他们的方法粗糙且缺乏一般性。牛顿与莱布尼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前面四类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微积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成为微积分的创始人。对于牛顿学生一定都知道,至于莱布尼兹学生一般都不知道。教学中可介绍牛顿与莱布尼兹的生平。牛顿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乌兰索普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1661年,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受教于巴罗教授。1665年,牛顿刚结束他的大学课程,学校就因为流行瘟疫而关闭,牛顿离校返乡。牛顿于1664年秋开始研究微积分问题,在家乡躲避瘟疫期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个教授家庭,1661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663年5月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夏季进入耶拿大学并在次年1月获得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解析几何。1672年至1676年,莱布尼兹作为梅因茨选帝侯的大使在巴黎工作。当时,巴黎是欧洲的文化中心,在那里莱布尼兹结识了许多的数学家和科学家,激起了他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莱布尼兹出使巴黎的四年成为他学术生涯的最宝贵时间,微积分的创立等许多重大的成就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奠定了基础。虽然牛顿与莱布尼兹研究的问题不同,但剔除其具体背景,它们都是研究一个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之比当自变量增量趋向于零时的极限,即导数问题。由此让学生了解微积分的创立并不是当今教材呈现的顺序,而是先有导数,后有极限、积分等。另外,再向学生介绍虽然牛顿早于莱布尼兹发现微积分,而研究成果却晚于莱布尼兹发表,因此导致了微积分发明权之争。由于此次争论,英国和欧洲数学交流被迫中断,结果令英国的数学发展落后了一百年。通过上述的介绍.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从不同视角考虑有时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也会深深地被他们的勤奋钻研的科学精神所感染。

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知识的本质。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比数学知识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是对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素质的高度概括,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在数学教育中要把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使所学者将其内化在心灵深处,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即数学式的思维方式,并迁移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竞争和发展,更好地驾驭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学过微积分几年以后,有多少人还记得定积分的概念和定积分的计算公式呢?但蕴涵在定积分概念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整为零、不变代变、积零为整”,恐怕终生难忘。这一思想方法的实质是“以退求进”的思想,所谓“以退求进”的思想,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要求解决的问题在直接求解有困难时,可采取退一步先考察它的接近问题(你已能解决的),然后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探求出求解问题的方法,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总之,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三、展现数学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提到美,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娇”的自然美,抑或是悦目的图画、动听的乐章、精妙的诗文……。数学历来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被人们所认同,却很少有人把它与美学联系起来,似乎数学与美学毫不相干。这实际上是对数学本质的一种误解,是对数学与美学的关系以及数学中的美缺乏真正的了解和认识。其实数学是一门既真又美的学科,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独特的数学美。简洁性是数学美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追求简洁可以提高效率,人们一直把简洁当成一种美,并为实现它而乐此不疲。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数学中所谓美的问题是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所谓美的解答则是指一个困难、复杂问题的简单回答。”数学中化纷繁复杂为简洁使人容易辨别出隐藏在知识中熟知的模式,启发思维;使所展示的知识去掉多余的枝枝蔓蔓,简明扼要地突出本质,优化逻辑思维。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代数运算中之乘法与幂的运算的引进是源于避免重复的加法运算和重复的乘法运算。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审美教育有四个层次,即“美观、美好、美妙、美思或完美”。美观是审美者对数学对象的直观感受,如图形的对称与和谐,公式的简洁和对称等,这是数学美的较低层次。在数学中随处可见,对称美、和谐美、简单美都是美观的,美思是数学美的最高境界,是审美者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数学对象的全面审美后获得的情感体验,这主要表现为对深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出的理性美。由于高职生整体上来说,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对他们的数学审美教育可以在美观、美好、美妙三个层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获得尽可能好的审美体验。数学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作者:陶正娟工作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护理人文与高职护理语文的交集明显体现在哪里呢?研究表明:在护理实践中,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与需求、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的关心与关注,它既可以体现为整体护理内外环境所需的人性氛围,也显现为护士个体的素养和品格。要提高护士的人文修养,一般来说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语言文字修养、人际关系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化传统修养、理性思维修养。显而易见,护理人文教育与高职护理语文教学的交集颇多,语言文字修养、人际关系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化传统修养是高职护理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性质明确定为: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理念中又提到:要加强人文教育,注重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综合功能。由此可见,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护理人文教育正是语文学科自身包含的人文教育在职业情境下的具体显现,因此二者不仅是不矛盾的,而是彼此交融,互促互进的。同时,将护理人文教育适当贯穿于高职护理语文教学符合“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兼顾各类专业,精选学习内容,改革学习方法,使全体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修养”的课程理念。

