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1:19:32

群体文化

群体文化范文篇1

一、企业培育青年群体文化应着力于四个方面

1、环境文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渐渐就和环境融为一体,环境对置身于其中的人们会产生强烈的熏陶和影响。一个人长时间处在一种环境中。行为举止皆会因环境而改变。一个民族也一样,如果长期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语言文化都将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被同化,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企业在青年群体中要大力营造浓郁的青年文化氛围,尤其作为青年先进集体典型的青年文明号”更应该如此,清新、幽雅、整洁、美观、文明的环境才能真正体现“青年文明号”群众性、青年性和先进性。环境中可以布置一些激发上进的名言警句,健康向上的字画,另外,结合实际设计制作“青年园地”青年风采展示栏”等,及时把青年的各种优秀作品展示出来,以此来激发全体青年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文明从业,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2、制度文化。企业的有效管理离不开科学的规章制度、严明的奖罚机制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青年最具活力,也最易放任自流、产生自由主义,甚至导致无政府主义。在企业中,要使青年健康成长、遵纪守法、努力工作,促使企业安全生产稳定有序、各项工作活动正常开展,就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并充分考虑青年特点和青年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迎合青年的实际需求,尊重青年的劳动成果,认可青年的价值所在,真正把青年当作企业的主人,为他们提供发展意见的空间,积极采纳他们所提出的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规章制度要易于被青年所接受、所认同,进而成为绝大多数青年的自觉行动。通过规章制度使青年真正感受到自己与企业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思想渗透到青年的心理,进一步激励他们不但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严格标准化作业,而且积极主动维护企业形象,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行为文化。怎样使企业对青年的管理、约束、说教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这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探索并认真研究、实践的课题,也是企业实现成功管理的外在体现。一方面要进行规范,企业对青年群体的行为。通过要求、示范、说教,并形成制度规定,让他知道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导使青年言谈举止文雅、文明,并把一些代表企业的特定行为约定俗成,形成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企业中逐步形成青年群体所特有的行为规范,从而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企业的精神,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信誉,更具竞争实力。

4、观念文化。一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种质的变化,是环境影响、管理约束、行为引导,加之长期有效的思想工作的结果,也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蹴、立竿见影,也不能单靠强制力或刚性约束来实现,要靠长期“外力”的作用及和风细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可达到目的。企业一定不能忽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正确的行为观念植根于青年思想深处,使青年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把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作为个人的第一选择。这样,企业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后劲。环境---制度---行为---观念,这四个方面层层递进,从四个层次看,由表及里,由外到内。我们要以良好的环境熏陶青年,要以严格的制度约束青年,要以规范的行为引导青年,最终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企业培育青年群体文化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1、组织、典型、群众的关系。在培育青年群体文化过程中,青年群众是基础,是主体、是根本;党政工团组织是“联动机构”,是青年群体文化组织、策划、实施的主导力量;典型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具有先锋、示范、引导的作用。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业,三者并重,互相联动。

群体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群众文化;均等化;特殊群体文化服务

文化馆的建立,其目的和价值在于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里的人民群众指的是人民群众这一整体,当然包括了留守儿童、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针对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体现了文化馆服务的均等化,也为文化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作为县级文化馆而言,应该充分了解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并且通过多渠道来强化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使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一、现阶段国内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现状以及问题概述

所谓的特殊群体,乃是指生活困难的家庭与个人、限制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生存质量较低的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因其自身的遭遇,故而在社会流行文化圈面前表现得难以融入。由此使得其长期面临着文化生活困顿的状态,久而久之,其审美水平同社会一般审美水平出现脱节。此外,前述群体收入水平有限,故而其文化诉求亦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是无从谈起。作为文化馆而言,其成立目的便在于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无差别的文化服务,由此可见,特殊群体抑或是边缘人群,文化馆亦应当给予其文化诉求给予关注。面对特殊群体文化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相当一部分文化馆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不过在实践当中,依然有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由此使得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诉求尚且未能得到有效的应对。

二、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意义

从文化馆的定位来看,其乃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结构的组织,因此,通过给予特殊群体文化诉求以积极的回应,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文化馆承担着宣扬群众文化的重任,其日常工作包括致力于推动群众文化工作,让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富足,在社会公众当中寻找和发掘文化骨干力量,对其加以针对性培养,以此达到充实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的目的。同时,文化馆必须对社会公众现阶段的精神文化诉求做到精准地了解和把握,这样将确保文化馆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选择上,文化馆可以组织社会公众进行合唱、书法、美术创作、乐器演奏等形式。文化馆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的实情,将各种优秀的文化形式以及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地整合,以此推出适宜本地社会公众的文化服务内容。通过文化馆所拥有的扎实群众基础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将确保其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并使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福祉得到切实的保证。面对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诉求,文化馆应当积极加以应对和呼应,结合特殊人群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和创设文化服务契机。

三、如何做好特殊群众的文化服务

要做好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文化馆方面需要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给予特殊人群文化权益足够的重视,进一步推进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力度,覆盖更多的特殊群体,注重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以健全,为特殊群体提供人性化文化服务,注重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加以创新,吸引特殊群体参与其中,紧扣时代主题,为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服务内容,使特殊群体文化服务更“接地气”。下面我们将逐个进行分析。1.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给予特殊人群文化权益足够的重视。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文化服务的过程当中,不仅应该向普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落实文化权益,文化馆还应当把农民工群体、老年群体、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群体、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群体、残疾人群体、留守儿童群体以及生活困难群体作为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给予特殊人群文化权益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其文化服务诉求的了解和掌握,为其组织和开展适宜其精神文化服务诉求的文化服务内容。2.进一步推进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力度,覆盖更多的特殊群体。文化馆所提供的文化设施是有限的,通常情况下普通群众参与度非常高,而特殊群体参与度则较低。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力度,要使文化设施覆盖全体群众。尤其是可以为农民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多开办一些图书阅读、培训讲座、广场舞会、艺术展览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特殊群体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产生提升自我的诉求。3.注重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以健全,为特殊群体提供人性化文化服务。唯有创设了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才能够确保文化馆的群众文化工作真正做到掷地有声。同时,文化馆应当在坚持开展线下文化服务工作的同时,把握好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全新工作机遇,依托信息化技术打开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全新局面,这样,依托线下文化服务以及线上文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将有效地推动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工作登上一个全新的阶梯,这对于特殊人群而言,亦有着积极的意义。很多文化活动都是线下展开的,残疾人出行不方便,参加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参与度特别低。但是如果展开线上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则能够使这部分行动不便、出行困难的群体,通过接受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实现对自身文化服务诉求的满足。4.注重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加以创新,吸引特殊群体参与其中。文化馆应当注重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加以创新,此种创新表现为文化服务内容的创新以及文化服务形式的创新,唯有坚持工作创新,方才能够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公众,特别是特殊人群的认可和接受。在进行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创新体系构建时,需要进行综合考量,将文化活动、服务工作的开展质量以及特殊群众个人价值方面囊括入服务质量提升考核因素内容中。5.紧扣时代主题,为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当前我国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期,针对留守儿童、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应该紧扣时代主题,致力于文化脱贫,满足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对于扶贫政策、国家相关的救助政策措施不够理解,文化馆提供文化服务,就需要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节目之中,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最关心的内容中提供文化服务,确保与时展同步。6.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服务内容,使特殊群体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文化馆在面向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当中,必须给予地域性文化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文化馆所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无论是内容抑或是形式,均应当同地域文化做到密切结合,这样一来,将让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更加“接地气”,更能够得到特殊人群的关注、认同与参与。尤其是县级文化馆,所服务的群体多数为县、乡镇、乡村的群众,对于大众化的文化更感兴趣,尤其是本地特色文化活动(如黄梅戏、枞阳民歌、枞阳胡琴书、枞阳大鼓书和门歌等等),这些特色文化活动、民俗活动能够更多地吸引老年人群体等特殊群体参与,而且也能够更好地弘扬本地民俗文化。

四、结语

在上文中,笔者通过对现阶段国内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现状以及问题概述、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意义、如何做好特殊群众的文化服务这三个方面的论述,对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进行了研究和论述。文化馆是社会公共文化体系服务机构,其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供给职责,并非仅仅为普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而是应该覆盖全体群众,对于特殊群体更是应该充分发挥扶持和帮助功能,从而实现精神文明层面的精准扶贫。为此,作为文化馆而言,必须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共同服务工作开展的综合水平,进行有效的市场发展规划,同时在综合服务能力培养方面投入必要的精力,从而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促进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满,李慰椿,杨双琪.基于老年人特殊群体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20):19-20+24.

[2]程梦娜.文化馆针对特殊群体提供的文化服务与精准扶贫[J].青年时代,2019(6).

[3]刘学哲.文化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策略思考[J].参花(上),2016(9).

[4]李欣.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体系的职能定位与运营模式[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7):124-124.

[5]姜冬云.加强公共文化培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浅谈文化馆的群众文化辅导[J].剧影月报,2013(5):133-134.

群体文化范文篇3

一、企业培育青年群体文化应着力于四个方面

1、环境文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置身于其中的人们会产生强烈的熏陶和影响。一个人长时间处在一种环境中,渐渐就和环境融为一体,行为举止皆会因环境而改变。一个民族也一样,如果长期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语言文化都将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被同化,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企业在青年群体中要大力营造浓郁的青年文化氛围,尤其作为青年先进集体典型的“青年文明号”更应该如此,清新、幽雅、整洁、美观、文明的环境才能真正体现“青年文明号”的群众性、青年性和先进性。在环境中可以布置一些激发上进的名言警句,健康向上的字画,另外,结合实际设计制作“青年园地”、“青年风采展示栏”等,及时把青年的各种优秀作品展示出来,以此来激发全体青年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文明从业,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2、制度文化。企业的有效管理离不开科学的规章制度、严明的奖罚机制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青年最具活力,也最易放任自流、产生自由主义,甚至导致无政府主义。在企业中,要使青年健康成长、遵纪守法、努力工作,促使企业安全生产稳定有序、各项工作活动正常开展,就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并充分考虑青年特点和青年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迎合青年的实际需求,尊重青年的劳动成果,认可青年的价值所在,真正把青年当作企业的主人,为他们提供发展意见的空间,积极采纳他们所提出的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规章制度要易于被青年所接受、所认同,进而成为绝大多数青年的自觉行动。通过规章制度使青年真正感受到自己与企业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思想渗透到青年的心理,进一步激励他们不但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严格标准化作业,而且积极主动维护企业形象,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行为文化。怎样使企业对青年的管理、约束、说教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这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探索并认真研究、实践的课题,也是企业实现成功管理的外在体现。企业对青年群体的行为,一方面要进行规范,通过要求、示范、说教,并形成制度规定,让他们知道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导使青年言谈举止文雅、文明,并把一些代表企业的特定行为约定俗成,形成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青年群体所特有的行为规范,从而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企业的精神,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信誉,更具竞争实力。

4、观念文化。一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种质的变化,是环境影响、管理约束、行为引导,加之长期有效的思想工作的结果,也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蹴、立竿见影,也不能单靠强制力或刚性约束来实现,要靠长期“外力”的作用及和风细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可达到目的。企业一定不能忽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正确的行为观念植根于青年思想深处,使青年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把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作为个人的第一选择。这样,企业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后劲。

