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十篇

时间:2023-11-02 17:37:00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篇1

1.1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全面宣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区委、区府领导下,形成由区劳动保障局的责任主管,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和完善劳动保障局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应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切实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实现经济综合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创造安全、稳定、和谐、优越的外部条件。

1.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

1.3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国家相关法律、规章、国务院规章、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本预案。

1.4基本情况

1.4.1基本概况

全区现在14个行政镇,一个新城区、二个工业园区、一个农业园区、一个旅游度假区。现有常住人口9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1万人,流动人口24万人。目前,全区设有14个镇级劳动保障事务所,一个就业促进中心、四个职业介绍所、一个技工培训中心、一个农保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一个外省市劳动力管理所、一个征地养老管理所,一个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为全区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和促进就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

1.4.2功能定位

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区域核心城市,是滨江沿海发展轴上的重点发展区域,将依托浦东国际航空港和洋山深水港,发展成为国际水平的新兴港口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区。劳动保障和促进就业工作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4.3发展目标

“五”期间,将初步形成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雏形,凸现港口经济特色的海港新城的框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现以构建和谐服务为目标,努力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1.4.4本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现状、特征和趋势

1.4.4.1本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现状

根据分析研究,本区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有:

近几年来,本区群众到劳动保障部门上访集访统计为,2003年群众个访6859人,集体上访8批310人;2004年群众个访7222人,集体上访131批2404人;2005年群众个访16290人,集体上访260批6700人。上访集访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保险、劳资纠纷、补偿和工伤以及劳动用工等。尽管群体上访时断时续,但从统计的数字看,总体上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1.4.4.2本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特征

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由于发生在一定区域内,其产生的副作用会相互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总结近几年来处置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经验,其主要特征是:

复杂性。劳动保障工作涉及面广量大,其组织实施政策性比较强。如用人单位对国家有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不到位,劳动者和管理者对发生纠纷的认识不足,都可能成为诱发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原因。

人为性。劳动保障工作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不依法办事,双方的合法权益就很难有效维护。近几年群体上访引发的突发事件,对政府机构正常工作和社会的相对稳定带来了一定影响,而人为因素是导致本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显著特征,而且还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成为劳动保障部门防范突发事件的重点。

多样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一是由于企业经营者经营不当,二是由于企业履行法定义务不到位,三是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的方式方法不当。

1.4.4.3本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趋势

随着依托两港发展,临港新城的启用,今后全区常住人口将从目前的95万人上升到140多万,人口密集,人员流动量大,劳动保障和就业促进的任务将十分繁重,一些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下岗、再就业、劳资纠纷以及社会保障工作如预防不力处置不当,会造成集访、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就会对社会稳定、家庭幸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发生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可能作充分认识,防范在前。

1.5本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本区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专项预案,其范围适用于本区内。

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及时修订并报上级审定、备案。

1.6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安全事件组成部分

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安全事件的组成部分,按照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种分类的方法,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社会安全事件。

2组织机构和职责

2.1组织体系

2.1.1组织领导

按照区委、区府的部署,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统一领导,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本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机构。

2.1.2领导机构

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的领导下,成立由局长为组长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局长任副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1)研究确定全区应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

(2)审定本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开展一般、较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简称区应急委)领导下开展重大、特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工作。

(4)当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超出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处置能力时,依程序请求区应急委支援。

(5)部署总结年度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2.1.3办事机构

设立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局应急办),设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作为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局应急办主任由副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副局长兼任,并对外公布值班电话(值班电话为58020186)。局应急办工作人员由局办公室主任、劳动关系和综合科长、社会保障科长、劳动争议仲裁科长、劳动监察科长、就业和职业技能开发科长、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长、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等组成。

局应急办公室职责:

(1)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2)负责接受或办理向区应急委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和应急处置相关情况。

(3)承办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专题会议。督促和落实区应急委及有关领导的批示、指导精神。

(4)指导全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及信息平台建设;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特别重大的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经报局主要领导同意后,应邀相关镇分管领导和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5)组织编制修订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6)负责协调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演练、应急处置、信息、应急保障和宣传培训工作。

(7)承担局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区应急委交办的其他任务。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信息监控与报告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负责全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接受、报告、处理、统计分析。重大和特大的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经核实后除上报区维护社会稳定应急指挥部、相关应急联动单位外,及时上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镇(园区)劳动保障部门应建立健全镇(园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监控方法与程序;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劳动保障监察协管队应建立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档案,并及时更新。

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信息,各类应急指挥机构,有关应急联动单位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上报。

各级信息报告时限为半小时内口头报告,1小时内书面上报。

3.2预警预防行动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监督管理工作。各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因及时向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通报涉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及时采取措施,当得悉和确认各种可能导致发生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信息后,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态发生和扩大。

3.3预警级别和

按照本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和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原则上分四级,即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蓝色等级(Ⅳ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Ⅳ级)(集访50-100人)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黄色等级(Ⅲ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集访100-200人)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橙色等级(Ⅱ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Ⅱ级)(集访200-300人)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红色等级(Ⅰ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Ⅰ级)(集访300-400人)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发生Ⅳ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启动相关联动单位应急预案并上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并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生Ⅲ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启动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相关联动单位应急预案,并上报区维护社会稳定应急处置指挥部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生Ⅱ级、Ⅰ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启动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相关联动单位应急预案状态下,上报区应急办建议协助救援,并迅速上报区委、区府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区应急联动单位和镇级劳动保障事务所,利用现有的区政府网和劳动保障信息库,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保持通信联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3通讯

按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等级,由各部门和单位承担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信息通讯保障,必要时开设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机动通信枢纽的任务,确保指挥工作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通讯联络畅通。

当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区域性通讯瘫痪时,约请电信局协助保障通讯联络,努力确保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指挥通讯畅通,并按照相关预案要求组织通讯恢复工作。

4.4指挥和协调

4.4.1指挥和协调机制

当发生“一般”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发生“一般”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由所在地区镇政府、园区管委会或有关单位按应急预案处置),必要时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派应急办相关人员到现场协助调解。

当发生“较大”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在启动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同时,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协调指挥和重要决策工作。在指挥部成立之前,由区局应急办通知事件发生地所属上级部门及其应急机构。各应急机构接到信息和指令后,派出相关人员和人员赶赴现场,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密切配合,相互调解,共同做好应急处置行动。

当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后,在启动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相关联动单位应急预案的同时,上报区应急办给予指令,局应急办和相关联动单位以及事件发生地所属上级部门均处于应急状态,并迅速地按照上级的指令,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共同实施应急处置工作,全力控制事态扩大,防止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

发生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主动向区局应急办或现场指挥部提供事件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为研究应急处置提供基础。

4.4.2指挥和协调内容

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部门、单位的应急救援力量实施救助行动;

(4)及时向区领导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5)协调疏散或转移涉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相关人员。

4.5应急处置

(1)局应急办直接接受全区范围内的日常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警,实施统一指挥、分级处理。当发生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后,根据报警情况,判断事态等级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上报区维护社会稳定应急处置指挥部及通知相关联动单位应急处置的责任部门。

(2)一般以上等级的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单位和所在地镇政府、园区管委会负责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并根据事态等级和处置情况向应急处置责任单位报告,提出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的建议。

(3)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以上等级的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进入应急状态后,局应急办以及相关联动单位进入运作状态,实施联合应急处置行动,并报请区应急委直接给予支持,确保应急处置行动的有效进行。

4.6新闻报道

发生较大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由区新闻主管部门派员对相关信息按照规定程序统一向社会公布。

4.7应急结束

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经现场应急指挥部批准,应急相关人员撤离现场,宣布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同时,完成相关应急等级的总结报告,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件原因开展调查,并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

5宣传、培训和演习

5.1宣传教育

局应急办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应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宣传教育,通报有关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相关信息。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应急处置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等常识,切实增强防备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5.2培训

局应急办将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局所属各部门业务培训内容。并根据区应急办的要求,及时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区统一组织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增强相关人员应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知识和能力。

5.3演习

局应急办应根据本预案要求,定期组织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应急演习。通过应急演习,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应急工作的指挥、协调和处置的流程,并对预案的可行性不断予以完善。

6监督检查与奖惩

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局应急办和局纪委应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适时检查本部门落实应急岗位责任情况。对落实应急岗位责任不到位,并造成后果的,应追究其责任。

