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探析

时间:2022-07-16 03:47:39

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行业更新换代加快,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职业为导向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建共享”的深度合作模式,坚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应用人才、复合人才,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关键词: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职业需求

习在党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再次作出“办好继续教育”重大决定,并且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十大要领”,充分说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各类人才。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鼓励高校深度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既能满足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又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本积累,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助力产业人才培养,服务“中国制造2025”。

一、以职业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意义

(一)助力产业人才培养,服务“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力争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坚持创新驱动的基本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只有依靠技术进步的自持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才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顺应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把握关键性行业,形成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走提质增效的的发展道路。因此,我国需要加快培养制造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高校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从师资力量、科研能力,还是从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高校继续教育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人力资源培养方案,对企业员工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创新知识培训、多技能训练,助力产业人才培养,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国制造2025”。(二)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促进技术升级与转型发展。人力资本理论构建者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即知识和技能”,继续教育恰恰是可以提升成人的“知识和技能”主要类型的教育。在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对于全面提升“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的水平具有特殊的功效。因为继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距离最近,就培养人才和支持人力资本发展具有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性,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尤为突出。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主要依靠继续教育与培训,员工通过接受继续教育与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形成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技术升级与企业转型发展。随着新常态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集约型发展方式成为主流;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这对每个行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通过校企合作,根据产业结构的预期职业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优势,设计相应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使从业人员将知识直接转化到实际生产中,企业能在短时间获得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也能快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技术升级与企业转型发展。(三)提高员工个体生存能力,实现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员工进入企业,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已经开始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对决定职业生涯的个人、组织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并为个人一生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做打算,这就是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只是确定了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及职业发展目标,而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不断地善于学习,主动学习,并利用企业开展的相应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我们常说,“职场如战场”,言外之意就是在职业生涯中员工面临着被淘汰、被解雇的风险,尤其知识经济时代,员工不及时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本领进行提升,就有可能无法跟上行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而被淘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难以实现。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根据企业发展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培训计划,使员工明确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应达到的素质要求。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需要员工具备相应的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而这种知识与能力的具备一方面通过职前接受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继续教育。随着科技进步快速发展,单靠学校一次性教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更多地依靠继续教育。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更新、或扩展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满足企业职业发展的能力需要。以职业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以个体的职业需求为航标,运用高校教育资源为个体在职业生涯中所需的观念、知识、技能、素质等进行继续教育活动,通过接受这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员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员工个体的生存能力相应提高,同时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因此,通过企业继续教育,不但提高了员工的生存能力,而且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为员工营造了一个能够感知的、凝聚企业理念的氛围,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而有力的人力支撑。(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高校必须顺应经济发展潮流,主动做出相应调整,与社会紧密结合,真正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随着社会对高校继续教育的需求的变化,变以学历证书需求为主为技术能力提升需求为主,高校继续教育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深化继续教育供给结构,优化继续教育资源配置,校企合作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重新定位,贴近市场,深入研究、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实现转型发展。立足地方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需求,继续教育学院(部门)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等各方面,创新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高校与企业能够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各类资源优势参与继续教育,进行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人才创新培训战略,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校企合作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效力强的法律文件。