环境---制度---行为---观念,这四个方面层层递进,从四个层次看,由表及里,由外到内。我们要以良好的环境熏陶青年,要以严格的制度约束青年,要以规范的行为引导青年,最终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企业培育青年群体文化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1、组织、典型、群众的关系。在培育青年群体文化过程中,青年群众是基础,是主体、是根本;党政工团组织是“联动机构”,是青年群体文化组织、策划、实施的主导力量;典型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具有先锋、示范、引导的作用。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业,三者并重,互相联动。

群体文化范文篇4

一、企业培育青年群体文化应着力于四个方面

1、环境文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置身于其中的人们会产生强烈的熏陶和影响。一个人长时间处在一种环境中,渐渐就和环境融为一体,行为举止皆会因环境而改变。一个民族也一样,如果长期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语言文化都将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被同化,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企业在青年群体中要大力营造浓郁的青年文化氛围,尤其作为青年先进集体典型的“青年文明号”更应该如此,清新、幽雅、整洁、美观、文明的环境才能真正体现“青年文明号”的群众性、青年性和先进性。在环境中可以布置一些激发上进的名言警句,健康向上的字画,另外,结合实际设计制作“青年园地”、“青年风采展示栏”等,及时把青年的各种优秀作品展示出来,以此来激发全体青年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文明从业,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2、制度文化。企业的有效管理离不开科学的规章制度、严明的奖罚机制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青年最具活力,也最易放任自流、产生自由主义,甚至导致无政府主义。在企业中,要使青年健康成长、遵纪守法、努力工作,促使企业安全生产稳定有序、各项工作活动正常开展,就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并充分考虑青年特点和青年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迎合青年的实际需求,尊重青年的劳动成果,认可青年的价值所在,真正把青年当作企业的主人,为他们提供发展意见的空间,积极采纳他们所提出的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规章制度要易于被青年所接受、所认同,进而成为绝大多数青年的自觉行动。通过规章制度使青年真正感受到自己与企业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思想渗透到青年的心理,进一步激励他们不但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严格标准化作业,而且积极主动维护企业形象,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行为文化。怎样使企业对青年的管理、约束、说教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这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探索并认真研究、实践的课题,也是企业实现成功管理的外在体现。企业对青年群体的行为,一方面要进行规范,通过要求、示范、说教,并形成制度规定,让他们知道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导使青年言谈举止文雅、文明,并把一些代表企业的特定行为约定俗成,形成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青年群体所特有的行为规范,从而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企业的精神,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信誉,更具竞争实力。

4、观念文化。一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种质的变化,是环境影响、管理约束、行为引导,加之长期有效的思想工作的结果,也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蹴、立竿见影,也不能单靠强制力或刚性约束来实现,要靠长期“外力”的作用及和风细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可达到目的。企业一定不能忽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正确的行为观念植根于青年思想深处,使青年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把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作为个人的第一选择。这样,企业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后劲。

环境---制度---行为---观念,这四个方面层层递进,从四个层次看,由表及里,由外到内。我们要以良好的环境熏陶青年,要以严格的制度约束青年,要以规范的行为引导青年,最终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企业培育青年群体文化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1、组织、典型、群众的关系。在培育青年群体文化过程中,青年群众是基础,是主体、是根本;党政工团组织是“联动机构”,是青年群体文化组织、策划、实施的主导力量;典型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具有先锋、示范、引导的作用。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业,三者并重,互相联动。

群体文化范文篇5

从系统结构观点看,每一个体的生命能力被日渐削弱,社会劳动主体的整体能力的发展便会受到制约;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能力子系统不能自由地提高其质量,整个社会生产力也就不能自由发展。从最初的作坊到工业化企业,劳动活动他律和自律的抵触,高技术对高情感的压抑,不仅是对个体生命能力和生命需要全面发展的制约,同时也是对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的制约。因此,需要找一种调适剂,来起中和的作用;需要一种新感受的激励机制,来益智劝业,于是诞生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和企业职工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在企业经济活动和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的群体意识。它具体表现为具有物质形态的组织实体、物质成果和观念特征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行为准则等。与其他企业管理一样,既有同现代化大生产高科技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现实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的本质特征。

现代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层次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一、物质文化,指企业生产、生产环境以及产品的实体性的文化。二、制度文化,一类是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另一类是管理工作制度。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客观规律的要求,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作出规定,也是企业职工进行各项活动的规范。建立一套文化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人员才能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实现整体效能,达到企业目标。三、精神文化,一是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个企业,当其全员的价值观趋于一致时,就形成了企业价值观。二是企业中人们的信念信仰、道德风气、行为方式、思想情绪、兴趣爱好等构成的文化氛围。三是企业经营哲学。四、环境文化,主要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国际企业文化研究现状

企业文化是一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它在世界各国的兴起,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要研究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各国企业文化兴起和学科发展的状况。

客观上说,自有企业以来一直到20世纪上半期,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显著,到了20世纪下半期,企业文化的作用才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并涌现了一大批依靠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取胜的企业。到了70年代,鉴于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巨大功能,理论界开始对它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于80年代形成理论探索的高潮。一批专家学者花费大量精力对世界各国企业文化的现状进行也广泛的调查研究,并以论文和专著的形式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四部著作,分别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斯·E·迪尔与美国麦肯齐咨询公司的阿伦·A·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1982年出版,中译本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出版),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威廉·大内编著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美国艾迪生-韦斯得出版公司1981年出版,中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与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1981年出版,中译本由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1984年出版),由美国麦肯齐咨询公司研究人员托马斯·J·彼得斯及小罗伯特·H·活特曼合著的《成功之路--美国最佳企业的管理经验》(1982年出版,中译本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

国际上关于企业文化的学说有多种,它们所强调的主题基本相同,但其内容各具特色,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初步阐明了企业文化的某些基本理论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一)企业文化与用人之道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偏重于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重视对人的管理。玛丽·凯·阿什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女企业家,1984年出版了她的《用人之道》一书。充分论述了重视人、尊重人的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占据首要地位。

1.企业应最重视的是人

阿什强烈地意识到要培养独特的、强有力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始终强调"人"的重要性,并有机的融合到追求公司的目标中去,这就是她的独到之处。她的管理方式是坦诚的--关心、信任,并且深信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因此,这种真正的管理秘诀不仅适合于她的化妆品公司,也适合于公司、汽车公司和其他各类公司。经过二十年的努力,阿什创办的公司已拥有20万名员工,年销售额达3亿多美元。

2.企业管理的金科玉律

如果你是一位新进玛丽·凯公司的雇员,你就会得到一块刻有该公司"金科玉律"铭文的大理石。上面写着"您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她力求公正、平等待人,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她也要求公司雇员从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

3.人才比计划重要

在阿什眼里,人才远比计划重要。当你跨进达拉斯的总公司时,会看到一张比真人还大的照片,那是该公司的全国性推销指导员。在其他公司也许喜欢用图画、雕像或是自己的产品来装饰门面,而阿什要表现的正是"我们是一家以人为主的公司"。阿什坚信,一家公司的好坏只取决于该公司的人。首屈一指的公司必须有首屈一指的人才。人才是一家公司最重要的资产。

4.待人的方法

作为一个经理,待人的方法很重要,应多以表扬的方式鼓励人们去取得成功。因为人人都需要表扬,这里所说的表扬必须是诚心诚意的表扬。表扬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口头赞扬、奖给绶带、请被表扬人上台接受众人的祝贺,在刊物上公布先进人物的名单与事迹等。有时精神的鼓励胜过物质。

5.鼓励人们参加创造性劳动

鼓励人们进行创造性劳动,是因为人人都会支持自己所参与的工作,这是玛丽·凯·阿什激励人们工作激情的又一管理方法。

(二)企业文化与实践经营哲学

松下幸之助在松下电气公司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了《实践经营哲学》一书。松下公司现有职工20多万人,产品1.4万种,工厂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营业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多倍。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民族英雄"。该公司的成功得力于完善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二、在进行总体企业文化培育的前提下,把培养人才作为重点,强调将普通人培训为有才能的人。

第三、注重经营性的、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有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职工自学接受公司文化。

首先,松下认为,企业经营归根到底是为了共同幸福而进行活动,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人的本质,并且根据这种认识去从事工作。这是松下企业经营哲学的基点。企业的使命和正确的经营理念是一致的。有人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松下则认为利润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的最基本的使命是把物美价廉的产品充分地供应给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松下一再强调,企业经营不是私事,而是公事。企业经营的秘诀、不过是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去工作而已,这是松下的经验之谈。

其次,松下认为,企业的运作首先要树立一定能成功的坚定信念。应该坚持"成功靠运气,失败在自己"的思想。企业经营活动,就是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大众打交道。如何对待社会大众的想法和做法,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不能只追求一个企业的繁荣,而是应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来带动整个社会走向繁荣,与社会共同发展。

最后,企业能否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使自己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因此,在松下看来,在企业经营业中首要的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松下对自己作了这样的介绍:"我这个人与其说是实干家,倒不如说是理想者。但一个理想者往往要在现实中失败。经常追求理想的我,所以能够在现实的工作中走向成功,原因主要是在于拥有人才和培育人才的缘故。"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企业文化

彼得·圣吉(PeterM.Senge)教授多年来从事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氨基酸的管理新观念研究。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工作伙伴及企业界人士,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他创立了人们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义、实现共同愿望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80年代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理论。

学习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无论是人还是企业,他们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成功的、美好的体验。全球企业正在形成一个共同学习的社会。

全球朝着学习型迈进的趋势有其更深层的社会动因。这种变化是工业文明演进的一部分。人们的工作价值观因物质的丰富而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工具性--工作为达到之手段的价值观转变为精神性--寻求工作的内在价值和乐趣的价值观,人们在寻求工作的意义。

(四)"企业再造"中衍生的企业文化理论

麻省剑桥HammerandCompany顾问公司经理迈克尔·海默(MichaelHammer)和CSCIndex顾问公司执行长杰姆斯·钱彼(JamesChampy)是企业再造工程的倡导者。所谓企业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实际上是对企业最根本问题上的哲学思考和再认识。

企业再造工程也称企业再生工程。它是为获取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进行衡量的戏剧性的成就,而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关键性的再设计。实施再造工程,首先要营造一种不带任何条条框框的文化观念--一种完全不受旧思想束缚的文化观念。企业再造工程首先向企业提出的问题不是"如何把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省",而是首先决定一个企业必须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海默认为,企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吸引企业员工,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造成职工对企业的忠诚,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家的人格化,它规定了企业该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产生更高的效益、什么是企业干得好与坏的主人标准。总之,它是企业自下而上发展的行动指南。一个企业的价值系统虽不像机构、企业制度、管理程序那样显露直观,似乎难以捕捉,但从其实质来看它又是十分具体的。

第二节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现状

我国企业文化研究,始于80年代中后期,最初仅仅停留在对国外一些企业文化研究成果的译介上面,从1986年起,在全国性企业发展研讨会上,企业文化逐渐引起关注,至1988年形成了企业文化热潮。90年代初至今,企业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期,并体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党和政府对企业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有关文件中频频出现,党中央和国务院组织了若干次有关企业文化的大规模调查和研讨,大大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使企业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改革的一种推进器。二是广泛开展了对国内企业文化的研究。通过组织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形成了一股企业文化研究的浪潮,推出了一大批企业文化研究专著,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中国当代的企业文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些国内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并且通过多年实践,展现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企业文化研究学者罗长海教授把这些特征概括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特征主要有:一是从状态上,中国当代的企业文化,明显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这种不平衡源自企业所处地域、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大小等方面的差别;二是方法上,具有"崇尚辩证结合方法"的基本特征,强调企业文化建设与诸多内外部因素的结合;三是内容上,具有以邓小平理论为价值导向的基本特征;四是发展趋势上,具有向好、向上特征,如从雷同化向个性化发展,从抽象化向具体化发展,从形式化向实效化发展等。微观层面的特征主要有:一是从仅仅塑造企业精神,到塑造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二是对企业文化的竞争力的认识更深刻、更具体;三是从笼统粗略到深入细致。

