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在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时间:2022-03-06 05:06:48

群体心理在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一、群体心理概念与功能

(一)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

1.群体的归属感功能

群体归属感就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其实是群体成员的一种社会交往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背后隐藏的是成员希望有一个组织能够接纳自己,这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可以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2]大学生处在人际交往的发展时期,尤其对群体的需要情绪激烈,归属于一个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这样可以降低大学生离家在外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在一定的群体内部,大学生也可以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与群体成员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某些群体的规范和约束也会自觉地发挥作用,保护好群体内部每一个成员的利益,提升群体成员的心理归属感。

2.群体的认同感功能

大学生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群体,在群体内部成员都具有欣赏和吸引其他成员的心理需要,这是因为每一个成员参与群体的时候都是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更容易得到群体的认同和肯定。也许正是群体有这样的心理功能,才会用一种几近无形但很强大的力量,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在自发和主动中,追寻自己的梦想与执着。

3.群体的教育感功能

群体的教育感就是指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出于对群体目标的追求,要求群体成员按照群体的规范行动,使群体成员的心理受到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身教胜于言教”,大学生相互之间的这种沟通与交流,在不自不觉中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及其行为。

(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

大学生源于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个性,当多种需要在正式群体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很自然地形成某种非正式群体。可见,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生活中是很有必要存在的,而且对大学生的成长来说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积极的作用

(1)控制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通过不成文的行为规范而起作用,而不是借助于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达到。非正式群体自觉地遵守这种规范,表现出高度的行为标准化和模式化。这种控制作用不是一种客观的压力,而是一种自觉的力量,即自己控制、约束自己。

(2)改造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犯了错误,往往会自发地引起“良心”的责备,感到对不起“兄弟们”,于是产生了忏悔感,自觉改造与群体不一致的行为。而正式群体的成员犯了错误,起初可能会推卸责任,埋怨别人,后来,在群体的压力下,可能勉强承认错误,但要彻底改正错误,还需要一个过程。

(3)激励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具有强烈的群体观念和信念,容易受到群体的鞭策。例如,有的成员在正式群体中甘心落后,而在非正式群体中则不甘示弱;对于某项工作的动员,有的成员在正式群体中无动于衷,而在非正式群体中只要“核心”人物一声令下,他们就会立即行动起来。

2.消极的作用

(1)影响学习的负面作用

大学生如果参与较多的非正式群体,就会对学习有所影响。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过多地参与群体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由于大学生的学习是以自己学习为主,首先在时间上要有所保证,参与太多的社团活动,势必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影响学业。

(2)扩散和传播小道消息的负面作用

由于在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大部分是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大家所了解的信息或涉及的领域基本相同。当有一些正面的或负面的信息产生时,由于成员对相关信息的浓烈兴趣,就会在群体内部加以传播,有时候容易传播不切实际的小道消息,造成一些误会,不利于群体的团结与发展。

(3)产生对正式群体抵触的负面作用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相对来说心理的发展还不是特别稳定,有时候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绪的波动,总想找一个可以渲泄的地方,这时,他们就会选择在非正式群体中获得成员的同情,得到情感的支持,这样容易产生小团体倾向,似乎是在找寻到一种依靠,久而久之就会对正式群体或其领导形成抵触情绪,影响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群体心理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

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达成目标就是群体的基本任务。在群体目标的指引下,其成员分工协作,相互激励,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达成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群体成员合作的力量大于与该群体人数相同的一些个人单独发挥作用的力量总和。但是,一个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心理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群体成员希望在群体内部获得个人不会感到孤独和恐惧的安全感;获得友谊、爱情、支持等;获得相互尊重;在群体中能交流思想,协力合作,使个人的工作获得支持;来完成自己难以完成的工作,并取得一定成就。[4]大学所在的群体同样也会对学生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在群体内部也是希望受到重视和尊重,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来说,群体心理会主要有如下影响:

(一)群体规范运用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会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从众行为

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要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带动学生,在班级内部形成一定的优良学风、班风,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用榜样的力量达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因为大学生在群体规范的作用下,有强烈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是人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尤其大学生更加善于模仿和追求自己心目中的“优秀人物”,来优化自己的形象和行为。所以,要充分运用群体规范和从众心理达到榜样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群体情感体验运用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相应的社会助长效应

社会助长是个体的一种希望得到周围人们欣赏和支持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可以增强人们的自信,感受到一定的温暖,激发学习的热情。大学生在一定的群体中,对于所从事的学习或工作,都会受到相应的社会助长效应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可以采用赞扬和肯定的态度,形成积极的群体情感体验,从而优化群体成员关系,形成积极、健康的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三)群体内部不团结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会使大学生出现一些社会惰化的现象

社会惰化是一种负面的社会影响因素,在群体内部存在并发生着影响,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从众的心理,只不过是一种消极意义的从众,这在群体内部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也起到消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这一问题,尽量规避这种现象,消除群体内部的不团结情绪,和学生谈心、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协调,避免大学生出现一些社会惰化现象,树立优秀学生的正面形象,以优质、健康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来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三、运用群体心理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对群体心理的描述,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一个更细致的认识,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运用群体心理的有关知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并有能力来处理一些新的问题。

(一)发挥正式群体凝聚力作用,积极形成良好的学风和人际关系

正式群体有较强的凝聚力,较严格的群体规范,大学辅导员也要关注群体凝聚力作用,积极形成良好的学风和人际关系,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特别是一些主要的,常见的正式群体,例如班级。班级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班级的温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时候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友善的眼神,一个开心的微笑都会给学生的心理留下好的印象,顿时感化人的心灵。这就是教育的作用,是无声之处胜有声的力量。为此,大学辅导员要注意发挥班级这个群体的凝聚力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创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从整体上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其次,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的群体是学生宿舍,在良好的宿舍氛围中,学生能够感觉得到温暖。当一个人能够感觉到家人般关爱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自己要做到更好来回报他人,可见,能给人带来亲切、温暖的感觉在人际交往有着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优化思想品德的一剂良药。

(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倾向特点,来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心理

大学生心理处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阶段,这种心理的不成熟需要有专业的机构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种支持,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在心理支配下的行为自然就好不了。可见,教育者要适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在学生群体中控制一时盛行的非理智情绪,避免一些过激行为的发生。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来避免和修正学生的不良心态,达到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发展也是有积极的作用的,但是,由于现在网络的发展,使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一些构成也有些复杂,有时候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作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正式群体的作用,积极修正非正式群体的负面作用,达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的目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对群体内部成员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候,“核心”人物的思想和理念对其他成员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所以,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使其成为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导核心和正确意见的代表者,发挥积极、健康的作用,完成群体的任务目标,并能协助教师保证学校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5]非正式群体成员合作性更强,在面对任务的完成中,需要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利用这一特点来安排相应工作,在工作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养成先人后己的素养,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提供给他人,使非正式群体中参与的活动目标的达成与正式群体活动目标基本保持一致,并尽可能多的为正式群体服务。在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中,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很深,有时,教育工作者的一些看法,会伤害学生的情感。所以,当有矛盾和问题时,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从正面加以引导,理清学生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学生的信任。加强正面引导,使大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清晰起来,在理智和从容中使思想得到升华,发挥相关作用,促进其向正式群体转化。

总之,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群体如何更好地引导正面影响,如何更好地控制负面影响,这是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目前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具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更应该掌握一种或多种正确的方法。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和了解大学生的一些群体心理特点,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利用群体心理功能来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长远发展。

作者:郝兴娥单位:太原学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