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7-29 10:46:12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创新创业内涵,深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借力国家政策、资金及技术支持,聚焦创新创业教育的“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努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进一步优化双创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立体化创新创业教材,加强信息化教学改革应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激情,有效拓宽就业渠道。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提供支持。

[关键词]“三教”改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在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人力资源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近两年我国部分城市出现的人才“大战”,反映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渴求[1]。自21世纪初,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据统计,2001年我国有103万大学毕业生,202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10年增长8.49倍。大学毕业生队伍是我国人力资源的生力军,有力推动了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有必要将教育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重点和突破口,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整体上优化人才结构,从源头上激发人才活力和效率[2]。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三教”改革的论述,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进一步为推动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高职院校应聚焦创新创业教育的“三教”改革,借助国家政策、资金及技术支持方面的利好,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激情,增强综合素质。青年一代身上释放的激情和能量必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向学生传递可运用到创新创业实践的普适性精神、知识与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工作变换和改革创新的基本素养[3]。教师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践等活动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需求和生产实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院校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因办学历史短、受传统观念影响等因素,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却不尽相同,有些观点甚至完全相悖。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配套教材开发、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未深入人心、落地生根。部分大学生虽具备较强的创业意愿,但创新创业能力普遍不足,缺乏创业的自信心,严重影响其迈出创业第一步。(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自1990年起,西方发达国家已陆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提出明确要求。至此,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相关研究开始起步,但是高校面向师生的创新创业课程起步较晚。2010年,教育部专门制定政策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规范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正式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逐步构建起来。这一时期,政府为了鼓励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持续加大了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相关平台建设。2015年,每年一届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调研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仍然不够重视,顶层设计不到位,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活动安排流于形式,缺乏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机制。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未能有效融合[4]。创新创业教育停留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难以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的全过程,未能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最终达到成功创业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对独立,普遍以模块形式存在,未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未能融入专业学习。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升华和深化[5];创新创业教育未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既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创新创业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有待挖掘。(二)师资团队整体水平不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是核心。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强,需要大量有实践经验、创业经验的教师深度参与,指导学生高质量开展创新创业。目前,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数量偏少,普遍没有足额到位,整体水平也不容乐观。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校内,大部分为专业教师兼任,师资队伍来源单一,对校外有效资源吸收利用较少。授课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方面的系统学习培训,仅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较差,对市场和技术的发展把握准确度不够,缺乏实战经验,导致教学活动质量不高,很难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三)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不足。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觉醒,创业激情不断迸发。统计分析发现,相比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时,教师课堂讲授所占比重较大,尚未延伸至“互联网+”环境中,创建与学生个体因素相匹配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体系,推动课程教学形成“常态化在线课堂、泛在化自主学习、智能化组织管理”融合的新生态。作为理实一体课程,项目化教学等适合高职学生学习规律、知识技能体系构建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与专业课程教学相比,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育教学改革滞后,未能将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经验迁移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加上很多知识极为专业、抽象,现阶段知识技术更新快等因素,课程教学存在学生理解困难、实际效果差等问题。(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动性不强。青少年阶段是创新思维最为活跃、最好动脑筋、创造欲望最强的时期。但进入大学前,中学时期普遍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潜能没有得到挖掘,容易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对创新创业缺乏正确认识,未能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加上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单一,接触社会比较少,缺乏社会人际关系和商业信息,没有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不能够借鉴成功经验进行创新再利用,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运营模式,最终难以达到创新创业要求。有待通过在校的课程学习、文化熏陶和实践历练等途径,最终形成科学的创新创业精神和人格。部分大学生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重就业、轻创业。认为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就业的首选,对创业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必要的信心,更不愿意投入其中。少数选择创业的学生,缺乏清晰的目标和规划,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甚至有回头找工作就业的想法。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历年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强,每届毕业生有创业意愿的比例不到3%。创新创业活动仅是部分学生、少数教师参与的小众活动,内在动力和主观能动性不足。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指引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聚焦教师、教材、教法(统称“三教”)改革,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教”改革关系到“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一个有机整体,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本文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立体化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构建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办学理念、教师能力提升、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实施意识—知识—能力三个层次推进的“四融入三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一)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不断为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赋能”,构建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师能力提升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要明确工作职责,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发挥教学一线的堡垒作用。打造一支既富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师资团队,是提升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前提。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必然趋势。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可实行“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导师”模式,建立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补充校内师资力量的不足,增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创业实践经验。一方面,加大师资引进力度,招聘一批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对校内已有专职教师,支持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研修及实践,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相关专业教师到创新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补充实践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兼职导师库,聘请知名专家和业界成功人士兼职授课,形成动态开放的创新创业导师聘用机制。定期邀请创业企业家到学校进行座谈,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与教训。通过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使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展创新思维,加强其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增强创业自信心,为其创业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加强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考核评价力度,引导并鼓励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促进团队整体水平提升。