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发展的渊源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同西方在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发展企业文化时,应把外国企业文化与中国历史传统、政治传统结合起来。比如西方企业讲以人为本,我们讲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应当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着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上,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比如,我国许多乡镇企业也在搞企业文化,我们的乡镇企业同西方企业相比差距也很大。乡镇企业首要的是要先从家庭式的自然经济进入化商品经济,乡镇企业文化先是一个文化提升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国情的特点。

二.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企业文化建设必将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一本很有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著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那么这个"力"有多大?这个"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国内外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力,首先是凝聚力,第二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纽带力,第六是辐射力。这六种"力",也可以叫六种功能。企业文化的这六种力量、六大功能,在未来企业的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

(二)企业文化教育的发展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将更为突出表现为它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微观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文化

过去人们常常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这是需要纠正的一个种片面的观点。它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内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在这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明确企业文化的这些主要内涵,这是十多年来大家所取得的一个共识。今后,企业文化将主要向着这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我赞成科龙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棣强提出的"科龙"的文化管理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体现在经营实践中,体现在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就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根本内涵。

(三)企业结盟取胜,实施双赢战略将必然要追求"文化沟通"和"双赢思维"的发展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这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新战略,他们专门推出了《协作型竞争》一书。

据国外资料估计,过去三年中,世界上大致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其中,有3/4是跨国联盟。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今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及5月份伦敦证券交易所与法兰克福交易所结盟,还有世界上大汽车公司同因特网双双结盟,出现了"福特--雅虎"、"通用--在线"。

在国内,最近,"东方通信"与诺基亚以优势资源进行协作。中国家电行业的两巨头"科龙"与"小天鹅"在电子商务方面达成合作协议。"科龙"领导告别讲到了新经济中融合与共享、竞争与合作的问题。合作结盟的目的有的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的是为了弥补缺陷,分担风险;有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有的是为了联手角逐市场。结盟合作,实现双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制造企业,既可以与供应商、与经销商结盟取胜,也可以与竞争对手协作结盟,实现双赢。这种双赢模式,不仅可以用在产品制造方面,也可以用市场营销方面。"科龙"与"小天鹅"在电子商务上的合作也是个范例。但不管何种形式协作、结盟,双赢模式都必须有文化沟通,有双赢文化和双赢智慧、双赢思维方式。这种发展趋势可能比人们今天预料的还要快,它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

以往,许多企业的企业精神常常用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或加上拼搏这些词语加以概括。应当说这些词语都是好字眼,都很重要,但大家都用这些词语表达,就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也就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一听就知道是同仁堂所独有的。杭州胡庆余堂"戒欺",大家都知道这是胡庆余堂的企业精神。还有,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具的文化底蕴。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也提炼得好,好就好在有行业特点,又体现了员工的奉献精神。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在表达上,将会越来越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五)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人格化。在"英雄人物"中有"共生英雄"的提法,值得重视。何为"共生英雄"?"他的心在企业,企业在他心中"。这就是企业"共生英雄"的概括。这样的人,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命运。从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还不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吗?创造、构建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为重要。这个问题也会越来越引起重视。

(六)"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将更加受到关注

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个"学习团体",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惟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在成为共识。所以要克服"学习智障",企业每个人要学习,而且要变个人学习为企业团队学习,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

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因为智力、智慧以知识为基础。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力。有了知识还需开发智力。那么,什么是智力呢?

据《智力全书》介绍,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曾邀请了17位知名的心理学家,请他们每人为智力作出一个定义,以期集思广益,一锤定音。然而事与愿违,他们各抒已见,结果在对智力的看法上有很大分歧。至今,国内外心理学界对智力的本质仍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意见。

第一,认为智力是学习的潜能。

第二,认为智力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三,认为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

第四,认为智力是一种集合或综合的能力。

第五,认为智力是一般能力。

第六,认为智力是智力测验所要测量的特质。

在我看来,智力是学习与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并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七)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企业形象都是企业的差别化战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模仿性。

一个别离开一个企业,可以带走他所掌握的技术、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不可能轻易照搬过去。有一个比喻是说,用照相机可以给机器设备拍照,但企业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永远拍照不下来。在未来,企业文化的这个特质将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八)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应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宣传者。

企业家是个素质概念,厂长经理是职务、岗位,而企业家必须有一定素质才成。据《企业家的雄才大略》一书介绍,美国企业管理协会曾花了五年时间,对4000名经理进行了分析,并从中找出了1812名最成功的经理做研究,归纳出了企业家的19种素质或能力,其中就包括关于捕捉发展机遇,准确进行决策的能力。机遇具有易逝性和不可储存性,抓不住它,则机不可再来;同时机遇具有可捕捉性,因为它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反映。

抓住机遇还要准确进行决策。国外有个决策力概念,这是从经验教训中提出来的。有两个数字值得重视:

第一个数字:1955年财富杂志评出的500强,今天只剩下了1/3了,也就是有300多家破产倒闭或被别的企业所兼并。这说明企业即使进入了500强,也有破产的可能,这就是"成功也会成为失败之母"。

第二个数字"兰德公司估计,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和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

(九)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形象设计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常常有人提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谁大谁小,是什么关系?其实二者具有兼容性和交叉性,要看从什么意义上讲。

未来的趋势是二者更紧密地结合,二者都必须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特别是CI设计的中国化、中国特色、民族风格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解决CI设计中国化问题要反对繁琐化,反对脱离实际,反对罗列堆积,反对照搬照套,反对故弄玄虚。解决CI设计中轮问题要坚持五个原则,这就是:坚持好识好记好用的原则,支持国情化的原则,坚持民族化的原则,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坚持多样化的原则。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CI设计还要有五个结合,即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与市场开拓有机结合,与实现优质服务有机结合,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

展望21世纪,市场竞争正在出现许多新态势。企业模式在创新,企业发展战略在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也在创新。如网络经济与网络企业文化问题,企业孵化器与孵化器文化问题等等,还有待研究。我们的研究工作要倾听实践的呼声,在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概括、新判断。让我们共同为此而努力。

第二章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实际是由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等多方面因素组成,而企业形象则依托这些因素特别是文化力的作用形成了形象竞争力。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企业的一笔巨大无形资产,构成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

一、企业形象及其构成

(一)企业形象概念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产品、行为、员工素质、厂容厂貌及专用标记的总体印象和客观评价。其本质上是企业整体素质的表现。

企业形象又是内在精神和外在显现的有机整体。其外在显现是企业形象的物质表现形态,如企业标识、厂容厂貌、员工构成、技术装备、产品造型等。其内在精神则是由物质运动形态所造成的观念形态和精神力量,如厂容厂貌所体现的企业风格、企业目标;员工的构成和举止反映的员工素质和精神风貌;企业产品所折射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信誉度;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公关策略、竞争风范;企业经营管理所体现出来的凝聚力、感召力;企业标志和广告所代表的企业特征、气质等。这种内在精神和外在显现的综合印象,就是企业形象。

(二)企业形象的构成

企业形象是由许多要素形象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形象主要是:

1.产品形象。产品形象是产品的名称、造型、包装、质量、价格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2.员工形象。员工形象即企业成员的整体形象,其中包括管理者形象和职工形象。

3.环境形象。环境形象是企业的名称、标志、标准字、专用色、厂容厂貌、生产设备、物质文化生活设施、自然环境等在企业成员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4.管理形象。管理形象包括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及其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现场管理的科学性及管理方法、手段的先进性等。

5.营销形象。营销形象包括企业的经营业绩、经营战略、营销策略和方式的领先程度;企业信誉度、企业交道增值度和回报社会的信誉度。

6.服务形象。服务形象是企业及其员工在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和技术服务过程中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

7.文化形象。文化形象由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包括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独具特点的企业精神;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实行民主管理,依靠员工办好企业;营造团结和睦、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良好风气等。它对内具有激励、凝聚作用,对外具有感召作用,它是企业的文化魅力。

8.发展形象。发展形象包括企业的改革力度和转轨建制成效;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应变能力;企业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及其使用等。

二、企业形象战略与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企业形象战略的基础

1.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2.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1)提供理论指导。企业文化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理论,它必然对企业形象战略这一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企业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企业识别系统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的确立和实施,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注入精神动力。企业文化强调价值观等精神力量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人的作用,重视人的思想感情及人的个性和价值。它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形式形成企业的群体意识,发挥整体优势,用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把全体员工凝聚成一个整体。

(3)奠定思想基础。企业文化建设好,就为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和反映企业个性的企业理念准备了条件。企业文化建设也有助于改变落后观念,形成现代经营观念。

3.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提供了组织管理保证。

4.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营造了氛围条件。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调适等功能,能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为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营造一个团结,和谐,亲切友善,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首先,企业文化建设能用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企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自觉把企业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并团结一心为之奋斗。其次,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与职工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再次,企业文化强调通过各种文化仪式寓教于乐,以引导企业成员的心理和行为。

5.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开发了传播资源和提供了文化载体。

(二)实施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传播了企业文化

(1)企业形象战略的各种应用要素都以不同形式传播着企业文化。

(2)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是要运用一切传播媒介对内对外广泛地宣传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3)良好的企业形象本身就起着传播企业文化的作用。

2.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过程就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

首先,市场国际化和企业竞争高层次——形象竞争的严峻形势,使企业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势在必行。其次,从企业理念的确立到形成群体再到表现于行为止,从视觉识别的设计到传播,都要进行大量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再次,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要求全员参与,这有利于营造“大家庭氛围”和培养团体精神,而这种效果正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

(2)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必然使企业形象得到升华,而良好的企业形象又会反作用于企业,使其更加重视其形象的基础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促使企业文化建设进入良性循环。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我约束,这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企业形象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在企业形象竞争中所产生的影响正日益扩大,要使企业形象升华也必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良好,企业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必然上升。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奠定了基础,实施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必须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使二者相得益彰。

第二节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

一、企业经营绩效的本质

企业经营绩效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下,企业通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过程所消耗和占用的物质和劳动资源,能获得的社会效用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着社会效用总和的大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互为越好,可使社会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社会效益制约或最终决定着企业效益的生成和提高。因此社会效用的显著特点应是对整个社会效益重视和讲求的程度。社会效用是一种泛区域的效益。它因一个国家或一种社会制度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经济形态下社会效益的不同。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度和力度,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

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体现出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使企业领导层与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容易达成共识,在企业经营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企业目标的一致认同,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惠普公司通过确立“企业发展资金以自筹为主,提倡改革与创新,强调集体协作精神”的价值观,逐步形成了一种注重顾客、股东、公司员工的利益要求,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消费者,企业内部提倡人人平等与人人尊重的企业文化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与成果管理,提倡温和变革,不轻易解雇员工,也不盲目扩张规模,坚持宽松的、自由的办公环境,努力培育公开、透明、民主的工作作风。通过对这种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了飞速发展,公司在50-60年代纯收入增加了107倍,投资回报率高达15%,

