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时间:2022-09-09 11:44:27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摘要]党的报告对提高就业质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学生的就业工作、创新型社会的建设都有较好地促进作用。笔者根据高职院校特点,在构建新的二维度“创业胜任力”模型基础下,对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并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党的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促进高职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是贯彻落实精神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高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1创业胜任力的由来

20世纪末,由钱德勒和汉克斯首次提出“创业胜任力”一词,为其下定义:一种识别、预见、利用机会的能力。自20世纪70年代初,McClelland在《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1980年后,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风靡一时,“胜任力”一度成为当时社会的前沿词汇。我国学者从特质论角度对创业胜任力进行重新界定,定义创业胜任力为创业主体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完成创业任务,并能取得优秀绩效的基本品质,即识别和抓住机会,获取、整合和利用资源,使其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1]。

2高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研究背景

通过查阅近几年关于创业胜任力研究的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学者对创业胜任力的研究对象,仍然还停留在本科生这一群体。蒲清平、吕鹏(2011)综合分析研究关于创业胜任力的122篇文献,总结出最具有代表性的10个创业胜任力特征因素,并分析整理了30余名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案例,总结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由创业意愿、创新意识、团队意识、机遇意识和知识技能等特征构成[2]。陈子彤、李娟(2011)通过问卷调查了武汉某高校300名有创业意向的在校生,归纳出创业胜任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和知识技能5个要素[3]。马庆秋(2012)通过实证和质的研究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提出创业胜任力模型是由机会、关系、概念、组织、战略、承诺、学习7种要素构成[4]。朱建飞(2015)通过对已经获得工商注册的30名在校创业学生进行访谈,概括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应具备32个关键要素[5]。廖云霞(2015)通过行为事件访谈的方法,结合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现状的研究,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有关指标,得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由机会、概念、组织、创新、成功导向5个特征因素构成[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一些学者对创业胜任力研究得到了一些理论模型,研究对象大部分仍是选取普通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加强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优势。因此,对高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3高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研究现状

李淑娟(2015)从创业意识、知识、能力、精神维度,重构高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将创业者的动机、信念、兴趣等归属于意识维度;将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社会经验等归属于知识维度;将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归属于能力维度;个人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等归属于精神维度[7]。田菲菲(2016)构建的高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包括创业知识、创业者的素质和各项技能。她在研究中提出,可以通过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两种途径,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8]。张晓星,张力学,姚路明(2017)在研究高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时,重新将创业胜任力进行定义,并总结出了创业知识维度、行为技能维度、自我及社会认知维度、人格特质维度和心理品质维度的五维度高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沈绮云(2018)针对创业胜任力研究,编制了一份信度高、效度高,包括领导与创意、关系与沟通、学习与管理、战略与创新力、信念与目标五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为后续创业胜任力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9]。结合近年来国内各位研究者对高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更多的高职大学生更加渴望创业,而且是在自己相关专业领域去创业,但大多人因缺乏勇气、实干精神和锻炼平台,最终都只是停留在想法上。另一部分有意愿创业的人,被创业资金和社会经验所困扰,所以学校需要为在校学生提供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更多的锻炼机会。高职大学生数量在不断扩招,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所以高职大学生创业培训需求潜力巨大。创业相关的课程也备受青睐,如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现在大多高职大学生更希望能像实训课一样,得到创业导师和成功创业者的手把手指导,对他们创业有着实质性的帮助[10]。

4高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进行探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例如,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结合+竞赛”、中南大学的“通识教育+模拟实践”、温州大学的“教育课程+模拟实践”等模式,但大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和模拟实践结合的阶段,将创业胜任力作为核心切入点构建模型的尚还不多,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就更少之又少。面对这种形式,国内有的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但没有人将创业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分析。创业教育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资源,更是希望培养学生具备创业者的特质和能力。定期对高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胜任力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以达到高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11]。本文在经典的冰山创业胜任力模型基础上,通过对多地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前期的文献研读和案例分析,总结得出高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外显—内隐”二维度模型。外显维度主要包括:创业过程中所必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创业资源。创业者的知识包含:技术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创业者的技能包含:运营管理能力、洞察市场能力、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创业者的资源包含:社会关系、资本、信息等。外显维度的特征都是比较容易观察、测评和获得的。内隐维度主要包括:创业者自身所具备的创业特质和创业过程中所体现的各种能力。创业者的特质包含:创新精神、创业动机、自我控制力、诚实信用、创业激情等;创业者的能力包含:开拓市场、风险承担、机会把握、资源整合、人际关系处理、自我学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协调等。相比外显维度,内隐维度最大的特征就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积累方能获取。本文笔者通过文献研读,调研宁波、金华、杭州、嘉兴、济南、西安等多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者,分析大学生创业成败的案例,归纳整理高职大学生创业成功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得出高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素质要素与经典的“冰山模型”十分契合,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外显—内隐”二维度创业胜任力模型。