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日常监管、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质量,列入局目标考核内容,进行年度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予以奖惩。

7附则

7.1预案管理与解释

本预案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制定并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

与本预案相关的有关部门和各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按照预案规定信息监控方法与程序履行各自职责。

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本预案。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篇2

论文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导火索 行政决策 机制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群体性事件突发,社会秩序遭到暂时性的严重破坏,社会渴望迅速恢复常态,要求政府增强紧急状态的应对能力,快速集合力量,处置灾情,恢复社会秩序。

群体性事件特征综述:第一,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是某些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社会问题,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第二,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是特定群体或不特定的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第三,群体性事件表现方式是非理性、非正统集群行为或称为群体行为的方式。第四,群体性事件的动机是主动表达出来的。

一、群体性事件发生现状及其处置情况分析

就四川而言,最近几年已经出现多起比较引人注目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一是万源事件;二是大竹莱仕德酒店被烧事件;三是广安市出现的医患纠纷事件。还有多起未被外界知晓,没有对外宣传的群体性事件:例如:2007年8月23日,千名退伍转业军人到省委省政府聚集事件(新华社内参有报道)以及笔者见到的且隔三差五就有到成都市委、市政府或者信访办公室群访案件等,这些都凸现了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重大与紧迫。这是四川省经济发展比较迅速,贫富分化加剧,需要解决的纠纷比较多,社会矛盾比较复杂,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调节社会的规则复杂化,相互之间冲突,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事件应该适用的规则争执不休,引起群体性事件。案例:某企业工人曲某,多年请病假,企业效益不好,处理也不规范,后来,企业改制,他已满55岁,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年满55周岁的企业单位员工可以按照规定退休。企业此时改制,企业员工可以取得相应的股份,该工人可以取得相应的股份,同时,按照国家的规定,他可以获得社保等。但企业改制时章程规定,病退工人承诺放弃公司股份后可以把他转入社会保障,享受退休待遇。该几个工人据此跟公司签定工人放弃股份并纳入社会保障的协议。几年后,几个工人发现自己是可以正常退休,可以不放弃股份并享受退休待遇的。于是,合伙上访,但目前法律规定对企业改制中的问题不立案,于是,形成多年多次上访事件。该事件中公司、工人、法律规定等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各方利益主体都积极寻找并使用对自己最有利的规则,适用不同规则,处理效果完全不一样,规则冲突形成利益调节冲突,权威性差的裁判机制缺乏情形下,只会形成更多的矛盾和纠纷并恶性损害裁判权威。

第二,案件处置中公权力行使有不公正嫌疑,导致一方当事人和相关群众分际而把事情闹大,造成群体性事件。案例:《四川大竹强奸致死案引发群体性事件民警涉案》,2006年12月30日凌晨4时许,大竹县莱仕德商务酒店员工杨代莉在送至大竹县人民医院救治无效后死亡,死因不明。该县公安局随即组织力量对案件展开了调查和侦破。2007年1月15日下午,死者亲属及数百名群众到莱仕德酒店门前聚集,要求尽快查明死因。1月17日下午4时许,少数人员冲入酒店,与酒店员工发生冲突,引发了打砸烧,烧毁酒店,损失三、四千万元。后经省市县公安机关、纪检部门的初步侦察和调查,涉嫌强奸的犯罪嫌疑人刘持坤(系莱仕德酒店员工)已被刑事拘留,涉嫌违规参与该酒店经营的民警徐达祥已被部门“双规”。“莱仕德商务酒店”被烧事件,损失财产巨大,社会影响恶劣。还有意外事故案件处理过程中,利益相关方故意损害对方利益,公权力行使不公正或难以让人感到公正,导致利益受损方鼓动无直接相关利益者,引发群体性事件。2006年,都江堰市一个警车撞死一对未成年堂兄妹,警方没有公开处理肇事司机,死者家属四处上告,每次到成都市政府上访,其捶胸顿足的哭诉总会吸引不少过路群众。法律对公权力行使虽有时效、期限、回避等制度规定,但这些点滴制度在汪洋大海的人情社会中几乎全被淹没,冲突便发生。

第三,涉法群体性事件多数是社会敏感事件,可以并容易引发群众聚集,吸引无直接利益者的眼球和社会的关注。案例:2006年11月7日下午,广安市万盛三街的一个60多岁的老人,买了一瓶农药放在自己的自行车兜里,然后去接自己正在读幼儿班的孙子,年仅四岁的孙子放学了因为口渴,看到自己爷爷的自行车上有一瓶像饮料的东西,拿起就喝了一口,爷爷急了立即把自己的孙子送到了广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抢救,后死亡,患者认为医院没有及时采取抢救措施致使四岁的小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医疗纠纷发生后,网上出现各种消息,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骚动,引发与公安干警的冲突。2007年8月10日,轰动全国的广安“11.7”事件一审宣判,主犯叶利华、石县琴等人被判2年或6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医疗纠纷、贫穷人家、幼儿死亡等都是吸引眼球,导致社会关注的敏感字眼。

二、处置群体性事件要求行政决策者有备才无患

赵克认为结构性压力和社会控制力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环境场所、诱发因素和行动人员只是事件产生的条件而不是原因,结构性压力是指任何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的社会状态,如经济萧条、自然灾害等,都刺激人们通过集群行为来解决。社会控制力是指社会制度和文化对人们行为的理性约束力,包括社会制裁、道德舆论和信仰压力等。但笔者认为,利益冲突和公权力监督制约失效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仔细观察上述案例中的群体性事件处理过程,足以思考并逐步认识群体性发生的部分原因,就大竹“莱仕德”酒店被烧案件而言,公权力行使有瑕疵自不待言。(1)公权力行使中存在无法解释的瑕疵。大竹莱仕德酒店被烧一事,该酒店一员工死亡,15天之久,公安机关无法查清事件,当事人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当事人无法维护自己权利时,伙同部分间接利益者把事件“闹大”,希翼更高的官督办案件,更大的青天插手办案,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权利,为死者一个完整的交代。(2)当事人不按照现有法制规则办事。杨代莉死因不明,公安机关迟迟不给明确的结论,死者不瞑目,生者不甘心。杨的父母可以采取的法律措施是提体行政诉讼,状告公安机关“行政不作为”,果真按照这样的法律途径走下去,时间久远,何时可以结案难以预见。(3)当事人如果按照现有法制规则办事,结果“难卜”。

因此,群体性事件爆发,社会公众要求政府紧急应对,在减小社会伤害的情况下,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对处置事件的行政决策者提出了高要求:

第一,社会伤害最小化。可以不群体性事件参与人群认为是向政府和社会表达意见和展示力量的一个过程,目前看来是没有政治预谋的社会事件。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主要目的不是破坏财产和侵犯人权,而是发泄不满。在社会转型和民意端口缺失的情况下,应该设置相应的窗口观察民意发展态势,当然不能用放任破坏的方式显示各方社会力量,政府及时制止事态向坏的方面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以分化与控制参与人群情绪,减小社会破坏。要求政府应对中掌握对参与人群的控制力度和防止参与人群情绪失控造成严重的社会人权侵犯和财产损害。

第二,公权力处置及时准确。在2007“广安11·7”事件处置中,笔者访谈得知,街道边的商店经营者说:“如果第一次武警驱散人群后不立即撤走,人群不再次聚集就不得造成火烧医院和武警再次清场时的严重冲突”。武警、公安等人员接受指令驱散聚集人群,是减少现场气氛,缓和态势的必要步骤;社会群体聚集在某处,受到相关事件的感染和人群不满气息蔓延的影响,非常容易做出不理智的破坏行动。可以看出严重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地方政府行政决策中失误比较多,控制事态不积极,不准确,导致不满情绪蔓延并造成财产被毁事件。

第三,准确掌控事态,及时恢复社会秩序。笔者调查中得知,许多造成比较严重社会影响,比较大的财产毁损的群体性事件,既是当地社会矛盾积聚后的一次爆发,也是地方政府控制事态不力的结果。对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当事人分类分析可以知道,通过群体聚集毁坏财物发泄不满的行动是逐渐形成的,即使对社会有不满意情绪需要寻找爆发口的也是少许人,如果及时对直接当事人的公正依法办事,减少或者避免无直接利益冲突者的掺和,信息即使公开宣告,基本不会造成财物毁损事态发生,群众采取毁坏财物方式进行发泄都是事态被一再推拖后的不得已的爆发。因此,要求地方政府行政决策者应该有当机立断的果敢态度,及时回应导火索事件当事人的合法请求并防止对公权力不满情绪产生和蔓延,对社会腐败等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失控的恶劣现象和情况给予必要的及时惩办,恢复群众对行政者的信心和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三、处置与应对群体性事件行政决策机制构建