二是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一种优质的管理,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规范的管理制度,领导层的先进管理理念,员工的科学行为方式等等,从而实现企业运作的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如柯达公司通过推行“柯达建议制度”的新型管理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出了不凡的经营业绩,并通过这种建议制度总结出了企业科学管理的七个要素,即人事、资金、方法、机器、材料、市场、精神,通过这种管理要素的有机组合,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是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多种传达体系最终塑出优秀的企业品牌,通过企业品牌的辐射力和感召力,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资源的聚合,企业得以滚动式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如戴姆勒-奔驰公司正是通过其品质管理和品质文化的塑造,最终打造出了驰名世界的顶级品牌,为企业蠃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广泛的赞誉,也才有了“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您1万美金”这样豪迈的广告语。

四是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良好的经营道德和伦理意识,为企业争得外部公众的认同,创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为企业赢得宝贵的社会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外部运作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如宝钢公司自1978年建厂以来,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钢铁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于1998年1月在全国冶金行业率先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审核认证,并通过其环境保护的“六领先”战略,即环保目标领先、环保教育领先、环保装备领先、环保技术领先、环境管理领先、环保成果领先,初步树立了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良好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反过来,一个具有优良经营业绩的企业,会越发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舍得花大力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互促互动和良性循环。而经营效益差的企业,往往认识不到或者没有精力顾及企业文化建设,易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认为企业文化的投入得不偿失,从而限制了企业经营向更高层次的跨越,愈发难以摆脱困境,出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恶性循环。

第三节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案例评述

一、国外企业文化案例

(一)IBM公司的企业文化

IBM公司的全称是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其前身是1911年在纽约成立的CTR公司,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到1999年IBM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上已名列第14,营业收入额816.67亿美元,利润63.28亿美元,资产额861亿美元。

IBM的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革,50年代中期由集权变为分权,废除蓝领与白领的全部,80年代实行战略重组,将所有的销售部门归并到信息系统联合部,尽量了解顾客信息,特别是顾客多种特殊的需求,让技术专家直接参与市场营销。公司最早提出“为职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的信条,后又改为“尊重个人、竭诚服务、一流主义”。公司以乐观、正直、开朗、进取的精神塑造了IBM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公司的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把“营销导向”作为企业理念,关心用户、关心社会成为公司价值观的支柱。IBM倡导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营销,从公司各级领导到各制造厂的工人,都要接受企业规章制度的严格培训,把“服务至上”和“IBM就是服务”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之中,不把产品卖出作为服务的终点和最终目的,而是以与用户建立持久良好的关系作为成功的标志。公司要求全体员工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必须在24小时内给以落实或答复。

IBM的公司宗旨是尊重人、信任人,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及卓越的工作。尊重人就是尊重用户和员工的权利和尊严,帮助他们自我尊重;信任人就是发挥职工的自觉性和创造力;追求卓越就是尽力以最优的方式达成结果和尽可能完美。IBM作为高科技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提出必须满足职工的安全感、职业保障等心理需求,因而报酬必须有很强的刺激性和激励性,对特别需要嘉奖的职工一定要锦上添花,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IBM公司在几十年的经营中形成了一种良好服务的企业文化,公司的历届总裁都认为,良好的服务是打开计算机市场的关键,IBM就是要为顾客提供全世界最好的销售服务,对每一个服务都周密安排,蠃得了用户的广泛好评。IBM是世界上最早导入CI的企业之一,它成为蓝色巨人而被全世界的广大用户所接受不仅是因为有良好的视觉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服务理念。在公司员工看来,“IBM就是服务”不仅是一句广告语,而且是一个行动命令。它要求全体员工用最佳的服务蠃得消费者,这样才能达到视觉系统导入(VI)和理念系统导入(MI)的一致性。

(二)惠普的企业理念塑造

惠普(Hewlett-Packard)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由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B·惠得特和D·帕卡德筹资创办最早的产品是用于通讯、勘探、医学和防务领域的声波振荡器。如今该公司已经在世界十大信息产业中仅次于IBM公司和富士通而名列第三。惠普公司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营中,强大的企业文化系统在促进企业业绩增长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公司创立伊始,公司的创立者们就明确了其经营宗旨:瞄准技术与工程技术市场,生产出高品质的创新性电子仪器。在这一经营宗旨上,惠利特与帕卡德建立起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论,这一价值观与经营理论同时体现在他们聘用与选拔职工之中,换言之,他们是按这一价值观标准来聘用和选拔公司人才的。他们对公司员工大力灌输企业宗旨和企业理念,使之成为惠普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惠普公司的价值观就是:企业发展资金以自筹为主,提倡改革与创新,强调集体协作精神。在这一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公司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被称为“惠普模式”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更加注重顾客、股东、公司员工的利益要求,重视领导才能及其他各种惠普激发创造因素的文化系统,在这一文化系统中,惠普模式注重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消费者。在企业内部提倡人人平等与人人尊重。在实际工作中,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与成果管理,提倡温和变革,不轻易解雇员工,也不盲目扩张规模,坚持宽松的、自由的办公环境,努力培育公开、透明、民主的工作作风。惠普的企业文化及其在此之上所采用的经营方式极大地刺激了公司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公司经营业绩的增长,公司在50-60年代纯收入就增加了107倍,仅从1957-1967年公司股票市场价格就增加了5.6倍。投资回报率高达15%。90年代以来,企业新一代决策者们保留了原有文化体系那些被认为是惠普企业灵魂的核心价值观,并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废止了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加入新的内涵。约翰·科特认为“改革后形成的新型企业文化,其主流的确是对市场经营的新环境的合理反馈。这种与新的市场环境的适应性显然是一种充分合理的适应性。因此,它也是一种比原有企业文化更高、更好的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企业文化”。

在这种“更高更好”的企业文化推动下,惠普在90年代又得到了空前发展。1992年收入达16亿美元,1993年达20亿美元,1994年达到25亿美元,1995年后,收入进一步加快,年收入从31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428亿美元。惠普公司的发展历程与骄人业绩从实践上证明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新的“金科玉律”。惠普公司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立了一整套强有力且策略适应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使得公司长期经营业绩一直保持良好,它的短期经营业绩虽有波折也令人较为乐观。可见,要使企业业绩持续增长,建立这样一种文化体系是必须的,即在这一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先进而有效的,这一体系应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体系,拥有能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的机制。这也许是惠普案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二、国内企业文化案例

(一)海尔的文化战略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当时是一个只有800人,亏损147万元的集体企业,经过16年的发展,现已成为500全国强中名列30位,销售收入162亿元、利润4.3亿元、品牌价值265亿元的特大型企业。海尔公司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与其成功的企业文化战略不无关系。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说,经济现象和伦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经济现象的背后是文化力。

海尔的文化战略大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第一个子系统是企业内部系统,用海尔的核心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第二个子系统是企业外部系统,用海尔的营销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第三个子系统是企业快速反应系统,用海尔的战略理念紧紧关注并跟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抓住机遇发展企业规模。海尔高度重视人的价值,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赛马不相马”的人才观念,通过科学的竞争机制,培育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是海尔的企业口号,由此引出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海尔力倡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就是要充分兼顾职工个人的利益、人生目标及爱好志向,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共同事业贡献力量。海尔特别强调共同价值是个体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因为一个基于个人利益增进而缺乏合作价值观的企业在文化意义上是没有吸引力的,在经济上也是缺乏效率的。这就是海尔文化的核心。

海尔文化的落脚点是其品牌文化战略的实施。包括五个观念意识:一是质量意识,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海尔认为,如果让有缺陷的产品出厂,这个产品就不可能有竞争力,也是对用户不负责任。闻名全国的海尔“砸不合格冰箱”事件,使所有海尔人认识到:只要是带有缺陷的产品,就不让它出厂。从而确立了海尔的质量意识到品质意识,并进而上升为海尔人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二是市场意识,即品牌无国界。优质产品不等于品牌产品,要创名牌产品,不仅要盯住企业内部,更要盯在市场上,向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令人满意的产品。三是用户意识,即用户永远是对的。在海尔的服务理念中,“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你设计,让你满意”、“用户永远是对的”等已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心中,从技术开发到售后服务都紧紧围绕用户的需要进行。海尔认为,真正为用户着想,开发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才能真正蠃得市场,走在竞争对手前面。四是品牌意识,即先卖信誉后卖产品。海尔认为,市场美誉度并不是市场知名度,这是建立在知名度和信誉度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要求。要做到有口皆碑,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才是真正的名牌。海尔“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战略,就是其品牌意识的一个生动写照。五是服务意识,提倡星级服务。面对供大于求的市场,服务质量的好坏成为拥有顾客的重要因素。海尔树立了服务名牌与产品名牌同样重要的观念,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星级一条龙服务,把“用户的烦恼减少到零”为服务目标。

海尔文化战略的成功实施至少给我们带来两点启示:一是企业要达到年复一年的发展,确立企业价值观是最根本的动力。这种价值观包括摆正人与物、个人与整体、企业与社会、生产与蠃利、销售与服务等各种关系,在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中都要体现这种理念。二是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更要一种内在文化力的支持,通过这个持这以恒的文化力,激发出企业的三种学习能力,即学习主导市场的能力,学习快速应变的能力,学习关注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命力。

(二)雅戈尔文化:装点人生

雅戈尔集团公司地处浙江宁波鄞县,它的前身是青春服装厂。雅戈尔是英语“青春”(YOUNGER)的译音。80年代初建厂,经过近20年的风风雨雨,它从一个农村手工作坊,发展成为一个上市公司,它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雅戈尔作为一个服装生产企业,从自身的企业特点和行业,把“装点人生、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企业宗旨和根本理念。

从1991年以来,公司围绕这个理念做过三次VI导入,前后采用了三个不同的企业标识,1991年采用的是一个圆形图案中间加一个“Y”(公司地处三江交汇处,Y又是英文“青春”一词的词首字母),1993年改为椭圆形图案加“Y”,1994年又增加了一个“1”,表示争创一流,下面加英语转形词YOUNGOR,表示永葆青春。为了统一视觉系统和理念系统,公司认为有必要对它进行整合。于是在1997年进行了新的CI导入,请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和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实施MI、BI、VI的整合。

1.就导入的目的、原因与背景、期待成果、作业安排、总概念书、内部传播系统、外部传播系统进行了细化。

2.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定位:在企业内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并制定了三个五年规划。第一个五年规划(1996-2000年)喊声国企业集团初具形态;第二个五年规划(2001-2005年)跨国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第三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喹国企业集团走向成熟。

3.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按以下思路展开:发展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国内向多品种、多规格、多花色发展;发展配套产品、系列产品;向华东、西南、西北、全国铺开;建立海外情报信息网络;向国际市场进军;高价位市场:欧、美、日;低价位市场:周边国家、东南亚、中东市场;市场营销商务人员培训;加强风险管理。

4.管理理念的提炼与阐释。雅戈尔的来之不易理念——宽窄、和谐、文雅、仁和;为每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以诚相待,晓之以理;品牌与品质同步;人才与事业共长;精神与物质并重。

