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实践探索

时间:2022-11-12 11:20:41

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实践探索

[摘要]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招生困难、生源整体素质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院校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对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更多的要求。通过围绕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理论基础、实践途径等方面,从而提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扶志扶智、与“四个自信”、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的具体路径,使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能得到更好的实践。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理论素养

一、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感情饱满、真挚,才能影响、感染学生。曲建武、张维为、金一南等学者的深情讲述,让人没有理由拒绝马克思主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就是这个道理,没有真诚而坚定的信仰,背道而驰,或者人格分离的人,绝对不会成为合格的思政工作者。新时代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要发自内心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原原本本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新的实践;就要深刻懂得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彻底厘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就要深刻认识只有扎根于中国大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1,2]。(二)高尚的道德情操。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自觉站位道德制高点,才能不怒而威、不令而行,才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引领风尚。现实中的虐童事件,范跑跑事件,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阴暗牢骚者不胜枚举,有些本质很好的孩子就是在社会、家庭、老师的功利私欲影响下,逐渐走偏,甚至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一个学校遇到好老师是一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2018年制定各类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是对广大教师的警示提醒和严管厚爱,是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之举。师德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的体现,师德需要文化滋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炼,在引导学生成长的同时,使自己的德、才、学、识获得进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上,来自四川的胡忠、谢晓君夫妇,两人放弃了成都令人羡慕的教师工作,带着几岁的女儿前往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条件艰苦,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在谈到他们的这些善举的原因时,胡忠说到:“作为教师来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这种意义超越了内心对所有物质条件的追求。当自己内心有了一种工作的快乐,对孩子付出,自己感受到了真实的满足。”他还说道:“只有当教育者心中很在乎很在乎孩子的现在、孩子的未来,孩子心中才有被在乎的感受,教育才可能真正开始。”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40年的思想解放运动。跨入新时代,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更是思政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否则就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那种墨守成规,证明我是我的要求,为免责、应付检查评估的于事无补的痕迹管理应及早摈弃。现阶段,我们急需的一些核心技术还未掌握,有些领域,我们还面临被打击和封锁的威胁,战乱、冷战时期的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不会重演,但在非传统领域,由于宗教、意识形态的差异,霸权主义的扩张,应付一对多、被孤立的危险依然存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坚持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作为思政工作者,更应实事求是,站在历史的、民族的发展长河中,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阐述“四个自信”的必然,并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宣-75-传者、创新者。(四)灵活务实的交流艺术。懂得理论,更要掌握方法。同样的道理讲授给不同的受听对象,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思政工作者,如果用理论、制度框住师生,框住管理,就使得教育生硬无趣,也不会取得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思政工作者灵活运用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形式走进师生心里,在师生成长的各个环节通过灵活务实的交流,如:谈家庭、谈偶像、说专业、论热点等,把中国理论、中国道路在潜移默化中播撒在师生心田,实现走在中间,引领感染,带出提升的教育过程,体现教育是一个灵魂摇动另一个灵魂的伟大艺术[3,4]。

二、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思政工作者要围绕当代世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思政工作,肩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任,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学习马克思主义,读原著悟原理是基础,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关键。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创新成果,离开了中国特点,离开了地方集体实际,离开了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就成了空洞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过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观察事件的表象,更要认识事件的内在本质,就不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这就需要大量调查研究,置身事件过程,否则,只能是空谈误国,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被人民普遍接受,才能成为民族信仰,才能在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三)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思政工作者而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古为今用,即如何继承、发展、创新的问题。中华文化从轴心时代的诸子百家为基本起源,经历了历代专制政权、贤哲、大众的选择、传承、强化,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其他思想为辅,多元融合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她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一些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文化,锁住了国人开拓创新的思维,使近代中国遭受了外来文明的百年野蛮侵略。这一时期,技不如人,器不如人,文化不如人的论断一直困扰着中国发展,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其优秀的、有现代价值的思想,如: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道德意识,天人合一思想等在现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思政工作者不仅要继承这种思想,更要利用现代技术不断丰富、发展这种思想。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利用人们的消费、感恩、恋爱等心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抓住了当代青年的爱好,引领了时代潮流。思政工作者要以传统节日为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不断丰富、发展、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回归理论、舆论引领地位,占据网络宣传主阵地。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载体很多,有学者说200个成语就蕴含了中华文化,有的说诗词歌赋代表中华文化,有的认为经史子集是正统的中华文化,等等。现在,有些中小学、幼儿园尝试开设“国学”课,是好现象,但良莠不齐。有些“学者”不通历史,不懂哲学,拿起《论语》,穿件长袍,就成为“国学”大师,甚至大肆宣扬“忠君”“纲常”等级思想,其毒害性须高度警惕。当下,思政理论研究者要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引领步伐,准确理解“四个自信”内涵,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形成指导、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先进成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深刻影响世界。(四)世界先进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费孝通先生提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处原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被称作是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对于世界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交流互鉴,纠正崇洋媚外,坚决反对挟洋自重,这是思政工作者的基本遵循。

三、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途径

(一)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渗透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培养爱国、爱党、爱岗敬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基本使命。一个国家既要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更需要有一批敢为天下先,坚持真理的热血青年。实践中,要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的发展历史,饱满地解释核心价值观内涵。(二)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中国扶贫在全球引起强烈反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职业院校有占比很大的学生属于精神贫困对象,如果在学校的扶志扶智不到位,这部分学生就没有造血能力,走向社会势必会形成新的经济贫困户、啃老族。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不爱学、不能学的状况。因此,应该从兴趣、信心,感恩、责任,成人、成才三个梯度,激发不爱学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以特殊教育的关爱,以幼儿教育的指导,以成人教育的基本要求,塑造不能学学生的生存、生活能力。(三)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与“四个自信”紧密结合起来。有些学生脱离现实,崇洋媚外,特别在“圣诞”“情人节”等洋节,“韩风”服饰、影视、审美等领域表现明显。要在传统节日挖掘优秀文化内涵,创新应用现代元素,丰富文体活动形式,让学生自觉树立“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张为维在《中国人,你要自信》中阐述,中国的发达板块已经形成,发达板块的硬件已经全面超过西方。中国无论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还是道路的安全性都高于发达国家,无论是地铁、火车、机场、商业设施,都是世界一流的。(四)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第一课堂课的外延和补充,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要抓住寓教于乐,综合培养,全面发展三条主线,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展示自我,引领潮流的平台,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家庭、融入学校、融入社会。第一课堂以理论、技能为主,第二课堂侧重成人、素养的形成,特别是劳动课的开设尤为必要。学生在实践中能即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即时体验到挫败的郁闷。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感受、调适的过程,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存、生活、生命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通过文体赛事、志愿服务、社会劳动、社区服务、家庭劳动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完善、提高素养,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6]。

参考文献

[1]余亮开,郭宇.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建设的构想[J].才智,2019(13):137.

[2]奚迪.高校课程思政平台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2):59-61.

[3]杜静.“全员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路径探究[J].福建茶叶,2019(2):160-161.

[4]许军民.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上:81-84.

[5]庄西真.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意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21-24.

[6]佘双好.2018年思想理论热点变化发展特点及引导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9(1):17-21.

作者:周喜军 黄巍 王海 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