(一)构建处置群体性事件行政决策预防体系

群体性事件是一个窗口,一个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平台,一个救济民众利益的载体,一个表达民众利益诉求的渠道。重要的是要总结经验,完善预防机制,花大力气解决已经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要作到这一点,采取“预”字诀为主,为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社会问题做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采取“预防、预先”等措施,全面干预可能出现的问题,畅通利益诉求渠道,构建设和谐社会。

第一,预防为主。“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社会矛盾聚集和难以调和,减少矛盾爆发的可能和机会。第二,预先形成处理复杂、疑难问题的机制和机构。第三,建立社会矛盾预警体系,提高政策制定、实施的警示力度。第四,建立预备措施和群体性工作预备队伍。第五,适当给予弱势群体一定的空间成立自己的利益表达组织,预防意见累加升级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篇3

一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背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表明,在1993~2003的10年间,我国发生的由10000起增加至60000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最近,仅2008年中就发生了“瓮安6.28事件”“云南省孟连县胶农冲突事件”“甘肃陇南上访事件”等多起规模大、影响广的。社会学家预测,今后若干年内至少到2020年是我国的频发期。高校是社会公共组织,与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成为各类的频发区域。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如西安大学生游行抗议日本留学生辱华事件、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集体骚乱事件,以及部分高校多次发生的群体闹丧事件、群体暴力斗殴事件,等等。这些不但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增强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提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预案,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必须正视的严峻问题和重要的战略课题。

二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师生在特定环境背景下,因为共同的要求或共同的利益问题,自发或自觉集合起来发泄某种不合理情绪,表达诉求和主张,为了引起学校与社会关注的集群行为。

(一)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1 事件的突发性

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无论在年龄或心理层面都属于敏感、脆弱且易冲动的阶段,因而容易在受到鼓动和刺激后作出过激的行为。如因校内停电、停水、断网发生的起哄、砸门窗甚至与校园管理人员发生肢体冲突的事件,因个别学生间的小摩擦引发的老乡间群体互殴,恶性报复事件。

2 个体的从众性

高校青少年人口高度密集,学生间交往密切,使得一有风吹草动,高校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群。而如今发达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和手机通信等,又使得各种小道消息和过激的情绪能以极快的速度在校园中传播和蔓延,从而使得高校管理者的应急反应速度和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3 公众关注度高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场所,社会各界,包括各级政府,新闻媒体,以及无数的学生家庭都对其给予高度的关注。许多最初由高校学生组织发起的群体行为,后来大量的社会人员加入进而推动事件向社会公共事件转化。

4 传播的迅速性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和现代通讯工具层出不穷,使得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最大范围地加以扩展。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手机短信、E-MAIL、BBS、QQ、MSN等一系列言论、消息,串联发动相关活动等。利用现代化通讯和传播技术进行消息传播迅速、覆盖面广。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

根据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规模、表现形式、出发点等因素,我们可以将事件分为:一般事件(Ⅳ级)、较大事件(Ⅲ级)、重大事件(Ⅱ级)和特别重大事件(Ⅰ级)四个等级类型,如下表所示:

三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构建

通过构建一套符合高校实际,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依法规范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对策,最大程度的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降低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维护校园稳定发展。

(一)预案设计思路

1 设计依据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的制定是一项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预案制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2 工作原则

一是预防和危害最低原则。坚持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防患于未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二是第一时间反应原则。要求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程序,相应工作组人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第一现场的干部、群众怎样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怎样控制事态、抢险救援。三是先进技术手段原则。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

3 组织体系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所有的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作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一名副校长担任,成员包括学校办公室、保卫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后勤管理处、人事处、网络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组成(如图)。工作职责是负责全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和应对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组织和领导,统一决策、组织和指挥具体的大学生的响应行动。

(二)预警管理机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基本方针,建立全面系统预警网络体系,实行稳定的实时预警监测,做到分类式、程序式的预警处理方式。

1 预警体系

预警网络体系由预警组和预警员构成;预警组组长由各年级、班级辅导员担任;预警员由辅导员选拔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组成。负责收集并及时向预防机构送达高校师生中出现的可能引发的信息、情报,负责监督网络等重大舆情动态,及时反应师生的思想动态,为预防组织决策提供基本的信息保障。

2 预警监测

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前,通过各种渠道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趋势,找出其中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不稳定因素,及时有效地分析风险信息,监测危机动态,并采取适时适度的措施加以调控,从而降低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要求思政工作者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多交流、多观察、多留意、多思考,做好危机信息的监测和预警,并把掌握的危机信息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及时上报给上级部门,协助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预控工作。

3 预警处理

采取果断稳妥的处理方法处理复杂的突发性,对事态的驾驭要及时果断,尽可能及早介入,及早控制事态的发展,不能因为反映迟,行动慢,使矛盾走向激化对抗。快速发现,快速报告,快速出动,以便抓住先机,争取主动,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

(三)实时处理机制

1 现场处理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应急预案,派现场处理工作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同时调动各个工作组开展行动。

第一,紧急抢救。突发事件发生后,坚持以人为本、救人第一的原则,学校群体突发事件医疗救护组,组织校医院、学生处、保卫处、相关职能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进行紧急救援,负责受伤人员的现场急救、护理等工作,严重者送达附近医院抢救,并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救援组织进行紧急抢救。由后勤保障组协调,后勤管理处牵头,后勤服务总公司参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负责对水、电、气、热进行控制,为现场处置提供必要的物资、车辆、通信、饮食等保障,积极开展救护等工作。

第二,讯请传送。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传递事件发生情况,情况不明常常会延误救援,导致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发生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当在第一时间迅速准确地获取第一手资料,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时限上报,以便于上级领导及时决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紧急救援,坚决杜绝瞒报、隐报、谎报等渎职现象。

第三,安定秩序。由突发事件善后处理组处理,党委办公室牵头,学生处、团委、后勤总公司等部门配合。负责妥善安置疏散人员和受伤受害人员及家属的医疗、处置、安抚和心理援助等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和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做好饮食、住宿等后勤保障工作,恢复学校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

2 信息披露

由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向校内通报情况及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拟定对外宣传报道的口径,协调管理有关新闻机构对事件的采访;密切关注广大同学的动态。第一时间透明地把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出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正确信息,说明实际情况,对于制止不良传闻,以正视听,缓解大众的恐慌心理是非常有效的。事件中的参与者都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学校应该密切关注不同声音,切实关注学生的需求,合理满足,不能任由这些利益诉求聚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从而造成更大影响。

3 心理干预

由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组,组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处、团委、相关职能部门等参与。负责事故当事人、其他相关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研究表明,许多存在心理危机的受害者不知道心理危机干预,遇到突发事件之后,获取心理危机化解信息的渠道单一,缺少正式的心理危机疏导工作;有的受害者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更不知道向谁获取必要的帮助。高校要对公众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化解,最主要的是要能帮助受害者摆脱当前的困扰,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能够获得面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需要考虑到干预方式的多样性、支持系统的多层次性和干预材料的丰富性,全方位着手,多方面着力,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四)善后处理机制

在危机得到有效控制、事态逐渐平息之后,宣传教育组的工作重点应逐步转移,针对突发事件的后续影响进行善后处置。

第一,心理辅导。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突发性和危害性的特征,一旦爆发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师生个体的思想混乱和心理恐慌。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宣传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事件的当事人和受影响者进行心理辅导,矫正失衡情绪,帮助当事人重拾信心,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第二,事后教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突发事件使受教育者处于最佳的教育情境之中,教育者容易成功地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也最容易接受并信服。宣传教育组应充分利用好突发事件提供的特定教育情境,结合大学生的亲身体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第三,总结反思。认真总结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处置等阶段的工作,细致甄别突发事件的诱因,对学校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和其他问题进行全面排查,解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增强民众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训计划,分析突发事件对思想观念、道德品德和社会心态可能带来的持续影响,对在应对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而对那些有明显失职、过失的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给予处分并追究责任。

四 结论和建议

高校建立完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体系是保障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剖析其群体性突发事件原因、特点,构建了一套符合高校实际,职责明确、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预案,最大程度的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更详细的法律,进而规范与完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体系;希望各个高校也将更加重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管理,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完善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管理预案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 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4.