雅戈尔的成功与CI整体导入是分不开的。从CI运作和品牌推广的本意来说,(1)扬其名更多的人知道企业品牌的内涵价值,通过新闻媒体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2)张其实——通过公益活动、评比鉴定达到展示自己的效果,让知名度和度相辅相成,在有名声的基础上建立好名声,从好名声中获得大名声,最终形成社会大众对品牌的认知和长久忠诚。因此,企业理念的营造、CI的整体导入、市场营销的拓展这三者必须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中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工业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市场增长速度下降,市场空间的扩张显得十分有限,现有各类企业为巩固和开拓自己的竞争地位,都力图加快扩大企业规模,主要产品供过于求的现象将很长时间内存在,激烈的竞争将使一部分企业淘汰出市场,而一部分企业将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企业如何运筹CI战略和品牌战略是企业决策者的当务之急。国家经贸委、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产品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到2000年,中国将形成一批部级名牌产品,到2010年将形成一批世界名牌产品,企业如何树立自己的理念,抓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待认真思考和决策。

在当前,走投资软件化来扩大企业经营绩效的道路,充分利用CI的企业信息增值系统来促进无形资产扩张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只注重增加厂房、设备、扩大有形生产,不注重无形资产投入和培育的做法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了,在低水平上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日本市场营销学家指出,企业销售额与企业形象率密切相关,形象率越高,信息接触度越大,销售额也就越大。企业要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形象,在CI导入中,应当在企业理念(MI)的统摄下,把CI操作与提升企业认知度、企业形象率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此达到形象率与销售额同步增长的目的。

青年群体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青年群体所形成的能代表青年发展方向和时代潮流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企业中的青年群体文化是企业文化融入青年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特点,从而形成的代表着企业开拓创新和发展方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青年是企业中最积极的力量,是企业的“活化因子”。企业经营的不断改善,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与青年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此企业培育青年群体文化的目标可确定为:营造青年群体文化氛围,培育青年群体创业精神,培养“四有”青工队伍,激发青工建功立业热情。

一、企业培育青年群体文化应着力于四个方面

1、环境文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置身于其中的人们会产生强烈的熏陶和影响。一个人长时间处在一种环境中,渐渐就和环境融为一体,行为举止皆会因环境而改变。一个民族也一样,如果长期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语言文化都将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被同化,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企业在青年群体中要大力营造浓郁的青年文化氛围,尤其作为青年先进集体典型的“青年文明号”更应该如此,清新、幽雅、整洁、美观、文明的环境才能真正体现“青年文明号”的群众性、青年性和先进性。在环境中可以布置一些激发上进的名言警句,健康向上的字画,另外,结合实际设计制作“青年园地”、“青年风采展示栏”等,及时把青年的各种优秀作品展示出来,以此来激发全体青年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文明从业,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2、制度文化。企业的有效管理离不开科学的规章制度、严明的奖罚机制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青年最具活力,也最易放任自流、产生自由主义,甚至导致无政府主义。在企业中,要使青年健康成长、遵纪守法、努力工作,促使企业安全生产稳定有序、各项工作活动正常开展,就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并充分考虑青年特点和青年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迎合青年的实际需求,尊重青年的劳动成果,认可青年的价值所在,真正把青年当作企业的主人,为他们提供发展意见的空间,积极采纳他们所提出的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规章制度要易于被青年所接受、所认同,进而成为绝大多数青年的自觉行动。通过规章制度使青年真正感受到自己与企业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思想渗透到青年的心理,进一步激励他们不但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严格标准化作业,而且积极主动维护企业形象,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行为文化。怎样使企业对青年的管理、约束、说教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这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探索并认真研究、实践的课题,也是企业实现成功管理的外在体现。企业对青年群体的行为,一方面要进行规范,通过要求、示范、说教,并形成制度规定,让他们知道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导使青年言谈举止文雅、文明,并把一些代表企业的特定行为约定俗成,形成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青年群体所特有的行为规范,从而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企业的精神,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信誉,更具竞争实力。

4、观念文化。一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种质的变化,是环境影响、管理约束、行为引导,加之长期有效的思想工作的结果,也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蹴、立竿见影,也不能单靠强制力或刚性约束来实现,要靠长期“外力”的作用及和风细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可达到目的。企业一定不能忽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正确的行为观念植根于青年思想深处,使青年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把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作为个人的第一选择。这样,企业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后劲。公务员之家

环境---制度---行为---观念,这四个方面层层递进,从四个层次看,由表及里,由外到内。我们要以良好的环境熏陶青年,要以严格的制度约束青年,要以规范的行为引导青年,最终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企业培育青年群体文化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1、组织、典型、群众的关系。在培育青年群体文化过程中,青年群众是基础,是主体、是根本;党政工团组织是“联动机构”,是青年群体文化组织、策划、实施的主导力量;典型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具有先锋、示范、引导的作用。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业,三者并重,互相联动。

群体文化范文篇6

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是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来源。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正在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作为企业无形资源的核心——企业文化成了继人、财、物、信息之后企业成长又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购并的方式作为规避风险、增强竞争力,扩大组织规模的有效手段。如何管理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利用一个样本群体对并购文化整合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找出文化整合的关键变量,以期能为我国目前十分活跃的企业并购的整合提供理论支持。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

企业文化整合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将相异或矛盾的文化特质在相互适应、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协调的文化体系。因此为了更好地使企业文化整合的研究更加深入,必须界定企业文化的各种变量,区分哪些变量是关键变量,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关键变量进行整合。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及我国的一些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假设:

A1:企业结构性文化变量、企业情感性文化变量、企业政治性文化变量三种文化变量,其内涵如下:

结构性文化变量——企业的物质结构及企业的行业和市场有关的几个因素决定的。具体它由企业规模、企业成立年限、行业、多样化水平、关联企业等几个因素组成。

情感性文化变量——代表着分享信念体系和文化契约建立的障碍,并且也代表了员工所持有的对他们自己、对工作、对企业、对他们工作环境的态度和看法。

政治性文化变量——从政治立场来看,企业文化分布从一个极端独裁至另一个极端自治构成的连续区间。判断一个企业在这个“连续区间”的哪一个位置上,是一个政治导向的企业文化评估的着眼点。

由于我国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起步晚。大多数企业在谈到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往往是统一厂徽、标识、制服等企业文化中外显文化或者说“硬文化”而对企业文化中“软文化”等缺乏了解。在并购过程也就更谈不上如何去用企业文化这个无形的东西来激活企业了。因此我们可以假设:

A2:企业文化变量因素依其急迫与重要程度,排列顺序大概为:企业文化结构性变量、政治性文化变量、情感性文化变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的调查对象为有并购经历的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揭示他们认为的文化变量的特征。问卷的设计借鉴了国外学者对企业文化变量三大整合因素即结构性文化变量、情感性文化变量、政治性文化变量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并购企业文化的特点,将三大变量要素细分为17个子要素,使之能更全面、更具体、更可描述和可度量,同时问卷还设计了开放型问题,以便使调查结果有更高的可信度。问卷对变量要素的测量尺度是以重要性程度来衡量的,采用五级划分,分别为“很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其中5分代表“很重要”,逐次递减。这样分数越高,表示此变量是最重要的,不同于以往的统计结果是以百分比形式出现的测量尺度。

另外,还设计了关于文化整合方式和模式的问卷,问卷的调查主要集中在深圳、珠海、长沙、重庆等地区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在本次调查中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1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1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70%。本项研究的数据分析,使用了SPSS12.00统计软件。在此使用统计软件的意义在于,不仅简化了统计工作,提高了效率,而且使研究更全面和深入。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中对企业文化变量要素问卷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即“你认为企业文化的其他变量表现在哪些方面?”,共有11人做答,占总样本的10%,说明企业文化的变量主要体现在问卷涵盖的四个方面。且被调查对象提出的其他变量仍然表现在结构性变量、情感性变量、政治性变量三个方面,只不过是换一个角度来表达的。

(3)在预试调查中,我们在问卷中对企业文化整合中关键变量设计了了一个开放型问题,即“您认为文化整合中其他文化变量是什么”,被调查对象提出的其他变量仍然表现在情感性文化变量和政治性文化变量两大变量上,只不过换了一个角度来表达。

(2)从表1所示的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对比来看,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情感性文化变量、政治性文化变量、结构性文化变量。实证结果与原假设A2:“企业文化变量因素依其急迫与重要程度,排列顺序为:政治性文化变量、情感性文化变量、企业文化结构性变量”有一定的背离。

(3)从问卷结果发现,目前我国文化整合采取的方式是物质层整合,其次是制度层整合,最后才是精神层整合。

表1:企业文化变量要素的描述性信息

制度层文化整合——企业的管理体制再造、整合;企业内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员工岗位的变动,客观上造成企业员工间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时尚习惯、消费和娱乐方式的调整与再造;对技术形象、公司形象、公关形象、经营者形象等各个方面进行企业整体形象整合设计。

并购企业通常采用的文化整合方式统计结果可以从表2可以看出:并购企业对企业文化通常采用的三种整合方式出现的平均频率均在30次以上,且百分比也较高。而且还可以发现有并购经历的企业通常对企业文化采用的整合方式排列顺序依次为:物质层整合>制度层整合>精神层整合。

表2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方式的统计结果

(4)在整合模式上,主要是模仿海尔的吸纳式整合模式,在模式选择上用并购企业文化代替被并购企业的文化

文化整合模式的多样性决定我们在文化整合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模式,领导人要根据企业原有文化特性、企业并购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原有文化特性和包容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整合模式,不存在着万能模式。而通过调查发现,往往模仿海尔的文化注入的吸纳文化整合模式。如图1所示,

四、对策

弄清现状,其目的在于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主要对策是:

1并购前着手文化评估,确定文化整合的关键变量,合理分析企业文化差异

忽视企业文化差异是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为此,并购要做好文化评估,通过评估确定关键变量,可以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并购,并有效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规避并购中的文化冲突。实施并购前对双方的文化差异要加以认真的分析,确定差异给并购方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以及制定应对措施,决定是否并购。

2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全面实施文化整合系统工程

首先,企业精神的提出和确认或以强势企业文化的企业精神为主体,或融合提升一个所有并购企业共有共享的有一定感召力和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其次,倡导和培育企业精神。在物质文化整合层面上统一厂区环境文化,统一厂服、厂歌、厂旗和厂徽等。

3合理选择文化整合模式

(1)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选择

并购企业对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将取决于它自身的战略和文化两个因素。购并方要根据战略相关性和文化宽容度来选择文化整合模式。文化宽容度即鼓励还是反对组织内员工持不同的价值观,战略相关性即相关并购还是不相关并购。

(2)被收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

被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的态度,即非常认同自己的文化并愿意保持它,还是觉得自己文化不好并希望抛弃它,以及对购并企业文化的态度,不同的组织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偏好,

群体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群体心理;仪式文化;文化震撼;分野回归

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曾在他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谈到:“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者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1]从这一意义上讲,仪式必须通过群体才能发挥作用,群体也需通过仪式才能产生效能。一直以来大学都被看成是科学、理性、无神论、重实用性的精神圣地,所以这让与封建迷信、宗教起源、重外在形式等密切相关的仪式长久以来都难以融入到校园中去。为弥补这条隐形的鸿沟、思维的漏洞,本文主要从群体心理学角度分析仪式在大学校园中的跨越性应用和拓展式改进。

一、群体心理学中高校仪式的知识谱系

群体是人们以一定方式为共同目标、价值追求和规范进行结构性角色分工而组合成的人群集合体。[2]处于社会心理学核心地位的群体心理学是以结成群体人们的心理效应为话语对象,是一门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的学科。仪式对个体成员所呈现出的群体心理效应,主要通过外在表征活动来体现其重要影响力。

