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法制教育实效性探究

时间:2022-12-19 03:19:48

民族地区法制教育实效性探究

1.课堂教学对于实现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1.1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与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过程,作为一种计划性、组织性、稳定性、规律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从产生开始就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今天,研究者们基于提升教育质量,丰富教育内涵的需要,不断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诸多教育教学方法,如暗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欣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游戏式教学法等等纷纷涌现。但其实改变的只是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发挥作用的途径———课堂教学,仍然无法替代。无论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还是车间实验室,无论教师是说是唱,是玩是演,改变的只是课堂的形式,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是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的实现。体现的依然是计划性、组织性、稳定性和规律性很强的,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不管教育方法怎么变,课堂教学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1.2课堂教学是实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受制于大的经济背景,教育教学的物质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制约着其他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所以,要实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还是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积极推进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做好做精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和各方面,突破客观环境的制约真正实现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2.1将法制教育与各专业结合,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法律教学课程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2]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成为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大系统,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学识水平、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岗位群集,它的教育目标不再是简单地针对职业岗位进行终结性教育,而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终身的职业发展或职业生涯的职业教育[3]。因此,不能把高职教育等同于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只局限于传授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该着眼于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事实上,一个相对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既包括精深熟练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技术技能,也包括较广博的知识面,做到专博相济。一般来说,不管是何专业,从高等职业教育中都应收获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基本的公共文化知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的专业技术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等等。而法律知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应该属于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社会共同文化知识,即公共文化知识,也是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题中之义。基于此认知,笔者认为法制教育不应该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必须主动思考,积极对接专业,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与专业和岗位相关的法律教学课程,将法制教育融入于专业教学当中,为专业教学服务。在专业教学中,适当地补充必要的与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如,经济类专业可以开设经济法概论,旅游专业可以开设与旅游服务业相关的法律概论,涉农专业可以开设与农业相关的法律课程等等。这不仅是专业学识水平的需要,是法制教育的需要,是职业岗位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具体要求。

2.2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法制教育实效性

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等层出不穷,不断促进着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法制教育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做的是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综合职业能力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4]。是整个课程设计紧紧围绕的关键内容之一。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法律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同时也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各类法律课程教学,如经济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概论》等。从开设的课程看,高职法律课程教学的职业能力目标主要是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制意识,增强法纪观念,提高适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思维观察、思考、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如经济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概论》,针对性较强,其课程教学要实现的职业能力目标主要是,在了解未来职业可能涉及到的相关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基本运用所学分析法律问题,知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相关实体和程序法律规定。同时,提升法制教育中课堂教学实效性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各校实际,借鉴发达地区高校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采取结合专业需求的延伸式教学,与社会热点法律问题相结合的案例式教学,参观警示基地、旁听庭审的实践式教学,角色扮演、法庭模拟的情境体验式教学等等。还可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讲座、案例探讨分析会,第二课堂的辩论演讲、知识抢答、社会调查、民族文化活动等,不仅教,更激发出学生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除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的相辅相成也必不可少。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网络视频、收看电影电视法律专题片等等,促进法律课程教学的活泼多样和生动形象。

2.3加强对法律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评价工作

有效的教育评价标准相当于一个强大的动力系统,既能促进教师“教”,又能带动学生“学”,只有充分开启了这个动力系统,才能使教育实效性得到切实提升。促进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评价标准是个关键。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教师“教”的评价标准上,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关注教学基本要素的齐备(如授课计划、教案等的完备),教学环节的齐全(如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齐全,有无小测、下班辅导、听课、批改作业等);还有的学校将课时量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质的评价;有的将教学督导、同行专家评教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将学生评价只作参考。这种评价仅是一种至上而下的教学监督管理,并不能有的放矢地从根本上解决法制教育相关课程实效性缺乏的问题。作为法制教育的教学老师,基本素质应该高于一般,停留于基本教学管理的评价标准偏低。另外,忽视学生评价,这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要求不相符合。实践中,必须开拓思维,结合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现实,创新评价标准。在学生“学”的评价标准上,传统的评价拘泥于书本知识和内容的记忆与复述,对于形成的法律素养和价值观视而不见,并不是衡量学生接受法制教育效果优劣的好方法。更严重的是,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考试而采取所谓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践行,与法制教育课堂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纳入高校教育范畴的法制教育主要应是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律素养和法律能力,应该将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制表现,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解决能力以及一些内隐的素质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应该考虑过程性评价(如平时课堂表现等),重视质性评价(如品质优良与否),突出表现性评价(如参加各项法制、德育活动加分等),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

本文作者:刘湘蓉鲁俊工作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