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的模式分析

时间:2022-07-14 02:49:27

高校艺术教育的模式分析

“能力为主”原则。无论是在教学计划制订,还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一专多能”应该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构建重点。“创新性”原则。在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是没有活力、没有生命的。只有创新的艺术,才能发展。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上争得更适合于自己的舞台,才能找到用武之地。“产学结合”原则。为了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相融合的人才,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坚持做好“校企”结合工作,让文化产业部门参与其中,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演出、创作等工作环境。

(一)结合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设置主体专业课程。艺术职业教育类的高校,应该结合社会文化发展重点、经济发展趋向来设置专业及其主要课程,并及时地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如近年来国内和国际民族风比较盛行,一些艺术职业教育院校便开设了这类的舞蹈、服装、声乐、地方戏曲等专业,使学生看到了就业的方向而选择该专业学习,相当于进校门之前便知道了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是什么状态。这样的专业设置,使学生学习非常有目标性,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便于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相统一。(二)与产业部门合作,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艺术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纸上谈兵”的“学士”,而是“能文能武”的“战士”。因此,必须走学校和产业部分相结合的道路,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各个相应的专业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以及科学研究机构的有效资源。比如服装设计专业,就可以与服装设计公司、服装生产企业等相联合;戏曲专业的学生,可以与地方戏剧团、青年艺术团等团体相联合;民族舞专业的学生可以与各省市的民族舞团相联合,用职业学校—企业—职业学校—企业交互方式组织教学,这种“三明治”的教学培养方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走出了一条共同培养,共同发展提高之路,也是艺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必由之路。(三)以就业为导向,强化综合能力培养。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偏多,受社会及家庭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都比较缺乏,因此,学校的教育切不可只重视培养技术能力,一定要兼顾综合素质教育,通过有计划地设置相关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团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渗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强化法治观念和公告意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需求。(四)加强文化课教学,使学生专业及文化素质兼备。无论是普通高校的艺术类学生,还是高职院校的艺术类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人不是因为对某个艺术有专长、有兴趣才去学习艺术,而是因为文化课基础过于薄弱,考其他专业无望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上职业院校的艺术专业。而这些毕业生经过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专业素质都比较过硬,但是往往在言谈举止之间,便明显透露出文化课成绩差、社会适应能力比较薄弱的弊端,给毕业时的就业选择,胜任本岗位工作以及交流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艺术类的院校或专业,一定要加强文化课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五)与国外高校交换,为学生打开国际交流渠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国际接轨越来越紧密。因此,艺术职业教育也应该注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要让学生享受国际教育资源,对一些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舞台,为他们寻找参加海外学习、培训的途径和机会,比如,可以与国外高校的相应专业进行交流合作,彼此为对方的高校培养出适合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人才。

高校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更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完全“拿来”自己用。需要结合自己学校特色、本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多方考虑后,构建出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模式。

本文作者:李丽工作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