因此,在高职护理语文教学中,针对护士职业生涯的特点和护生人生发展的需要,可加强语文学习与护理人文教育的沟通,在职业情境的创设中强化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以利于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护理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那么在现实社会中,我国护理实践中人文精神主要的缺失点在哪里呢?近年来不断在媒体上曝光的护患纠纷事件,显示出护患关系日趋紧张,正成为护理实践中的一大难题。

调查表明:护患关系紧张原因多样,但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引起的。而护患沟通恰是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中的具体应用。调查表明,当前高职护理院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普遍偏低,一项最新调查数据显示,80%的学生惧怕在公共场合讲话。学生的听知分辨力、听知理解力、听知品评力低,定向表述能力和应用体态语及副语言的能力较差。而笔者任教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见习、实习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表达了在职业情境下面对护患沟通的困惑。笔者也在学校组织的深入临床医院的专业实践中,多次听到来自医院的热切呼吁:请学校继续加强护生的护理人文教育。

因此,高职护理专业语文的教学,在注重提高护生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化传统修养等的同时,更迫切的任务是加强护生的表达与交流的口语交际训练,有效运用表达技巧缓解护患关系,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基于此,高职护理语文教学可以适当调整现有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比例,增加必修课口语训练课时,着重培养与高职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口语交际表达能力,通过介绍、交谈、答询、即兴演讲、面试等口语交际训练,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模拟学生未来会面临的各种职业情境,有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分析能力、预见能力等,切实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修养。

笔者将思考所得付诸实践,通过开设一学期口语交际专题训练课,创设多种职业情境,并结合当下受大众欢迎的真人秀电视节目,比如《超级演说家》、《职来职往》等,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口语交际能力切实得到提升。在接踵而至的暑假医院见习中,学生普遍反映自己在护患关系的处理方面,获得了院方和患者的较多肯定。综上,笔者认为,护理人文教育与高职护理语文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是必要且可行的。