[2]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杨连专.论突发性的法律规范和控制机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3).

[4]克科・W・巴克.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176.

[5]刘毅.突发性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J].学 术交流,2005(10).

[6]雷寂.高校危机管理预案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兰州大学 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08.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篇4

今天召开的全县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应急管理工作任务。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充分把握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2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总理作了重要讲话,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行政应急机制建设,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湖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文件,省长于去年10月30日亲自参加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市政府也于今年3月28日召开了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盛荣华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要求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牢牢把握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保障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发展总体趋好、机遇增多,但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加。国际恐怖势力仍较猖獗,民族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加剧,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能源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各种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经常发生,环保压力加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从近几年我县的情况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因素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据初步统计,20****年,全县共遭受2次重大风雹灾害、3宗雷电灾害,并发生了全县性旱灾,因灾死亡1人、倒塌房屋1802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39人,伤535人;因劳资纠纷、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等众多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上访达12起。特别是“7?25”事件,就是由一场简单的打架斗殴演变成一次大规模的。这些突发公共事件不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破坏社会稳定,而且危及国家安全,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大局。我们必须增加忧患意识,更加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

(二)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的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减少损失,政府的责任重于泰山。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仍然是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如果我们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时,因没有尽到责任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那是最大的失职。我们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应”广大人民群众之“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三)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建设和谐湘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湘阴发展面临着两大重要任务:一是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县委、县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和谐湘阴”目标,就是要全面完成这两大任务。不仅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除体制机制,发展社会民生等,而且要提供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公共安全保障,妥善解决由于利益分配、社会结构调整、思想观念碰撞带来的一系列矛盾,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应急管理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促进经济发展,也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践行“两个忠诚”,加强应急管理,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建设和谐湘阴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在抗击“非典”、控制禽流感、处置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故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在防汛抗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特别是2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努力,我县在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定了推进应急机制建设的有关文件。县政府高度重视应急体系建设,20****年,县政府明确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列入各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下发了《湘阴县关于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并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工作。

二是基本完成了部门预案的编制工作。从20****年年初开始,我们就组织力量着手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切实加强预案体系建设。目前,县里已初步完成《湘阴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三是加强了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县政府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领导小组,最近召开的第50次政府常务会议又专题研究了应急管理工作,并成立了县应急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总值班室),配备了专人,应急指挥平台和信息网络也在逐步建立健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应急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个别单位对应急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运转不畅,职责不明。二是预案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在制订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方面,进度和质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一些预案未经演练和检验,存在准备措施不到位、操作规程不完善、应急队伍不健全等问题。三是预测、预警和协调联动机制尚待完善。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分析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危险源情况没有很好掌握,难以有效防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报送网络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把握不准,迟报、漏报、瞒报现象仍然存在;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群众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知识比较缺乏,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违章操作、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下一阶段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着力做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争取用2?3年时间,基本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相互衔接,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形成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功能全面、责任明确、信息畅通、反应快捷、运转高效、成本合理的组织领导和指挥体系;形成群防群控、群防群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强大社会动员和保障体系。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既是新形势下的新任务,也是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1、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县应急预案体系。有关应急预案制定工作目标和任务,即:1个总体应急预案,33个专项应急预案。县政府已作过专门部署,今天又在会上转发了《岳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办法》和《岳阳市政府关于规范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两个文件,目前总的要求是,今年内必须完成全县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就这个问题我再强调几点:一要加强力量,加快进度。县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市专项应急预案和县总体应急预案的精神,按照这两个文件要求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制订、修订、完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要组织专门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好各项应急预案的制订修订工作。应急预案体系,必须在年内建立起来,这是一项硬任务。二要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提高预案的系统性。“纵向到底”,就是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县到乡镇政府和基层单位都要制订应急预案,不可断层;“横向到边”,就是所有种类的突发公共事件都要有人管,都要制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不可或缺。相关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不留空档。预案的层级越低,各项规定就要越明确、越具体,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现象。三是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在制订和修订预案的过程中,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各类突发事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谁去处理、怎么处理这个重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充分借鉴国内外、省内外的成功做法,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第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要明确预案的各项操作规程和运行流程,通过演练和应急实践,实行动态管理,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要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要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要与应急管理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要与各专业指挥机构相协调。根据省市要求,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在县政府设立总值班室,加挂县应急办的牌子,县应急办主要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等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各级应急机构的组建不是削弱现有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协调,进一步发挥现有各专业机构的作用。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公安、消防、安全、市政、医疗急救、森林防火、矿山建筑等队伍在应急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做好人力资源的统筹规划,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要根据行业特点和区域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志愿者人员招募、培训和演练,确保他们在应急处置中真正发挥作用。

3、要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运行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配和工作范围,建立和完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建立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要吸取过来的经验教训,做到信息报送快速、真实、准确;要拓宽信息报送渠道,在充分利用传统主流媒体的同时,更好地运用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体,探索建立基层信息报告员,发挥其在应急处置和应急管理中的信息传播、宣传教育作用。要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工作,包括年度评估、单个事件评估,把应急能力评估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严格按有错无为问责制追究责任。要建立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阵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4、要全面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应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各级和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建立完善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衣物、饮用水等调集和发放机制,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二是进一步完善物资、装备、技术保障制度。根据“整合资源、统一调度”的原则,采取利用社会资源和政府必要投入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切实解决应急处理所必需的物资、器材和装备,并建档建册,建立数据库,以备应急状态下的征集、调用。三是建立健全应急资金保障制度。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保证应急工作的经费需要。四是不断提高公共设施的保障能力。各类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应考虑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必要的应急处置设施和备用系统。商贸、电力、市政等部门要按照分工做好煤、电、油、水、气等应急保障工作,交通、通信等部门要合理配置和调度运输、通讯资源,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5、要狠抓应急工作的薄弱环节。应急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基层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四个“必须”: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社区是信息采集的最前沿,应急处置的第一线。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只能强化,不能削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的应急管理工作。农村应急基础条件较差,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居民防灾意识差,自救互救能力弱,更需要加强预防;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各类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的企业,要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必须高度重视重要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学校、医院、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能源、运输等重点部门,是国际公认的应急管理重要部位,更应当有完善的预案和应急管理措施。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篇5

一、总则

(一)目的

为了规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行为,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突发公共事件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政治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制定本总体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省政府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分类与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生物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的企业以及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铁路、道路、水运等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

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等。

突发公共事件按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严重)、II级(严重)、III级(较重)、IV级(一般)。

(四)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应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

2、依法行政

依法规范政府及其部门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应急工作中的行为。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实施应急预案,依法补偿因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的损失。

3、统一领导

在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响应、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实行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的各部门相互配合、联动的应急工作责任制。县人民政府、专项应急工作牵头部门、参与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是应急指挥工作、牵头工作、参与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4、反应快速

完善及时、民主、科学决策程序,健全及时、完整、高效监测预报体系,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构建及时发动、组织求援的人、财、物和信息科技的保障机制以及各种合作机制,迅速控制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5、资源整合

按照条块结合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明确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协调配合。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交流制度,实现信息共享。

6、预防为主

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性地做好灾害防范意识教育,加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尽量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经常性地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并根据应急工作实践不断加以完善。

(五)预案适用范围

本总体应急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发生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和响应全市、全省范围内发生的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

县突发公共事件各专项应急预案是本总体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具体适用于各该专项应急预案规范范围内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

(六)预案的体系

本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1、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预案是本县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县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由县政府制定、印发。

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该类预案是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两种以上类型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涉及若干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由县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3、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该类预案是县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本县的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本部门的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由县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印发,并报县政府备案。

4、企事业单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该类预案由企事业单位根据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

5、举办大型会展、游园、灯会、群众集会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县人民政府备案。

各类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各类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构成将不断补充、完善。

二、组织体系

1、县应急领导机构与职责

县人民政府为全县应急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决定全县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重大问题;部署和总结年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时,决定启动县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响应省、市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指导监督县应急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2、县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

县政府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和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设立专项应急指挥部,由县长或主管副县长任指挥长,在县政府的领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具体指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工作。

