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探讨

时间:2022-08-18 08:12:48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探讨

一、知识转移及包容性增长的定义和内涵

知识转移指的是知识从一个个体的头脑向另一个体转移的过程,或是某组织向另一组织转移、应用的过程。知识转移主要包括共享和吸收两个阶段。要想实现知识转移,必须先进行知识共享,而这个活动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邮箱、知识库和阅读文献等方式进行。知识吸收主要指的是个体将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或将去他组织的知识运用在自身组织中。要想实现知识转移的目标,必须要兼顾知识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动态性和稳定性,教学目的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满足高校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是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并且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即便如此,当前对包容性增长的定义,学术界还是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在参考其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总结得出,包容性增长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督导。包容性增长主要包含以下要素:第一,知识的共享、公平和公正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所在,意在强调广大社会成员都有权利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2]。第二,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人,开发高校人力资源,促进学生就业是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内容,而使所有社会成员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则是包容性增长的主要目标。第三,在包容性增长过程中,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力自然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是一种促进社会不同方面协调发展经济模式,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并且包容性增长在促进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的原则[3]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的知识转移策略

科学措施既能促进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的知识转移,又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提升广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提升我国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一)双“管”齐下,保证“教”与“学”水平共同

提升教师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知识转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下,要想实现知识转移的目标,必须对教师和学生“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并使其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探索空间知识的能力。同时对学生也要按需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支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二)明确目标,确保知识转移有的放矢

一切社会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条件下,知识转移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在笔者看来,知识转移的目标就是让其在一定的区域经济中产生良好的利益效应或价值效应。因此,一方面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要设计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并使其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另一方面需要搭建多样的知识转移通道,为知识转移创造良好顺畅的条件[4]。

(三)设计情景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设计情景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高等教育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条件下,教师要定期开展企业实践活动,及时获取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为高等教育情境设计提供广泛素材。在情景化教学环境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企业工作实际,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四)促进合作与交流,实现教学过程的相通相融

合作是学生团体内部成员之间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的活动,在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著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重点强调了社交活动在个体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个体认知活动的发展程度受最近发展区的影响。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学生在外界因素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行为范围。由此可见,构建学术共同体,促进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塑造十分重要。通过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使不同个体陈述自身意见的同时,分享其它个体的智慧成果。

(五)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知识转移效率

定期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各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对于提升高校教学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教学体验,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使教师能够及时发展自身不足,促进教师教学结构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知识转移的效率。

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策略

教育和经济作为发展共同体,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不论是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角度,还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都应实现协调发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促进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5]。

(一)构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教学机制

从当前我国发展现状来看,就业岗位与人才结构不匹配,经济增长和日渐突出的教育矛盾是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的重要体现,要想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高校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机制。首先,建立多层次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在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条件下,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才是完整的教育体系。要正确认识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整合高校教学资源,构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高校要积极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优化高校教学结构和专业设置,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优秀人才。其次,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受教育机会。最后,要改革高校招生机制,在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基础上,共享高校教学资源,提高广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竞争力水平[6]。

(二)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目前,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条件下,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和人才结构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等方面。但是,用这些指标来衡量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效果是不准确的,并且缺乏相应的发展机制。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匹配与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高校要完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纳入高校责任考核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要由高校、政府、企业等共同制定,以便使考核结构更加公平、公正;在考核机制方面,高校要使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诉求纳入高校教育评价中;要想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高校评价体系建设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建立专业的组织团体,及时收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为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考核依据[7]。

(三)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增强教育与经济的互动

要想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包容性增长的目标,高校要完善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增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高校要和企业合作,建立灵活的办学机制,例如签订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学生能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以便高校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快产学研体系建设,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的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丰富产学研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在促进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现如今,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企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条件下,知识转移和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高校重要发展目标,因此,高校要转变教学理念,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知识转移和包容性增长。

作者:洪宇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笔利.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我国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3,(1).

[2]陈浩,项杨雪,陈劲,柳宏志.基于知识三角的区域协同创新联盟探索与实践———以欧洲创新工学院KICs模式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7).

[3]李书锋.京津冀经济包容性增长分析———基于产业转移驱动力的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6,(5).

[4]高太山,柳卸林,周江华.中国区域包容性创新绩效测度——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科学学研究,2014,(4).

[5]倪好.美国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亚利桑那州南部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5,(1).

[6]周小亮.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理论回溯与框架设计[J].学术月刊,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