作者:芦莹工作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

第三篇

一、人文教育无用论

人文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人文教育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国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将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地纳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当中,人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也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与专业课和实训课相比,人文教育类课时比重严重失衡,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等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纳入人文教育的课程规划,即便是高职院校现有的‘两课’等必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多是为应付考试,人文教育多流于形式,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类课程设置仍处于一种空白状态中,人文教育并未引起高职院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的现象比较明显,并未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专业教育之中。”[4]所以,学术界、教育界的热议总归只是热议,教育部、国务院的三令五申也只能是三令五申,人文教育要想在高职院校扎下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走。主要的原因,还是跟高职院校太过实用的培养目标有关。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其主线。即使后来因为形势所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往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发展变革,也只是如何杨勇所言,“很多学者把人文教育重要性的立足点放在有利于职业技能的获得上”[5],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有二:一是一些和人文谈不上有什么联系的职业技能的教育,很难实现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二是人文教育因为从属于职业教育,而失去其应有的对职业本身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功能。[6]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应有地位还是得不到体现,作用也仍然得不到发挥。何杨勇的见解是很深刻的,笔者也认为,如上所述的高职人文教育的定位,“服务专业教学”的提法本身也隐含“把人文教育置于职业教育的附属地位”这一偏颇,有待纠正。人文教育不从属于职业教育,理应是与职业教育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包括何杨勇和公绪姣在内的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学制和技能训练任务,还有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等,高职人文教育不可能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大量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而只能从其自身的职业性出发,兼顾学生的实际,重点培养他们现代企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使他们“形成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的积极正向、相对稳定,能指导其行为的观念、态度和情感”[7]。与此指导思想相适应,高职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除了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普法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多半围绕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育设置[8],或者把职业历史文化课程整合到专业课程中,开发校本课程。同时,采取互动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以为这样的做法,可以部分地弥补如上所述的“把人文教育重要性的立足点放在有利于职业技能的获得上”所导致的不良结果,但没有能完全纠正“把人文教育置于职业教育的附属地位”这一偏颇。杜时忠说,人文教育有三个层次:传授人文知识,讲解人文方法,培养人文精神。“好”的人文教育应该达到第三个层次。[9]但作为生命底层的精神或思想是不能直接给予或观察的,必须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亦即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才有可能达成如上所述的终极目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方法这两个载体,笔者认为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亦即必须先掌握一些基本的人文基础常识,提高美学素养,锻炼思维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才有后来对人文方法的领会和把握,进而接受它的陶冶和净化。如上所述的“专业教学融入人文教育”、“互动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时,有意识地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和发展他们个人对专业或学习领域的态度,比如:“对所讲课程领域技术发展历史的追溯,技术应用前景的展望,以及技术与自然、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等”[10];或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师生、生生之间合作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确定目标、思考、观察、计划、实验、决策和行动以及修正实施的方案;或者利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生活体验过程中,整合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些人文方法的运用,要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具备一定的“具体体验能力、反思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主动实验能力”[11]是其重要前提。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李梅根据库博对体验学习模型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习方式与其学科成绩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具有具体体验和反思观察学习倾向的学习者往往在历史、政治、语文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成绩比较好,因此被称为发散者(DIVERGERS),他们具有较强的想象能力、擅长于出主意想办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对研究人和文化具有广泛的兴趣”[12],并且看到,学习上述人文学科的学习者在发展“发散思维”能力(即具体体验能力和反思观察能力)的同时,会促进他们其他方面的提高(如增强抽象概括能力或主动实验能力)。[13]早在1911年的德国,据统计,就有60%的中学以拉丁语为必修课。即使在所谓完全现代的理科中学,也仍然大量教授古典学科的必修课,自然科学反而只占少数课时。然而,这并不妨碍德国成为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因为接受了文科教育的毕业生,“他们在思维方面受到的训练更好,理解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也更高。”[14]因此,笔者认为高职人文教育必须增设文学、历史、哲学、语言、艺术、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程,尤其要以古代文学为学习的重点。威廉•白瑞德指出:“克尔凯郭尔以前的哲学家思维过‘我存在’这个命题,然而却是克尔凯郭尔注意到他们忘记的重要事实;就是说,我的存在对我来讲绝对不是一种思维的问题,而是我个人热切地介入的一件事实。我不是在心镜上看见到这个存在的反映,是在生活中遭遇到它;它是我的生活,是一条环绕我所有心镜流动的流,却看不见。”[15]不可否认,科学技术是引发工业革命、推进现代化的本质动力,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但它并不能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除了那个让我们“更为艰苦劳累的、承担着外部责任的”[16]现实世界,还有各自充斥着“体验、情绪、需要、畏惧、希望、爱、诗意、美、幻想”[17]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认为,不是一种思维的问题,而是“一件事实”,是主观生活,其内涵的丰富远非只有正确和错误、真理和谬误之分的科技知识所能囊括。人文科学侧重研究社会关系中个体性的心理、意识、语言、思维、知识、信仰、行为规范、审美观念等主体意识的发生发展现律,关注个人、人性、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价值观念;并运用符号思维从对象的全部联系(历史的和现实的)和全部的丰富性中去反映和认识对象,“使人能在个人与外在世界、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可能性与现实性、事实与理想的区别和联系中来把握自身、把握世界。”[18]例如:文学通过直观地表现此在中的存在,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一个体验性的审视空间,来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发现并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为《诗经》的启发,游园时为春色所惊而情思萌动,她对“韶华易逝”的感叹令不少闺阁女子动容;《追忆似水年华》通过马塞尔复活积累在脚下的绵延岁月中鲜明而有意味的生活片断,并赋予其美学及诗学的内涵,如小玛德莱娜点心的味道、触到凹凸不平的鹅卵石的感觉、汤匙碰在碟子上的叮当声等,后来者可以在阅读中领略普鲁斯特曾有过的感动;郑愁予《错误》中的那颗“如小小的寂寞的城”的心,是普天之下等待游子归来的思妇的心,不管是“青石的街道向晚”,还是华灯初上的人流熙攘的街头向晚……文学经典与人生这种水乳交融、血肉一体的内在联系,使文学成为人生的另一种存在,尽管它不是社会现实自身,却比社会现实更加真实、深刻、感人。从经典作品这面镜子,通过符号化的能力,人潜在地继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潜在地延续、传递前人的经验、知识和智慧,不断发展和提高自我意识和创造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把握人生的整体意义,去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和开辟人类生活的新的意义域,获得全新的经验和知识,从而体现人文科学的超现实性和批判性品格。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增设以古代文学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精神的发现和成长,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提升自己对职业能力的领悟和把握,改革原来的规章制度、方式方法,创新现有的职业技术等,批判和反思职业本身,在促进行业进步的同时,也促进自己的进步。也只有这样,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应有地位和重要作用才真正得到体现和发挥,其被置于职业教育的附属地位才能够彻底改善。