3、办事机构

县政府办公室为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办事机构,设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承办县政府应急管理的专题会议,督促落实县政府有关规定和领导批示、指示精神;督促检查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制订、修订和执行情况,并给予指导;督促检查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专业技术机构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工作情况,并给予指导;汇总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重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建议;承担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统一信息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协调指导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组织制订安全常识、应急知识的宣传培训和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演练计划,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督促落实;完成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4、县应急工作专家委员会

县应急领导机构、应急指挥机构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县应急工作专家委员会。其职责是:平时为县政府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为县应急指挥部及现场指挥部提供指挥咨询服务。

5、工作机构

县政府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县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有关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县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和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负责协助县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6、乡镇人民政府应急责任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实行群防群控、群防群治。

三、预测、预警信息监测与报告

1、政府监测

县政府应急工作主管部门,应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常规数据监测、安全评价、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建立重大危险源、危险区域数据库,划分监测区域,确立监测点,并重点加强对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监控,认真监测、收集、分析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及时分别逐级向其上级报告,同时通过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系统上传,不得谎报、瞒报、缓报。应急主管部门应当向同级县政府报告。

2、群众报告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应当通过电话等各种形式向县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有关专业技术机构报告。对多发、易发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事故灾难,各乡镇应在村(居)民委员会或者相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向县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通报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引发的事故灾难情况。鼓励公民报警。

3、信息处理

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工作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接收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后,应当立即向县长或主管副县长汇报,县政府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必要时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认为可能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立即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向市政府报告,同时向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地区人民政府通报。情况严重的,县政府指派有关人员立即赶赴事发地妥善处置,防止事件发生。

4、报警电话

广泛宣传110、119、120、122等报警电话,向社会公布接警电话,逐步确立一个统一的报警电话和报警系统。

四、应急响应

①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响应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县人民政府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做好具体应急工作。

②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响应

一般突发公共事件预案启动后,县政府立即启动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部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迅速到岗到位,实施统一组织指挥或者参与辅助指挥决策,并将有关情况迅速报告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启动具体行动方案,做好具体应急工作。必要时,请求市有关部门给予支援。

③情况通报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县人民政府及部门在接到信息后立即逐级向上级报告,有关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应当同时向同级政府、主管部门报告。法律、法规、规章等国家有关规定对报告的部门、时限、程序等另有规定的,除按本总体应急预案上述规定报告外,还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告,不得瞒报、漏报和缓报。

④特别情况的处理

突发公共事件跨县行政区域的,由县人民政府与有关联的县(市)人民政府联合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跨市、跨省的,报市人民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跨部门的,同时启动相应专项应急预案,县政府办公室对应急工作进行协调。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密切注意和防止次生、衍生、耦合事件的发生。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1、灾民安置

民政部门应当迅速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继续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接收、发放工作,确保灾民基本生活。受影响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人员救助、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矛盾和纠纷。

2、疫病控制

卫生行政等部门负责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终末消毒、疫情监控和食品、饮用水的卫生监督工作。

3、现场清理

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清理。

4、恢复与重建

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计划,迅速进行重建工作,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县人民政府及时组织交通、邮政、电信、建设、电力等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尽快修复被破坏的交通、通迅、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县人民政府根据损失评估报告、受影响地区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对受影响地区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和技术指导,并组织其他地区和部门提供资金、物资支援。必要时,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受损失情况报请上级人民政府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5、征用补偿

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返还征用的物资、设施、设备或者占用的房屋、土地;不能及时返还或者造成损坏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采取其他应急处置措施或者紧急措施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及时依法予以补偿。

(二)调查和总结

1、调查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处置完毕后,有关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查明导致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形成调查报告。

2、总结

县政府对应急工作进行总结,找出预防、预测、预警和处置环节中的经验和教训,改进工作,包括解决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需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的,应当及时组织修订,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对责任事故,必须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应急工作总结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六、保障措施

(一)信息与通信保障

1、信息系统

县政府信息网站会同有关部门在原有的政务网基础上完善功能,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系统。

2、通信保障

在现有专业通信网的基础上,建立与省市互联,跨部门、多手段、多路由、有线无线结合的应急通信系统,加强重要通信线路、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通信企业应制订应急通信保障方案,配备应急保障设备设施并进行经常维护。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迅速开通应急通信联络。

3、指挥部通信网络建设

县人民政府建立科学的应急指挥通信支持系统,建立应急联动平台。

(二)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专项应急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储备与应急工作相适应的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建立信息数据库,明确其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等。并建立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维护、保养和调用制度,实施定期更新和监督检查。

(三)应急队伍保障

1、专业队伍

县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按照国家规定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或者确定政府综合性专门应急救援队伍。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建专门或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

2、企业队伍

危险化学品、电力、供水、供气等企业应当组建企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并作为本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响应队伍。

3、队伍动员方案

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动态数据库,制订先期处置队伍、后续处置队伍、增援队伍的组织保障方案,以及保持应急能力的措施,包括协调调动消防队、武警中队、预备役人员的方案和措施。

(四)应急队伍保障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部门应当建立公路保障动态数据库,确定保障车辆提供单位、数量、功能、驾驶员名册等。

(五)医疗卫生保障

1、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卫生保障动态数据库,掌握医疗救治和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预防控制机构的资源分布、救治能力和专业特长等,确定参与应急医疗卫生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名单,制定医疗卫生队伍调动方案。

2、医疗物资

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储备必要药品、医疗器械,加强医院特殊病房建设,制订医疗卫生、物资调度等方案。

(六)治安保障

公安部门应当拟订警力集结、布控方案、执勤方式和行动措施等各项应急状态下维护社会治安的准备方案,并加强基层治安保卫队伍建设,开展群众联防。

(七)物资保障

有关部门应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

(八)资金保障

1、政府专项资金

县人民政府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专项资金。当年专项资金不足时,财政及时予以保障。应急工作专项资金专款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

2、企业专项资金

企业应当设立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专项资金。

3、投保

支持各保险公司推广针对应急工作的险种,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购买财产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等商业保险;企事业单位应当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有关社会保险。

(九))法制保障

1、应急工作规范性文件拟制

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制定预防、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措施、规定,及时修改现行不适应应急工作的政府文件。

2、应急工作执法

有关部门应当认真贯彻执行预防、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律、法规、规章,加强检查督促,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发现违法行为,严肃查处。进一步完善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执法违法、失职渎职、的,坚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七、宣传、教育

1、应急常识公众宣传

县人民政府向社会宣传有关应急预案和报警电话。县应急工作牵头部门和县广播电视部门应当把宣传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知识和技能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内容。媒体应当把宣传应急常识和技能作为公益宣传的重要内容。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把应急法律、法规、规章作为全民普法的重要内容。各乡镇人民政府、村(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应急常识的宣传和辅导。

2、学生应急常识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学校应急工作教育规划,中小学应当开设有关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知识、自救与互救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向学生普及应急常识。新晨

八、监督检查与责任、奖惩

(一)监督检查主体

县政府办公室负责本总体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县监察局依据行政监察法加强对本总体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行政监察。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有关应急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由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实施监督检查。

(二)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拒不履行法定的应急处置义务,截留、挪用或贪污应急资金、物资,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附则

1.本总体应急预案由县人民政府制定,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2..预案实施时间

本总体应急预案自之日起施行。

附件1:县直各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篇6

XXXXXX:

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信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一)聚众冲击、围堵党政机关、要害部门、重要场所;

(二)聚众堵塞公路干线,影响交通或者非法占据公共场所;

(三)聚众阻挠重点工程建设施工;

(四)罢工、罢课、违法聚众等非法活动;

(五)重大文体、商贸活动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六)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活动或行为。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则;

(二)坚持疏导教育、耐心劝离的原则;

(三)坚持快速反应、及时果断处置的原则;

(四)坚持不携带武器和“三个慎用”的原则;

(五)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三、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一)应急指挥部

1、应急指挥部组成。为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成立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指挥部,指挥长由乡人民政府乡长担任,副指挥长由乡武装政法委员担任,成员由事件所涉及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指挥部设在乡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政府分管安全副职为办公室主任,综治维稳办主任任副主任。

