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教育差异探究

时间:2022-08-24 03:29:15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探究

一、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

1.师资培养与管理。根据教学与研究分配比例,美国高校分为研究型、综合型与教学型大学。以综合型大学为例。(1)师资培训。美国高校注重教师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尤其对教育心理学要了解,强调师资对教学方法的掌握与应用,而非对教学内容的精通。美国“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里,很大一笔经费用于教师培训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2)师资评估。教学:教师,特别是教授,每周都有教学安排,被视作大学的骨干力量,在大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理念是:资深师资担任教学,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还可将科学研究前沿带入教学中,让学生受益。我国诸多大学,职称越低,工作量要求越大,对教授职称教师的工作量要求甚少。研究:从、课题经费与教学创新三方面评估。学校对师资学术研究绩效的评估与我国类似,通过对研究产出的评估来实现。在我国诸多大学,课题经费数额与级别、文章数量与影响因子的高低是衡量产出数量与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此有硬性规定。美国高校对教师每年文章发表数量无苛刻要求,一年发表一篇有同行参与评估的文章即达到标准。即使在一两年内既无经费、无文章发表,也不影响评估,当事人只需有充分证据或理由证明自己正从事研究。这种情况被理解为符合研究规律,因为在研究道路上,任何人都有高产、低谷之时。即使一项重大研究,也可能经历这样的阶段。学校不会因为一两年内无文章发表而影响教师评绩,会照常资助经费、支持研究开展,帮助每名教师解决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保证研究得以继续。学校成立专门项目,采取可以具体帮助到师资的做法,如有专门的人员提供服务,针对如何书写标书进行培训;如需外校同行专家参与审阅,学校有专项经费支持等。校园和社区服务:若无公益思想、集体观念及社会服务理念、“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教师,即使教学与研究绩效很好,也不予肯定。评价内容与我国高校对职工的思想道德考核类似;就评价方法,美国高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更落到实处。其办学理念很注重学校影响社区的功能,希望师资的研究能渗透到社区服务,且有具体的考量办法。(3)职称结构与人员聘用。职称结构包括助教、副教授和教授三个层次。助教以教授专业课为主。副教授、教授可参与不同阶段学生的教学。教师聘用满六年即有机会申请终身任期,任教第七年被成为“安息年”,教师可做跨学科研究,选择对应的合作平台。这种学术环境也为教师打破学术界限、开展多学科合作提供了机会,被认为是学术自由的表现之一。当师资职称与学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薪酬不会与其研究产出挂钩。即便如此,也不必担心师资会产生惰性。学术研究是一个团队,若存在懒惰思想,其决策会影响到整个团队。即使是教授,其研究动力依然不减。反而可以在一种更宽松、自然的心态与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更便于出成果。

2.经费管理。大学经费走向:学生培训、公共实验平台及非直接开支。美国高校采用雇佣的方式主管科学前沿,不惜重金聘用知名科学家或专家从事高等教育与研究。目的是通过他们将前沿的理念带到教学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及办学质量。每个教授聘请进来,均有专项启动基金资助其建立实验室,资金来源于非直接开支部分。

二、人性化的课程设置与运行机制

1.课程设置。美国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数量较多的跨学科专业和课程。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进行了诸多改革,并开设了许多选修课目,但相比之下,学生跨专业学习或更换专业仍十分困难。在美国,学生若在就读中发现兴趣与专业不符或不适合自己,可提出转学申请,其教育体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甚至由一所院校转到其他院校。当然,转学后一定的条件是必要的,比如修满学分等。原来修的公共课、公共基础课学分,在其他专业也被认可,学生只需修完目标专业课程学分即可,大学课程设置为转专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平台,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教育主体意愿的尊重,也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读大学前,并非所有学生都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能力多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重新定位,这是美国教育体制先进性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即便如此,美国高校的毕业率并非100%,有些学校甚至并不高,包括世界顶级学府(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但并不能撼动其在社会的学术地位与教学上的成功。与我国大学追求100%毕业率、就业率、考试通过率等成绩至上的理念有很大不同,这与对学校办学质量考核标准的导向有关。对大学的定位与目标不同,站的高度不同,关注点自然也不同。

2.学习动机。正是在上述人性化的运行机制与体制下,美国高校的学生总爱说他们是为学习而学习。与哈佛大学等学府不同,他们标榜的是“博雅教育”,讲究充实头脑,提高自身涵养。在美国,经常看到学生有很多跨学科活动。经济系学生,同时还注册了音乐专业,上着历史系的课,在物理系做实习,只因喜欢学。他们眼界开阔,天南海北的话题都能聊得头头是道,此谓“博”;他们不光注重市场价值,更注重自身修养,此谓“雅”。仔细深究,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源于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美国教育提倡“爱好”,即需要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极大热情。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本科前两年学校统一不要求选定专业,学生有丰富的机会接触各种课程,最终选出自己热爱的专业来深入学习。

三、教育理念

美国高校在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不同,源于教育理念的差异。整个社会对它的教育体制充满自信。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办学,以现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先导,已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高校真正做到重视人才,为世界顶尖人才聚集于此提供了可能。宽容的氛围与社会土壤为有志之士创新、潜心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很多人才因此脱颖而出,有些来自美国本土,很多则来自于世界各地。就教育而言,中国训练学生的办法与美国不同,中国大学教出的学生往往认为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是前人做过的,怎能挑战几十年、甚至几千年前哲人所做的贡献。更多强调的是传承,缺乏评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美国文化取向更多的是培养个人能力,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对文化传承强调较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质量考察的主要依据学生能力的高低;学生在校读书不以成绩论英雄,他们评价学习效果采用的“学分制”与我国“计分制”产生的效应截然不同。以考试分数为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导致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看重、过度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恶果。中国学生能申请留学诸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名校的大多是优秀学生,很多来自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但学习和应用是两回事,越是到应用、创新环节,中国学生便越发显现出大的差距来,差距不是体现在智商,而是从小填鸭式、应试性教育模式与体制下所致的定势思维,定势后要作改变相当困难。是时候对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反思与改革了,当然,绝不仅仅限于高等教育。美国专家学者的思路很开阔,以招生为例:大学生报考跨专业研究生,导师不会因其原来所修专业与报考专业不同而产生偏见,更注重的是报考者的实力。在他们观念里,跨专业不代表不专业,反而有助于开拓思路,提升学术竞争力。我国的导师注重第一学历专业与报考专业的一致性,甚至将该要求写入招生简章,将许多有志于研修相关专业的学生置之门外。退学在美国被视为正常,更非“差等生”的代名词。许多让世界记住他们名字的成功人士中也不乏退学者。在我国,退学生的社会认同度不高,退学意味着学业中断、工作没着落。在美国,未毕业的学生也不易找到工作,但社会土壤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创业机会与渠道。尽管美国当今的教育方法与体制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但先进的教育理念、师资培养力度、对人才的重视、务实态度与教育精神、良好的科研条件、宽松的学术氛围、重视质量的导向等方面值得借鉴。勇于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反思与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缩小差距的关键。但借鉴非简单照搬,尤其是教育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在充分论证与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深入探究美国高等教育成功表象下更深层次的原因,方能使改革取得成效。这是一种现实的思考方式,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这种思考方式是必要的。

作者:郝燕萍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