二、人文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分离

何杨勇认为,人文教育的内容限定在人文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内容的传授,而忽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分离,也是当前高职人文教育的一大误区。[19]何杨勇下这个结论时是2009年7月,时至今日,笔者从“中国知网”跨库检索最近一年(2011、3———2012、2)研究高职人文教育的上百篇文章,发现情形已大有改观。单从题目就可看出其中的端倪:《“活动教学”策略在高职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从〈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谈高职学生职业人文教育》《让人文关怀洒向每一个孩子———浅谈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的渗透》《计算机组装与组网实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探讨》《关于高职英语教学与培养人文精神的思考》《论高职营销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高职院校体育人文精神培养的行为学教学模式构建》《浅谈高职专业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以文秘专业应用写作课程为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上是专门论述课堂教学形式的,其他综合性的探讨人文教育的论文,几乎也都程度不同地提到这方面的素质培养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这个误区如今已经不成其为误区。笔者认为真正的误区倒是:个别研究者认为,“应当少开或不开专门的人文教育(或称通识教育)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之中。”[20]高宝立在文章中把这个观点引作他立论的依据,可见他也赞同。像这样把教学形式看得比知识的传授本身还重要,未免本末倒置,其中的原因笔者在前一部分“人文教育无用论”中已经明确阐释,在此不再赘述。这个观点从最近一年的研究论文来看,情形也有较大改观,大多数的研究者还是倾向于把加强人文社科课程建设、增设选修课和辅修专业作为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但多数高职院校即使开设人文类课程,也带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和职业适用性,极少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笔者在前一部分“人文教育无用论”中也有提及。)学生读书的实用性过强,阅读范围不广,影响了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比如某旅游专科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职业核心和职业拓展人文类课程为:《旅游概论》《旅游礼宾礼仪》《艺术欣赏》《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旅游服务业应用心理学》《创业素质训练》《旅游文化》《艺术品欣赏》《旅游摄影与摄像》《旅游公共关系》等;酒店管理专业则为:《旅游概论》《旅游礼宾礼仪》《酒店英语》《酒店宾客心理分析》《旅游文化》《职业生涯管理规划》等。[21]这些专业基础知识如果不与该校公共必修、选修人文类课程(《文学欣赏》《古代文学》《西方历史与文化》《开心生命哲学的艺术演绎》等)[22]中的人文知识发生整合,以其富有创造性的非逻辑的认知方式带动理性的实证性的逻辑认知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广泛涉猎中,拓宽知识基础,便难于激发其自我创造力,构建其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科学具有价值性、体验性和教化性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增设一些培养学生人文基本素养的课程。何杨勇还认为“,把重点放在人文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一个人的人文价值理念培养,更加忽视对学生生活的人文引导”[23],亦即“人文教育仅限于人文知识教育”是当前高职人文教育的第三大误区。笔者认为这个误区与第二大误区“人文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分离”意思大同小异,可以合并,故此不再单独作出分析。