2、乡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研究事件处置具体方案,按照县应急指挥部指示,立即采取先期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向县应急指挥部提出相关建议;完成县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1、派出所:负责做好情报信息工作,维护现场治安秩序,疏导交通,搜集并固定现场违法犯罪行为的证据和取证工作;根据县应急指挥部的决定,依法、果断处置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2、中心学校:负责处置学生、教职员工参与或教育系统内部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做好事件参与学生、教职员工的教育、疏导工作。

3、乡纪委:负责对相关部门在事件处置中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因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违纪违法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开展调查,并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责任者的责任。

4、乡民政办:负责处置复退军人的事件,与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经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参与的群体性事件,负责因村委会选举、村务不公开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5、乡司法所:负责指导和协调律师、人民调解组织、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参与的群体性事件的调处工作及其提供法律顾问。

6、乡财政所:负责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经费、物资等后勤保障;参与处置因财政政策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7、乡国土资源所:参与处置土地征收、征用和土地、矿产等资源权属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8、乡城建办:参与处置因街道房屋拆迁、改造,拖欠基础设施及建筑工程款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保证供水、排水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9、乡水利站:参与处置因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旱灾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10、乡农业站、农机站:参与处置因耕地使用权属纠纷和农机、农村资产经营管理以及其他农业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11、乡文广站:参与处置因文化、体育活动及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相关内容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12、乡卫生院:负责处置因医疗、公共卫生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负责组织协调医疗卫生救援保障与技术支持。

13、乡林业站:参与处置因林业管理、资源权属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14、乡安监站:参与处置因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15、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参与处置因通讯故障、服务、管理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为各类事件处置提供通信保障。

16、乡供电站:参与处置电力及内部职工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保证群体突发事件处置的电力安全和正常运行。

17、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积极参与有关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

(三)现场应急指挥部

事发地村委应组成现场应急指挥部,由该村主要负责人任指挥长,发生跨区域的群体性事件,由乡应急指挥部确定。

现场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做好事件处置前的工作部署,下达现场处置指令;具体组织实施现场处置工作,依据现场情况,正确指挥有关部门力量,协调、落实现场处置具体事宜;组织应急机动力量及装备物资,做好应急和增援的行动准备;负责组织对人、财、物和机密档案、重点场所、要害部位等的及时抢救、保护等有效措施;全面掌握事态发生、发展全过程,及时报告,提出具体处置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上级领导指示,组织现场善后处理,安排处置力量有序撤出,并组织好现场清理和保护;负责现场处置工作全过程的总结、报告。

四、预防预警机制

(一)预警信息。各村各单位要制订针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预警和处置措施,建立高效、灵敏的情报信息网络,加强对涉稳信息的收集、研判,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及时为领导提供全面、客观、准确的决策依据。对获取的可能属于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性信息应在30分钟内报告。

(二)预警行动。各村各单位接到预警信息后应迅速核实,并根据职责、权限启动各自的应急预案,结合事件发展的可能、方式、规模、影响,立即拟订相应工作措施,及时、有效地开展先期处置工作,控制事态发展,将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组织有关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同时,根据事态发展及时调整措施,调集满足事件处置所需人员、物资、资金和技术装备,进入临战状态。乡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对其评估,根据事态发展情况,适时启动预案。

五、应急响应

(一)启动。事件发生后,事发地要按照各自职责,迅速启动预案开展先期处置工作。

(二)现场处置。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人员到位后,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现场处置工作。

1、事发地村支两委的主要任务。主要负责人迅速赶赴现场,了解引发事件的起因和现场事态,提出工作方案,直接指挥现场处置工作,并带头与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做群众工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与冲突,尽快平息事态。对群众提出的诉求,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当场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无法当场明确表态解决的,咨询有关职能部门限期研究解决;对确因决策失误或工作不力而侵害群众利益的,据实向群众讲明情况,必要时公开承认失误;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诉求,讲清道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正面引导和教育群众。

2、涉及地主要任务。异地聚集的,群众来源地指派负责人率工作组赶赴现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群众立即劝阻、撤离,全力做好疏导、化解和接返工作,聚集地所在村应积极配合、协助做好教育和送返工作,不得推诿。

3、事件涉及部门、单位的主要任务。主要负责人应迅速赶到现场开展疏导、劝解工作,告知当事人相应的救济渠道及正当的诉求方式,通过合法手段和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主要负责人应直接与群众代表对话,并迅速研究当事人的合理诉求,提出解决方案,努力化解矛盾。

4、派出所的主要任务。指派便装民警或者少量着装民警到现场掌握动态、维持秩序、保护领导安全,并做好果断处置的准备。公安机关根据指挥部决定,可依法行使下列职权:采取严密措施,切实维护现场治安秩序、交通秩序,协助有关部门、单位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依法迅速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现场事态的发展;保护党政机关等重点部位、设施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收集、固定事件现场违法犯罪行为的证据;适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控制局势,平息事态,恢复正常秩序;对事件中违法犯罪人员以及插手事件的敌对分子,依法打击处理。

5、维护现场秩序,制止违法行为。一旦发现有20人以下的过激上访和集体越级上访事件,由指挥部通知公安局派出警力,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以最快速度对个别情绪激烈者强制带离。同时将其他人员劝导到信访部门接谈,尽快把事态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出现20人以上的过激和集体越级事件,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应立即组织足够的警力全部予以强制带离到指定地点留置审查并办法制学习班。发现聚众滞留、静坐围堵、举(挂)横幅、贴标语、发传单以及背黄状、拦截车辆、擅自集会、游行等行为,妨碍和扰乱道路交通和公共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对违法人员采取制止、命令解散、强行驱散、强行带离现场等措施;对举(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带危险物品以及背黄状的,一律由公安机关组织干警力量予以收缴;对滞留路面的车辆、障碍物采取拖离、扣留等措施;对组织者、直接责任者给予治安警告、治安拘留等治安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篇7

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学校要及时进行风险沟通,并让相关人员了解事情真相,包括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等,以通过相互的支持和努力,共同克服困难。所以,必须有效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注重决策的有效性。

一、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风险沟通

风险是指不利的因素,以及可能产生的损失,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和变动性。所以,在产生风险的每个环节中,必须保证沟通方式的科学合理,以有效降低风险。同时,风险沟通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很多行为,第一是公众;第二是社会;第三是政府政策制度;第四是有关政治机构等,故风险沟通即为交流互换信息的过程。

学校在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前,其重点应当在如何预防和管理风险上,其可以从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加强风险意识,对有关于风险的预防知识有充分了解,完善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监测体制;其次,在面临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真的态度,通过提前定制的合理措施,将各种风险加以有效规避,避免扩大整个事件。同时,弄清风险发生的具体原因和过程,紧急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变体系;最后,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完成后,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了解风险发生的具体原理和处理措施,对实施的风险应变技术进行有效的评估,完善风险管理相关工作。

二、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决策研究

(一)事前决策和事中决策

事前决策是指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前,学校需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并以实际情况结合评估结果来定制预防风险的相关措施。在进行事前决策时,必须充分做好全面准备,考虑事态发展的可能性。事中决策是指在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学校必须清楚该事件可能造成的各种可能,与有关单位采取紧急沟通,通过合理的对策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其进一步扩大。

(二)突发事件的决策

在突发事件产生以后的决策即为突发事件的决策,需要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将事件本身具有的特征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进行决策。同时,领导的能力能够通过突发事件的决策进一步体现出来。通常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决策具有几种主要特征,第一是紧迫性,发生特别突然的事件才算危机事件,其同时包含着各种不确定复杂因素,一旦处置不当将可能造成事件的扩张,以及其它相关问题;第二是阶级性,在突发事件产生以后,学校具有很多问题要处置,并需要将具体方案及时采取。所以,在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决策中,紧迫性是所有人员必须重视的一点,及时了解事件的严重性,并对其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进行仔细分析,了解事件最新发展动态,以实现决策方案的合理制定。

(三)具体措施

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置决策大多基于几种方法来实现,第一是专家紧急咨询方法;第二是危机群体决策法;第三是快速分析法。其中,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有效对策是危机群体决策法,其能够将决策群体过往的所有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保证决策的条理性和可行性。同时,危机群体决策法充分发挥出民主作用,能够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利于贯彻并落实该决策。另外,风险沟通是保证突

