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群体性逃课的隐情

时间:2022-05-12 10:26:00

小议群体性逃课的隐情

[摘要]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群体性逃课,不听课现象屡见不鲜,大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本文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群体性逃课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性逃课机会成本边际效用取舍开小差欲望曲线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学生逃课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平均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在25%左右,公共选修课则高达50%,另外,6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

通过更深入的调查,我们还发现大学生逃课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从学历来说,专科学生的逃课率要高于本科生;从年级上来说,高年级逃课率要比低年级高;从性别上来说,男生比女生逃课率高;从课程来说,基础课高于专业课、选修课高于必修课、人文类课程高于理工类课程;另外学生逃课率还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有关。

事实是不容回避的,大学生厌学、逃课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家思考着,摸索着,希望找到答案。有的人说,那是因为大学不断扩招,生源,师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有的人说那是高等教育的确存在不小弊端;还有的人说那是学校管理的普遍问题……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想综合一下许多同龄人的想法,并且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我们眼中的“集体逃亡”。去为群体逃课这个复杂而深刻的群体逃课现象的老话题增加一种合理的解释。

一、学习的临界(Utilityandmarginalrateofstudy)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但是,前提条件是合理的挤水,而不是盲目的拧水。时间的海绵不能被榨干,海绵太干会极大影响思维和生活质量。所以,学习的时间不能一次性的太长。过去我们不加思索出来的那种非常紧凑的学习模式,是行不通的,这样的学习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没有效果(边际效用不断下降),最后,大家就会心生厌倦,也就是说,效果还可能为负呢。我个人很反对硬性的规定一段长时间的课程。

例如我们学校的电脑课,连续上一个早上从8:00到11:40,讲的内容除了程序设计,还是程序设计。高深的设计架构,数以十计的命令,要求的数理逻辑感与记忆力是非常高的,和我们本身很多都是文科生,电脑方面造诣本身也不会深,让我们一个上午听那些晦涩难懂的东西,我们无论多么好学,也会学不下去的。

就像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样,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也会存在边际递减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如左图,如果我们学习0.5时的电脑,我们的学习效果是10,1小时学习效果是18,1.5小时学习效果是21,……到第4小时可能效果就是1或出现厌学现象,就是效果为负。这时,普遍认为,继续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所以,对于课程的安排不是时间越长越好,要考虑同学的吸收效果。所幸的是,关于时间和学习效果的研究已经很多人在从事。权威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人注意持续的时间不同,成人的注意持续时间为60~90分钟,而13~15岁的人则为50~60分钟。”我们只有从年龄特点出发,选择学习的单位时间,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缤纷的世界(Decision-makingandopportunitycost)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好书,但是我们知道没有办法把它们都看完;生活中有很多有意义的事,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们都付诸实践;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所以,聪明的人都会选择最有价值的书去读,最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这就叫取舍。

我们用两个小时坐在教室里去学习英语,是因为我们相信老师的讲课能带给我们外语的提高,这种提高的效果比我们自学要好。如果我们觉得课程,太没意思,学不到东西,那么,聪明的人就不会去强迫自己坐在教室里,去浪费那宝贵的两个小时,他可以选择去图书馆,去篮球场,去上网……

因为时间是有限的,我要选择,要取舍,找到最合适的事情去干,把时间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我想,这一切学生有可能选择去干的事情都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包括听课,玩手机,睡觉,发呆,逃课………老师为了让大家不显性逃课,而每节课花15分钟点名签到;为了防止隐性逃课而把课堂随机提问与期末成绩挂钩;等等,很多时候都不是好办法,就像很多时候政府管制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最好办法一样,抓不住问题的要害,事实也证明了老师们没能多挽留几个顾客。如果老师的课能战胜其他的事情,在缤纷的世界里战胜了其他色彩,成为同学们在这两个小时的最佳选择,那么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值得尊敬而且学生缘极好的老师。

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这所学校从来都不会用各种方法去让学生去上课,例如点名制,从来就没有。那里的学生每天必须去上的课程就是下午3:30分的下午茶,那时老师和学生将会一起探讨问题。至于其他时间,如果同学们能找到比去上课更有意义的事情,就不必去上课了。自由的课程,能容纳每个人不同的学习时间与学习安排,那么,每个人也不至于被死死的课程出勤规章套住。在自由的氛围下,学生自由发挥,这让他们能找到自己的学习途径,使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走的更远。

著名的数学家,博弈论的创始者约翰纳?什就是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读大学的,资料记载纳什自进大学以来就从来都没有去上过课,因为,课堂上的内容他都知道了,他还觉得老师的教学内容太死板,去上课对于他来说机会成本是很高的。继续去拿着书上课就就意味着要放弃这段可以干很多事情的时间,等于浪费宝贵的光阴。所以,他就选择去图书馆,去研究他感兴趣的数学领域。在当时的老师和同学眼里,他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从来没有见他上过课,从来没有交过论文作业。但是,他成功了,他开拓性的研究使他最终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奖。

三、上升的诱惑(risingdesire)

开小差,作为一种隐性的逃课,是一种人在心不在的局面。如果某个课程同学们老是开小差(玩手机,睡觉,发呆……),那么,老师肯定会设法活跃课堂的气氛。例如,电脑课采用的办法是点名回答问题,英语课的办法是算平时成绩……

各种各样的关卡似乎都能给课堂挽回一些顾客,如图开小差线由K1向左移动到K2,开小差的人数减少了,但是,不能不重视的是剩下的人的开小差的欲望在高速膨胀,欲望值由Y1变成Y2。引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就是说,学生们会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去对付老师的检查。

但是如果老师能证明这门课程有价值,大家不听就笨拉,那么,就像Nike搞大特价那样,不用打广告都能吸引很多的人的关注。这时,听课线就会从T1向左移动到T2,开小差的人减少了,最关键是大家开小差的心逐渐被精彩生动的课堂,饱含有价值的知识点吸引了,开小差的欲望从Y1下降到Y0。

参考文献

[1]覃彪喜2006.《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南方日报出版社

[2]N格列高里?曼昆2002.《微观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3]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及对策

[4]何光2007.解读大学生逃课现象中国教育在线

[5]再议大学生逃课——内心追踪篇()

[6]我看大学生逃课北京青年报

[8]王金铭2008.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中国青年网

[9]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