三、人文教育“趋同化”

公绪姣认为,“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无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完全照搬普通高校人文教育的模式,造成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没有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使得高职人文教育与普通高校人文教育方式与手段‘趋同化’。”[24]有鉴于此,她分别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开发人文校本课程、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专业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促进人文教育理性回归的策略。笔者在此想着重谈谈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的图书馆建设,这是公绪姣提到的可以尽可能开发和利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学校中的隐性资源之一,只是如何开发和利用,她没有给出答案。鉴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不可能在课堂上过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和培养,为学生人文素质的获得、积淀、提升和架构完善的人文知识理论体系奠定基础的实情(笔者在前两部分“人文教育无用论”和“人文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分离”中已有提及),必须大力借助图书馆这一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图书馆作为不同形式载体的知识信息的集聚地,在文、史、哲等人文社科方面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资源,能够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供强大的支持。笔者曾经对某职业院校图书馆人文社科方面的藏书进行调研,发现马列类的书籍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斯大林全集》《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哲学类的有《中国哲学史》《论历史唯物主义》(上、中、下)等,社会总论有《管理入门》等,政治法律有《现行法律法规刑法条文》等,经济有《社会主义经济若干理论问题问答》《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争论》等,语言、文字有《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语法讲义》(熙)《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宋本广韵》《词律》《词则》《骈字类编》《汉语大字典》《同源字典》《训诂学》《反切概说》等,文学有《诗经译注》《曹植集校注》《全唐诗》《全宋词》《世说新语》《桃花扇》《笔记小说大观》《再生缘》《醒世姻缘传》《水浒传》《聊斋》《中国科幻小说大全》《中国新文艺大系》《当代文学名著宝库》《契诃夫小说选》《托尔斯泰文集》《平家物语》《罗摩衍那》《十日谈》《神曲》等,历史、地理有《后汉书》《隋书》《资治通鉴》《宋史》等……这些传统文献资源历史悠久,数量庞大,流通广泛,可长期保存和随时反复使用,易获取性高,是知识和信息获得的最直接途径。但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哲学、社会总论、政治法律、经济和语言、文字类一些书刊的内容难免显得陈旧过时,有的不合乎学科设置和科研需要,可以适当剔除;同时不断补充、完善、更新反映国内外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及新的研究成果、各学科领域的前沿情况及研究动态、学术含量高的教材、工具书、专著。这些门类各专业学科的国内外专业权威性论著、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专业论著、专业学科纵向发展过程中各阶段有影响的论著等,收藏也远远不够,影响了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文学类书籍则由于深受读者欢迎,导致文献的盲目增长,信息或知识处于分散状态,必须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之有序化。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必须建立在知识单元基础上,例如以不同国别、同一国别以不同时代和文体的文学为知识单元,也可以以不同文体、同一文体以不同国别和时代的文学为知识单元。以不同内容的知识单元为基础使各文献、信息或知识紧密联系,提升知识整合能力,便于读者检索利用。另外,应该尽可能多地收藏权威性高、信息含量大、科研成果的首发率高、情报速发性强的期刊。在加强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如何构建其知识服务模式?尉迟文珠在其学位论文中提到建立“知识地图”,改变图书馆原有检索方式,为读者提供非线性化、个性化的检索服务。也即在标明图书馆显性知识资源存储情况的基础之上,更加明确隐性知识资源的存储方位。这“隐性知识资源”就是不同图书馆馆员的检索专长和馆员具有的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知识,“读者可与某一馆员进行相关专业的信息检索等方面问题的探讨,进而读者可以要求馆员为其提供详实的、个性化的、‘点’对‘点’知识服务。”[25]笔者认为这是个很实用的方法。

作者:陈婵娟1刘莹2工作单位:⒈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⒉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