发事件进行决策的基础条件,应当及时了解群众的立场和看法,以提供可靠的信息来进一步支持危机事件的决策。

(四)风险沟通和决策的影响因素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决策的主要要素有,第一是决策者;第二是决策对象;第三是决策目标;第四是决策信息;第五是决策环境。首先,决策者要求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以有效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其次,决策对象随着人类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原始的生存决策,其已经逐渐向科技、政治等领域扩展。再次是决策目标,其和把握的决策问题程度有直接关系,如果实现了决策目标,则指在所能掌握的范围内实现了有效解决决策问题的目的。然后是决策信息,其属于重点的要素,是保证科学决策的基本条件,能对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有直接影响。最后是决策环境,有效了解决策环境能利于决策者做出有效决策。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必须及时进行风险沟通,了解各方群体的心态和观点,并积极落实有效的决策方案。同时,在事件处理结束以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完善突l事件的定制预案。

参考文献:

[1]孟玲,吕勇,曹洋等.中国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监测信息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6):607-611.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篇8

近年来,国内突发性事件频发,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呈现数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面广、主体成分多元、行为方式激烈以及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利用等特点,成为影响边疆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的研究凸显出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突发性事件及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的概念

2006年,国务院公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颁布《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研究突发性事件最基本的两个法律法规依据。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由此可知,突发性事件总体可以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这四类中,社会安全事件又显得极为特殊。前三类属于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而第四类往往带有政治因素、刑事因素、民族因素,对它的处置思路、方式方法和前三类截然不同。本文所要论述的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其概念法律并无明确规定,学术界的研究资料不多,也无通说或定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但因利益关系、风俗习惯、等因素引发的摩擦和纠纷仍然存在;境外敌对势力长期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政权进行渗透破坏,、反渗透的斗争形势十分复杂。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固然是社会安全事件中的一类,但因其带有民族性这一敏感因素,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影响甚巨。考虑到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本文中的“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特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内,突然发生,带有民族因素,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社会安全事件,具体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和。

二、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的种类和特点

(一)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的种类根据我国发生突发性事件的实际情况,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可以作如下划分:(l)重大刑事案件。此类事件主要包括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进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行为。此类行为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一百O二至一百一十三条所规定的危害国家安全罪。(2)恐怖袭击事件。这是国际上各种恐怖组织为了打击、报复国家政权发动的诸如爆炸、绑架等的恐怖活动,“恐怖主义旨在制造恐惧或者惊慌气氛的暴力或暴力威胁,以强制或胁迫政府及社会”¹。(3)民族宗教事件。民族方面突发事件是指因民族问题诱发的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的群体上访、群斗等需要快速平息的事件;宗教方面的突发事件是指借宗教名义搞宗教极端,搞反科学、、反政府和反人民的活动或迷信活动,可能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相互交融。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由于许多少数民族普遍信仰某一种宗教,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宗教的影响和感染,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与宗教意识、宗教感情往往交织在一起,不能分割。(4)。是指通过非正常渠道表达诉求,解决对立双方存在问题的一种非理性群体行为。具体形式有群体上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堵塞交通、群体械斗、冲击党政机关、聚众烧、聚众暴力抗法、银行挤兑挤提等。

(二)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具有以下特点:(l)突然性。突然爆发,出人意料,是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概而言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引发,可能是由于人的行为,也可能是来自自然界的力量,虽然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但在发生的时刻,往往都是突然的。当事件发生,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往往给人们一种出乎意外、措手不及的突然感。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色,突发性事件的这一特征更为明显。(2)变化性。有论者认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包含了人员参与、利益矛盾、行为样式以及事件场合等因素,加上对方应付能力和制约力量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事件往往很容易发生变化。一方面,容易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消失’掉,另一方面,又可能演变成更大规模和范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对后一个方面而言,如果有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乘机介人和利用,再由于对方或控制方疏导或控制解决不力,就有可能使事件由局部问题发展为整体问题,由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转化为带有政治性、国际性的问题等。”¹而笔者认为,所谓的变化性,是指性质容易发生变化和损害后果容易扩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在事件肇始之初,往往只是一个治安事件,但如果被人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则很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和政治事件。一旦突发性事件在肇始阶段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和社会损失往往是不可预计也难以控制腻地方政府很可能陷人局势“失控”的局面。(3)复杂性。我国各民族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大杂居小聚居,信仰不同.的宗教,诱发民族之间的矛盾与问题的因素很多,加之民族分裂主义的影响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的挑拨与煽动,更增加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里揉合了多种复杂敏感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一是敏感的心理因素。民族成员中具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共同的心理状态及与其他民族成员不同的思想情感。这种民族意识遇到其他民族的刺激,就会很快做出反应,往往通过民族情绪表现出来,引发冲突。二是宗教因素。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信奉的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l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º宗教既可以作为民族团结的有利手段,又可能是引发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扩大事件后果的诱因。三是国际因素。我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从国外传人的。这些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固然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但国外敌对势力也会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的一个重要手段,需要保持警惕。此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为边疆地区,宗教、民族问题与边境问题容易相互交织,也带有国际性。

三、我国现行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处置的规定及其不足

我国目前暂无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而出台的具体法律。《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界定、处置原则、主管机关、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做了框架性的规定,其中,第五十条对社会安全事件做了具体规定,但对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带有民族因素的突发性事件则无特别规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作为国务院的内部规范性文件,首先对突发事件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列举:“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预案规定,国务院是应急管理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对突发事件实施红、橙、黄、蓝四色预警,必须及时报告国务院并向社会公众公布。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并无特别规定。基于对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的正确认识,早在2005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就向各下级部门下达了《涉及民族方面应急预案》。根据预案,各市、区、乡镇已经开始建立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形成了一批地方行政规范性文件。2006年,应国家民委的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又对本辖区内的应急预案作了修改。截至2006年底,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委的预案经修改和完善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¹如《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黑龙江省涉及民族方面突发应急预案》、《海门市民族宗教事件应急预案》、上海市《马桥镇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2007年,国务院《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计划建立民族关系监测系统,制定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这些行政部门内部规范性文件是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最直接、最基本、针对性最强的依据。这些文件在处置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上有一些共同的原则:¹坚持“四维护”的原则。即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º区分性质,分别处置的原则。即在处置涉及民族方面突发时,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置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于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事件,主要运用教育、疏导的办法,切实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避免因工作简单而激化矛盾,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族群众。对属于危害国家安全性质的行为,则要坚决进行打击。»依法原则。即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要运用法律手段,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处理。要把突发事件的处理纳人法制框架,及时向卷人事件的群众说明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违法的危害性,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渠道反映他们的要求。总结我国现行法律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结论: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突发性事件,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也远非一般的社会性可以相比。以国家民委为首的各级政府部门对处置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做出了全局、全面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是行政管理性质的,存在着效力低、范围窄等问题,甚至达不到行政法规和地方政府部门规章的要求,需要将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加强它们的严谨性、理论性、稳定性,为其更好地实施,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提供法律支持。四、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的法律解决机制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数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主体成分多元,行为方式激烈,宗教问题复杂,境内外敌对势力往往会插手利用,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构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的法律解决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是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的权力主体。行政权力的大小和范围必须由法律来界定,其行使也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规范进行,_其实施效果要体现《宪法》中“保障人权”的法律精神。我们的政府应当是一个识法懂法、依法办事的政府,公务员的理念必须从“官本位”转轨到“民主法治”,学习法律,了解法律的精神和具体规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步骤来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在处置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人权是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时必须重视的价值取向。由于突发事件的紧急突发、复杂多变特点和可能导致的严重危害后果,《突发事件应对法》赋予政府机关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一定应急处置措施的权力,这些措施包括对人们生活方式及活动范围甚至行为自由的限定、对物资设备及财产的强制使用、对有关人力及社会资源的强制调配等,所表现出来的权力具有明显的即时强制性、集合性和自由裁量性等特征,不可避免地对人权构成一定的限制和损害。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条规定:“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即使是在国家和社会秩序处于非正常状态下,也要重视人权价值的理念。

