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机制运行研究

时间:2022-07-10 04:37:59

思政教育机制运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按一定方式有规律运行的动态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各构成要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功能是各相关因素功能的耦合,依赖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协调运转以及各要素功能的健全。[1](P206~207)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要有利于方向的统领,有利于合力的协同,有利于受教育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要有利于方向的统领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具有方向性,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决定的。一般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宏观方面表现为,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凝聚社会共识,获得社会民众的普遍支持,从而引领社会大众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共同努力。从微观方面看,是通过解决思想问题来协调受教育主体与自身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有利于推动具体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通过调节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平衡来实现对受教育主体的引领。组织目标是组织对组织行为指向的规划,即规划出组织完成自身功能的方式,组织目标是由主体、客体、任务和指标四种要素构成的。组织目标的实施,要由一整套组织结构、组织人员的协调和沟通来保证。但是,由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要素、人员状况、纪律要求有所差异,特别是社会领域中的不同个体,其心理、性格、阅历、能力等存在着很大差距,因而个人的需求以及对群体目标的看法不同。这样就会有与组织目标一致的个人目标,也有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个人目标。[2](P121~122)就受教育主体而言,存在目标清晰的受教育主体,也有目标不清甚或没有具体目标的受教育主体。其中,目标清晰的受教育主体还可分为两种,一是受教育主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另一种情况是,受教育主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反。从思想发展方向角度看,受教育主体有四种不同类型:(1)与组织目标方向一致的受教育主体;(2)与组织目标方向相反的受教育主体;(3)方向和目标模糊的受教育主体;(4)没有方向和目标的受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应努力使这四类不同的受教育主体获取前进的力量,最终达成组织使命。在工作方法上,面对与组织目标方向一致的受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主要采用提供服务支持和精神动力的方法,让这些受教育者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对那些与组织目标方向相反的受教育主体,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力予以转化;对于方向模糊或没有方向的受教育者,可采用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尽快让他们找到方向,确定目标,从而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政党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主要是为了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不同的政党既拥有自己特定的阶级基础,也有自己相对应的群众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总是在不断分化组合,政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巩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的过程。[3](P77)阶级基础决定着政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任何政党要搞好自身建设,都必须增强自身的阶级基础。[4](P2)群众基础是政党所代表的广泛性社会力量,是政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能够联系并获得支持的社会力量。任何政党都需要在代表本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把其他阶级阶层力量纳入自身的政治系统,获得更大的群众支持。构成政党群众基础的社会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尽管不同,但他们之间一定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存在。即使政党群众基础内部还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但一定会有更高层次的共同利益制约着这种矛盾和冲突。[4](P3)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应该在各种矛盾和差异中找到共同之处,从而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对社会发展的方向性统领。

