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理性审视

时间:2022-10-29 09:21:59

高校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理性审视

摘要:随着国际文化教育的稳定发展,我国更加重视研究高校的外语教学工作。高校英语教学不仅是单纯的外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需要注入外语文化元素,这也正是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给予高校学生们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空间,可以培养高校学生们的文化意识,并加强这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外语的意识与潜力。本文主要通过阐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素养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文化教学方法与差异在语言教学中的体现方式,并对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做出理性审视。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素养;文化

差异文化是完整掌握一门语言的前提,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汲取该门语言的背景、发展历程等内容,能够帮助人们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与底蕴,体会到其所承载着的文化底蕴。而从语言教学的层面来看,教师在讲授语言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传播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元素,因此高校外语教学不完全是在传递外语语言知识,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们对外语背后的文化的感知力。外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掌握该门外语提供了帮助,但如果缺少了外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学生则无法真正领会并熟练运用该门外语。在高校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如果不能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当中,很容易造成误解,导致文化交际失败。基于上述假设,高校外语教师如何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文化教学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外语教学主要以英语为主,而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通常更侧重于“词汇”与“语法”,导致国内许多高校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局限在书面上,不能将外语口语化,在外语环境中表现得不如预期。基于此种现状,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将培养目光着重放在了听说能力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性效果,但却没有极大改善高校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设定一个中外学生交流情境,当一名中国学生想向他的外国朋友介绍自己的文学作品时,将如何翻译“鄙人拙作”这种自谦的语句呢?———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Thisisaclumsyarticlebyyourhumblefriend.”很有可能会让外国朋友不明所以,类似这样的误会还有许多,说到底均可归结为“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理解偏差。说明了在目前的高校外语教学环节中,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词汇量与外语的听说能力,却依然会由于忽视跨文化交际的训练而导致交流障碍。文化教学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早期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与语言学》一书中认为:“文化与语言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影响关系,社会文化反映在语言中,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同时期社会文化的相应特征。”“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不断完善,同时也作为人们与社会相交流的工具被不断填充。”足以体现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联。同时这些观点也可以被理解为:理解文化是正确学习并运用外语的前提,所以,在高校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外语背后的文化底蕴,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外语交际能力实际上对应的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国高校学生在运用外语的同时,如果考虑到外语国家的生活习惯、普遍生活状态、民族精神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那么其所表达出来的外语一定是更有滋味、贴合实际外语语境的。

2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

从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来看:虽然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被高校普遍重视,但是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且实施的效率也参差不齐。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下面将对教师方面与学生方面出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分析。

2.1教师方面的问题

尽管各个高校在全国范围内均开始意识到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还有部分高校没有将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现实情况与理念存在一定差距,甚至距实现预期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导致这样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点,高校教师水平能力有限,虽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知识储备合格,却缺乏跨文化交流经验,实践经验匮乏。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外语教师均是毕业于国内师范院校,这些教师在高校接受教育时就很少接触跨文化交流的相关课程,硬件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故当这些教师教授高校学生时,虽能够意识到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却难以通过自身经验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二点,部分教师具备跨文化交流的经验,也比较重视对高校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过程,却因为自身授课能力不强,无法将自身所掌握的跨文化交流经验推向高校学生。以上这两种可能性都会使高校教师在教授学生外语的时候内容过于传统化,难以将有用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渗透给高校学生。

2.2学生方面的问题

作为高校外语课堂教学中接受知识内容的主体,高校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的学习态度也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教师传授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顺利程度。一方面,当代高校学生脱离了来自家里长辈“关照”,要约束自己自觉完成学习内容势必会付出很多自控代价,而在中国,这类型的学生还不占少数——他们对待外语学习的态度普遍都是存在于“高分”“词汇量”与“语法”上,并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外语元素,就能够实现与外国人流畅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与指点下,很容易通过单一的渠道接受外语知识,这里所说的单一渠道泛指英文教材、参考文献以及试卷习题等。这些都是获取外语知识的主要途径,却不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且课余时间里高校学生也很难抽出时间专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目前高分万岁的教育背景下,即便高校学生拿出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的外语水平,大多也不会选择通过了解外国文化习俗、发展历史等元素来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总结起来,高校学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积极性不足,且没有掌握良好的提升途径与方式。

3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对于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足之处的分析,主要可以从“课堂教学”与“课余学习”两个方面来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

3.1课堂教学中的对应策略

在外语教学课堂中,教材与习题试卷所提供的均是语言知识与技巧上的传递,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课余时间的记忆丰富自己的外语能力,然而教师传递给学生们的外语文化却可以充斥在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中。首先是词汇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摸清词汇重难点的基础上,在浅显的层面延伸一些相关文化内容。例如:当课堂上出现表述颜色的外语词汇时,可以延伸出一些词汇的深层寓意———“blue”除了本意“蓝色”之外还表示“忧郁”,“red”除了本意“红色”之外还表示“危险或生气”,“white”除了本意“白色”之外还表示“吉祥,纯洁”等等。如果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经常补充一些诸如此类的延伸寓意,也能够达到传播文化、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其次是对话操练环节,高校外语课堂中经常出现整句教授的情况,这些句子除了提供语法与句式结构之外,还可以作为专题文化的内容对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给予一定帮助。例如:当教授美国文化五大象征(“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一文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传递给学生更多的西方国家背景文化,并和中国传统文化做对比。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使课堂内容更活泼,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外语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3.2课外学习中的对应策略

课堂中的提升内容普遍得益于教师的能力发挥与底蕴积累,那么在课外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学生的自觉能力与实践交际潜力。对于课外学习的对应策略,与前文相对,主要是针对于学生的调整策略。首先是课外文化的补充,在课外时间内补充外语相关文化的方式有许多种,且相比于外语课堂要更加轻松,同时也更考验学生的自觉能力。类似于“海外剧集”“外文原著”“外文刊物”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海外文化。因此,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可以适当培养阅读外文原著、观看外文剧集的良好习惯。

其次是参加课余文化活动,高校生活并不紧张,相反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课余时间都比较丰富,有多样化的活动让高校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中自然也存在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流水平———在活动中多接触外文文化,有时甚至比课堂的外语学习更加事半功倍。

4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教学在外语教育中的特征与优势,再结合目前国内高校外语教学现状,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提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这两方面的不足从“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两方面分别提出对应策略。综上所述,无论何时语言都是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内容。在高校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体会跨文化交流的环境,并增强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学生才能在课余时间里主动培养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习惯。当学生对一门外语所适用的地区内全部的风土人情、乡土习俗、民族信仰以及普遍三观都具有一定了解时,这门外语才算真正地被灵活运用且掌握。

参考文献

[1]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重庆:西南大学,2012.

[3]冯新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作者:肖潇 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