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参政的高等教育途径完善

时间:2022-05-27 02:54:36

女性参政的高等教育途径完善

大量研究文献也表明,妇女受歧视的程度与其文化程度成反比,受过较多教育的女性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因此受歧视的程度也较弱[4]。大专学历已经成为女性进入领导层的基本条件之一。据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女性高层人才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1.4%,比男性高7.1个百分点。可以说,高等教育带给女性的知识、技术是女性参政的硬件,而高等教育带给女性的软实力就是价值观念和思考能力。

保证女性参政的质量需要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女大学生群体较之其他体制外女性群体对政治的关心度更高。近年来,在校女大学生、女研究生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相对于男性来说仍显弱势。女性受教育的范围越来越广,受教育的层次也越来越高。而中国女性参政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改变,仅可统计的全国女干部数量,其比例已接近干部队伍的40%。教育使女性走出愚昧走出狭隘,教育使女性懂得政治懂得自我,教育也使女性提高政治认知增强参政竞争力。

政治参与要求下女性高等教育环境的路径优化

虽然在教育水平和教育广度上女性与男性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关于先进性别文化的教育仍微乎其微。只有在少数专门的女子学院或者系科设有女性学或者社会性别课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需在社会活动中逐渐习得性别认识。如果缺乏一定的判别能力,很容易导致学生错误的社会性别认知,甚至带来少部分女生错误的自我定位。因此,需要重视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性别教育,为女性提供更好的高等教育环境。

(一)教师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性别文化导向首先教师要改变诸如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等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偏见和角色定型,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和教育。现在的大学生接触的知识绝不仅停留在考试的知识,容易吸收多元的社会知识。因此,应不断培养高校教师群体的先进社会性别意识,并逐渐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同时也需要提高家长的社会性别觉悟,改变教科书性别角色定型倾向;利用报刊媒体来让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占领大众文化阵地,让平等和谐的性别文化观念深入人心,真正地发挥先进性别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二)高校适当开设社会性别和女性参政的课程和讲座社会性别观念是在公民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没有专门教育或者有意向的导引,它会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确定的发展趋向。在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结果中,比如关于“妇女回家”、“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认识就出现回潮现象,甚至一部分大学生也秉持这种观点。因此,帮助更多的男女大学生树立客观正确的性别认知和社会价值观念刻不容缓。现今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因此可以开设专门的选修课程,对于有意愿有能力又积极关心政治的一部分同学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能力的学习,可以减少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的成本,尽量减少实际中女性参政的困难以及障碍。另外,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在职的女领导干部到高校开设讲座或者交流,增进女学生对参政的了解。

(三)高校加强对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的调研资助在参政群体中,除了专业技术岗位人才外,大部分公务人员的专业要求是人文社科类,而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更需要走进社会实践来加强理论知识的运用。但是从经费和经验上来说,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帮助。资金上,可以通过学校评审每年资助一部分学生实践小组进行社会调研,经验上,可以实行学校和相关机关部门的合作,由有经验的教师和有经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相关活动,调研成果由学校和政府帮助发表。

(四)国家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人群越多,教育传播影响的范围就越广。教育部《女童教育专题报告1996-2000》指出,解决女童入学难主要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把女童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的条件之一。对于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入学率的逐步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日益增多,但地区差异较大,落后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边疆地区需要大量减免学费,尽量减少因贫困造成的失学。总的来说,中国的大多数高校都渗透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意图和期望,通过国家的财政支持约束高等教育的目的以及发展方向。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参考指标。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文化教育起着支持和保障的作用。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落后和经济贫困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逐步在高等院校中建立健全妇女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教育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培养她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女性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理解政治,通过有效方式来影响政策,通过公平合理的政策法律工具来保护自身的利益[5]。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和参政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等教育阶段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关键的一环,需要培养的是学历和能力合一、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在这一点上,高等教育责无旁贷。

作者:牛天秀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