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要有利于合力的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过程中,会有多种张力的存在。相对于教育主体而言,存在着与之相应的同质力量、异质力量以及中性力量。同质力量赞成思想教育主体所秉持的理想、信念、价值和追求,而异质力量则正好相反。中性力量是所谓的“价值中立”,对教育主体的倡导既不拥护也不反对。中性力量有双面特征,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同质力量,也可能转变为异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应凝结同质力量,争取中性力量,转化异质力量。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应有利于将这些力量有机整合起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第一,通过服务渗透形成合力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执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方面,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福利提供能力结合起来,这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福利是一个人主动地追求人间幸福生活权利的基础、机会和条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各种必要的努力。福利应具体关注到人的生存状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通过努力去解决自身问题。在此过程中寻求社会性协作、联合,并且争取经济性、社会性的保障,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追求,这才是最为关键的。[5](P2~4)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过程中的服务提供涉及两个基本的层面,一是回应个人对幸福生活的诉求,二是激发受教育主体自身不断努力创造幸福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必须扎根于社会实际,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实际工作以及实际的思想问题和现实发展实践。第二,通过媒体引导形成合力协同。现代社会的媒体传播是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信息内容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统一于媒体传播的信息化之中,成为现代传播的主要特征。[6]媒体传播的信息化不仅体现于经济信息、技术信息等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体现在对思想观点、思想信念、思想愿望等精神世界发展变化的信息收集上,具有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等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来看,正确地选择信息成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看,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具有信息处理的特点。[7]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不仅需要信息输入,也需要信息处理,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8]传播媒体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传播媒体作为舆论工具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应该利用各种宣传手段,特别是新型的传播媒介来实现力量的协同。第三,通过规则强化形成合力协同。在普遍意义上,习惯、道德和法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种规则。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与习惯、道德和法律的有机结合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尤其要注意借助法治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既要依法运行,也要用法保障。所谓依法运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不能与社会的法律体系相冲突;所谓用法保障,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可以借助法治力量,实现对相关要素和有关各方的刚性约束。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依法运行要建立在人民群众懂法用法的基础上。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渠道,让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普及法律知识,让党和政府运行在“阳光”下,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其次,要用法律法规形式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党和政府要通过一定形式的法律法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中应坚持服务渗透、媒体引导和规则强化同时并举,一方面以情感人,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服务和传播中增强与受教育主体的感情互动,赢得信任;另一方面,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建构法律保障、应用法律法规,形成依法办事、依法运行的氛围,造就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受教育主体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和拥护,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形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要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应立足于人与环境的互动,发挥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人类是通过与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来适应环境和发展自身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并不把人看作是其环境的被动适应者,而是主动地与环境因素发生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应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性,积极面对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变化,强调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来适应社会发展;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除了对个人提出要求并积极采取措施强化个人能力与素质外,还注重对社会结构本身的改造或改革,并通过这些改变来创设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空间。因而,应该为受教育主体积极性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并分三个阶段开展工作:(1)造成声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动阶段,应通过多种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应的条件、创设适宜的环境,造成声势,把受教育主体导入到良好的氛围中;(2)顺势而为。当社会条件和其他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或成熟,顺势而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无为而治”。此时,各种条件已经具备,氛围良好,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有效发挥。“无为而治”是思想教育机制运行的高级阶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良性运行阶段,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将得以全面而有效地发挥。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要根据受教育主体的自身优势发挥其积极性。也就是说,应该从优势发展视角来发挥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优势发展就是把个人的特长发挥出来,通过个人专长的优化升级达到带动全面发展的效果。通过弥补个人的缺陷来提高竞争力是一种发展方式,但这种发展模式因过分关注个人的弱项,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人的自卑感。而优势发展关注个人潜能,有利于激发自信。当然,对人需要辩证分析,弱点和优势都是相对的,只看到其中一方面是不全面的,但优势发展确实是一种易行且有效的发展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聚焦受教育对象的优点和资源以帮助他们解决自身困难或思想问题。“优势发展”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开发受教育对象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开发和素质培养应建立在关注受教育主体特长的基础上。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要经由受教育主体的自教自律发挥其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个体产生影响力、发挥实效性,必须依靠个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进行“内化”和“外化”。从这个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点是受教育主体的自教自律。自教自律同社会的教育、管理相对应,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实施教育和管理,对人来说,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可叫做“他教”和“他律”。他教和他律是否有作用及作用的大小,关键要看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者自愿接受教育和管理,表明受教者愿意把外在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把外在的法规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前者叫“自教”,后者叫“自律”。这样,他教与自教、他律与自律就构成了教育和管理上的基本关系,或者说是基本原则。他教、他律必须落实到受教者的自教、自律上,转化为受教者的自教、自律行为。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的最重要方面就在于引发教育对象的自教自律。自教自律并不只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它还可以表现为群体性。一定阶级及其政党所提倡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实质上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即是说,这种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表现,而阶级利益本身是一个集体性的概念,身处该集体中的任何个人如果违反了集体的利益,都会面临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所以,思想政治观念是个人融入集体并在集体中生活的价值认同基础,一旦违反了这种认同,群体压力就将如影随形。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要有效激发个人或群体自教自律的热情,善用受教育主体自教自律的力量。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不仅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寻求,也要从社会系统的整体运作方面去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要通过调节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平衡实现方向性统领;通过服务渗透、传媒引导、规则强化等方式协同整合同质力量、中性力量和异质力量,进而形成思想教育的合力;在人与环境互动、优势发展和自教自律的基础上发挥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和相关方良性互动的格局,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