5创业胜任力模型下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

5.1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文化氛围。以学校为平台,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培育创业项目和创业学生团队,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宣传和表彰创新创业优秀案例与典型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依托创新社团、创客空间、校技能节等载体,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沙龙、讲座和讲堂,多方面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相关主题活动,抓好创新创业养成教育,努力创造“全员创业,全员创新”的环境,积极推进责任引领、开放合作共享的现代服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围。5.2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各自特点,明确创业型分类培养目标,完善创业型分类培养模式,不断修订和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品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达到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目的。5.3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按照不同授课内容和对象,有针对性开展启发式、案例式、开放式、混合式教学,以小班化教学为主,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课程考核改革。为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学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集必修课、选修课、网课等于一体的课程链新模式。结合学校电子成绩单,建立和完善线上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专业带头人、教师联合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动员大家积极申报重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5.4构建和完善基于分类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始业教育,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普及创新创业基本知识,让新生感受创新创业的熏陶;面向创业型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基础提升,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期间,不同专业分学期开设创业基础提升课程,结合各类班级特色创新创业项目建设,逐步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面向创业型学生进行创业实训,结合专业特点,在专业+创业的各类校内外实训平台中,每个创业型学生完成基于专业的创业岗前实训;面向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创业型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与实战,创业学生在产学研联盟、创业园、孵化园等校内外孵化平台里开展创业实践,以创业实战与业绩创造现代服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成果。5.5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深化校内创业园的管理运营,强化信息化管理与绩效考核,完善创业孵化的进出机制。鼓励校内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创客空间、梦工厂等创新创业资源向在校学生开放,能基本满足创业型学生切实开展实训、实践和实战的需求。同时,根据各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方向,依托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基于行业的产学研联盟、创业园、孵化园等各类校内外共建平台,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知名行业企业和优秀校友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校外导师库,线上线下融合,以点带面,形成每个专业学院对接一个创新创业产业园(区)的“一院一园”式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孵化模式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基地。对不同年级学生“因材施教”,分级制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创业项目的训练和实践。设立创新创业活动项目或研究课题,鼓励开展以发明创新、科普、公益、知识技能传播与交流、社区服务等为主题的校院两级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创业交流和实践的平台。5.6深化学生指导服务支持体系建设。以示范性创业学院建设为导向,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线上线下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在信息、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开展常态化的创业咨询、指导服务与交流活动,普及创业意识;面向创业型学生,提供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创业教育课程菜单和竞赛指导,切实提升个人创业能力;面向创业团队,配备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指导教师,建立信息服务档案,健全信息服务制度,提供全程精准的创业培训与实践指导,强化创业成果与对接;面向导师团队,开展定期的创业技能提升、培训与交流服务,师生共创共优。5.7打造“高、精、专”创业导师队伍。组建高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聘请知名企业家、优秀校友、风险投资人等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教师或项目指导教师,建立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鼓励创业导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相关培训,推动教师科技成果、创新成果产业化,以研带创。

6结语

新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和高职大学生对创业培训的需求,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构建“外显—内隐”二维度创业胜任力模型,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建议,涉及创业氛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体系、实践平台、服务体系、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新的理论模型还需要各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究,争取为后续高职大学生这类创业群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吕芹.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2]蒲清平,吕鹏.基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5):49-51.

[3]陈子彤,李娟.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292-294.

[4]马庆秋.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

[5]朱建飞.基于胜任力模型视角的大学生创业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7):87-89.

[6]廖云霞.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7]李淑娟.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53-55.

[8]田菲菲.高职学生创业胜任力研究[J].新经济,2016(14):29.

[9]沈绮云.高职学生创业胜任力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8(2):50-54.

[10]吴秋雨,王凯琪.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83-184.

[11]王玉梅.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教育“2×3”模型构建[J].宜宾学院学报,2017,17(5):101-106.

作者:张林伟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