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美术教学改革分析

时间:2022-07-24 03:33:11

高职公共美术教学改革分析

一、高职公共美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公共美术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教育的目标为高职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而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始于目标、终于目标,是高职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市场需求、自身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公共美术作为素质教育课程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基础课又有其自身优势;作为通识课程和人文课程的载体对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具有绝对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美术课程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是一致的,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可忽视的载体。市场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近年来,市场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职业素质本位体现出的综合性、全面性切合社会、市场发展的实际,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二)高职公共美术课程改革是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难,而社会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紧缺,这一矛盾让高职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为高职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高职无特色,学生无就业资本,人们对高职的偏见加剧,对高职教育更是失去信心。高职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从高职培养的目标出发,导致所学内容与目标和市场脱节。因此必须加强高职课程改课,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由此可见,公共美术作为高职教育的课程,要为高职实现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出一份力,只有从具有整体性结构特征的职业素质出发,深化教学改革,确立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观,并以此为指导设计科学、可行的课程规划,才能体现公共美术课的课程价值。陈向平以为,要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标,以技术运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主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来构建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二、高职公共美术教学改革的原则

泰勒的某学生在1945《普通课程设计技术》一书中,论述了社会研究课程设计应考虑的三个方面:(1)社会研究;(2)人的研究;(3)课程内容的研究。杜威更是在其《儿童与课程》这本书中阐述了教育进行中的三个基础性要素:学生、社会、教材。杜威把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联系在一起。他强调三要素的有机融合,告诫人们不能因坚持一种要素而牺牲其他要素。对前人优秀经验的学习基础上,为本研究指明了方向。(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教育的主体,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偏颇,高职教育理解为单纯的技术、技能教育。忽视了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存在。造成学生思想麻木,主观能动性差,变成了只会做事的机器人。一个情感匮乏、缺乏爱心、责任心、没有精神追求、审美能力低下,缺乏审美情趣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更谈不上受高等教育的现代的高素质的人。这就要就高职公共美术课作为人文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教育的发展是为学生服务,某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要适应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注意到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才能激发热情、提高学习的效果。(二)以课程的发展为原则。美育不仅仅是一幅画,一个风景,美育是抽象的,深刻的。美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学生审美品位的提高,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完善,学生人文道德的陶冶。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与欣赏品位。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饱含深情的艺术作品不但能传递文化、开阔眼界、激发感情而且也能培养创新能力,完善人格。美育的中心是人,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美育的内涵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职业素质。彰显美育特色,是美术教育课程的职责和目标,也是其在高职教育中良性发展的基石。有研究表明,各种感觉统合只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体现职业性的原则。职业性是指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不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离开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就无法区分成为一体了。因此,职业性也是高职公共课程设定课程目标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此处所说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高职公共美术课对专业课的辅助方面。是在彰显课程本色基础上的一种升华。

高职公共美术改革是我国高职发展的现状决定的。加强公共美术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课程发展的需要。要实现高职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更好的授课条件。因受不同思想和理念的影响,高职公共美术课程的开展困难重重,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创设条件,才能发挥课程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

[2].高职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李方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