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的体系构筑

时间:2022-03-05 02:41:37

继续教育的体系构筑

一、创新机制,搭建校地合作服务平台

(一)建立了“管办分离”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着手继续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规程和运行机构,成立继续教育与培训处,建立起校长分管、继续教育与培训处主管、成人教育学院与相关学院分工负责和各部门协调共管的“校内一体、管办分离”的继续教育组织管理体制,建立“继续教育管理委员会”和“继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统筹并优化配置全校的教育资源,以发挥全校对继续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合力”,为提升宁波大学继续教育服务宁波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组织和人员保证。

(二)建立了“双向挂职”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

根据科研服务与教育服务并行要求,学校在设立“继续教育与培训处”的同时,成立了由分管校长主管的“校地合作委员会”,并下设“地方服务与合作处”,加强了学校与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联络与交流的主动性,贯彻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为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与推介、成果产业化、技术转移、科技开发等提供可行的发展规划和高效的组织管理。重点工程是“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和“百名企业家高管进校园”的“双向挂职”活动。至今,已有500余人次教授/博士深入到40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等活动,有百余名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被聘为兼职教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搭建了“校地合作、双向传导”的运行平台

1.建立运转顺畅的“校地合作”服务机制

学校努力探求“校地(政府、企业、部门)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有效路径,积极主动地推进“校地”间通过订立合作办学、委托培养、项目承办、劳务外包等协议,开展办学与管理的紧密型合作人才培训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了一条“政府出资、单位(企业、行业)组织、大学培训、学员受益”的适应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发展路子。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校高水平的师资、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校园文化优势在服务地方中的作用,又能发挥地方政府、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的组织优势与需求信息优势,形成强强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受益的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态势。

2.搭建比较宽广的“校地合作”公共平台

目前,学校已与多个地方政府部门共同搭建了20多个继续教育基地,如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的“新型农民培训基地”、与市组织部合作建设的“宁波市干部外语培训基地”、与教育局合作建设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与宁波市妇联合作建设的宁波大学女子学院作为“女干部培训与妇女素养教育基地”、与宁波市总工会合作建设的“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与经发委合作建设的“中小民营企业家素质教育基地”、与外经贸委合作建设的“外贸企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与行业协会和劳动保障部门合作建设“技能证书考试教育基地”、与交通部海事局合作建设的“高级航海人才培训基地”等。同时,还与近200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实习基地。

二、完善规章,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继续

教育管理制度,确保继续教育的服务质量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浙江省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母亲素养教育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中小企业家素质提升中心”和“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等“五大中心”确定为本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建设目标,学校对原有已不适应的和不完全的规章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制定了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师资管理、科研管理、资产管理、国际合作管理、重要大型活动管理、奖惩制度等各个方面管理文件,凸现了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务实化、系列化的特点。

三、创立模式,着力“学历+技能”双证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学历继续教育:实施“学历+技能”双证或多证书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将职业证书培训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学员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相关课程和考证要求,毕业时既能拿到毕业证书,又能获得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这种“学历+技能”双证书人才切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为全面地推行“学历+技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对现行的100多个成教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实施学历教育内容与职业(执业)资格培训内容相互衔接的“双结合”教学计划。“双结合”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构筑一个“基础平台;由“专业课程、专业实习与考证培训”组成一个“专业模块”,构建起“平台模块型”课程体系。同时通过设立“创新学分奖励制度”,促进了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学历+技能”培养模式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转岗的竞争能力,也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于2012年被评为宁波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宁波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学分银行”,试行“学分互认”制度尝试进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互通改革实验,建立成人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已在区域内开展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融合互通的改革实验,允许将通过各类教育取得的学习成果经规范认定折合成相应的学分,与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分累积,获取学历文凭。从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出发,探索将不同教育内容折算成学分的质量标准及相关的操作办法,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同层次、规格、形式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和不同层次、规格、形式教育之间的学分兑换。

四、精心设计,凝练区域特色的继续教育培训服

务品牌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在企业管理、国际贸易、法律、海洋生物、机械工程、信息科学、医学、海运、建筑、教师教育、外语等学科专业方面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母亲素养教育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中小企业家素质提升中心”和“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等服务培训“五大中心”。近五年来,共培训中学教师6万人次;企业各类人员近10万人次;农民工1万余人次;培训“母亲素养工程”人员55万余人次;航海人员2万人次、医药卫生人员3万余人次和其它各类人员8万人次,学历教育在籍学生每年均在2万以上,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五、专兼结合,打造“双师型”的继续教育教师及管理队伍,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师资信息库建设,以本校教师为基础,聘请省内外兄弟高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教授、专家、大师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学者型官员为补充,分门别类按专题、课程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资源信息库,实行全员聘任,建立面向市场的教师动态管理和合同管理机制。二是着手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机制,采取访问工程师制度、教师轮训和定期实践制度等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提高本校专兼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学能力。三是要求各个专业学院组建负责继续教育招生、培训、实习实验及学生管理等的专门管理团队,强调对培训者与管理者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并全面实行“全员聘任”的人事管理制度。同时,为保证对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学校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主要包括:一是实行继续教育主讲教师考核评聘制度。通过评聘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一支600多人的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其中,中高级职称达80%,98%的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员的好评。二是制定并实行继续教育教师考勤、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奖惩结合的师资管理,既保证了继续教育教师的整体高素质,又调动了任课教师从事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三是实施了学校层面的继续教育督导和学院层级的继续教育评估制度。成立了已退休的校级领导和相关学科专家、教授为主要成员的“继续教育督导组”,加强对继续教育进行督导检查。

六、开发运用,搭建“现代化、个性化”的网络

管理、在线学习咨询等平台,丰富继续教育的服务方式为改革和发展现代继续教育,实现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的相辅相成,学校投入近1600万元,建设“宁波大学继续教育信息化平台”。在硬件环境建设上,现有独立的3个机房,40M电信独享光纤接入,后续可很方便地升级到100M电信独享光纤;拥有32个多媒体教室及家政实验室等教学用房,用于培训项目的安排。建成了2套自动课程录播教室,其中包括1个230多座的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利用录播教室可以进行视频公开课程、网络课程的网上直播和录制,以及进行网上远程互动教学、答疑、远程论文答辩。建成高清虚拟演播室1间和高清网络课件录播室1间,为视频课程、网络课件等数字资源建设打下了基础,首次共有10多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对外开放。

七、双向促进,建立“研究与实践互动”的学科

科研建设机制,增强了继续教育的服务后劲学校在浙江省内率先成立了成人教育研究所,提出了建立“专家型领导班子、研究型管理团队和学习型学院组织”的目标并付诸实施,把问题作课题,将对策作政策,通过课题研究来指导继续教育实践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三年来,学校在成人继续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成人院校转型变革研究”以及教育部重点项目“成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和谐社会视野下母亲素养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教育策略研究”等研究课题4个,已有10多篇专门研究继续教育的论文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专门围绕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功能的再认识》、《基于转型视阈中的高校继续教育组织机构革新》、《服务型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继续教育的出路》、《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论文已正式发表,这为高标准进行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作者:徐铁峰马敬峰乐传永鲁保富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