(一)高校仪式中的群体概念

1.角色扮演

通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我们发现:当周遭环境条件需要人们做出重大改变时,为了表现的与所扮演角色相一致,人们就会迅速变换自己的行为方式。另外,在角色扮演的结构中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层次、等级,产生领袖、榜样或者是核心人物。比如在大型合唱比赛这种竞争仪式中,都会有组织领导者、指挥者、领唱者这样的“带头人”,只有领导者与群体的全部成员相互配合、有效沟通,大合唱才能顺利地进行。群体需要领袖的带动,领袖也需要群体的支持。

2.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将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群体成员间的亲和力三者凝合为一体,是一种作用于群体或者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稳固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进群体的内聚力,同时也表现出对群体文化认同感、满意感的提升,执行群体任务也就越有效率。在仪式活动中的表现就是学生更愿意承担更多的群体工作责任,对于仪式活动的出席率、参与率、贡献率升高。

3.情绪感染

在群体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机制就是情绪感染和行为模仿。情绪感染是存在于群体内部同质化的情绪体验,最终达到情绪的接受者和最初情绪的输出者相一致,在群体仪式中表现为仪式中的某些场景或者情绪氛围会使原本无动于衷或犹豫者也被激发起来,由此完成个体转变为群体;行为模仿是在这种集群行为中,仪式中的行动者会和其他参与者互相仿效,使整个人群产生一致的行为,比如大学生在军训检阅仪式上,当大家都对检阅首长行注目礼时,没有这种意识的学生也会随着队伍或者临近人的表情和举止变得严肃庄重起来。

4.暗示、顺从

群体活动的开展与行动都会受到本群体提前制定好的群体规范的约束和限制。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说:“社会规范是某一特定群体所特有并为这一群体所认可的行为模式。”[3]而群体规范的形成又是受到暗示、顺从、榜样模仿或影响等因素潜移默化影响的个人行为方式和人格发展。总之,“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最为惊人的特点是: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4]群体心理学对于分析高校仪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解内涵和借鉴意义。

(二)高校仪式中的群体效能

1.归属感

仪式中的个体自觉地将自己归属于所参加群体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个体会自觉地以仪式中的准则和方式来进行活动或产生出对某件事的认知和评价,自觉维护仪式中的利益关系,并极易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亲和力。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毕业典礼或校庆之时,是我们对母校归属感、荣誉感最为蓬勃的时刻,当有人问起母校时,会很自豪地说起自己母校的一件件引以为傲的事;在毕业典礼学位授予时,当自己坐在典礼现场,面对众多教师或者同学时,感到自己是其中一员而使存在感、归属感油然而生。

2.认同感

认知、评价上的一致性情感就是群体认同感。仪式常常可以将那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追求、目的利益的群体集聚起来,有时也表现为对群体外的大事件保持有相同看法和同向的情感倾向。比如,当群体中某一个成员的意见不同于社会其他成员时,那么本群体内部成员往往赞成群里成员而不是社会成员。这种认同有时表现为自觉性,有时体现为被动性,在大学仪式文化中,自觉地正向认同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多是自愿加入,自愿遵守仪式中的各项活动。

3.促进作用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单独人与群体人的行为表现往往不同。独处时不爱做的事,在群体的氛围和情境下就会去做,这是由于归属感和认同感会使个人把群体看成是强大的后盾,更有信心和勇气去做平时很少接触的事情。群体中成员间的情绪感染、环境烘托、氛围渲染会鼓舞成员的士气,唤醒个体的潜能。个体对获得群体赞扬的期待,甚至朋友或其他成员在场时都会给个体产生很大的鼓动力。比如在运动场上的大学生,可能平时跑不下来五千米或者速度很慢,但是在充满竞争和欢呼声的赛道上就会潜能爆发,速度要比平时快很多。

二、群体心理学中高校仪式的“文化震撼”

任何个人随着年龄的成长和职业的转变都需要仪式的过渡衔接。[5]如十八岁成人礼、党员发展大会、毕业典礼、学位授予等人生重要阶段,仪式不仅意味着个体角色的转变,也可以减轻因角色变动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恐惧。在仪式结束后,个体可以获得某些权利和义务,群体和个体也相应处于稳定的状态,个体会按照其角色转变所赋予的义务或权利行事,使其行动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协调,或者在仪式活动中获得情感和认同的体验,加强了与群体的团结能力。不同于一般仪式的功能,高校仪式承载着文化的意义,既有人际互动、价值传递,又有精神凝聚和情感升华。学者谢金丽在《学位仪式文化与大学精神》中认为“欲振大学精神,先兴仪式文化”。[6]

(一)仪式文化———固结构

每一个群体的结构都似独一无二的DNA谱系一样,每个群体成员都处在特定的分化体族谱中。一个领导核心与多个成员小组这样的锥形结构遍布于人类的交际结构、职能结构、领导从属结构等关系体当中,领袖或者其他核心领导者会将他们的影响力或者情感体验传播给其他的群体成员,使其树立或者形成某些意识和行为。开学或毕业典礼上校长致辞是最受欢迎的大会环节,校长作为学校形象的代表,永远是学生们心目中有名望、有学识、有涵养的学习榜样,校长通过正能量的话语教育、感染学生,能够为大学新生树立信心,为毕业生走向社会鼓劲加油。

(二)仪式文化———融情感

亲和力强、和谐度高、忠诚度纯、责任感正是一个好的社会群体的标配。在这样的群体中其凝聚力一定高,成员的抗干扰能力强,工作效率也会上升。仪式文化是一种温和不粗暴的组织领导方式,相比于“专制型”“放任型”的群体成员思想更为活跃,态度更有爱心,工作更为积极。比如大学生在入党宣誓仪式上,面对党旗表明他们的忠诚、爱国等誓言时,他们会将这种使命感、神圣感、荣誉感内化于心,形成印记,时刻谨记并付诸实践。

(三)仪式文化———强道德

“在某些场合,群体的品格可以高于组成群体个体的品格,只有集体能产生高度的无私和奉献精神。”[7]因此,仪式不仅是育德的有利机会,也是道德实践的重要形式。仪式通过展演的形式,借助色彩、音乐、肢体等元素诉诸于无意识的主体,产生特殊的反应,通过非理性的知觉来触动仪式参与者的身心。大学生上下课要起立、问候要鞠躬、表扬要鼓掌等仪式,不仅是学生身份、角色的转换,更是态度的转化,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守和传承,是个人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师尊重与敬仰美好道德品质的外在展现,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学校、班级的良好道德风尚。

(四)仪式文化———成规范

群体仪式具有群体规范的作用,通过制定一致性的标准来规制成员的言行,使成员产生无形的压力以达到内在约束的目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都会成为群体规范中的内容,比如在颁奖仪式中,获奖的同学按照群体规范,要双手接过奖杯,并握手表示谢谢等,而观众要鼓掌祝贺。这种自然而然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仪式建造起来的良好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而这种文化的积淀和渲染可以形成“建筑也会说话”的隐性教育功能。

三、高校仪式文化的分野与回归

(一)分野与消退

近年来的大学校园里,没有了庄重神圣的升国旗仪式,缺失了崇高肃穆的入党宣誓仪式,而激人自励的十八岁成人礼,尊师重教的上下课鞠躬问候等仪式更是几近绝迹,渐行渐远。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今日,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更加倾向于“功利性”“实用性”,大学校园仪式的缺失与消落愈演愈烈。仪式常被冠以“形式”而成为累赘,演变为多余。“所有凝聚性标记转而成为迅速变化的服装、语言和行为时尚……使仪式重演或者重拟之举在想象中具有可能性和说服力的那些条件受到侵蚀。”[8]仪式的宝贵之处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效用。仪式上的分野现象主要表现在“意义的散失、内容的空泛、形式的扭曲”这三方面。很多大学笼统地将“仪式”与“形式”划等号,认为举行仪式浪费时间,升国旗仪式能省则省;仪式的陈旧、简化、空洞也是大学仪式文化衰落的原因,有的学校毕业只发一张毕业证书,成人仪式变成热闹的交友活动,入党宣誓仪式成为集体出游的借口,这种简化与空洞已经完全失去仪式所负载的文化意蕴和教育内涵。[9]

(二)回归与重塑

仪式与人类社会紧密相关。正如道格拉斯所认为的,现代社会并非是一个完全世俗的世界,只要社会还在,就会存在宗教和仪式。[10]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念冲突加剧,这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迷茫和困惑。所以大学必须适时加以呼唤校园仪式文化的回归,重塑校园文化,这是巩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现实要求,也是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必然行动。[3]重塑高校仪式文化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群体仪式中的话语对象

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共性特征,如今的大学校园是“90后”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思维活跃、崇尚自由,喜欢创新和挑战,易于接受新鲜事物。[11]面对这样的大学生群体,就要考虑“活动中怎么管理”“与他们怎么交流”“说什么话”等问题。前一段时间,大学毕业典礼致辞流行的“根叔文化”[12],就是这位校长用网络流行词汇串联自己的毕业献词,受到了大学生的热捧,引起了他们的共鸣,真正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

2.严防仪式中的形式主义和过度重复

仪式具有仪式化但又不局限于仪式化,仪式具有重复性但又不过度依赖重复性。[13]如果大学校园仪式文化建设掉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产生“走过场”的现象,仪式就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和功能;仪式可以重复,但是不能过度或过分重复,否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当适时的创新,保持仪式的新鲜感对于引起群体成员注意很重要。

3.增强仪式中的评价和教化色彩

群体心理学中的从众心理有几种表现形式: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违心从众)、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14]所以学校管理者要合理策划仪式方案,使活动效果真正内化于心。群体的一致性会使个别学生因获得匿名感而不积极配合,要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另外,不能过分强调仪式文化的作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德育,乃至校园文化建设都是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同时也要重视仪式以外其他方面的建设性发展。

作者:彭文丽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法]爱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5.

[3]李宁.群体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49.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4.

[5][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

[6]谢金丽,陈先哲.学位仪式文化与大学精神[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7]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车文博,译.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66.

