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视唱练耳教学探索

时间:2022-12-17 09:29:18

民族音乐视唱练耳教学探索

摘要:视唱练耳作为音乐专业各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了解音乐结构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厚悠久、体裁丰富的音乐文化,其中民族音乐这一体裁形式是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中特色鲜明的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运用到我们的视唱练耳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可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以及民族意识的加强;同时,丰富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促进民族音乐视唱练耳教材的编写,对课程的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视唱练耳教学;必要性;应用;探索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不断凸显民族性,已成为当今音乐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更是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首先必须要有一对能够听懂该民族音乐表达方式的耳朵。因此,高等音乐院校将视唱练耳教学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音乐融合是必然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丰富,且有着深厚民歌文化传统的地区,除民歌外该地区还有着浓郁特色的本土戏曲音乐,实则都是广西民族音乐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这些本土的民族音乐在调式运用上,有着丰富的手段,从而使得曲调简洁却富有趣味。这样的融入与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视唱练耳的教学,同时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一、民族音乐融入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必要性

视唱练耳是音乐语汇中重要的一种,是了解学习音乐语言、音乐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视唱练耳作为高等院校中音乐专业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作为一门音乐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基础音乐素养的使命与责任。视唱练耳是一门技能与理论高度结合的课程,是音乐学习与实践的基础语言,可以使学习者具备敏锐的听觉能力,快速的识谱能力,建立良好的基础音乐素养。每个人都具备听觉感受,相对于具有较好音乐素养的人,他们具备敏锐而准确的听觉能力,能够凭借敏锐的听觉能力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高低、音程关系及和弦性质;能够听辨出音乐语句中力度与速度的微妙变化;分辨各种人声、乐器声的音色差异以及各种节奏、节拍等。长期以来,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一直采用国外的视唱练耳教材与教育教学体系。国外的视唱练耳教材与教育体系虽很值得我们学习,但它与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体系是不同的。目前各院校的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是陌生的,单一的认为民族音乐过于土气、只有单声部旋律等等。这都是对于民族音乐片面的认识与西洋乐的盲目追崇。随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与深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我们更应将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乐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热情。这样的少数民族音乐学习,无论是对于演唱、器乐演奏还是作曲等各专业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我们熟知和掌握了所学的少数民族音乐,在演唱或演奏此类风格作品时,对于音准的强化、节奏的把握会更为准确,在作曲创作地域风格作品时,对于调式的特点以及声音色彩的运用更为自如。可见,通过视唱练耳的教学训练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可以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达到更高的音乐素养水准和积累更深厚的学识。