(二)公民权利克减在非正常法律状态下,国家采取的应急措施可以中断正常的法律程序,克减公民的部分基本权利,对部分或全体公民特定的自由与权利予以强制性限制。此即和行政法研究中“紧急权力与紧急失权”理论。在处置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时,“只要事态威胁着国家生存,紧急状态是暂时的,紧急状态须经有关当局正式宣布,就可以采用克减措施’,¹。公民权利克减是国际公约赋予国家的权力。《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四条规定了公民权利的克减措施。公民权利克减是国际人权条约中缔约国的免责条款,即面临紧急状态,缔约国能够减免履行其依据公约所承担的保护人权的义务,这种允许是为了便于缔约国应付非常之情势,恢复民主与法治秩序。在处置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时,为了监视恐怖主义活动,收集恐怖犯罪的情报和证据,可以广泛采用电子监听、秘密搜查、放宽拘捕嫌犯条件、拦截邮件、银行查账等方法。对于认定是否属于恐怖组织成员时,可以主要依赖高级侦查官员的个人附誓言证词,允许从嫌疑人的沉默中做出不利推断,以及废除或限制恐怖犯罪嫌疑人对于涉嫌参与恐怖组织及其活动事项的沉默权等。对可以不准取保候审,防止律师滥用特权、蓄意拖延与中断法庭审判活动的法律制度。当然,采取克减措施必须合理、合法、有效,同时必须对相应的代价进行谨慎的评估与衡量,政府必须负担相应的责任,并为公民为此而做出的牺牲给予充分而有保障的补偿与救济。克减条款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限制人权,而是允许国家在合法有限制的条件下减免履行人权条约的义务,同时仍要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权。即使在威胁国家生存的紧急状态下,有些权利,如生命权,免受酷刑的权利,不受奴役的权利,不受刑事溯及处罚的权利,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权,不得仅仅因为违背合同义务而遭受拘禁的权利,禁止劫持人质,禁止强迫人们离开家园,少数民族特有的权利等是明确不可克减的权利,克减措施不得针对不可克减的权利,在紧急状态中也要保障人权。

(三)媒介慎重宣传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具有突然性、变化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新闻媒介的宣传在客观上帮助了突发性事件的发展变化,使其更容易变得失控。在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发生以后,媒介宣传一定要慎重。党委和政府的宣传部门,应当掌控少数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方向。媒体要站在有利于公众利益的立场,多有利于突发性事件解决的消息,理性舒解社会压力,而不是添油加醋,增加政府与警方解决突发性事件的难度,不得泄露政府与警方有关解决突发性事件的秘密,不能简单地、绝对地对政府、警方施加压力。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篇9

近年来,佛子岭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牢固树立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理念,不断深化维稳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积极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现就我镇维稳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不断提升对维稳应急处置的认识。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培训。通过会议、网络、办班等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以维稳处突为重点,加强对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镇内各企业等应急维稳人员开展防范、预警、避险等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学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应急预案,开展相关知识培训。二是认真组织实战演练。使应急处置队伍的每一位成员都能熟悉、掌握和灵活运用处置突发事件的程序、方法和步骤,确保在实战中做到理性、规范、适时、有效处置。三是确定每年12月为我镇应急维稳、安全生产宣传月。镇组织安全办、维稳办、林业站等相关单位逐村开展宣传教育,在全镇范围内营造“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机制,建立队伍,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制度。制定了《佛子岭镇全面推进基层维稳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实施细则》、《佛子岭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佛子岭镇梁家滩街道沿线防汛救灾方案》、《佛子岭镇地质灾害防治暨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佛子岭镇“五一”假期旅游安全方案》、《佛子岭镇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等预案,并不断更新、完善,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明确责任。年初与各村、各相关单位企业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一线干部、职工为具体责任人,对维稳处置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切实负起责任,形成镇长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具体,其他领导按照分工配合抓、抓到位,镇直各单位积极配合,各村(社区)、企业常抓常管,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应急处置队伍。组建一支以机关党政干部为主体的50人应急处置队伍,下设护林防火、维稳、安全生产、地质灾害及防汛、重点企业等5个应急小分队,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骨干力量,各村(社区)建一支不少于15人的应急维稳队伍,人员以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为主等,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辅助力量。四是经费全面予以保障。镇政府建立长效的维稳应急处置保障资金备用和拨付制度。将维稳应急处置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维稳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的需要。各类保障物资,专人保管,统一调度,确保应对突发事件时物资充足、保障有力。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篇10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

为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镇党委、镇政府调整充实了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设立应急办公室。建立健全了镇、村、部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构建了应急管理联系网络,制定了镇村值班工作制度,编制了《镇突发事故、事件总体应急处置预案》,分别编制了《镇类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镇突发性重大刑事案件应急处置预案》、《镇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镇年防汛预案》、《镇抗旱预案》、《高层建筑应急处置预案》、《医院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学校重大事故应急预案》、《食品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二、广泛宣传,增强意识

应急管理工作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事,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居乐业的实事,为增强干部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我们运用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宣传。

一是会议宣传。镇村及各单位、各部门把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列入常年工作内容,各级各部门做到逢会必讲安全防范、维护稳定。

二是文字宣传。镇村两级及部门和各企业共张贴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做好应急工作宣传标语500多张,镇政府悬挂横幅2条,在政府机关和中学各设置了宣传栏。

三是集市宣传。以市月日“全国科普活动月”启动仪式在为契机,将宣传《应对突发事件法》列入科普宣传内容,印发宣传资料1000份,在科普集市发送村民,使参与科普集市的村民受到了一次树立应急意识的教育。

四是组织考试。根据市人事局《关于认真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学习考试的通知》,我镇拟定于本月25日组织镇村干部、单位负责人统一在镇政府二楼大会议室考试。

三、敏锐应对,处置及时

我镇全年发生各类突发事件9起,处置9起,处置成功率达100%。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实行一票否决、末位警示和情况报告制度。凡因领导重视不够,发生重大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恶性安全生产事故、聚众闹事等事件,造成严重后果,危害社会稳定的,予以一票否决。出于强化效果考虑,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末位警示制度,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处于末位的单位和行政村,由镇综治办和政府办公室进行通报,予以警示,限期整改。有效地强化了大家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

二是进一步健全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组织制度、政法联络员制度、排查调处和专项整治制度以及督办检查制度。镇综治办每月召开一次政法工作会议,排查不安定因素,并及时分门别类,列出清单,形成书面材料。综治办成员联系1个问题突出的村,督促检查综治目标的贯彻实施,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在基层的有效落实。

三是严格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和领导责任制原则。由各部门、各个村的主要负责人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结合包村干部下村工作,下到村组去,受理纠纷,防止把矛盾纠纷推向社会。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不夸大、不缩小,如实上报,及时调处化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纠纷事件扩大化。

例如:今年我镇月日居委会居民因患病用药后不见好转,于月日凌晨2点左右医治无效死亡,次日早晨雇车准备送往火葬场进行火化,此时个别人提出质疑,莫非是用药方面出了问题,故此其家属认为是抓了利民药店的药,于是苗头直指利民药店,说什么处方笺只开了8味药,而药店捡了9味,一口咬定捡错药是造成患者死亡原因,为此纠集多人到药店索赔。派出所获知后,即刻前往了解后认为,此事为民事,报告了镇政府,镇政府立即指派综治办、司法所、公安进行联合调查。为了弄清确切情况,通知接诊医师、药店老板等相关人员到司法所进行接受调查,在患方、药品销售方陈述情况,由接诊医师同志介绍接诊情况完毕后,座在板凳上不到1分钟就突然倒地,即刻拨打中心医院急救电话抢救病人,不到5分钟赶到施救。鉴于医疗设备、危重等原因,随即送往市人民医院救治无效身亡,实属罕见,这真是牛事未清,马事又来了,像这样的事情几十年难逢一回,事情变得十分复杂化。镇党委书记亲自坐阵指挥,指示大家不要慌,沉着应对,马上召集干部职工在镇集合待命,作为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并兵分两路,一路在镇继续做好李氏亲属稳定工作,另一路由陈镇长带队赶赴处置刘的死亡问题,两件事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市领导亲临现场指挥下,于月日对突病身亡处置完毕,但是病亡,其家属没有罢休,从月日至月日调处工作毫无进展,更为严重是月日盼来家族上100多号人,准备大闹一场,在综治、公安人员的干预下,才没有发生群体闹事事件。但亲属女性们闯到药店大哭大闹,以此耍赖逼其药店赔偿,我镇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做耐心细致思想教育工作,明确告知他们,对于他们不理智的行为想达赔偿之目的,是不可能的。在此情况下,其家属才撤离现场。抵住了歪风,树立了正气,群众反映说,政府对不合理的诉求,就是态度要强硬,否则就助长了歪风。全年调结医患纠纷7起次,其中意欲群体性闹事3起,确保医院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