[8]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李启波.大学仪式研究———以毕业典礼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0][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2]倪辉.仪式在大学生活中的道德意蕴[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群体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粉丝文化;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唐宫夜宴》

一、粉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粉丝来源于“fans”,是由对某个特定的名人或事物的狂热追求者构成的群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粉丝群体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单向追随,发展出一种具有较强互动性和参与感的“粉丝文化”,可见粉丝文化是人们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诉求。具体而言,它是指个体或者群体的内心对于喜爱崇拜的形象幻化出的一套更加接近于自我喜好的虚拟印象,并同时引发围绕喜好和追捧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消费现象。粉丝文化的兴起给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粉丝群体的裂变作用等,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但在粉丝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爆炸和文化入侵等现象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又由于其群体大多为青少年,故存在饭圈低龄化、情感虚无化、价值认同病态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粉丝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的缺失,侧面反映出对粉丝文化正向引导的迫切性。

二、传统文化与粉丝文化的耦合———以河南春晚《唐宫夜宴》为例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媒介融合趋势加强,中央和地方都注重利用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的创新开发模式。例如故宫创作表情包、《国家宝藏》邀请艺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受众范围,并积累了一定的粉丝群体,同时以其优质内容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粉丝文化耦合的可能性。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即为典型案例之一。

(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易积累粉丝群体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开创新型表达形式,有利于激发受众的观赏兴趣,为传统文化积累粉丝群体。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讲述了14位少女乐官在赴宴途中的趣事,以俏皮可爱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该节目的服装和造型采用极具特点的三彩元素,力求对历史高度还原,将观众代入盛唐时期独具特色的美学空间。节目中亦穿插了水墨画,展示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国宝。不少网友称,这像是“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节目以诙谐幽默的风格特点,为观众展现出大唐盛世的美学符号,整体营造出“轻松又不失历史厚重感”的文化氛围。百度指数数据显示,《唐宫夜宴》播出后,搜索趋势一路攀升,甚至在2021年2月15日至2021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初四至正月初十)间,“唐宫夜宴舞蹈完整版”“河南春晚”“唐朝仕女妆”“簪花侍女图”等相关词条的搜索量趋势仍在上涨。可见,新媒体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激起了国人的文化意识和民族意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人的思想觉醒,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粉丝群体。

(二)粉丝群体的强大传播力易扩大传播范围

在新媒体时代下,粉丝群体无时空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如微博、豆瓣、贴吧等新兴媒介平台关注偶像动态,并选择参与互动活动,可见粉丝群体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数据显示,自河南春晚《唐宫夜宴》播出以来,#唐宫夜宴#微博话题讨论量达5.5万,阅读量达2.2亿,与此同时,至少出现了6个热度较高的《唐宫夜宴》衍生话题,如#唐宫夜宴手绘大赛##袖珍演员创作皮影戏版唐宫夜宴#等(数据截止到2021年4月18日)。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指出,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而粉丝群体的信息需求大多是其所崇拜对象的动态信息,故抓住了名人力量,即抓住了其粉丝群体的强大传播力。例如,近年来《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通过邀请明星嘉宾,利用粉丝群体的传播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扩大其受众范围,引导粉丝群体走向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路径。

(三)粉丝群体“二次创作”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

从传播学视域看,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文化是明星、粉丝和新媒介三方合力作用下的产物。新媒体时代,粉丝群体从传统的单向信息接收者转变为同时承担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在消费偶像信息的同时,也在自主选择、整合和新的信息,形成了“个性化解码———重新编译———再生产”的新传播格局。正如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所示,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一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粉丝的“二次创作”即为该传播模型的表现。以《唐宫夜宴》为例,#唐宫夜宴手绘大赛#以及舞蹈的地标打卡活动等,均为粉丝的“二次创作”。粉丝作为受传者,在接收信息后,对原有意义加入自己的见解,将原作品注入新的内涵,并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这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新趋势,亦是新媒体背景下粉丝群体“二次创作”为传统文化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新优势。

三、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对粉丝文化正向引领的路径探索

在信息爆炸和文化入侵现象日益严重的当下,娱乐市场更新迭代的节奏加快,“标签化”已成为娱乐市场包装偶像的趋势,“看脸”和“人设”已成为偶像的衡量标准。这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少年偶像崇拜表层化、浅显化发展,甚至形成“只注重外在美”的价值偏向。因此,传播好意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当下媒体人和文化产业人对粉丝文化正向引导的方向。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粉丝文化,培育青年群体的传统文化认同感

1.借助艺人之力,助推传统文化的传播粉丝群体大都为青少年群体,其所崇拜的对象在粉丝群体中担任关键意见领袖角色,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借助关键意见领袖的推动力,为“国风潮”的发展营造社会大环境。文化产业者亦应学会借助艺人的引领力量,开发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项目,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使观众在现代化传播途径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蕴熏陶。例如带动原作品的二次创作、创新讨论话题、发动打卡活动等,舞蹈《唐宫夜宴》在河南地标打卡活动,亦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这一举动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亦潜在推动了河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2.将传统文化融入现当代元素,打造文化品牌在表现形式上,《唐宫夜宴》将传统舞蹈单独展示,摆脱了传统“歌伴舞”形式,可见现代社会中已有对于传统舞蹈的文化意识觉醒。与此同时,对于舞台的展示亦摒弃传统的单一画面切换模式,创造性地加入科技元素,将博物馆中的国宝搬入荧幕背景中来,以视觉的代入感带给观众沉浸式交互体验。在艺术表达上,《唐宫夜宴》中少女乐师们匆匆赴宴,途中亦不失其毕恭毕敬的姿态。有不少网友调侃,这群女孩像是在排队打卡上班,这无疑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共鸣。可见,艺术与观众产生真正的共情亦是在艺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目前,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已成为河南卫视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春晚《唐宫夜宴》到元宵晚会博物馆实拍的“元宵奇妙夜”,再到实景拍摄《纸扇书生》的“清明时节奇妙游”,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创新理念,这对于各地方台复兴地域传统文化、宣传地方特色等具有借鉴意义。

(二)引导粉丝群体在吸收传统文化优秀内核中提升素养,增强文化获得感

1.构建公共文化云平台,引导粉丝群体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养分文化云是由文化部、科技部重点支持,上海创图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具体建设运营的以“互联网+”模式建设的数字公共文化平台。在文化云平台上,通过展示、科普、培训、分享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建设、大众化传播和普及化教育,引起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其传承发展的自觉性,为传统文化进一步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以创新科技实现沉浸式体验,提升传统文化对粉丝群体的吸引力将科技创新注入传统文化的传播,以沉浸式文化传播模式打造沉浸式交互体验,是《唐宫夜宴》占据热搜榜单高位多日的重要原因之一,亦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必经之路。如2021年央视春晚中,时装秀《山水霓裳》借助多项影视特效技术,多场景切换,虚实结合,将自然之美与国风华服之美完美融合;再如河南卫视“清明时节奇妙游”以《唐宫夜宴》角色的AI形象探寻视角,引出《纸扇书生》的表演,既继承了其“科技+文化”的品牌优势,也为其开启创新发展道路埋下伏笔。可见,“科技+文化”是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大趋势。3.通过媒介正向引导,培养粉丝群体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指出,现代新闻媒介很多情况下已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可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文化产业者应学会利用媒介对舆论的引导,与时俱进,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大众高频使用平台进行文化普及和品牌宣传;利用平台大数据分析提取用户画像,构建用户需求;在提取传统文化优秀内核的基础上,构建传统文化的当代内涵;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产更多优质且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借助潜移默化的方式,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打好舆论基础,形成正确的文化导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发展催生出的粉丝文化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分析,可发现粉丝文化与传统文化耦合的可能性。在新媒体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对粉丝文化的正向引导路径是多方面的,其潜力亦是巨大的。当代文化产业人应从传播技术和科学技术入手,利用传播影响力强的关键意见领袖在粉丝文化中建立正确的文化导向,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个性化文化产品,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优势。此外,亦可通过文化云平台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发挥舆论的导向性,提高传统文化的普及率,树立起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谦.理智与情感:浅析粉丝文化与舆论引导[J].新闻爱好者,2021(01):55-57.

2.周宣辰.协调、融合、共振:当代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反思与引导[J].新疆社会科学,2020(05):124-132.

群体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校长;学校文化;学校管理

创建学习型学校文化已成为近些年来基础教育的繁荣景象,这无疑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当我们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时,却常会发现:一些学校校长的教育理想新颖超前,而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陈旧;校长的办学目标明确,而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模糊;校长的办学理念先进,而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后。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还远远没有到达文化的内核,学习型学校文化成了一种没有根的文化。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的理想与现实为何如此悬殊?校长作为组织者,作为组织文化的核心成员,有必要反思学校文化建设的道路是否科学。

事实上,有较多的校长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变迁动因观,“把文化建设仅仅归结为学校某些当权者的政治行为,则忽视了文化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力量以及隐藏在这种力量背后的文化哲学法则”,注重了办学理念的自上而下的演绎与归纳,而缺乏自下而上的继承与创新,忽视了文化的发生学意义。文化建设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累积而成的,是极其缓慢的,欲速则不达。从文化本体论的意义上讲,学校文化与群体相依相随,“文化是群体的共同意向”,“文化的主体是人”,是群体的人,每一个体都是文化建设的力量。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旅程,是群体精神生命的演进过程,校长作为群体一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发现者、培育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独创者。

一、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的发现者

学习者不是独立存在的,总是生活在某种特定的群体之中。正如学习型组织的集大成者彼得·圣吉所说:“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组织都是学习型组织。真正的区别在于学习型组织程度的深浅和快慢。一个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专注、热情与能量、关系的质量、思想的质量。”学习者是客观存在的,学习型组织也是客观存在的,是学习型学校文化的资源,更是学习型学校文化本源性的生长点。校长首要的任务就是及早发现学习者与学习型初级组织。

(一)发现先进的学习者

教师个个都是学习者,这是校长必须建立的第一条信念。但由于所受历史、社会及文化的局限,个体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或不同的层次,有的甚至以其反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为校长发现学习者增添了难度。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

教师为了适应教育这一专业实践活动,其学习必然与专业活动相联系,因此,我们要将目光移向教师细微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学习者。在目前状态下,由于受传统的分科教学的影响,有一定数量的教师的确不太喜欢思考教育整体的问题,不太喜欢思考学校整体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有忽视学习。他们思考着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问题,特别是在分设的学科课堂里,他们的思与想无处不在。比如语文教师对课本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数学教师的思维里有其独特的逻辑脉络,艺术教师有自己的创作志趣……广大教师都在自己的领地里独立而自由地思考着,难免存在随意性、分散性和局限性,但他们是学习型学校文化的基因,我们必须将他们利用好、引导好。

(二)发现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

“一个成功的革新机构一定有一些小组,他们能够自发地进行综合的学习。”教师团队里一定活跃着学习型组织,这是校长必须建立的第二条信念。这些组织可能是学校行政班子、年级组、科组和备课小组等正式群体,也可能是以学校行政班子、年级组、科组和备课小组主要成员为核心的非正式群体。如果学校仍然推行着科层管理方式,那么这样的学习型组织往往要到初级群体中去寻找。道理很简单,科层管理方式,其实质是服从式管理,是通过学校行政班子、年级组、科组、备课小组等从上至下传递工作目标与工作要求,无须独立思考,而且这些组织是学校传统文化的自我肯定者、自我保存者与自我强化者,对学校的日常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稳定作用。但这些正式组织并非没有先进的学习者,学校行政班子、年级组,或者科组、备课小组的主要成员无疑是先进的学习者,他们和其他先进的学习者一样,通过情感交往方式活跃在相应的初级群体中,无时无刻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因此,校长要在识别初级组织是否具有学习特性上下工夫,要在培育具有学习特性的初级组织上做文章,切不可简单地从学校行政班子、年级组或者科组、备课小组人手创建学习型组织文化,这样会引起组织的不适应;也不可撇开学校行政班子、年级组或者科组、备课小组去寻找学习型初级组织,否则,就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就丢失了学习型文化生成的根。发现学习型初级群体,主要在于以学校管理的稳定运作为前提,寻找以学校正式组织的主要成员为核心的学习型初级组织。

近些年,我们寻找到了活跃在校园生活中的几个学习型初级群体,后来整合为3个团队,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一是视频教育研修班。深圳经济较为发达,假期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每到开学之初,教师们总是喜欢拿出自己用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拍摄的异域风景进行交流,他们交流自己的构图技巧、拍摄技法,谈论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当然也会讲他们各自的旅游打算,筹划下一次到哪里玩……后来这个群体被冠名为“西丽小学视频教育研修班”,现在承担着学校电视台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