二、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融入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广西地区一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历史过程的演变中,主要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世居于此。这些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为中华民族文明增添异彩,也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就是这珍贵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各民族的民歌都是各自民族文化、历史、语言、风情风俗等活动的记载和反映。除民歌外,广西还有着独具特色特的戏曲音乐文化,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如广西壮剧、彩调等地方戏曲。其中广西壮剧是在南路、北路壮剧河流的基础上吸收了壮师剧音乐中的精华形成,广泛吸收、借鉴其他戏曲剧种和歌舞剧的音乐表现方法,以丰富和发展自身。彩调早期音乐很多都是源自广西“耍板凳龙”、“马仔灯”、“唱采茶”等民间歌舞、民间小曲、山歌、说唱音乐而形成,历经发展至今。经过世代的传承歌唱,这些民族民间音乐都被很好的保留下来,更是为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锦上添花。因此,对于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的深入了解,是将广西民族音乐融入视唱练耳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前提。笔者通过对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的学习研究与分析,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壮族、瑶族2个民族的单声部民歌及2首地方戏曲进行举例分析。(一)首先,通过对都安县壮族民歌《山连水来水连山》作为视唱曲目并加以分析应用到视唱练耳教学中,见下例所示:1、调式调性分析:G宫五声调式(四音列)。2、旋律特征:《山连水来水连山》整首曲子旋律质朴、真实,全曲由21小节构成,旋律发展开始在徵音位置以级进的发展方式进行,没有密集的且较大的跳动。旋律线条流畅悠长,起伏较小节奏也较为规整。音乐情绪舒缓,歌曲情感很好的体现出来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3、重难点:注意节奏的变化,休止位置要准确不可抢拍也不可拖拍。注意八分音型到十六分音型时、八分音型到四分附点节奏的变化以及快速的十六分音型到二分音型时值的变化。演唱时音高位置要准确,需注意纯五度音程音准。(二)其次,通过荔浦县瑶族民歌《二月棉花满地开》作为视唱曲目并加以分析应用到视唱练耳教学中,见下例所示:1、调式调性分析:A徵五声调式(四音列)。2、旋律特征:《二月棉花满地开》整首曲子旋律轻快、热烈,全曲由12小节构成,旋律发展开始在商音位置以级进和跳进的发展方式进行,乐曲音域适中中音区范围。旋律线条轻快流畅,节奏特征较位特殊。全曲音乐情绪热烈,展现出人们丰收时的幸福与喜悦之情。3、重难点:视唱时附点节奏型XX.要准确,注意四分音型节奏到后附点节奏的快速变化(XXX.)需注意纯四度、纯五度的音程音准。(三)再次,通过对戏曲彩调《盘花》的分析作为视唱曲目并加以分析应用到视唱练耳教学中,见下例所示:1、调式调性分析:A商五声调式。2、旋律特征:彩调《盘花》整首旋律速度较快,全曲由14小节构成曲调短小。旋律律发展开始在羽音位置以同度音重复与级进的方式进行,音乐情绪特征丰富,旋律流畅轻快,起伏较大出现了大六度及八度音程。节奏变化丰富多彩,音乐情绪强烈给人愉悦的感觉。3、重难点:整体节奏明快,视唱时注意节奏的整体掌控。小切分节奏XXX时值要准确后接十六分音型时不可追赶节奏要保持平稳,大切分节奏与小切分节奏需同样注意,演唱时可保持积极的状态。(四)最后,通过对壮剧《阿哥阿嫂成家了》作为视唱曲目并加以分析应用到视唱练耳教学中,见下例所示:1、调式调性分析:C宫五声调式(四音列)。2、旋律特征:《阿哥阿嫂成家了》整首曲子旋律朴素、真实,全曲由18小节构成。旋律发展开始在角音位置以级进向上的方式进行,经过几小节的发展又以跳进为主要进行,旋律高亢悠扬,节奏平稳发展。整首作品旋律线条流畅自然,一气呵成音乐情绪热烈极具少数民族特征。3、重难点:注意节奏型的变化,尤其在后十六分音型的演唱时要准确无误,最后两小节跨小节连音线的出现要注意整体时值为两拍半,进入后一小节时高音C无需再唱音名,需注意纯四度、纯五度、大六度音程音准。综上四条谱例的分析可看出,调式调性都使用了民族五声调式体系,旋律上以级进和跳进结合的方式发展进行,音程上都多使用纯四度、纯五度音程,偶尔出现更大跨度的大跳音程。但节奏上相较之各有差异,上述壮族民歌中以八分音型为主,穿插着十六分型、大附点及休止节奏;瑶族民歌中以附点节奏为主,四分音型与八分音型节奏少量出现;彩调中使用了前两首民歌中未曾出现的小切分与大切分节奏;壮剧中使用了连音线及二分音型节奏,使得旋律更为悠长。由此可以看出广西本土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但又各为一体,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三、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融入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思考

通过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融入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可看出,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对于视唱练耳的教学有着积极而又深远意义。在视唱练耳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融入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特有的调式调性、旋律、节奏节拍等因素,来提高学生视听能力与综合音乐素养,增强学生对于民族音乐语汇的积累。长久以来绝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在引用西方音乐教材及教学模式,虽能达到培养目标但它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高等院校中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理念。就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而言,民族音乐的渗透参与,它打破了长久以来我们对于西方视唱练耳教材的依赖,同时也对视唱练耳教育改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本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积累各民族中优秀的音乐语言,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训练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鉴赏能力与音乐创作能力。就演唱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广西本土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视唱练耳曲目,有助于熟悉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变化与音程关系,更有利于歌曲旋律的掌握与情感表达;就演奏专业的学生来说,洞悉音程关系的变化与结构的变化,更有利于今后演奏民族风格乐曲时准确的诠释;就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视唱练耳的学习对于民族音程、调式调性、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的掌握,能够直接给予作者创作的灵感,如此广西本土民族音乐便可以更好的传播与发扬。

将广西本土民族音乐引入视唱练耳教学课堂,不仅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还提高了对民族音乐不可替代的艺术特征和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复制的艺术魅力的学习和认知。当然仅仅通过广西地区的民族音乐融入视唱练耳中,还不能完全影响或改变现已有的视唱练耳教育体系理念,由此可看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无论是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还是整个视唱练耳教育体系发展改革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