从新中国的教育开始发展以来,教育立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法律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教育立法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正,完善。截至今日,我国尚未专门针对继续教育出台法律条例,对于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条例也只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找到相关的几条法律规定;另一些则是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下发的一些决定、意见、通知等,及地方政府的促进校企合作的办法、条例。这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我国缺少关于高校与企业合作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专门针对此方面的法律文件空白,具体效力和强制力的法律出台滞后;二是现有的法律条例及政策性文件只规定了高校和企业有开展和保障从业人员接受职业导向继续教育的责任,既没有明确校企合作主体的权责运行机制及收益分配机制,也尚未提出具体的落实办法。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法律的不健全和不配套的问题亟待解决,这已经成为了阻碍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一大障碍。(二)培训项目开发滞后,尚且不能完全满足职业导向的需求。高校提供的培训项目能否与企业需要契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企合作能否成功,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职业导向的培训项目开放。培训项目开发的差异性在不同地区表现的较为明显。具体来讲,沿海高校和重点院校承办继续教育培训的部门往往部门设置齐全,办学规模大,覆盖范围广,并且还成立了负责培训项目开发的小组。中西部高校在于之相比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项目开发经费投入不足、高级人才的短缺等因素,导致了培训项目开发滞后的缺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逐利特性,企业当然会选择符合自己利益需求的合作方进行合作。当高校提供的培训项目不符合企业员工的职业需求时,校企合作就会面临失败,企业将会把目光转向本土区域外的发达地区高校,与其他地区的高校寻求校企合作,对于一些高校就意味着区域企业资源的流失。培训项目的开发是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十分关键的环节,高校要重视区域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需求,加大培训项目开发的力度。(三)教育资源统筹利用率低,存在资源浪费现象。教育资源的性质是公共资源,公众始终是受益主体,而对于脱离了学校正规教育后的成人来说,享受公共教育资源主要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实现。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往往也有服务社会的意识,但是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更多注重专业建设,学科评估,人才引进等,极少开展校企合作来发挥自身优势教育资源的教育活动。而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主体企业,对行业和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不敏锐,对区域提供的资源利用率低。再者,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监管者和社会运转的服务者,在资源统筹上的作用没有任何主体能够替代。在实际的政府工作开展中,政府一般只是下达一些促进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建议或办法,对统筹区域资源,帮助高校和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工作涉及较少,此举也使得现存公共资源浪费,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更加艰难。(四)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继续教育校企合作项目不但少,而且合作形式单一。根据清华大学刁庆军等学者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已经将发展策略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倾斜,但通过对一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培训项目研究发现,我国只有北大、清华、浙大等一小部分顶尖高校可以依托学校的优势专业提供种类较为丰富的培训项目,与企业合作十分紧密,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但是,绝大多数高校虽然能够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训,却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补充与提升,多采用课堂教学形式,缺少实践性质的培训项目。高校不能够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岗位分析与员工职业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项目与培训形式。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在利用远程技术授课方面暂未受到重视,利用率也很低。单一的培训形式也降低了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扩大受众的可能。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一些思考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继续教育与职业需求相适应。美国至今已颁布将近20部与继续教育相关的法律,如《人力开发与培训法律》《职业培训计划》等。《职业培训合作法》(JTPA)明确规定职业训练计划由州和地方政府制定,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职业训练课程的制定、修改及实施,鼓励私人企业参与联邦培训计划,赋予企业各种职能[1],在法律上赋予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权利。此后这种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方式在后来兴起的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中也一直得以体现,促使美国的在职业导向上继续教育良好发展。德国法律规定,企业有责任向其工作人员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与培训机会,以及帮助他们不断地提高与完善自己的职业能力,以便在职业生涯中保持成功[2]。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于2011年12月《新挑战,新技能,继续教育与技能体系改革计划:建立世界一流的技能体系》[3]。政府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所需的技能教育的信息,雇主与政府议会明确需要增加的项目,以此加强学校提供的继续教育最大程度契合企业需要。我国虽然也形成了以《教育法》为主体,包括各类专门教育法等教育法体系,但是缺少一部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制约了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与继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校企合作中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权、责、利,将企业参与继续教育的行为纳入法律规定,并且要将相关的认证细则,政府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等补偿机制明确;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激励、约束、保障等各项运行机制,提高企业与高校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完善继续教育监督机制,对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实施监督、调控和扶持,确保继续教育适应个人职业需求与社会的需要。(二)成立项目研发小组,开发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美国是以市场的职业需求为导向引领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美国的继续教育以职业发展和解决就业为导向,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解决民众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4]。