二是科研型教师教育理论研修班。深圳是一个人才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年从内地引进了大量的省、市乃至部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与全国优秀教师也并不鲜见,散落在各个学校,我校也有近10位。这些骨干教师工作之余,经常聚到一起喝酒、唱歌、蹦迪和闲聊,玩到兴致处,聊到随意处,也会不知不觉地谈起各自的成长经历,聊起得意的过去,聊起对深圳教育的感悟与期盼,聊起对学校工作的不适应和抱怨……我们将其发展成为青年教师研修班,现在承担着青年教师的培训任务。

三是西丽小学教师羽毛球队。一批青年教师利用周末及课余时间定时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已基本定性,结构力强,后来我们将其发展成校际联谊的大使,一支研究学校对外文化交流的核心班子。

这些组织起初没有明确的目标,都是非正式的,但通过学校正式组织的主要成员的强有力参与,学习气氛越来越浓厚,活动目标越来越明确,活动能力越来越强。

二、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文化的孕育者

初级群体,虽然也有一定的文化意识,也是按照一定的文化发生互动关系的,但说到底主要还是为了追求一种个人的需要和情感的满足,是因为个人的利益而“志趣相投”“很谈得来”“不约而同地走在一起”。因此它是极其脆弱的,这样的群体往往会因为个人需要和情感得不到满足而自动解散,淡薄的同类文化意识也会因为群体互动而被扼杀。我们认为,初级群体中的同类文化意识极其宝贵的,它是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的文化萌芽,在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起奠基作用,必须倍加珍惜。校长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引导初级群体,将共同的学习意识保存下来并逐渐放大,将各自的发展目标和个性化需求同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共同的学习意识孕育成为教师稳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追求。换一句话说,校长就是要引领学习型初级群体向学习型学校文化目标靠近。(一)孕育学习型初级群体的行为规范

在群体规范方面,初级群体不同于正式群体,没有严格的制度规约,更多的是积极的舆论诱导和情感认同,它给予每个成员的不是咄咄逼人的压力,而是一种充满温情的期待。初级群体之所以具有亲和力,是因为成员之间的互动充满温馨与期待;成员之所以愿意留在这个群体,就是因为每个成员都需要这种情感,彼此都表达着这份情感。因此,初级群体的行为规范说到底就是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规范,很敏感,具有行动的定向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培养一种什么样的群体规范呢?我们认为,学习型初级群体规范其实质是情感互动,就是当个体获得进步后能在群体中放大满足感,群体成员之间传递着真诚的期待,期待着每一个成员学习、进步与发展,为彼此的学习、进步与发展祝福、欢呼。我们将此概括为“欣赏他人·表现自我·共同发展”。为满足各个成员的需要,校长在参与上述几个小组的活动中,引导每个成员以“欣赏他人·表现自我·共同发展”为行为准则,学习欣赏同伴、鼓励同伴,学会相信自我、表现自我,学会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二)孕育学习型初级群体的价值观

学习作为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表面上看来就是获得知识,从深层次看是获得一份理性的透亮与心灵的自由,不仅能明白事理,还能明白情理。换句话说,我们要培育的学习型初级群体的价值观,就是要理解自然、理解他人和理解自我。对于教师而言,就是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和理解自我,把握教育的意义,这是学习型组织的价值取向,是新型教师文化的内核,是学习型初级组织活动的起点与归宿。

为引导各学习型组织向学习型建设目标靠近,学校提出了总的目标,要求每位成员要有理解意识,要有学校视界与社会视野。青年教师研修班在学校学习型组织目标的引领下,提出了具体的活动模式与运作思想:一是案例研究,用实践经验去解读教育理论,用自己的教育案例来说明教育理论;二是活动研究,用教育理论为视角,理解我们的实践,设计教学活动;三是反思研究,用自己的教育实践来丰富与完善教育理论。青年教师研修班学员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衍生的促进者

无论何种文化,它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必须经过集体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巩固和显现出来,学习型学校文化也不例外。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即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不意味着它能自然地衍生为学习型学校文化。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的衍生还需要校长发挥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的开放

开放是文化增值的首要条件。一个开放的社会不是将最高决策目标硬塞给每一个社会成员,而是以这种目标去吸引他们的行为,并增殖出各自的子目标。文化的价值只有放到社会关系中、放到传播和传递过程中,才会有价值,只有经过人们的体验才能被认识。只有通过参与,才能接纳,才能繁衍出生成意义。因此,群体参与是文化增值的重要力量。培育学习型学校文化,不是培养追随者,而是培养信奉者,增加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为此,我校为各学习型初级群体提供了开放的电子信息平台,让全校教师知道这些群体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在做什么、在怎么做,做得怎么样,等等。做到了学习过程的“三公开”:学习计划公开,包括群体的学习计划和个体的学习计划公开;学习活动公开,包括公开活动方案、组织观摩活动以及网上上传活动实录等;学习效果公开,包括公开各成员的博客、摘录各成员的学习笔记及上传教学案例等。

(二)促进学习型初级群体间的文化接触

文化的动力来源于人不断地优化自己生命的意向,我们认为不同的教师文化彼此是绝对不会排斥的,一定有其相互吸纳、相互补充的一面。文化接触是实现文化突变的重要条件,教师文化彼此的接近、交叉,相互发生联系,必然导致文化结构的质的飞跃。为此我们组织一系列教师文化交往活动。

一是组织学校各教师群体的交往活动与校际联谊活动。参加校际联谊能增进友谊,但更为重要是能增进学校文化的交流,能让参与者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能够进一步明确自己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地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们经常选派这些群体成员到省内外学习考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极大地稳定了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还经常组织不同群体教师的联合学习活动,让不同群体文化密切接触。

二是主办西丽小学大讲堂。名人、名师讲堂能开拓教师的学习视野,不仅在知识层面给予教师以启迪,更为重要的是名人、名师的个人品质与专业精神还给予我们激励与鞭策,给予我们道德的力量。

三是参与省级以上的研讨会与展示会。校内研究往往立足于局部,对手头面临的问题进行精细化研究,这对我们完成局部工作任务无疑是有帮助的,但对我们整体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有其局限的。因此,我们为教师提供与教育大家对话的机会,让教师们实实在在地感受研究的氛围与教育大家的风范,鼓励教师成为优秀学科教师和教育研究者。

(三)促进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的组织控制

促进学习型初级组织文化的发展,终极目标是创建学习型学校文化。作为组织文化,它涉及到学校组织的物质层面,更涉及到全体师生的精神层面,因此它的衍生具有组织的特性,包括校内各正式组织的工作目标、工作规范调整等,都有待于组织的整体控制。为促进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的组织控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点措施:

第一,确定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组织最大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人事措施。为加速学习型群体文化的衍生,我们加大了人事调整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一些先进的学习者走上前台,走上正式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来,以他们的学习作风与工作精神引领大家勤于学习,勇于探索。

群体文化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法,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大量出现及逐步扩大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成为和谐社会的现实隐忧。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脱困问题,推进和谐社会进程,就应使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落到实处。而要加强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充分运用新的载体,寻求新的途径,开辟新的阵地,积极推进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明确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1]正确的舆论宣传有助于使城市贫困群体充分了解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现代法律理念。

1.传统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有力武器,是对城市贫困群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城市贫困群体就是在社会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中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立足于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心理状态以及现实需求来积极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是要在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广泛宣传与城市贫困群体密切相关的政策调整、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动态信息,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社会中找到正确定位。同时,通过积极宣传脱困的典型事例来帮助城市贫困群体增强信心和决心。二是媒体要通过开辟专栏、开通热线等方式与城市贫困群体加强互动与交流,及时反映和妥善解决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疏通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2.网络媒介作为舆论宣传的现代工具,为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扩大影响面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运用多种传播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更直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融为一体,可以使理论知识、新闻时事、政府决策这些内容以更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城市贫困群体所接受和认知。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对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互联网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架设了相互沟通交流的通道,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适时交流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可通过网络开展合作攻关,使我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2]同时,通过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与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有关部门可以及时充分地了解其他地区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情况,学习宝贵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加强网络管理与建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合理的引导才能保证它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作用。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论坛等方面的科学管理与建设,保证网络真正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为城市贫困群体服务。

二、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文化途径对城市贫困群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自身的思想认识、政治素质和道德观念的内化进程。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促使城市贫困群体在思想、文化、能力等方面脱贫的重要环节。

1.坚持以先进文化引导人,保证以文化为载体的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以社会主义文化来积极引导城市贫困群体,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关系的助推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严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做到正确发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作用,更好地实现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我国社会中,全体人民共同奉行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既通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表现出来,又通过各种各样的群体文化如社区文化等表现出来。[3]丰富的表现形式使社会主义文化以多种渠道渗透到城市贫困群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使他们对贫困问题形成一种良好的心态和客观认识,增强与其他社会群体互动的主观意识和流动能力,保障社会流动机制的有效运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文化载体,推动城市贫困群体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证。

2.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利用与城市贫困群体密切相关的文化基点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建设和谐的社区文化。根据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贫困群体的分布情况,建设图书馆或报刊室,方便他们了解当前的形势政策,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同时,要迎合城市贫困群体的心理,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如通过放映教育影片、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生活。社区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对城市贫困群体要积极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有效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中低收入的城市贫困群体给予充分关注。企业要秉承正确的经营理念,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将企业中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重要的地位。通过建立健全利益诉求渠道和问题排解机制,规范企业管理制度,丰富企业文化生活来实现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影响和教育城市贫困群体的目的。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城市贫困群体子女的思想政治工作。城市贫困群体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和心理问题并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到子女。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拼搏进取的精神,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社区是面向城市贫困群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社区工作基本内涵是为解决社区生产、服务、公用事业不能及时解决的、又是社区成员日常生活必需的一些社会公共福利和公益性的服务工作,首先是为特

殊群体服务;其次是社区全体成员的服务工作;再次是丰富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4]由此可见,以社区为阵地,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前文已有所述及,不再赘述。仅从以下三个方面就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的阵地作用进行研究:

第一,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表率作用,保证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导向与组织原则。首先,要使社区党组织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能落到实处。中共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城市贫困群体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贫困与权利缺失等生活状态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缺乏自强自立精神,容易出现思想消极、心理失衡现象。社区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正确引导与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帮助城市贫困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他们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其次,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作用,与社区内其他单位和组织共同推进对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具体工作进行有效地协调和组织,形成多方参与的良好局面,构建和谐社区。

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城市贫困群体脱贫工作的有机结合。其一,发挥社区优势,通过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来培养和强化城市贫困群体的自我脱贫意识。在城市反贫困工作中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落到实处,通过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使城市贫困群体转变思想观念,形成自助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其二,丰富和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范围,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济功能,提高城市贫困群体的自我脱贫能力。可以结合社区的发展特色与实际情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在提升城市贫困群体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同时,在自我脱贫能力培养过程中,社区的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等,帮助城市贫困群体走上自助之路。其三,要高度重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为城市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要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就目前而言,应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发展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社区服务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5]因此,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强化就业安置力度,为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第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开展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建立专门性的组织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具体来说,要通过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现实需求等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的资料库进行规范管理及掌握最新动态。其次,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组织等机构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等方式,来确保该机构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项职能。同时,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最后,要引导城市贫困群体形成与强化自我参与意识,积极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城市贫困群体这一自我组织有其自身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机制,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的引领下,积极调动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等自觉参与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使该群体充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发挥和完善该群体的自我组织功能。[6]要重视城市贫困群体自身作用的发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270页。

[2]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期,第13页。

[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4]王昌生、刘萍、宇宙锋主编:《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