对于做出贡献的老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在职称评定、各类评优中予以支持。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吸纳有志于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双创”教育内容的专、兼职教师进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库,打造了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二)建设高质量立体化教材。教材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样,关系着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内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材建设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教材编审、选用、评价机制尚未成熟,教材形式比较单一,教材内容与培养要求存在着脱节现象,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能完全适应。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配套教材多为普遍性、通用性教材。院校应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及市场需要编写具有科学性、指导性、适用性、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系列教材,从源头上提高培育标准。严把教材源头关,构筑教材质量坎。应深入挖掘创新创业内涵,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要围绕教材编写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创新创业教材内容与能力要求契合。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材,鼓励结合行业及专业特征撰写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教材。一方面,要校企双元,深化产教融合。教材建设质量提升的关键是产教融合。校企共同组建编写团队,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交流,深入分析研讨教材体例、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转化为教材内容,实现教材蕴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相吻合。另一方面,改革创新,丰富内容形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传统纸质教材、课程的影音(动画、图片等)数字资源及网络支持平台等载体,将纸质教材无法展示的工作场景、过程及抽象理论等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立体化教材。(三)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应根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全程化、全链条、全过程开设,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当前,应坚持市场导向,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做到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笔者所在单位根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要求,按照“聚焦创新创业教育主题,专业教育融入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原则,构建了“必修课+选修课+在线学习+竞赛实践体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首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全校公共必修课。并结合铁路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编著了符合学校需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材,确保双创教育的覆盖面。理论学习坚持所占比例适当,知识够用即可[6]。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注重课程内容的创新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向课堂要质量,努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金课”。其次,扩大选修课程库。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组建创新创业素质类课程模块,将“创新实践与提高”“专利与创新”“创新实践与提高实验”等课程纳入选修课。增加跨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涉及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公共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保证大学生既具备创新创业专业知识,也具有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把控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高度开放共享的特点,不断丰富在线学习内容,引入国内优质创新创业慕课资源。近三年,年均引入约100门尔雅通识课、超星泛雅等平台素质类选修课程,年均选课人数近20000人次,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学生学习自由度和饱和度,提升了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四)创新“互联网+”课程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创新,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同时,彻底转变“重建设、轻应用”的现状,将资源建设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信息化服务于师生、服务于教学。及时将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让互联网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新活力。首先,应提升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利用其开放共享特点,构建良好的“互联网+创客”创新创业环境,从而形成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该平台内,大学生可以交流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各自的创业经验,从而提升创业热情;其次,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微信、各类云教学平台及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充分借鉴运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成果,落实落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起引导、组织、管理、督促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线上通过自学、查阅资料、交流研讨等形式自己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线下教师主要通过讲授、交流、研讨、测试等形式使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熟悉、适应创新创业各个环节的实践能力。(五)发挥竞赛的激励带动作用。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已形成了完备的“院(系)赛—校赛—省级复赛—国家决赛”四级创新创业大赛赛制。院校应充分利用该平台,发挥竞赛的激励带动作用。实现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点燃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以赛促教,探索学生素质教育新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创业综合素质[7]。通过对参赛群体的辅导,既可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创意、创业项目竞赛,可以达到锻炼自己,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在省级、部级创新创业大赛的赛场上,层层选拔的优秀选手汇聚一堂,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对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渴望,有利于学生向更优秀的获奖选手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在校生、毕业生、投资人等均参与到大赛中,参赛项目和团队要经受投资人评审和检验,可大大提升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及市场化。同时,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对教师来说,如何将课程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把赛事贯穿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借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金课”,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进步和三者之间的融合,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目标,是一个重大课题。从这个角度,大赛指导工作直接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另外,大赛也在学校和市场之间架起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推动了教师科研成果落地,助力产教融合。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从2015年20万名大学生敢为人先,到2019年457万人跃跃欲试,五届累计947万名大学生踊跃参与,大赛影响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在大赛中表现优异,涌现出很多创新创业成功的优秀典型,不断书写着奋斗的青春之歌[8]。同时,在整个创新创业赛事过程中,不同层面积极邀请行业、校友中的知名创业者和社会风险投资人参与赛事评审,并从融资策略、商业逻辑、产品理念、路演技巧等方面对参赛学生培训,帮助学生与业内专家建立联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度,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提升大学生应对创新创业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为师生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以笔者所在单位学生在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国赛铜奖项目“隧安———隧道衬砌注浆剂引领者”为例,该项目团队成员由不同年级在校生组成,通过参与大赛,他们先后在项目进行中广泛进行社会调查,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对于市场的把握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随着比赛的深入,项目团队成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有了很大的提高。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聚焦“三教”改革,牵住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牛鼻子,但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协调发展、把握内在本质,促进教师成长与教材研发和学生培养同步进行。须坚持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各环节、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积极探索赛教融合育人模式,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9]。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校园的创新创业氛围营造、实践环节落实、有创业经历教师比例、学生参与率和出勤率、创业知识与创业意识的全面渗透程度等方面的评价,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及时总结,积极应用推广。最终构建从意识激发、能力训练、创意生成到落地成长的全流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长伟,王留军,应向伟.粤苏浙鲁皖五省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0(1):47-54.

[2]王建华.大学的范式危机与转变:创新创业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1):70-77.

[3]崔丙存,谢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9(4):64-68.

[4]李时坤,胡竣乔,方启文,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9):21-23.

[5]任永力.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2):53-54.

[6]汪发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5-120.

[7]王丽君.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51-252.

[8]吴晗,刘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学术论坛,2019(3):25-226.

[9]梁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19-24.

作者:张君第 曾庆伟 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