高校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校的学科特点和办学优势,成立项目研发小组,开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既有本校特色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宏观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继续教育的项目管理,整合高校与企业的优秀资源,成立项目研发小组,根据新常态下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掌握产业发展动向和变化特点,开发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项目开发要深入企业了职业需求,通过培训者、受训者和企业三方面的沟通,明确培训目标,以企业的培训需求为主来设计培训课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更新、拓展和提高,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将继续教育的优势资源整合到市场发展最需要的地方,以此充分唤起企业、行业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使继续教育真正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三)整合校企教育资源,保障继续教育服务职业发展的需要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政府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融合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以行业为依托,以职业需要为导向的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对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工作进行全面、总体性指导。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助推高校和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服务企业,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服务高校,促进高校实现开放办学,提升办学效益与竞争力,主动适应、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搭建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平台。随着信息化的到来,教育资源与网络平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新兴的网络教育社区、校园网等平台,已将教育资源在网上实现了共享。在平台建设中政府主导,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共建共享,整合校企双方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共建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于一体;共同构建师资队伍,由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才、行业专家等组成;共管培养过程,根据职业需求,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设置教学内容。实现培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收益共享的深度合作模式,坚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应用人才、复合人才,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四)区分不同职业需求,实现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形式。美国高校多元化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形式。美国高校在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规模和方式上各具特色,倡导自主管理、开放的合作办学模式。学校并未单独设立继续教育学院来进行统一管理,而是引导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设立各自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继续教育拥有和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平等的地位,已形成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5]。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都是根据自身资源和特色开发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课程,既有面向高层管理者的高级管理培训,也有面向社会公众的实用性培训课程,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德国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培训类型方面可以看到很多与工作和职业相关的培训项目,同时也具有很多比较贴近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活性较强的项目,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更强的生活性和服务性,在培训项目方面,德国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形式比较丰富,能够满足学习者、不同职业、不同生活需求的知识教育[6]。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应自主管理、开放合作办学模式,根据不同职业需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实现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发挥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五)加强校企合作监管,构建科学的继续教育监督与评价机制。质量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核心所在,继续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对继续教育机构的培训有严格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美国联邦政府对继续教育只是间接的调控,由各州建立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学习成果的各州标准和评估考核制度,并根据培训机构设立的课程标准测试和评估学生的技术技能。另外,还会通过国家职业能力测试机构和产业协会实行的一系列测试来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7]。德国的法律规定,行业协会负责国家承认的资格培训结业考试工作,也就是行业协会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到效果评估中,直接对学校与企业合作培训的效果进行考核,将结果运用于下一轮的培训资格审查中。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以及项目运行监控体系。具体来讲,校企双方通过协调参与主体各因素间的关系,把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过程、培训结果等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继续教育的培训项目应探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掌握国家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更新与提高为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员对培训项目的认知度,努力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促进学员知识增加、智力提升、品德提高等全面发展;建立科学指标体系评价培训结果,使管理者能够明确培训项目选择的优劣,了解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后期培训计划、培训项目的制定与实施等提供有益的帮助。通过建立完整的教学质量监督以及项目运行监控的保障体系,这一举动不仅可以提高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教学水平,大力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还可以不断扩大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接触面,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及实力。此外,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赋予行业协会第三方监督与评估的权利。继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中由于政府、学校、企业都是参与主体,参与主体进行监督评估的效果往往不如第三方执行监督和评估的效果好。行业协会代表了整个行业的一个标准,非常适合担当评估者的角色,行业协会对校企的合作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合作过程的偏差以及培训效果考核验收,能更好起到保证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艳玲.美国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案及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4):144-146.

[2]余雪真.德国双元学历继续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价值———以德国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试点项目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科学)2012(6):125-129

[3]张春梅.英国继续教育与技能体系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4(22):86-92.

[4]杨凤威.美国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人才资源开发,2017(10):167-168.

[5]甄月,桥沈婷.美国名校继续教育的经验与借鉴[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74-77.

[6]冯婕.德国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借鉴及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105-107.

[7]马艳萍.中美高校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比较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4.

[8]冯国文.高校继续教育“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19):120-123.

作者:李 光 曹 琪 单位: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